0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合集下载

02306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06自动控制理论二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二)课程代码:0230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自动控制理论(二)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侧重于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过程中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及应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系统导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本课程与后续课程有一定关联。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控制系统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重点)1、自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理解),2、自动控制理论(理解),3、反馈控制原理(理解),4、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5、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理解)。

(二)自动控制系统示例(一般)1、函数记录仪(识记),2、电阻炉微型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识记),3、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识记)(三)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次重点)1、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理解),2、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理解),3、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解)(四)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重点)1、基本要求的提法(理解),2、典型外作用(理解)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熟悉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以及控制系统的时域、复数域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重点)1、傅里叶级数(识记),2、傅里叶积分与傅里叶变换(理解),3、拉普拉斯变换(理解),4、拉普拉斯变换的积分下限(理解),5、拉普拉斯变换定理(理解),6、拉普拉斯变换反变换(理解)。

自学考试_浙江省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02306)

自学考试_浙江省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02306)

绝密 考试结束前浙江省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㊁写在答题纸上㊂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㊁姓名㊁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㊂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㊂不能答在试题卷上㊂一㊁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㊂错涂㊁多涂或未涂均无分㊂1.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决定于系统的A.输入信号B.输出信号C.结构和参数D.扰动信号2.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5s(2s+1)(3s+1),如系统串联一个P I校正环节后,对于校正后的系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系统的稳态性能得到改善B.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改善C.系统的相位前移D.稳态误差增大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状态变量是指能确定系统运动状态的最少数目的一组变量B.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之间可以相互转换C.状态空间表达式具有唯一性D.状态空间既能描述系统的内部状态又能描述系统的外部状态4.已知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G(jω)H(jω)=K Pjω(1+T1jω)(1+T2jω),根据其奈氏曲线可知当曲线从右边接近(-1,j0)点时,闭环系统的振荡性A.越小B.越大C.不变D.无法判断5.谐振峰值M r 的数学表达式为A.M r =12ζ1-ζ2B .M r =2ζ1-ζ2C .M r =ωn 1-2ζ2D.M r =ωn 2ζ2-16.下面关于闭环控制系统描述错误的是A.系统中的反馈信号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B .系统中通常包含比较环节C .闭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要强于开环系统D.家用洗衣机采用闭环控制7.下面关于线性控制系统描述错误的是A.系统全部由线性元件组成B .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C .线性定常系统的响应曲线与系统输入信号施加的时间有关D.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8.函数x (t )=1b -ae -a t -e -()b t的拉氏变换表达式X (S )为A.ss +()a s +()b B .1s +()a s +()b C .a s +()a s +()b D.b s +()a s +()b 9.以下关于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系统时域性能之间的描述正确的是A.低频段反映了系统的动态性能B .中频段反映了系统的稳态性能C .高频段反映了系统的抗高频干扰能力 D.穿越频率位于低频段10.设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 (s )H (s )=s ()+2ss ()+4s 2+2s ()+2,试确定根轨迹的分支数A.1B .4C .5D.311.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 (s )H (s )=10s 2s ()+1s 2+0.5s ()+1,当ω=0.5时,开环频率特性幅值为A.10.5B .5.2C .17.9 D.3.812.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y (2)(t )+2y ㊃(t )+y (t )=0,则其状态空间表达式为A.x ㊃=01éëêêùûúú-1-2x y []=10ìîíïïïïxB .x ㊃=10éëêêùûúú-2-1x y []=10ìîíïïïïxC .x ㊃=01éëêêùûúú-2-1x y []=01ìîíïïïïx D.x ㊃=10éëêêùûúú-1-2x y []=01ìîíïïïïx13.如题13图所示的系统构成 环节㊂其中u 1(t )为输入,u 2(t )为输出㊂A.积分B .比例积分C .微分 D.惯性题13图14.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s 5+s 4+2s 3+2s 2+3s +5=0,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A.稳定B .不稳定C .临界稳定 D.无法判断15.在奈氏判据中若N =3,即表示F (s )在F (s)平面上的封闭曲线A.逆时针包围原点3次B .逆时针包围(-1,j0)点3次C .顺时针包围原点3次 D.顺时针包围(-1,j0)点3次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㊂二㊁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6.控制系统常用的校正方式有:串联校正㊁ ㊁ ㊁ ㊂17.对于欠阻尼二阶系统,当系统的阻尼系数ξ=0,超调量σp = ㊂18.函数x (t )=s i n (ωt )的拉氏变换X (s )= ㊂19.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是 ㊂20.P I D 控制器中D 作用是 ㊂21.线性系统x ㊃(t )=A x (t )+B u (t)y (t )=C x (t {),状态完全可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㊂22.