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

第1页共7页绪论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脉象弦滑”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疾病B.症状C.体征D.证候E.病机正确答案:C

2、(2分)

“恶寒发热”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疾病B.症状C.体征D.证候E.病机正确答案:B

3、(2分)

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临床上均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

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审因论治E.辨病论治

正确答案:C

4、(2分)

以下属于“症状”的是()

A.面红B.舌质紫暗C.心脉痹阻D.恶寒发热E.脉数

正确答案:D

5、(2分)

以下属于“体征”的是()

A.头痛B.胸闷C.恶心欲吐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

正确答案:E

6、(2分)

以下属于“疾病”的是()

A.痢疾B.角弓反张C.心血不足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

正确答案:A

7、(2分)

关于证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病机是证候的外在反映C.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及发展趋势D.证候可以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E.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正确答案:B

8、(2分)

3.以下属于“证候”范畴的是()A.疟疾B.头痛C.心脉痹阻D.恶寒发热E.脉弦

正确答案:C

9、(2分)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C.人体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统一正确答案:E

10、(2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正确答案:D

一、单选题(共15题)

1、(2分)

与肾主水液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精的濡养作用B.肾气的固摄作用C.肾阴的凉润作用D.肾阳的蒸化作用E.肾血的营养作用

2、(2分)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3、(2分)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4、(2分)

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5、(2分)

以下选项中,对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等作用的是()

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肾血6、(2分)

1

1

第 2 页 共 7 页

以下选项中,对机体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和凝聚等作用的是()

A .肾精

B .肾气

C .肾阴

D .肾阳

E .肾血 7、(2分)

五脏阴气的根本是()

A .肝阴

B .心阴

C .脾阴

D .肺阴

E .肾阴 8、(2分)

五脏阳气的根本是(

A .肝阳

B .心阳

C .脾阳

D .肺阳

E .肾阳 9、(2分)

能够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机能的脏是 A .肝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0、(2分)

化生“天癸”的物质基础是

A .肝血

B .肾精

C .脾气

D .肺阴

E .心血 11、(2分)

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2、(2分)

具有藏精功能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B .13、(2分)

主管生殖机能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4、(2分)

主管生长发育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5、(2分)

称为“封藏之本”的是() A .肝B .心C .脾 D .肺E .肾

一、单选题(共10题)

1、具有调节气机以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作用的是() A .肝的功能B .心的功能C .脾的功能D .肺的功能E .肾的功能 正确答案:A

2、称为“刚脏”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3、具有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生理特性的脏是() A .肝 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A

4、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特点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5、具有刚强躁急、主升主动生理特性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6、《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具有“体阴而用阳”特点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7、《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8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作用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A 9、(2分)

具有“主藏血”功能的脏是() A .肝B .心 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A

10、(具有“主疏泄”功能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A 脾

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 D .肺E .肾 正确答案:C 2、(2分)

《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宜升则健”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 E .肾 正确答案:C 3、(2分)

具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C 4、(2分)

具有“升举内脏”功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

1

第 3 页 共 7 页

稳定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C 5、(2分)

具有“主统血”功能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C 6、(2分)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C 7、(2分)

具有“主运化”功能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C

一心

1、(2分)

具有藏神功能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B 2、(2分) 心在液为()

A .泪

B .汗

C .涎

D .涕

E .唾 正确答案:B 3、(2分) 心在志为()

A .怒

B .喜

C .思

D .忧

E .恐 正确答案:B 4、(2分) 心其华在()

A .爪

B .面

C .唇

D .毛

E .发 正确答案:B 5、(2分) 心在体为()

A .筋

B .脉

C .肉

D .皮

E .骨 B .正确答案:B 6、(2分)

古代医家将其喻为人身之“日”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B 7、(2分)

在五行属火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B 8、(2分)

具有主脉生理功能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B 9、(2分)

“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 .心

B .肺

C .肝

D .脾

E .肾 正确答案:A 10、(2分)

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C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D .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E .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气之本指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2、(2分)

具有“肃降”生理特性的脏是() A .肝 B .心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3、(2分)

具有“宣发”生理特性的脏 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4、(2分)

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 A .肝B .心 E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D 5、(2分)

具有“朝百脉”生理功能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B .正确答案:D

6、(2分)“通调水道”依赖于() A .肺主司一身之气B .肺司呼吸之气 C .肺朝百脉 D .肺主治节 E .肺气宣发肃降

1

第 4 页 共 7 页

正确答案:E 7、(2分)

