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线步进电机接线图图解

合集下载

步进电机接线图

步进电机接线图

步进电机接线图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接线图适配驱动器电机型号 适配驱动器57HS04 DM422C/DM432C/DM556/DM856/M752/M542/M860/M880A/MA550/MA860/H850/ND556/ND882/M415B/M32557HS0657HS0957HSM0957HS13DM556/DM856/M752/M542/M860/M880A/MA550/MA860/H850/ND556/ND88257HS22步进电机是一种专门用于位置和速度精确控制的特种电机。

步进电机的最大特点是其“数字性”,对于控制器发过来的每一个脉冲信号,步进电机在其驱动器的推动下运转一个固定角度(简称一步),如下图所示。

如接收到一串脉冲步进电机将连续运转一段相应距离。

同时可通过控制脉冲频率,直接对电机转速进行控制。

由于步进电机工作原理易学易用,成本低(相对于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不易损坏,非常适合于微电脑和单片机控制,因此近年来在各行各业的控制设备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步进电机的种类和特点步进电机在构造上有三种主要类型:反应式(Variable Reluctance ,VR)、永磁式(PermanentMagnet,PM)和混合式(Hybrid Stepping,HS)。

* 反应式定子上有绕组、转子由软磁材料组成。

结构简单、成本低、步距角小,可达°、但动态性能差、效率低、发热大,可靠性难保证。

* 永磁式永磁式步进电机的转子用永磁材料制成,转子的极数与定子的极数相同。

其特点是动态性能好、输出力矩大,但这种电机精度差,步矩角大(一般为°或15°)。

* 混合式混合式步进电机综合了反应式和永磁式的优点,其定子上有多相绕组、转子上采用永磁材料,转子和定子上均有多个小齿以提高步矩精度。

其特点是输出力矩大、动态性能好,步距角小,但结构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步进电机接线图

步进电机接线图

接线图适配驱动器电机型号 适配驱动器57HS04 DM422C/DM432C/DM556/DM856/M752/M542/M860/M880A/ MA550/MA860/H850/ND556/ND882/M415B/M32557HS0657HS0957HSM0957HS13DM556/DM856/M752/M542/M860/M880A/MA550/MA860/H850/ND556/ND88257HS22步进电机是一种专门用于位置和速度精确控制的特种电机。

步进电机的最大特点是其“数字性”,对于控制器发过来的每一个脉冲信号,步进电机在其驱动器的推动下运转一个固定角度(简称一步),如下图所示。

如接收到一串脉冲步进电机将连续运转一段相应距离。

同时可通过控制脉冲频率,直接对电机转速进行控制。

由于步进电机工作原理易学易用,成本低(相对于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不易损坏,非常适合于微电脑和单片机控制,因此近年来在各行各业的控制设备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步进电机的种类和特点步进电机在构造上有三种主要类型:反应式(Variable Reluctance ,VR)、永磁式(PermanentMagnet,PM)和混合式(Hybrid Stepping,HS)。

* 反应式定子上有绕组、转子由软磁材料组成。

结构简单、成本低、步距角小,可达°、但动态性能差、效率低、发热大,可靠性难保证。

* 永磁式永磁式步进电机的转子用永磁材料制成,转子的极数与定子的极数相同。

其特点是动态性能好、输出力矩大,但这种电机精度差,步矩角大(一般为°或15°)。

* 混合式混合式步进电机综合了反应式和永磁式的优点,其定子上有多相绕组、转子上采用永磁材料,转子和定子上均有多个小齿以提高步矩精度。

其特点是输出力矩大、动态性能好,步距角小,但结构复杂、成本相对较高。

按定子上绕组来分,共有二相、三相和五相等系列。

最受欢迎的是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约占97%以上的市场份额,其原因是性价比高,配上细分驱动器后效果良好。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