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G (s )=10s +1,则其频率特性G (jω)的虚部I (ω)= ㊂23.根轨迹起始于 ㊂三㊁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4.主导极点25.开环控制系统26.串联校正27.根轨迹的分离点四㊁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8.系统的时域动态指标包含哪些?29.设系统的框图如题29图所示,根据梅森增益公式请分别写出前向通道数量和增益表达式㊁回路的数量和增益表达式㊂题29图30.已知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 (s )=1T s +1,请画出该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㊂31.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3s 4+10s 3+5s 2+s +2=0,试用劳斯稳定判据确定系统的稳定性㊂五㊁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2㊁33小题每小题10分,第34小题8分,共28分)32.系统结构框图如题32图㊂试确定阻尼比ξ=0.6时的K f 值,并求此时系统阶跃响应的调整时间和超调量㊂题32图33.某单位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曲线如题33图所示,试求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㊂题33图34.如题34图所示由运算放大器K组成的电路,输出信号为U0,输入信号为U i,求传递函数㊂题34图。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1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控制系统中,基本环节的划分,是根据( )A .元件或设备的形式B .系统的物理结构C .环节的连接方式D .环节的数学模型2.单位斜坡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 )A .a 2tB .t 2C .tD .vt3.在实际中很少单独使用的校正方式是( )A .串联校正B .并联校正C .局部反馈校正D .前馈校正4.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角可趋近( )A .-90°B .-45°C .45°D .90°5.若受控对象存在较大的延迟和惯性,效果较好的控制方式是( )A .比例控制B .积分控制C .比例微分控制D .比例积分控制6.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根平面的虚轴上时,系统的阻尼比ζ为( )A .ζ<0B .ζ=0C .0<ζ<1D .ζ≥1 7.设二阶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G (s )=16s 4s 162++,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转角频率为( ) A .2rad/sB .4rad/sC .8rad/sD .16rad/s 8.设某环节频率特性为G(j ω)14j 2+ω=,当ω∞→,其频率特性相位移)(ωθ为( ) A .-180°B .-90°2 C .0° D .45°9.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反映了系统的( )A .稳态控制精度B .相对稳定性C .快速性D .平稳性10.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5s )(1s (s )1s (10)s (G +-+=,该系统闭环系统是 ( ) A .稳定的 B .条件稳定的C .临界稳定的D .不稳定的1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TS (s 2)s (G k +=,当T=1s 时,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A .30° B .45°C .60°D .90°12.开环传递函数为)35.0(s )2s 5.0)(1s 5.0(k )s (G +++=,其根轨迹的起点为( )A .0,-3B .-1,-2C .0,-6D .-2,-413.设系统⋅x =[]x 01y ,u 10x 1010=⎥⎥⎦⎤⎢⎢⎣⎡+⎥⎥⎦⎤⎢⎢⎣⎡-,则该系统( )A .状态可控且可观测B .状态可控但不可观测C .状态不可控且不可观测D .状态不可控且可观测14.函数t cos e at ω-的拉氏变换是( )A .22)a s (ω++ωB .22)a s (a ω++C .22)a s (1ω++D .22)a s (as ω+++15.设某闭环传递函数为1s 101)s (R )s (Y +=,则其频带宽度为( )A .0~10 rad/sB .0~1 rad/sC .0~0.1 rad/sD .0~0.01 rad/s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0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10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1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时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A .脉冲函数 B .斜坡函数 C .抛物线函数 D .阶跃函数 2.实轴上根轨迹右端的开环实数零点、极点的个数之和为( )A .零B .大于零C .奇数D .偶数3.PID 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形式是( ) A .5+3sB .5+3s 1C .5+3s+3s1D .5+1s 1+4.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 A .正弦函数B .单位阶跃函数C .单位脉冲函数D .复变函数5.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 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C .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6.PID 控制器中,积分控制的作用是( ) A .克服对象的延迟和惯性 B .能使控制过程为无差控制 C .减少控制过程的动态偏差D .使过程较快达到稳定7.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右半根平面时,系统的阻尼比ξ为( ) A .ξ<0 B .ξ=0 C .0<ξ1D .ξ>18.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1Ts K+,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R(ω)是( )2A .22T 1Kω+ B .-22T 1Kω+C .T1K ω+D .-T1Kω+9.已知系统的特征方程为(s+1)(s+2)(s+3)=s+4,则此系统的稳定性为( )A .稳定B .临界稳定C .不稳定D .无法判断10.已知系统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分别为G (s )=s K 1)s (H ,)1s (s 10h +=-,当闭环临界稳定时,K h 值应为( ) A .-1B .-0.1C .0.1D .111.闭环系统特征方程为G(s)H(s)=-1,其中G(s)H(s)的矢量表示为( ) A .1/(2l+1)π B .1/±(2l+1)π C .1/(±2l π)D .1/(±l π)(各备选项中l =0,1,2……)12.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 c (s)=k 1,Ts1Ts1>β+β+,该校正装置为( ) A .滞后校正装置B .超前校正装置C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D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13.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10x 2001x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 .s 1=-1,s 2=-2 B .s 1=0,s 2=1 C .s 1=1,s 2=2D .s 1=0,s 2=-114.若系统[]11y ,x 210a x =⎥⎦⎤⎢⎣⎡=•x 具有可观测性,则常数a 取值为( ) A .a ≠1 B .a=1 C .a ≠2D .a=215.设开环系统频率特性G(j )1.0j 1)(10j 1(j 1)ω+ω+ω=ω,则其对数幅频特性的渐近线中频段斜率为( )A .-60dB/decB .-40dB/decC .-20dB/decD .0dB/de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最新1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卷及答案解析