称为“娇脏”的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8、(2分)

称为“华盖”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9、(2分)

称为“水之上源”的脏是()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正确答案:D 10、(2分)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A .吸入清气

B .宣发卫气

C .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D .助心行血

E .呼出浊气 正确答案:C

气血津液

1、(2分)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中的是 A .精B .气 C .血D .津E .液 2、(2分)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有

A .肝脾肾

B .脾肺肾

C .心肝脾

D .脾肺心

E .肝肺肾 3、(2分)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 A .心的功能B .脾的功能C .肝的功能D .肺的功能E .肾的功能 4、(2分)

有“悍气”之称的气是

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脏腑之气

5、(2分)

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

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脏腑之气

6、(2分)

主管生长发育是气的何种作用的体现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 E .中介作用

7、(2分)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说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 .推动与调控作用

B .温煦与凉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中介作用 8、(2分)

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来源是

A .肾中精气

B .水谷精气

C .清气

D .脏腑精气

E .经气 9、(2分)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脾胃

B.肺胃、肝、肾

C.肺、脾胃、肾

D.肝、脾胃、肾

E.心、肺胃、肾 10、(2分)

人体之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有() A .精气 B .气机 C .气化D .升降出入E .升降聚散

经络的含义与组成

1、(2分)

“阴脉之海”指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正确答案:B 2、(2分)

“阳脉之海”指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C 带脉

D 阴阳维脉 正确答案:C 3、(2分)

具有约束纵行诸经功能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带

D 脉阴阳维脉 正确答案:D 4、(2分)

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

A 冲脉

B 任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阴阳维脉 正确答案:A 5、(2分)

手足三阳经交接于() A 手B 足C 头D 腹E 胸 正确答案:C 6、(2分)

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1

第 5 页 共 7 页

A 从足走头

B 从头走足

C 从胸走手

D 从手走头

E 从足走腹 正确答案:B 7、(2分)

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头

B 从头走足

C 从胸走手

D 从手走头

E 从足走腹 正确答案:C 8、(2分)

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 从足走头

B 从头走足

C 从胸走手

D 从手走头

E 从足走腹 正确答案:E

9、(2分)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 A .胸部B .腹部C .背部 D .肩胛部 E .体侧

正确答案:C 10、(2分)

手足三阴经交接于() A .手部B .足部C .头部D .四肢末端E .胸部内脏

正确答案:E

外感病因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燥邪

D 湿邪

E 火邪 正确答案:E 2、(2分)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 为阳邪,其性升发

B 为阳邪,其性轻扬

C 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D 为阳邪,多夹湿邪

E 为阳邪,其性干涩 正确答案:C 3、(2分)

侵犯人体可引起关节疼痛重着症状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正确答案:D 4、(2分)

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 正确答案:D 5、(2分)

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的主要原因是()

A 暑多夹湿,气滞湿阻

B 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

C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D 暑性炎热,阳热内盛

E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 正确答案:B 6、(2分)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 暑应于心,易扰心神C 暑多夹湿,易困脾土D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 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正确答案:D 7、(2分)

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 寒邪伤于肌表

B 寒邪入中经脉

C 寒邪自内而生

D 寒邪直中脏腑

E 寒邪侵及血分 正确答案:D 8、(2分)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A 为阴邪,易阻气机

B 其性重浊,可致周身酸痛

C 易伤肺,出现咳嗽痰少症状

D 其性黏滞,病难速愈

E 其性凝滞,易发疼痛 正确答案:E 9、(2分)

具有轻扬、向上向外特性的邪气是() 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 正确答案:A 10、(2分)

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 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火邪 正确答案:A

内伤病因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致病后易困脾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火邪 正确答案:C

1

第 6 页 共 7 页

2、(2分)

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 A 气乱B 气陷C 气上D 气结E 气收 正确答案:D 3、(2分)

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等症的是()

A 摄食不足

B 饮食不洁

C 暴饮暴食

D 寒热偏嗜

E 五味偏嗜 正确答案:C 4、(2分)

偏食辛温燥热饮食,则可致()

A 心肝火旺

B 肺胃热盛

C 肺胃津伤

D 肝经湿热

E 肠胃积热 正确答案:E 5、(2分)

偏食生冷寒凉之晶,则耗伤()