电机布线和接线图大全第1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单层绕组 11.1 三相单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1.1.1 24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 31.1.2 24槽6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41.1.3 36槽2极单层叠式绕组 51.1.4 36槽6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61.1.5 48槽4极(a=2)单层叠式绕组 71.1.6 48槽8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81.1.7 48槽8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9 1.1.8 48槽12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01.1.9 48槽12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1 1.1.10 60槽10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21.1.11 72槽8极(a=2)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3 1.1.12 72槽18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41.1.14 90槽10极单层叠式(庶极)绕组 161.2 三相单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71.2.1 12槽2极单层链式绕组 181.2.2 24槽4极单层链式绕组 191.2.3 24槽8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01.2.4 30槽10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11.2.5 36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 221.2.6 36槽6极(a=2)单层链式绕组 231.2.7 36槽6极(a=3)单层链式绕组 241.2.8 36槽12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51.2.9 42槽14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261.2.10 48槽8极单层链式绕组 271.2.11 48槽8极(a=2)单层链式绕组 281.2.12 48槽8极(a=4)单层链式绕组 291.2.13 48槽16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301.2.14 60槽10极单层链式绕组 311.2.15 72槽12极单层链式绕组 321.2.16 72槽24极单层链式(庶极)绕组 331.3 三相单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41.3.1 24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351.3.2 24槽2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361.3.3 36槽2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371.3.4 36槽2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381.3.5 36槽4极(a=2)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39 1.3.6 48槽4极单层同心式绕组 401.3.7 48槽4极(a=2)单层同心式绕组 411.3.8 48槽4极(a=4)单层同心式绕组 421.3.9 48槽8极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431.3.10 48槽8极(a=4)单层同心式(庶极)绕组 441.4 三相单层交叉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461.4.1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471.4.2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长等距)绕组 481.4.3 18槽2极单层交叉式(短等距)绕组 491.4.4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501.4.5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绕组 511.4.6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长等距)绕组 521.4.7 36槽4极单层交叉式(短等距)绕组 531.4.8 54槽6极单层交叉式绕组 541.4.9 54槽6极(a=3)单层交叉式绕组 551.4.10 60槽8极(a=2)单层交叉式(庶极)绕组 56 1.5 三相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571.5.1 18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581.5.2 30槽2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591.5.3 30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庶极)绕组 601.5.4 36槽4极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611.5.5 36槽4极(a=2)单层同心交叉式绕组 62第2章三相交流电动机双层绕组 632.1 三相双层叠式2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632.1.1 12槽2极(y=5)双层叠式绕组 642.1.2 24槽2极(y=7)双层叠式绕组 652.1.3 24槽2极(y=10)双层叠式绕组 662.1.4 36槽2极(y=13)双层叠式绕组 672.1.5 36槽2极(y=13、a=2)双层叠式绕组 68 2.1.6 42槽2极(y=15、a=2)双层叠式绕组 69 2.1.7 42槽2极(y=16、a=2)双层叠式绕组 70 2.1.8 48槽2极(y=17、a=2)双层叠式绕组 71 2.2 三相双层叠式4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722.2.1 24槽4极(y=5)双层叠式绕组 722.2.2 24槽4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732.2.3 36槽4极(y=7)双层叠式绕组 742.2.4 36槽4极(y=7、a=2)双层叠式绕组 752.2.5 36槽4极(y=7、a=4)双层叠式绕组 762.2.6 36槽4极(y=8)双层叠式绕组 772.2.7 36槽4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782.2.8 36槽4极(y=9)双层叠式绕组 792.2.9 45槽4极(y=9)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802.2.10 48槽4极(y=9、a=2)双层叠式绕组 812.2.11 48槽4极(y=10、a=2)双层叠式绕组 822.2.12 48槽4极(y=10、a=4)双层叠式绕组 832.2.13 48槽4极(y=11、a=4)双层叠式绕组 842.2.14 48槽4极(y=12、a=2)双层叠式绕组 852.2.15 60槽4极(y=11、a=2)双层叠式绕组 862.2.16 60槽4极(y=11、a=4)双层叠式绕组 872.2.17 60槽4极(y=12、a=4)双层叠式绕组 882.2.18 60槽4极(y=13、a=2)双层叠式绕组 892.2.19 60槽4极(y=13、a=4)双层叠式绕组 902.2.20 60槽4极(y=14、a=4)双层叠式绕组 912.2.21 72槽4极(y=15、a=4)双层叠式绕组 922.2.22 72槽4极(y=16、a=4)双层叠式绕组 932.3 三相双层叠式6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942.3.1 24槽6极(y=4)双层叠式(不规则布线)绕组 94 2.3.2 24槽6极(y=4)双层叠式(不规则同循环)绕组 95 2.3.3 27槽6极(y=4)双层叠式绕组 962.3.4 36槽6极(y=5)双层叠式绕组 972.3.5 36槽6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982.3.6 45槽6极(y=6)双层叠式绕组 992.3.7 45槽6极(y=7)双层叠式绕组 1002.3.8 48槽6极(y=6)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012.3.10 48槽6极(y=7、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032.3.11 54槽6极(y=7、a=2)双层叠式绕组 1042.3.12 54槽6极(y=8)双层叠式绕组 1052.3.13 54槽6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1062.3.14 54槽6极(y=8、a=3)双层叠式绕组 1072.3.15 54槽6极(ay=ad=3)三相正弦内角星形双层叠式绕组1082.3.16 72槽6极(y=9、a=6)双层叠式绕组 1092.3.17 72槽6极(y=10、a=2)双层叠式绕组 1102.3.18 72槽6极(y=10、a=3)双层叠式绕组 