最新1月全国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卷及答案解析

1全国2018年1月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试卷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比例积分控制器中,若积分时间Ti 取得过大,则( )A.动态偏差较小B.被控量产生激烈振荡C.动态偏差过大D.积分控制作用增强2.一阶系统G(s)=1+Ts K的时间常数T 愈大,则系统响应到达稳态值的时间( )A.愈短B.愈长C.不变D.不定3.若劳斯阵列表中第一列的系数为(3,-2,1,-2,4)T ,则在根平面的右半部分的特征根有( )A.1个B.2个C.3个D.4个4.在伯德图中反映系统的稳态性能的是( )A.低频段B.中频段C.高频段D.超高频段5.设系统[]x y u x x 10,111110=⎥⎦⎤⎢⎣⎡-+⎥⎦⎤⎢⎣⎡--=&则( )A.状态可控且可观测B.状态可控但不可观测C.状态不可控且不可观测D.状态不可控但可观测6.传递函数只适合于( )A.线性系统B.线性定常系统C.线性时变系统D.非线性系统27.单位脉冲输入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 )A.1B.1(t)C.δ(t)D.Δ(t)8.当二阶系统的特征根为不相等的负实数时,系统的阻尼比为( )A.ζ<0B.ζ=0C.0<ζ<1D.ζ>19.若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为Gc(s)=1100110++s s ,则其频率特性当ω变化至∞时,相位移θ(∞)=( )A.-90°B.0°C.90°D.180°10.已知积分环节G(j ω)=ωj 1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为一直线,其斜率为( )A.-40dB /decB.-20dB /decC.20dB /decD.40dB /dec11.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s)=)35.0()25.0)(15.0(+++s s s s K ,其根轨迹的终点为( )A.0,-3B.0,-6C.-1,-2D.-2,-41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由G(s)H(s)=)3)(2()1(+++s s s s K ,其根轨迹渐近线的倾角为( )A.±30°B.±45°C ±60° D.±90°13.由电子线路构成的控制器如题13图所示,它是( )A.P 控制器B.PI 控制器C.PD 控制器D.PID 控制器14.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 )3A.)()(lim 0s H s G s →B.)()(lim 0s H s sG s →C.)()(lim 20s H s G s s →D.)()(1lim0s H s G s → 15.在系统的状态方程u x B A x +=&中,A 为n×n 方阵,则( )A.系统可能有n 个特征值B.系统特征值个数小于nC.系统有且仅有n 个特征值D.系统特征值个数大于n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22)