A 心肾阳气

B 脾胃阳气

C 肺胃阳气

D 脾肾阳气

E 肺肾阳气 正确答案:B 6、(2分)

大怒对气机的影响是()

A 气消

B 气结

C 气上

D 气下

E 气乱 正确答案:C 7、(2分)

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 A 气消B 气结C 气上D 气下E 气乱 正确答案:D 8、(2分)

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的异常情志活动是()

A 过喜

B 过思

C 过怒

D 过恐

E 过悲 正确答案:C 9、(2分)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 正确答案:B 10、(2分)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A 心、肝、脾

B 心、肺、脾

C 心、肝、肾

D 心、肺、肝

E 肺、脾、肾 正确答案:A 基本病机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阴盛则寒”的证候性质是()

A 假热证

B 假寒证

C 虚寒证

D 实寒证

E 阴盛伤阳证

正确答案:D 2、(2分)

“阳盛则热”的证候性质是()

A 虚热证

B 假热证

C 实热证

D 寒热错杂证

E 阳亢耗阴证 正确答案:C 3、(2分)

阴偏盛的病理状态是()

A 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

B 阴邪亢盛,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

C 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

D 阴寒邪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E 阳气虚损,产热不足 正确答案:A 4、(2分)

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阶段是()

A 末期

B 初期

C 各个阶段

D 初期和中期

E 中期和后期 正确答案:D 5、(2分)

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 脏腑功能的盛衰

B 阴阳之气的盛衰

C 气血的盛衰

D 正邪的盛衰

E 邪气的有无 正确答案:D 6、(2分)

下列选项属虚证的临床表现是()

A 二便不通

B 精神亢奋

C 烦躁不宁

D 二便失禁

E 疼痛剧烈 正确答案:D 7、(2分)

肝胆疾病日久不愈,引发瘾积或结石,其发病类型是()

A 感邪即发

B 徐发

C 继发

D 合病

E 伏而后发 正确答案:C 8、(2分)

易发生寒病的季节是()

A春B夏C长夏D秋E冬

正确答案:E

9、(2分)

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偏盛B正气不足C邪盛正衰D正胜邪衰E正虚邪恋

正确答案:A

10、(2分)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邪气偏盛B正气不足C邪盛正衰D正胜邪衰E正虚邪恋

正确答案:B

第7页共7页

1

中医学概论

第1页共7页绪论 一、单选题(共10题) 1、(2分) “脉象弦滑”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疾病B.症状C.体征D.证候E.病机正确答案:C 2、(2分) “恶寒发热”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疾病B.症状C.体征D.证候E.病机正确答案:B 3、(2分) 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临床上均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以下说法最为恰当的是() 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审因论治E.辨病论治 正确答案:C 4、(2分) 以下属于“症状”的是() A.面红B.舌质紫暗C.心脉痹阻D.恶寒发热E.脉数 正确答案:D 5、(2分) 以下属于“体征”的是() A.头痛B.胸闷C.恶心欲吐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 正确答案:E 6、(2分) 以下属于“疾病”的是() A.痢疾B.角弓反张C.心血不足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 正确答案:A 7、(2分) 关于证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病机是证候的外在反映C.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及发展趋势D.证候可以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E.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正确答案:B 8、(2分) 3.以下属于“证候”范畴的是()A.疟疾B.头痛C.心脉痹阻D.恶寒发热E.脉弦 正确答案:C 9、(2分)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C.人体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统一正确答案:E 10、(2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正确答案:D 肾 一、单选题(共15题) 1、(2分) 与肾主水液关系最密切的是() A.肾精的濡养作用B.肾气的固摄作用C.肾阴的凉润作用D.肾阳的蒸化作用E.肾血的营养作用 2、(2分)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3、(2分)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4、(2分) 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5、(2分) 以下选项中,对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等作用的是() A.肾精B.肾气C.肾阴D.肾阳E.肾血6、(2分) 1