1112.3.19 72槽6极(y=10、a=6)双层叠式绕组 1122.3.20 72槽6极(y=11、a=2)双层叠式绕组 1132.3.21 72槽6极(y=11、a=3)双层叠式绕组 1142.3.22 72槽6极(y=11、a=6)双层叠式绕组 1152.3.23 72槽6极(y=12、a=2)双层叠式绕组 1162.3.24 72槽6极(y=12、a=3)双层叠式绕组 1172.4 三相双层叠式8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1182.4.1 36槽8极(y=4)双层叠式绕组 1182.4.2 36槽8极(y=4、a=2)双层叠式绕组 1192.4.3 45槽8极(y=5)双层叠式绕组 1202.4.4 48槽8极(y=5)双层叠式绕组 1212.4.5 48槽8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1222.4.6 54槽8极(y=5、a=2)双层叠式绕组 1232.4.7 54槽8极(y=6)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42.4.8 54槽8极(y=6、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52.4.9 60槽8极(y=6、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62.4.10 60槽8极(y=7、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72.4.11 60槽8极(y=7、a=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282.4.12 72槽8极(y=8、a=2)双层叠式绕组 1292.4.14 72槽8极(y=8、a=8)双层叠式绕组 1312.5 三相双层叠式10极、12极、16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1322.5.1 36槽10极(y=3)双层叠式绕组 1322.5.2 45槽10极(y=4)双层叠式绕组 1332.5.3 54槽10极(y=5、a=2)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42.5.4 60槽10极(y=5、a=5)双层叠式绕组 1352.5.5 90槽10极(y=8、a=10)双层叠式绕组 1362.5.6 45槽12极(y=3)双层叠式绕组 1372.5.7 54槽12极(y=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82.5.8 54槽12极(y=4、a=4)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392.5.9 54槽16极(y=3)双层叠式(分数)绕组 140第3章三相单双层及其他型式绕组 1413.1 三相单双层混合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413.1.1 18槽2极(yp=9)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1423.1.2 18槽2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33.1.3 24槽2极(yp=10)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43.1.4 36槽2极(yp=16)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53.1.5 36槽2极(yp=16、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6 3.1.6 36槽4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73.1.7 42槽2极(yp=18、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8 3.1.8 48槽2极(yp=22、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49 3.1.9 60槽4极(yp=14、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150 3.2 三相双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513.2.1 24槽4极(yp=5)双层同心式绕组 1523.2.2 36槽4极(yp=7)双层同心式绕组 1533.2.3 36槽4极(yp=8、a=2)双层同心式绕组 1543.2.4 36槽6极(yp=5)双层同心式绕组 1553.2.5 48槽4极(yp=10、a=4)双层同心式绕组 1563.3 三相双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1573.3.1 12槽4极(y=2)双层链式绕组 1583.3.2 12槽4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593.3.3 18槽6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03.3.4 24槽8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13.3.5 36槽12极(y=2)双层链式绕组 1623.3.6 45槽16极(y=3、q=15/16)双层链式绕组 1633.3.7 48槽16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43.3.8 54槽20极(y=3、q=9/10)双层链式绕组 1653.3.9 72槽24极(y=3)双层链式绕组 166第4章三相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 1674.1 三相双层改绕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1674.1.1 36槽2极(y=13、a=1)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684.1.2 36槽2极(y=13、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694.1.3 42槽2极(y=15、a=2)3:4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04.1.4 48槽2极(y=17、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14.1.5 48槽4极(y=10、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24.1.6 48槽4极(y=11、a=4)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34.1.7 54槽6极(y=8、a=2)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44.1.8 54槽6极(y=8、a=3)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54.1.9 48槽8极(y=5、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64.1.10 54槽8极(y=6、a=2)4:5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74.1.11 72槽8极(y=8)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84.1.12 72槽8极(y=8、a=2)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794.1.13 72槽8极(y=8、a=4)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04.2 三相单层改绕延边三角形起动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1814.2.1 24槽2极(a=1)单层同心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24.2.2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3: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34.2.3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44.2.4 30槽2极(a=1)单层同心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54.2.5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64.2.6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2: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74.2.7 36槽4极(a=1)单层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884.2.8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改绕1:2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894.2.9 36槽4极(a=2)单层交叉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04.2.10 36槽6极(a=1)单层链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914.2.11 36槽6极(a=1)单层链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24.2.12 