自动控制理论(二)自考试题 (22)

.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5小题每小题2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根据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 )。

A.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B.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C.最优控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D.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2.开环系统频率特性G(j ω)=3)j 1(3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相角θ(1)=()。

A.-45° B.-90°C.-135°D.-270°3.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是利用系统的( )来判据闭环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判别准则。

A.开环幅值频率特性B.开环相角频率特性C.开环幅相频率特性D.闭环幅相频率特性4.根轨迹上的点应满足的幅角条件为∠G(s)H(s)=( )。

A.-1B.1C.±(2l +1)π/2(l =0,1,2,…)D.±(2l +1)π(l =0,1,2,…)5.由电子线路构成的控制器如图,它是( )。

A.超前校正装置B.滞后校正装置C.超前—滞后校正装置D.滞后—超前校正装置6.系统的传递函数( )。

A.与输入信号有关B.与输出信号有关C.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D.既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也与输入信号有关7.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

A.当时间常数T 较大时有超调B.当时间常数T 较小时有超调C.有超调D.无超调8.输入为阶跃信号时,如果( ),则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的上升速度越快。

A.输入信号的幅度越小,积分时间常数越小B.输入信号的幅度越小,积分时间常数越大C.输入信号的幅度越大,积分时间常数越小D.输入信号的幅度越大,积分时间常数越大9.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在( )之间。

(免费)自动控制理论(二)试卷 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免费)自动控制理论(二)试卷 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浙江省200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5小题每小题2分,6—15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控制系统可分为( )A. 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B. 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C. 定值控制系统和随动控制系统D. 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2. 设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3)j 1(11ω+=,当ω=1rad/s 时,其频率特性幅值M(1)=( )A. 22B. 2C. 42D. 2 43. 由电子线路构成的控制器如图,它是( )A. 超前校正装置B. 滞后校正装置C.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D. 超前—滞后校正装置4. 如果二阶振荡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存在峰值,则阻尼比ξ的值为( )A. 0≤ξ≤0.707B. 0<ξ<1C. ξ>0.707D. ξ>15. 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 )A. 实轴上B. 虚轴上C. 左半部分D. 右半部分6. 积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为( )A. 90°B. -90°C. 0°D. -180°7. 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5)2)(s (s K ++,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A. 〔-2,∞) B. 〔-5,2〕 C. (-∞,-5〕 D. 〔2,∞)8. 若系统的状态方程为u 10X 5103X ⎥⎦⎤⎢⎣⎡+⎥⎦⎤⎢⎣⎡=∙,则该系统的特征根为( ) A. s 1=-3, s 2=-5B. s 1=3, s 2=5C. s 1=-3, s 2=5D. s 1=3, s 2=-59. 伯德图中的高频段反映了系统的( )A. 稳态性能B. 动态性能C. 抗高频干扰能力D. 以上都不是10. 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将使系统的动态性能( )A. 变好B. 变差C. 不变D. 不定11. 对于欠阻尼的二阶系统,当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保持不变时,( )A. 阻尼比ξ越大,系统的调整时间t s 越大B. 阻尼比ξ越大,系统的调整时间t s 越小C. 阻尼比ξ越大,系统的调整时间t s 不变D. 阻尼比ξ越大,系统的调整时间t s 不定12. 状态转移矩阵φ(t)的重要性质有( )A. φ(0)=0B. φ-1(t)=- φ(t)C. φk (t)= φ(kt)D. φ(t 1+t 2)= φ(t 1)+ φ(t 2)13. 进行串联滞后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ωC 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C ω'的关系,通常是( )A. ωC =C ω'B. ωC >C ω'C. ωC <C ω'D. ωC 与C ω'无关14. 随动系统中常用的输入信号是抛物线函数和( )A. 阶跃函数B. 脉冲函数C. 正弦函数D. 斜坡函数15. 常用的比例、积分与微分控制规律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 )A. PIB. PDC. IDD. PID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根据控制系统信号的形式,控制系统可分为________控制系统、________控制系统。