中医学概论

第一章历史纵览 1.医药的起源是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既非圣人,也非本能,也非巫。 2.传说中的医家:伏羲,神农,黄帝 3.春秋战国(萌芽期) 医家:伊尹,扁鹊 4.秦汉(体系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难经》:奇经八脉,三焦,脉门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全书共二十五篇,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科,作者张仲景,其被称为万方之祖 医家:淳于意(中医诊籍的创始人),华佗,张仲景 另: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葛洪与《肘后救卒方》孙思邈与《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王焘与《外台秘要》 6.宋辽金元(发展创新时期) 宋朝: 校正医书局官办药厂药店太医局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医局著,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宋慈 《苏沈良方》苏轼沈括著《三因极·病症方论》陈言 金:《注释伤寒论》:现存的最早的《伤寒论》的全注本 医家学派: 《本草纲目》——中国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被达尔文称作“中国的百科全书” 《普救方》——中国古代最大的方书 其他医家:吴有性《瘟疫论》、叶桂《温热论》、薛雪《温热条辨》、王清任《医林改错》 第二章理论基础 一、基本范畴p25——p28 二、哲学基础 A、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双方对立统一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部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中一方对另一方起到制约作用,从而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2、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双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消阳涨,阳消阴涨):阴和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 销一涨的动态平衡。 4、阴阳的转化:阴或阳的一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向其对立方向转化。 5、阴阳的交感相错:万物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作用为万物生成变化之 始末。 阴阳学说的应用举例: 1、阐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的生理机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就是某种原因所导致的阴阳失却协调。 阴阳失却协调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及其发展机制的高度概括。) 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 阳的协调平衡。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态的相互影响 3、指导诊断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历史沿革 一.药学 据医史学家研究,人类最先发现的应该是植物,在长期生活中发现某些植物的特殊反应,如服用大黄泄泻、服瓜蒂后呕吐……;然后,随着渔猎经济的兴起,逐步认识到动物的作用。所以,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到汉代,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苏敬等编写由政府标注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出版,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公元1546年)早800余年;唐武德开元二年间(公元621~714)孟诜《食疗本草》;开宝元年(公元973年)修《开宝本草》983种。至明永乐4年(公元1406年)由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编著《救荒本草》选可供灾害时食用动植物414年,是一部药、食同用的植物学著作:明万历6年(公元1578年)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巨著,载

药1892种,并翻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赵学敏着《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如西洋参、冬虫夏草)。直至1999年《中华本草》更是收集8980种药物,在全面继承本草学成就的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等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本草巨著。 二.基础理论 我国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疾病抗争中不断总结,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养生中、脏象,经络、病因、病理等学说。《黄帝内经》一书的出现,标志着在以往医药实践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阶段,是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想方法,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诊断、治则等作了系统的阐述,初步奠定了基础理论。到东汉末年(建安1~9年)(公元196~204)张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立论的辨证论治原则。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与辩证实践紧密相结合立论的第一书,故后世称仲景为中医之“圣”;晋太医王叔和,博好经方,尤其佩服张仲景立论之精妙,遂在精研伤寒病的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如何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各具有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器、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保持协调平衡。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人体各个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

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六淫的致病特点?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

中医学概论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凭借着丰富的理论 体系和独特的诊治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 从中医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四个方面进行 讨论,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的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医 学文献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它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随着 时间的推移,中医学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宋代的 《伤寒杂病论》、明代的《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中医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中医学的精华, 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阴阳 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力量组成,而人体也是 如此。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产生。五行学说则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各 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它们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以揭示人体的机能活动。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理论基础的建立为中医 学的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闻诊则是通过 听取患者的呼吸、腹音等来获取诊断信息。问诊是医生与患者交流,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 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中医学诊断方法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即通 过分析病人整体的病理变化来确定治疗方案。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 中医学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摄阴阳。辨证施治是根据患 者的辩证特点,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学强调 治疗的个体化和整体化,即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调 摄阴阳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身体的健康。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身体的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诊治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中医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发展,这使得中 医学在面对现代医学挑战的同时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为人类的健 康事业做出贡献。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为其发展 和繁荣作出我们的贡献。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医学强调什么理念? a. 组织结构论 b. 整体论 c. 分子生物学 d. 统计学 答案:b. 整体论 2.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以下哪种因素维持的? a. 细胞 b. 基因 c. 气血 d. 蛋白质 答案:c. 气血 3. 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以药克法 b. 以药为主

c. 以人为本 d. 以治标为主 答案:c. 以人为本 4. 中医学中,五脏不包括以下哪个? a. 心脏 b. 肺脏 c. 肝脏 d. 脾脏 答案:a. 心脏 5. 中医学中,五脏对应以下哪个脏器? a. 心包 b. 肺 c. 肝 d. 胃 答案:c. 肝 二、填空题 1. 中医学中,治疗药物的分类包括三大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中药、方剂、草药。 2. 中医学通过________来诊断疾病和分析病因。 答案:四诊法。 3.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受到________的调节。 答案:气血。 4. 中医学中,经络是人体内________的运行通道。 答案:气血。 5. 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辨证、施治。 三、简答题 1. 解释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 答案: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指将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概念。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相互转化的状态。阴与阳之间的平衡与相互制约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通过辨别阴阳的失调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恢复阴阳平衡。 2. 简述中医学的四诊法。 答案:中医学的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具体包括:

中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中医学概论复习 一、概念 1,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的统称。5,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7,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8,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9,辩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10,相生:有序的依次递减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1,相侮:是指五种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12,心主神志: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3,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和水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

液运行的作用,从而推动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 14,脾主升清:脾将水谷精微通过上升的作用输布全身。 15,肝主筋:全身的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补,肝血充盛、筋膜才能强韧健壮 16,先天之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有,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身之本。 17,后天之精:指人出生以后从饮食物中获取,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并灌溉五脏六腑。 18,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 19,八纲: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 20,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阴、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生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 21, 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22,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 23,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表现出易导致肢体沉重及分泌物浑浊的特点。 24,相使:药物的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一种药物为主,一药物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0

中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题 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白然界存在着统一的思想 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3阴阳:是对自然养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填空题 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肝为: 2中医学病理总纲是: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之守也_,阳在外”:阴之使也. 3.(类经附翼。医号)提出:”动极者镇之以:_静;__,阴亢者胜之以:__阳__. 4.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应是:损其有余_,或:实者泻之. 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应是:补其不足_,或:虚者补之. 6.(尚书。洪范)概括五行的抽象特征:”木日:_ 曲直;,火日:_ 炎上, 土爰: 稼穑,金日: 从革_,水日:_ 润下” 7五行相生顺序是:_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__,循环往复. 7.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氷克火, 火克金, 金克水,循环往复. 8.五行相克顺序与:相克, 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相克, 相反.因此,相侮又称”:反克_”或称”:反悔”. 9.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肺金,又可反侮:肾水, 心火之气不足,既可导致:肾水, 相乘, 又为:肺金, 所侮.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关系. 11.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影响心是: 孑病及母_;影响 肝是: 土侮木_,;影响肺是: 母病及孑 12.(难经。六十九难)指出:”虚则补其实则泻其 13. :上半身属:腹部属: 四肢外侧属:四肢内侧属_: 15. 1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证,(”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证, (黄帝内经)称为”: 17. 18.对阴阳偏衰的治疗,的原证,提出了阴中求: 的治法.

中医学概论pdf陈金水

中医学概论pdf陈金水 摘要: 一、引言 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定义 2.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3.中医学的学科体系 三、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1.阴阳五行学说 2.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 4.病因病机学说 四、中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诊断方法 2.治疗方法 五、中医学的临床应用 1.内科疾病治疗 2.外科疾病治疗 3.妇产科疾病治疗 4.儿科疾病治疗 5.老年病科疾病治疗

六、中医学的现代研究 1.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七、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1.中医学的传承 2.中医学的创新 八、结语 正文: 一、引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学科,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它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仍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与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中医学认识。 二、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定义 中医学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总结出来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的医学。它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基础,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对病因、病理、病机进行探讨,以达到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如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医学著作和代表性人物。中医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3.中医学的学科体系 中医学学科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老年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学科体系。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阴阳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乘侮:相克太厉害。相侮: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

中医学概论(五)

中医学概论(五) 22.21简说八纲辨证与治法 一.八纲—— 1.1阴证~ 语声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顿、面色晦暗, 脉沉细迟、苔白舌淡。 1.2阳证~ 发热口渴,身热喜凉, 脉浮滑数、舌淡苔黄, 便结尿赤(色)、(精)神(兴)奋声壮, 面(色)赤气(声)粗、甚或谵(语)(发)狂。 1.3表证~ 恶寒发热头痛, 鼻塞,苔白脉浮形, 有或无汗,四肢疼。 1.4里证~ 脉沉、发热不恶寒, 脘腹胀痛,心悸气短, 二便失调,腰脊酸软。 1.5寒证~ 脉迟、恶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长清, 便溏、苔白、喜热饮用。 1.6热证~ 发热、恶热、脉数形, 面赤、烦燥、口渴喜冷(饮), 尿短赤(色)、便秘、苔黄、舌红。 1.7虚证~