48槽8极(a=1)单层链式改绕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1934.2.13 48槽8极(a=1)单层链式改绕双层1:1抽头延边三角形绕组 194第5章三相变极国产基本系列双速电动机绕组 1955.1 4/2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1955.1.1 24槽4/2极△/2Y(y=6)双速绕组 1965.1.2 24槽4/2极△/2Y(y=7)双速绕组 1975.1.3 24槽4/2极2Y/2Y(y=6)双速绕组 1985.1.4 36槽4/2极△/2Y(y=9)双速绕组 1995.1.5 36槽4/2极△/2Y(y=10)双速绕组 2005.1.6 36槽4/2极Y/Y(y=9)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015.1.7 48槽4/2极△/2Y(y=12)双速绕组 2025.2 8/2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035.2.1 36槽8/2极Y/2Y(y=5)双速绕组 2035.2.2 36槽8/2极Y/2Y(y=15、S≠)双速绕组 204 5.2.3 36槽8/2极Y/2△(y=15、S≠)双速绕组 205 5.2.4 36槽8/2极Y/2△(y=15、S=3)双速绕组 206 5.3 6/4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065.3.1 24槽6/4极△/2Y(y=4)双速绕组 2075.3.2 36槽6/4极△/2Y(y=6,同转向)双速绕组 208 5.3.3 36槽6/4极△/2Y(y=7,反转向)双速绕组 209 5.3.4 36槽6/4极Y/2Y(y=7,同转向)双速绕组 210 5.3.5 36槽6/4极Y/2Y(y=7,反转向)双速绕组 211 5.3.6 36槽6/4极Y/2Y(y=7,同转向)双速绕组 212 5.3.7 72槽6/4极△/2Y(y=13)双速绕组 2135.4 8/4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145.4.1 24槽8/4极△/2Y(y=3)双速绕组 2145.4.2 36槽8/4极△/2Y(y=5)双速绕组 2155.4.3 36槽8/4极Y/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16 5.4.4 48槽8/4极△/2Y(y=6)双速绕组 2175.4.5 48槽8/4极△/2Y(y=7)双速绕组 2185.4.6 54槽8/4极△/2Y(y=7)双速绕组 2195.4.7 60槽8/4极△/2Y(y=8)双速绕组 2205.4.8 72槽8/4极△/2Y(y=9)双速绕组 2215.4.9 72槽8/4极△/2Y(y=10)双速绕组 2225.4.10 96槽8/4极△/2Y(y=12)双速绕组 2235.4.11 96槽8/4极△/2Y(y=15)双速绕组 2245.5 8/6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255.5.1 36槽8/6极△/2Y(y=4)双速绕组 2255.5.2 36槽8/6极△/2Y(y=5)双速绕组 2265.5.3 54槽8/6极△/2Y(y=6)双速绕组 2275.6 12/6极双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2285.6.1 36槽12/6极△/2Y(y=3)双速绕组 2285.6.2 54槽12/6极△/2Y(y=5)双速绕组 2295.6.3 54槽12/6极Y/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305.6.4 72槽12/6极△/2Y(y=6)双速绕组 2315.6.5 72槽12/6极Y/2Y(y=8)双速绕组 2325.6.6 72槽12/6极Y/2Y(双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33第6章三相变极电动机国产、派生及设备专用系列双速绕组 2346.1 派生、专用系列常规接法的双速电动机绕组布线接线图 2346.1.1 36槽10/2极Y/2Y(y=10)双速绕组 2356.1.2 36槽16/4极△/2Y(y=7)双速绕组 2366.1.3 36槽16/4极Y/2Y(y=7)双速绕组 2376.1.4 48槽16/4极Y/2Y(y=9)双速绕组 2386.1.5 48槽10/8极△/2Y(y=5)双速绕组 2396.1.6 54槽24/6极Y/2Y(y=7、S=1)双速绕组 2406.1.7 54槽24/6极Y/2Y(y=7、S≠,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16.1.8 54槽24/6极Y/2Y(y=7、S≠,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26.1.9 54槽24/6极Y/2Y(y=7、S=1,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2436.1.10 54槽24/6极Y/2Y(y=7、S=11/2?,正规分布)双速绕组 2446.1.11 72槽24/6极Y/2Y(y=9、S=2)双速绕组 2456.1.12 72槽24/6极Y/2Y(y=10、S=2)双速绕组 2466.1.13 72槽24/6极Y/2Y(y=9、S≠)双速绕组 2476.1.14 72槽32/8极Y2Y(y=7、S≠)双速绕组 2486.1.15 72槽32/8极Y/2Y(y=7、S≠,非正规分布)双速绕组2496.1.16 72槽32/8极Y/2Y(y=7、S=1)双速绕组 2506.2 双速电动机派生、专用系列特种接法的绕组布线接线图 2516.2.1 36槽6/4极3Y/4Y(y=6)双速绕组 2546.2.2 36槽6/4极3Y/3Y(y=7)双速绕组 2556.2.3 36槽6/4极Y+3Y/3Y(y=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6 6.2.4 36槽8/4极Y/2Y(y=5)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76.2.5 36槽10/2极Y/Y(y=10)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586.2.6 36槽12/4极Y/3Y(y=8)双速绕组 2596.2.7 48槽8/2极Y/2Y(y=1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06.2.8 48槽16/4极Y/2Y(y=9)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16.2.9 60槽10/4极Y/2Y(y=17)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26.2.10 72槽6/4极3Y/3Y(y=12)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3 6.2.11 72槽8/6极2Y+3Y/3Y(y=10)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4 6.2.12 72槽10/8极Y/△(y=8)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656.2.13 72槽12/6极3△/6Y(y=6)双速绕组 2666.2.14 72槽14/8极Y/2△(y=7)双速绕组 2676.2.15 72槽16/6极Y/2△(y=13)双速绕组 2686.2.16 72槽24/8极Y/3Y(y=8)双速绕组 2696.2.17 90槽12/10极Y+3Y/3Y(y=8)换相变极双速绕组 270 6.2.18 96槽8/4极2Y/△(y=12)双速绕组 2716.2.19 96槽8/4极Y+2Y/△(y=12)双速绕组 2726.3 变极电动机单层布线双速绕组 2736.3.1 24槽4/2极△/2Y单层叠式(y=7)双速绕组 2746.3.2 24槽8/2极△/2 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756.3.3 36槽4/2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766.3.4 36槽6/4极△/2Y(y=7)单层双速绕组 2776.3.5 36槽6/4极Y/2Y单层同心交叉式双速绕组 2786.3.6 36槽8/6极△/2Y(y=5)单层叠式双速绕组 2796.3.7 36槽12/6极△/2Y单层链式双速绕组 2806.3.8 48槽4/2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16.3.9 48槽8/4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26.3.10 48槽16/4极Y/2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836.3.11 72槽6/4极△/2Y(y=13)单层叠式双速绕组 2846.3.12 72槽6/4极3Y/3Y单层同心交叉式双速绕组 2856.3.13 72槽8/4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66.3.14 72槽12/6极△/2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76.3.15 72槽12/6极3Y/6Y单层同心式双速绕组 288 6.3.16 72槽24/6极Y/2Y单层双距双速绕组 289第7章单相交流电动机常规布线绕组 2907.1 单相单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907.1.1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绕组 2917.1.2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交叠(链)式绕组 292 7.1.3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不等距)绕组 293 7.1.4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副链)绕组 