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历年真题

自考《自动控制理论二》历年真题

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全国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二)试题课程代码:02306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控制系统中,基本环节的划分,是根据()A.元件或设备的形式B.系统的物理结构C.环节的连接方式D.环节的数学模型2.单位斜坡函数r(t)的数学表达式是r(t)=()A.a2tB.t2C.tD.vt3.在实际中很少单独使用的校正方式是()A.串联校正B.并联校正C.局部反馈校正D.前馈校正4.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角可趋近()A.-90°B.-45°C.45°D.90°5.若受控对象存在较大的延迟和惯性,效果较好的控制方式是()A.比例控制B.积分控制C.比例微分控制D.比例积分控制6.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根平面的虚轴上时,系统的阻尼比为()A.<0B.=0C.0<<1D.≥17.设二阶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G(s)=,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转角频率为()A.2rad/sB.4rad/sC.8rad/sD.16rad/s8.设某环节频率特性为,当,其频率特性相位移为()A.-180°B.-90°C.0°D.45°9.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ess反映了系统的()A.稳态控制精度B.相对稳定性C.快速性D.平稳性10.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该系统闭环系统是()A.稳定的B.条件稳定的C.临界稳定的D.不稳定的11.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当T=1s时,系统的相位裕量为()A.30°B.45°C.60°D.90°12.开环传递函数为,其根轨迹的起点为() A.0,-3B.-1,-2C.0,-6D.-2,-413.设系统,则该系统()A.状态可控且可观测B.状态可控但不可观测C.状态不可控且不可观测D.状态不可控且可观测14.函数的拉氏变换是()A.B.C.D.15.设某闭环传递函数为,则其频带宽度为()A.0~10 rad/sB.0~1 rad/sC.0~0.1 rad/sD.0~0.01 rad/s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二)课程代码:0230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自动控制理论(二)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侧重于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阐述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对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设计过程中应用的各种原理、思想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及应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系统导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应具有高等数学、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本课程与后续课程有一定关联。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控制系统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重点)1、自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理解),2、自动控制理论(理解),3、反馈控制原理(理解),4、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5、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理解)。

(二)自动控制系统示例(一般)1、函数记录仪(识记),2、电阻炉微型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识记),3、锅炉液位控制系统(识记)。

(三)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次重点)1、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理解),2、线性定常离散控制系统(理解),3、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解)。

(四)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重点)1、基本要求的提法(理解),2、典型外作用(理解)。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熟悉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以及控制系统的时域、复数域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重点)1、傅里叶级数(识记),2、傅里叶积分与傅里叶变换(理解),3、拉普拉斯变换(理解),4、拉普拉斯变换的积分下限(理解),5、拉普拉斯变换定理(理解),6、拉普拉斯变换反变换(理解)。