少气、自汗、(饮)食少、乏力, 形瘦神不振、心悸, 舌淡无苔、脉弱细。 1.8实证~ 声高、气粗、目赤面红, 腹滿拒按、便结、身痛, 脉实有力、谵语躁动, 高热、尿塞、苔黄厚征。 二.亡阴与亡阳—— 2.1亡阴~ 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气粗,四肢畏热(有)温和感, 渴喜冷饮、舌红干, 脉洪数无力(象)现。 2.2亡阳~ 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气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热饮,舌白润般, 脉虚大空或微细欲绝见。 三.治疗方法—— 3.1治疗八法~ 温(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消(法)、补(法)八法。 3.2祛邪法~ 治风、祛寒、理气, 清热、逐水、散瘀, 去湿、除痰、驱虫兮, 祛邪法九种齐。 3.3扶正法~ 扶正法有四样:

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3.4辅佐法~ 辅佐祛邪与补正: 通利(法)、固止法两种。 22.22五脏辨证施治 一.心—— 1.1心阳虚~ 心中空,惕惕动颤, 面白、心悸气喘, 脉弱虚大,苔白舌淡, 喘动(加)重、自汗、肢冷、形(象)寒;养心汤、参附汤选。 1.2心阴虚~ 虚烦、心悸、多梦失眠, 脉细数、舌尖红、健忘、盗汗, 面色少华;服补心丹。 1.3心火亢盛~ 面赤、口渴、心烦, 舌红、苔黄、脉数、舌溃烂, 尿黄;导赤散、安神丸。 1.4痰迷心窍~ 精神抑郁, 哭笑无常,胡言乱语, 脉弦滑,舌红、苔黄腻, 面赤,躁动;导痰汤医。 1.5心血瘀阻~ 唇青面白, 心悸、胸闷疼痛剧烈, 舌暗红、(有)紫斑,脉细涩; 血府逐瘀汤善哉。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 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 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

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

中医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 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部经典: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生理病理诊断 治疗预防 ②<<难经>>:成书于汉代以前,托名秦越人,医学理论难题问答 ③<<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四诊辨证治法 ④<<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托名神农著,最早的药物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阶段) ①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②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③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④《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2.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阶段) 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②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③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 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 ①命门学说——藏象理论 ②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 ③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 ④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⑤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⑥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 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 ①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①整体观念②恒动观念③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⒈生理上⑴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⑵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⑶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 ⒉病理上⑴内脏→形体官窍 ⑵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⑶脏腑间相互影响 ⒊诊断上以外测内 ⒋治疗上整体调治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⒈生理病理⑴季节气候(四季、天气) ⑵昼夜晨昏(时辰变化)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根底,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开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 证:疾病在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开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公共科考试:2021中医学概论真题模拟及答案(2)

公共科考试:2021中医学概论真题模拟及答 案(2) 共159道题 1、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单选题) A. 3天 B. 1周 C. 2天 D. 3周 E. 4周 试题答案:B 2、下列属于正护的是:()(单选题) A. 通因通用 B. 虚者补之 C. 塞因塞用 D. 寒因寒用 试题答案:B 3、煅用可敛疮生肌的是()(单选题) A. 石膏 B. 栀子 C. 知母 D. 决明子 试题答案:A

4、以下中药饮片哪些不需要包煎()(多选题) A. 龟甲 B. 人参 C. 车前子 试题答案:A,B,C 5、五脏中主宣发肃降的是()(单选题) A. 肺 B. 肝 C. 心 D. 脾 试题答案:A 6、哮证的诱因以下列哪项为主:()(单选题) A. 饮食 B. 气候 C. 地区 D. 职业 E. 情志 试题答案:B 7、脾胃的病变反映在舌面上何部()(单选题) A. 舌根 B. 舌尖 C. 舌中 D. 舌体 试题答案:C

8、患者男,30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注意的要点是()(单选题) A. 乘热服用 B. 温服 C. 偏凉服 D. 频频呷饮 E. 饭前服 试题答案:C 9、胸痹从其疼痛的性质而言,临床最常见的是:()(单选题) A. 胀痛 B. 闷痛 C. 绞痛 D. 刺痛 E. 隐痛 试题答案:B 10、痛痹的治疗应为:()(单选题) A.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B. 祛风除湿,疏利经络 C.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D.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试题答案:D 11、患者,男,60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其证候是()(单选题) A. 心血瘀阻 B. 阴寒凝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