294 7.1.5 24槽4极(运行型)单层叠式(长等距)绕组 295 7.1.6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叠式(同心)绕组 296 7.2 单相单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2977.2.1 16槽4极单层链式(电风扇)绕组 2987.2.2 24槽4极单层链式Y形)绕组 2997.2.3 24槽6极单层链式绕组 3007.2.4 28槽14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17.2.5 32槽16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27.2.6 36槽18极单层链式(庶极吊扇)绕组 3037.3 单相单层同心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047.3.1 18槽2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057.3.2 24槽2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067.3.3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副链)绕组 307 7.3.4 24槽4极(运行型)单层同心式(交叉)绕组 308 7.3.5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交叠)绕组 309 7.3.6 24槽4极(起动型)单层同心式绕组 3107.4 单相双层叠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117.4.1 18槽4极(y=4)双层叠式(起动型)绕组 312 7.4.2 24槽4极(y=4)双层叠式(运行型)绕组 313 7.4.3 24槽4极(y=4)双层叠式(起动型)绕组 3147.4.4 24槽6极(y=3)双层叠式(运行型)绕组 3157.5 单相双层链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167.5.1 8槽4极双层链式(电风扇)绕组 3177.5.2 28槽14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187.5.3 28槽14极双层链式(深槽吊扇)绕组 3197.5.4 32槽16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207.5.5 36槽18极双层链式(吊扇)绕组 3217.6 单相单双层混合式绕组布线接线图 3227.6.1 12槽2极(yp=5)单双层(A类运行型)绕组 323 7.6.2 12槽4极(yp=2)单双层(非正交运行型)绕组 324 7.6.3 24槽4极(yp=3)单双层(B类起动型)绕组 325 7.6.4 32槽4极(yp=6)单双层(B类运行型)绕组 326 7.6.5 36槽4极(yp=9)单双层(A/B类运行型)绕组 327 第8章单相电动机正弦绕组 3288.1 单相国产系列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288.1.1 12槽2极3/3—A正弦绕组 3298.1.2 12槽2极3/3—B正弦绕组 3308.1.3 12槽4极2/1—A/B正弦绕组 3318.1.4 16槽2极3/3—B正弦绕组 3328.1.5 16槽4极2/2—A正弦绕组 3338.1.6 18槽2极4/4—B/A正弦绕组 3348.1.7 24槽2极5/4—A正弦绕组 3358.1.8 24槽2极5/5—B正弦绕组 3368.1.9 24槽2极6/4—B正弦绕组 3378.1.10 24槽2极6/5—B正弦绕组 3388.1.11 24槽2极6/6—B正弦绕组 3398.1.12 24槽4极3/2—A正弦绕组 3408.1.13 24槽4极3/3—A正弦绕组 3418.1.14 36槽4极4/2—A/B正弦绕组 3428.1.15 36槽4极4/3—A/B正弦绕组 3438.1.16 36槽4极4/3—B/A正弦绕组 3448.2 单相专用型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458.2.1 12槽2极2/2—A正弦绕组 3458.2.2 24槽2极4/2—B正弦绕组 3468.2.3 24槽2极4/3—B正弦绕组 3478.2.4 24槽2极4/4—A正弦绕组 3488.2.5 24槽2极4/4—B正弦绕组 3498.2.6 24槽2极5/3—A正弦绕组 3508.2.7 24槽2极5/3—B正弦绕组 3518.2.8 24槽2极5/4—B正弦绕组 3528.2.9 24槽2极6/6—A正弦绕组 3538.2.10 24槽4极2/2—A正弦绕组 3548.2.11 24槽4极2/2—B正弦绕组 3558.2.12 32槽4极3/2—B正弦绕组 3568.2.13 32槽4极3/3—A正弦绕组 3578.2.14 32槽4极3/3—B正弦绕组 3588.2.15 32槽4极4/3—A正弦绕组 3598.2.16 36槽2/12极(双绕组)L/Y联结双速绕组 360 8.2.17 48槽2/16极(双绕组)L/Y联结双速绕组 361 8.3 单相罩极电动机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3628.3.1 16槽2极3B/1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38.3.2 16槽2极4B/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48.3.3 18槽2极3B/2正弦分布(交叠)罩极式绕组 365 8.3.4 18槽2极3B/2正弦分布(同心)罩极式绕组 366 8.3.5 20槽2极5B/2正弦分布(θ=36°)罩极式绕组 367 8.3.6 20槽2极5B/2正弦分布(θ=45°)罩极式绕组 368 8.3.7 24槽2极5A/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698.3.8 24槽2极5B/3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708.3.9 24槽4极3A/2正弦分布罩极式绕组 3718.3.10 16槽2极4/2分布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28.3.11 20槽2极5/2分布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38.3.12 24槽2极5/2分布(θ=60°)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4 8.3.13 24槽2极5/2分布(θ=4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5 8.3.14 24槽2极5/2分布(θ=52.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6 8.3.15 24槽2极5/2分布(θ=22.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7 8.3.16 24槽2极5/2分布(θ=37.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8 8.3.17 24槽2极6/2分布(θ=4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79 8.3.18 24槽2极6/2分布(θ=37.5°)罩极式改正弦绕组 380 第9章单相电动机调速型绕组 3819.1 单相电风扇抽头式调速绕组布线接线图 3819.1.1 8槽4极L—2型4/2—2/2—2/2双速绕组 3849.1.2 8槽4极L—2型4/2—4/3—2/3双速绕组 3859.1.3 8槽4极L—2型4/2—4/4—4/4三速绕组 3869.1.4 8槽4极L—2型4/2—2/3—4/3三速绕组 3879.1.5 12槽4极L—2型(异形槽)单双层双速绕组 3889.1.6 16槽4极L—1型4/2—4—4/2三速绕组 3899.1.7 16槽4极L—2型4—2—2双速绕组 3909.1.8 16槽4极L—2型4—2(2/2)2/2双速绕组 3919.1.9 16槽4极L—2型4—4/2—4/2三速绕组 3929.1.10 16槽4极L—2型4—4/3—8/3三速绕组 3939.1.11 16槽4极L—2型4—2—4/2三速绕组 3949.1.12 16槽4极L—1W型4/2—4—4/2三速绕组 3959.1.13 16槽4极T—1N型2(2/2)4—2/2双速绕组 396 9.1.14 16槽4极T—1W型2(2/2)—4—2/2双速绕组 397 9.1.15 16槽4极T—1N型4/2—4—4/2三速绕组 3989.1.16 16槽4极T—2N型4—4/2—4/2三速绕组 3999.1.17 16槽4极T—2W型4—4/2—4/2三速绕组 4009.1.18 16槽4极T—1W型4/2—4—4/2三速绕组 4019.1.19 16槽4极Ф—1型4/2—4—4/2三速绕组 4029.1.20 16槽4极h—2型4 2/2—2(2/2)三速绕组 4039.1.21 16槽4极T/L—2型4—4/2—4/2三速绕组 4049.1.22 24槽8极L—2型8—8/6—16/6三速绕组 4059.1.23 24槽8极L—2型8—8/4—8/4三速绕组 4069.1.24 24槽8极L—2型8—4/3—8/3三速绕组 4079.1.25 32槽8极L—2型8—8/2—8/2(相对均衡)三速绕组4089.1.26 32槽8极L—2型8—8/2—8/2(均衡)双速绕组 4099.1.27 32槽8极L—2型8—8/2—8/2(对称)四速绕组 4109.1.28 32槽8极T—2W型8—8/2—8/2(均衡对称)三速绕组4119.1.29 32槽8极T—2N型8—8/2—8/2(均衡对称)三速绕组4129.1.30 32槽8极T—2W型8—8/2—8/2(对称)五速绕组 4139.1.31 36槽6极T—2W型6—6—3(6/2)(相对均衡)四速绕组 4149.1.32 36槽6极T—2W型6—6—4(4/2)(对称)五速绕组4159.1.33 36槽6极T—2W型6—6—12/2(相对均衡)五速绕组4169.1.34 36槽6极L—1/2型6—6—12/2(对称调速)五速绕组4179.1.35 