(二)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重点)1、线性元件的微分方程(理解),2、控制系统的建立(理解),3、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理解),4、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理解),5、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识记)(三)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重点)1、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理解),2、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理解),3、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对输出的影响(理解),4、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识记)。

(四)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重点)1、系统结构图的组成和绘制(理解),2、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理解),3、信号流图的组成和性质(识记),4、信号流图的绘制(理解),5、梅森增益公(理解)式,6、闭环系统传递函数(理解)。

第3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熟悉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掌握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掌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重点)1、典型输入信号(识记),2、动态过程与稳态过程(理解),3、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重点)1、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理解),2、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理解),3、一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理解),4、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识记)。

(三)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重点)1、二阶系统的属性模型(理解),2、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理解),3、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理解),4、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理解),5、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识记)。

(四)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次重点)1、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理解),2、高阶系统闭环主导极点及其动态性能分析(识记)。

(五)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重点)1、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理解),2、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3、劳斯稳定判据(理解),4、劳斯稳定判据的特殊情况(识记),5、劳斯稳定判据的应用(应用)。

(六)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一般)1、误差与稳态误差(理解),2、系统类型(理解),3、阶跃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位置误差系数(理解),4、斜坡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速度误差系数(识记),5、加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识记),6、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识记),7、减少或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识记)。

第4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建立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重点)1、根轨迹概念(理解),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理解),3、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理解),4、根轨迹(理解)。

(二)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重点)1、常规根轨迹的绘制法则(理解),2、闭环极点的确定(应用)。

(三)广义根轨迹(次重点)1、参数根轨迹(识记),2、附加开环零点的作用(识记)。

(四)系统性能的分析(重点)1、主导性能与偶极子(理解),2、系统性能的定性分析(应用)。

第5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掌握频率特性、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熟悉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裕度、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频率特性(重点)1、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理解),2、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识记)。

(二)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频率特性的频率特性(重点)1、典型环节(理解),2、典型环节(理解),3、开环幅频特性曲线绘制(理解),4、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理解),5、延迟环节和延迟系统(理解),5、传递函数的频域实验确定(识记)。

(三)频域稳定判据(重点)1、乃氏判据的数学基础(理解),2、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理解),3、对数频率稳定判据(识记),4、条件稳定系统(识记)。

(四)频域稳定裕度(次重点)1、相位裕度(理解),2、幅值裕度(理解)。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重点)1、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理解),2、系统带宽选择(理解),3、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应用)。

第6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熟悉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熟悉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掌握串联校正、前馈校正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重点)1、性能指标(理解),2、系统带宽的确定(理解),3、校正方式(理解),4、基本控制规律(识记)。

(二)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重点)1、无源校正网络(理解),2、有源校正装置(识记)。

(三)串联校正(次重点)1、频率响应法校正设计(理解),2、串联超前校正(理解),3、串联滞后校正(理解),4、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识记)。

(四)前馈校正(次重点)1、前置滤波组合校正(理解),2、最小节拍组合校正(识记)。

第7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建立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掌握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1、采样控制系统(理解),2、数字控制系统(理解),3、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理解),4、离散系统的研究方法(识记)。

(二)信号的采样与保持(次重点)1、采样过程(理解),2、采样过程的数学描述(理解),3、香农采样定理(理解),4、采样周期的选取(理解),5、信号保持(识记)。

(三)变换理论(重点)1、z变换定义(理解),2、z变换方法(理解),3、z变换性质(理解),4、z反变换(理解)。

(四)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重点)1、离散系统的数学定义(理解),2、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理解),3、脉冲传递函数(理解),4、开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理解),5、闭环系统脉冲传递函数(理解)。

(五)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重点)1、s域到z域的映射(识记),2、离散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3、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理解),4、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识记),5、离散系统的型别与静态误差系数(识记)。

(六)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次重点)1、离散系统的时间响应(识记),2、采样器和保持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识记)。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1、指定教材: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基础教程(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参考教材:邹伯敏主编. 自动控制理论(第三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三、自学方法指导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