36槽6极T—2W型6—6—6(对称)四速绕组 4189.2 单相抽头调速正弦绕组布线接线图 4199.2.1 12槽2极L—2型B类正弦2—1—1双速绕组 4219.2.2 12槽2极L—2型(异形槽)A类正弦2—2—1三速绕组4229.2.3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1双速绕组 4239.2.4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1(对称)三速绕组 4249.2.5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 4259.2.6 24槽4极L—2型A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 4269.2.7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2—1双速绕组 4279.2.8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 4289.2.9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3—3—2(对称)三速绕组 4299.2.10 24槽4极T—1W型A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309.2.11 24槽4极T—2W型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319.2.12 24槽4极T—2W型B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329.2.13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2—1(对称调速)双速绕组 4339.2.14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均衡调速)双速绕组 4349.2.15 24槽4极L—2型B类正弦2—1—1(对称调速)三速绕组 4359.2.16 24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369.2.17 24槽6极L—2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379.2.18 24槽6极L—2型A类正弦2—1—1(均衡)双速绕组4389.2.19 32槽4极L—2型B类正弦3—2—1(均衡)双速绕组4399.2.20 32槽4极T—2W型B类正弦3—1—2(均衡)三速绕组4409.2.21 32槽4极T—2W型B类正弦3—1—2(对称)三速绕组4419.2.22 32槽4极L—2型B类正弦3—1—11/2(对称)三速绕组 4429.2.23 32槽8极L—1型B类单双层四速绕组 4439.2.24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4—3—3双速绕组 4449.2.25 36槽4极T—1W型B/A类正弦3—11/2—2(均衡)三速绕组 4459.2.26 36槽4极L—1/2型B/A正弦3—3—(3+2)(均衡)三速绕组 4469.2.27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均衡)三速绕组 4479.2.28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对称)三速绕组4489.2.29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499.2.30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3—2—2(均衡)三速绕组4509.2.31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1)(对称)四速绕组 4519.2.32 36槽4极L—2型B/A类正弦3—2—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29.2.33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39.2.34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2)(均衡对称)四速绕组 4549.2.35 36槽4极L—2型A/B类正弦3—2—2(对称)五速绕组4559.2.36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均衡)五速绕组 4569.2.37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1+1)(对称)五速绕组 4579.2.38 36槽4极L—1/2型A/B类正弦3—2—(2+2)(对称)五速绕组 4589.2.39 36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599.2.40 36槽6极T—2W型B类正弦2—1—1(相对均衡)三速绕组 4609.2.41 36槽6极T—2W型A类正弦2—1—1(对称)四速绕组4619.2.42 36槽6极T—2W型B类正弦2—1—1(对称)四速绕组4629.3 单相变极调速电动机绕组 4639.3.1 16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单同心)双速绕组 4649.3.2 16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59.3.3 16槽4/2极2/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69.3.4 18槽4/2极1/2—L单相起动型(单双层)双速绕组 4679.3.5 24槽4/2极1/1—L单相起动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689.3.6 24槽4/2极1/2—L单相运行型(双同心)双速绕组 4699.3.7 24槽6/4极2/2—L单相运行型(双叠式)双速绕组 470附录 471附录1 移动式(汽油、柴油)交流三相发电机双层叠式绕组 471 附图1-1 36槽4极(y=7、a=1)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2附图1-2 36槽4极(y=7、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3附图1-3 36槽4极(y=7、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4附图1-4 36槽4极(y=7、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5 附图1-5 36槽4极(y=7、a=2)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6 附图1-6 36槽4极(y=8、a=1)三次谐波励磁三相交流有刷发电机定子绕组 477附图1-7 48槽4极(y=9、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78附图1-8 48槽4极(y=10、a=2)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79 附图1-9 48槽4极(y=10、a=4)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80 附图1-10 60槽4极(y=11、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1附图1-11 60槽4极(y=11、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2附图1-12 60槽4极(y=12、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3附图1-13 60槽4极(y=12、a=4)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484附图1-14 60槽4极(y=13、a=2)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5 附图1-15 60槽4极(y=13、a=4)三相交流发电机绕组 486 附录2 移动式(汽油、柴油)交流发电机单相、三相单层布线绕组 487附图2-1 18槽6极(y=3、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用交流励磁机电枢绕组 488附图2-2 30槽10极(y=3、a=1)三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用交流励磁机电枢绕组 489附图2-3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庶极同心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0附图2 4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同心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1附图2-5 36槽12极(ys=3、as=1)三次谐波励磁(单链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2附图2-6 48槽12极(ys=4、as=1)三次谐波励磁(单链基波)三相有刷发电机副绕组 493附图2-7 48槽4极(y=11.9、a=2)三次谐波励磁三相交流有刷发电机定子绕组 494附图2-8 30槽2极(a=1、2)逆序励磁单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95附图2-9 36槽2极(a=1、2)逆序励磁单相交流无刷发电机绕组 496附图2-10 36槽4极(a=1、2)单相交流发电机(同心式)定子主绕组 497附图2-11 36槽4极(a=2、4)单相交流发电机(同心式)定子主绕组 498附图2-12 36槽12极(y=2、a=1)单相交流发电机定子副绕组499。

步进电机驱动器整机电路图

步进电机驱动器整机电路图

步进电机驱动器整机电路图教程来源:中华工控网作者:未知点击:5893次时间:2009-8-27 11:34:12在由上位机或PLC为主的工控系统中,尤其是在对各种机械设备的控制中,常常看到PLC、触摸屏、伺服电机驱动器、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的组合应用。

对于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由于结构简单,原理上也不是太复杂,看到实物,再配合应用,就了解了。

但对电机驱动器的结构和电路,限于各种条件,就难以知道其“本来面目”了。

本人由于工作关系,接手了一台需维修的步进电机驱动器,又由于维修的需要,测绘了步进电机的整机电路图,浏览之下,就知道步进电机驱动器是个怎么回事了。

在此将整机全图奉献于大家。

整机全图共4张。

第一张图:步进电机驱动的主电路和开关电源电路。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功率输出电路的形式同变频器主电路是相似的。

每一路皆由两只IGBT管子做推挽式输出,在管子上也反向并联了二极管,以提供反向电流的通路,进而保护IGBT管子的安全。

IGBT管子的过流保护信号由AR1、BR1两只电阻上取得,此两只电阻将流经IGBT管子的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经后级保护电路处理,送入单片机。

开关电源输出的+5V,作为单片机的电源。

另外,+5V、-5V 还作为保护电路的双电路供电。

一路+15V电源,经PIC和PT1转化为四路15V电源,供四路驱动电路用。

第二张图:驱动电源及端子信号来源。

由电源板来的+15V电源,经NE555时基电路振荡逆变,开关变压器PT1四个次级绕组输出四组互相隔离的15V直流电压,供驱动IC的供电;第三张图:步进电机驱动器的脉冲驱动电路及步时电机的工作电流设定电路等。

驱动IC采用IS2110S专用的驱动芯片,单片机输出的四路脉冲信号经由74LS08四二输入与门电路处理后,送入四片IS2110S驱动电路,经光电隔离和功率放大后,送放逆变功率电路,输入步进脉冲到步时电机;第四张图:CPU(单片机)电路和控制端子内电路图。

步进接线图(教学)

步进接线图(教学)

【CLK:脉冲信号DIR:正反转信号ENA:锁定控制】【CLK:脉冲信号DIR:正反转信号ENA:锁定控制】3.10 PLC控制步进和伺服系统(最后说明脉冲-距离频率速度)一PLC运动控制脉冲信号概述PLC运动控制脉冲信号有正逻辑或负逻辑电平信号,可以是双脉冲、单脉冲加方向和A/B相脉冲信号。

PLC运动控制脉冲信号如表4.1.1所示。

如果使用三菱PLC产生运动控制脉冲信号,可以使用PLSY、PWM、PLSR、PLSV、DRVI、DRV A、ZRN指令或FX2N-1PG/10GM/20GM特殊功能模块。

使用PLSY、PLSR、PLSV、DRVI、DRV A、指令时,从Y0或Y1输出的脉冲数将保存于下面的特殊存储器中:二PLSY 方波脉冲输出应用实例1 PLSY实例1动作示意图如图3.10.1所示。

在A点:当启动时,小车从A点开始慢慢加速,加速到指定速度后开始匀速行驶,到达B点触动位置B传感器后,将慢慢减速行驶到C点停止。

在C点:当启动时,小车将以爬行速度行驶,当到达位置A后马上停止。

B点位置的传感器随机安装,没有固定位置。

不管B点安装在那里,从C点启动后,要求准确地返回到A点。

图3.10.1 PLSY实例1动作示意图手动去,手动回;启动后,自动去,自动回来(定时回来,尽快回来)。

图3.10.3 PLSY实例2动作示意图手动去,手动回;启动后,自动去,自动回来(定时回来,尽快回来)。

1 位置示意图如图3.10.1所示,速度过程如图3.10.2所示。

在图3.10.1中:停在A 点:当启动时,小车从A 点开始慢慢加速,到达B 点时触动位置B 传感器后,开始匀速行驶,到达C 点触动位置C 传感器后,将慢慢减速行驶到D 点停止;停在D 点:当启动时,小车从D 点开始慢慢加速,到达C 点时触动位置C 传感器后,开始匀速行驶,到达D 点触动位置D 传感器后,将慢慢减速行驶到A 点停止。

当不在A 和D 点:当按住启动键时,小车将以爬行速度行驶,当到达位置A 或位置D 后马上停止。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图解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图解

1.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该步进电机为一四相步进电机,采用单极性直流电源供电。

只要对步进电机的各相绕组按合适的时序通电,就能使步进电机步进转动。

图1是该四相反应式步进电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 四相步进电机步进示意图开始时,开关SB接通电源,SA、SC、SD断开,B相磁极和转子0、3号齿对齐,同时,转子的4号齿就和C、D相绕组磁极产生错齿,2、5号齿就和D当开关SC接通电源,SB、SA、SD断开时,由于C相绕组的磁力线和1、4号齿之间磁力线的作用,使转子转动,1、4号齿和C相绕组的磁极对齐。

而0、3号齿和A、B相绕组产生错齿,2、5号齿就和A、D相绕组磁极产生错齿。

依次类推,A、B、C、D四相绕组轮流供电,则转子会沿着A、B、C、D方向转动。

四相步进电机按照通电顺序的不同,可分为单四拍、双四拍、八拍三种工作方式。

单四拍与双四拍的步距角相等,但单四拍的转动力矩小。

八拍工作方式的步距角是单四拍与双四拍的一半,因此,八拍工作方式既可以保持较高的转动力矩又可以提高控制精度。

单四拍、双四拍与八拍工作方式的电源通电时序与波形分别如图2.a、b、c 所示:a. 单四拍b. 双四拍 c八拍51单片机驱动步进电机的方法。

驱动电压12V,步进角为7.5度. 一圈360 度, 需要48 个脉冲完成!!!该步进电机有6根引线,排列次序如下:1:红色、2:红色、3:橙色、4:棕色、5:黄色、6:黑色。

采用51驱动ULN2003的方法进行驱动。

ULN2003的驱动直接用单片机系统的5V电压,可能力矩不是很大,大家可自行加大驱动电压到12V。

1.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

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

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

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用步进电机来控制变的非常的简单。

三张接线图搞定步进电机接线问题!

三张接线图搞定步进电机接线问题!

三张接线图搞定步进电机接线问题!很多小伙伴刚接触步进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很有可能对于步进电机接线方法和步进电机接线图弄不明白,所以可能无从下手。

下面这篇文章让您快速掌握步进电机的接线方法,三张实用的步进电机接线图教你快速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看连接步进电机接线方法。

第二步,连接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电源,如果在我们的步进电机使用直流24V供电可以与表控共用一个开关电源来供电。

第三步,来看一下连接步进电机驱动器与表控的控制接线:1、将步进电机驱动器脉冲输入信号和方向输入信号的正极连接到表控的5V端子。

2、将步进电机驱动器脉冲输入信号的负端连接到表控的Y1输出端子上。

3、将步进电机驱动器方向输入信号的负端连接到表控的Y2输出端子上。

4、接下来就是设置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细分,一般可以放在8(1600)左右,通过初步调试后设置实际需要的细分。

5、设置步进电机的正转设置,参考设置,一行实现正转。

X1是正转的启动开关。

6、步进电机反转的设置:X2是反向启动开关,Y1输出脉冲,Y2输出方向信号。

两行实现反转动作。

好了,小编描述了步进电机接线和最基本的设置方法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一般情况保证接线正确,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电源的极性,设置正确就可以正常运行。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小伙伴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

步进电机是一种能将数字输入脉冲转换成旋转或直线增量运动的电磁执行元件。

每输入一个脉冲电机转轴步进一个步距角增量。

电机总的回转角与输入脉冲数成正比例,相应的转速取决于输入脉冲频率。

步进电机通常被用作定位控制和定速控制。

下面为大家分享三张最实用的步进电机接线图!二相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相混合式步进电机+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接线图空心杯无刷电机接线图工业级无刷电机接线图看完以上关于步进电机接线的知识和问题,是不是轻松就搞定了呢?!来源:网络。

8线电机接线说明

8线电机接线说明

8线电机接线说明
用万用表确认线圈极性
在没有电机说明书时,可以用万用表确认电机8引线的极性,方法如下:
A.先用万用表测量8个引线之间的电阻,可判断出4组线圈引线;
B.由于只接1、6,2、8或1、6,7、4二个线圈电机也能正常转动,所以,在4个线圈中任选2个,接在驱动器上;
如果电机不转,说明这2组线圈是A相线圈;另外2个线圈是B相的2个线圈;
如果电机转动,说明这2个线圈一个是A相,一个是B相线圈;
C.接2组线圈让电机转动后,再从剩下的2个线圈中任选一个线圈,串联在A相线圈上,如果电机电机正常转动了,说明该线圈是A相的另一个线圈;
如果电机不转,将这个线圈的正负对调后再试一次,如果电机还不转,说明该线圈是B相的另一个线圈。

D.用上述同样方法,可以确定最后一个线圈的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先用万用表测量8个引线之间的电阻,可判断出4组线圈引线;
B.由于只接1、6,2、8或1、6,7、4二个线圈电机也能正常转动,所以,在4个线圈中任选2个,接在驱动器上;
如果电机不转,说明这2组线圈是A相线圈;另外2个线圈是B相的2个线圈;
如果电机转动,说明这2个线圈一个是A相,一个是B相线圈;
C.接2组线圈让电机转动后,再从剩下的2个线圈中任选一个线圈,串联在A相线圈上;
如果步进电机正常转动了,说明该线圈是A相的另一个线圈;
如果电机不转,将这个线圈的正负对调后再试一次,如果电机还不转,说明该线圈是B 相的另一个线圈;
D.用上述同样方法,可以确定后一个线圈的极性。

步进电机接线图,8线步进电机接线图图解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

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电机,是现代数字程序控制系统中的主要执行元件,应用极为广泛。

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它的旋转是以固定的角度一步一步运行的。

可以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工作原理
通常电机的转子为永磁体,当电流流过定子绕组时,定子绕组产生一矢量磁场。

该磁场会带动转子旋转一角度,使得转子的一对磁场方向与定子的磁场方向一致。

当定子的矢量磁场旋转一个角度。

转子也随着该磁场转一个角度。

每输入一个电脉冲,电动机转动一个角度前进一步。

它输出的角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

改变绕组通电的顺序,电机就会反转。

所以可用控制脉冲数量、频率及电动机各相绕组的通电顺序来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

发热原理
通常见到的各类电机,内部都是有铁芯和绕组线圈的。

绕组有电阻,通电会产生损耗,损耗大小与电阻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铜损,如果电流不是标准的直流或正弦波,还会产生谐波损耗;铁心有磁滞涡流效应,在交变磁场中也会产生损耗,其大小与材料,电流,频率,电压有关,这叫铁损。

铜损和铁损都会以发热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影响电机的效率。

步进电机一般追求定位精度和力矩输出,效率比较低,电流一般比较大,且谐波成分高,电流交变的频率也随转速而变化,因而步进电机普遍存在发热情况,且情况比一般交流电机严重。

步进电机接线图
四相步进电机接线图
8线步进电机接线图图解
在没有电机说明书时,可以用万用表确认电机8引线的极性,具体步骤如下:
A.先用万用表测量8个引线之间的电阻,可判断出4组线圈引线;
B.由于只接1、6,2、8或1、6,7、4二个线圈电机也能正常转动,所以,在4个线圈中任选2个,接在驱动器上;
如果电机不转,说明这2组线圈是A相线圈;另外2个线圈是B 相的2个线圈;
如果电机转动,说明这2个线圈一个是A相,一个是B相线圈;
C.接2组线圈让电机转动后,再从剩下的2个线圈中任选一个线圈,串联在A相线圈上,如果电机电机正常转动了,说明该线圈是A相的另一个线圈;
如果电机不转,将这个线圈的正负对调后再试一次,如果电机还不转,说明该线圈是B相的另一个线圈。

D.用上述同样方法,可以确定最后一个线圈的极性。

四相八线步进电机接法:F1、F2接励磁电源,H1和C1用连线连起来,H2、C2接直流电源。

如果需要反转只需改换一下连线这就是:将H1和C2连起来,H2、C1接直流电源就可以了。

四相八线和两相四线步进电机的区别:
两相步进电机在定子上只有两个绕组,有四根出线,整步为1.8°,半步为0.9°。

在驱动器中,只要对两相绕组电流通断和电流方向进行控制就可以了。

而四相步进电机在定子上有四个绕组,有八根出线,整步为0.9°,半步为0.45°,不过驱动器中需要对四个绕组进行控制,电路相对复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