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刮痧,是用刮痧板或硬纸板经过热敷后,沿肌肉和气血流动方向,将皮肤上的寒湿、瘀血等风湿性疾病和某些支气管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刮痕而引起血液、气流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人体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病原理。人体经络学

说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将五脏六腑和肢体等组织结构联系在一起,将其形成一系列的经脉及穴位。针刺治病原理是指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传统按摩推拿学概论

传统按摩推拿学又称推拿按摩,是中医药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与针灸学共同构成了中医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中医传统按摩推拿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捏法、揉法、问诊等手段对患者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刺激,以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输、改变组织病理生理状态,并调节人体内外脏腑平衡、人体机能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舒缓神经紧张等作用,达到治病疗效的技术。

传统按摩推拿手法因其操作简单、调理效果明显、技能分明、疗效谨慎等优势,在中医药学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特点在于操作轻柔得体,以定点、穴位按摩方法,以温和的手法刺激筋脉经络,以调理机体的功能状态,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防止老化、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气功学概论

气功学,是以“调整身体的气的状态”,“运用特殊手段(用意

念调节体内气的状态)调整身体的气的健康与疾病相医”的学科;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气功讲究的是“以缓养急”,以柔软、安静的方式达到调理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主要包括气功入门、原理、作用及功法、气功的疗效与安全、气功社会角色等方面。其理论体系主张“修身养性”、“真善美”、“天人合一”,即以练功调气调理身心,达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强大的实践疗效,深受中华民族人民的热爱和信任。中药学、针灸学、传统按摩推拿学、气功学四个分支学科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有了一定的用药经验,但直到秦汉时期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药体系。《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巨著之一,其中包括了丰富的药物应用及药理功效的论述。《神农本草经》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对当时已知的所有药物进行了详细记载,考证其中不少药物至今仍在应用。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医药学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不少名家学者对中药的资源、种植、采集、制剂、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和实践。《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时期最著名的药物资料汇编,对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且在药物的标准化和炮制方法的优化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西药逐渐普及,使得中

药学受到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界开始对中药进行研究,探索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使中药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国后,中国政府将中药学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相继创立了多个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学科建设、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中药材及其炮制

中药材是指中药制剂所使用的药物原料,其来源一般有三种:野生、栽培、人工繁殖。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在于其化学成分,各种营养素及活性成分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中药材具有复杂的化学成分,不同药材的成分组成和含量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选择、配伍和炮制都需要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经验具体而异。

中药的炮制过程是指药材从采摘到成为使用中药材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制剂之前所经过的一系列加工处理工序。在炮制过程中,通过加水、烘干、蒸馏等操作,使中药材达到具有特定功效和特殊用途的状况。不同的药材、不同功效类型的中药,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案来达到最佳效果。

三、中草药配方学

中草药配方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中草药组方理论和实践。中草药配方是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配伍规律混合使用的中药制剂,具体组方一般由中医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药物属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成。

中药配方的设计原则一般是考虑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因素,综合分析制订最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组方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制约关系,并考虑药材的质量、功能、药效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治疗疾病、抗癌、养生等效果。

四、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研究的基础与保障,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关中药质量安全方面的法规政策以及标准化措施也日益完善。中药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材、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

首先是药材的质量控制。药材的质量控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药材的种植、采收和存储环节关系到后续制剂的质量,因此需要确保药材的地理来源、品种、繁殖途径、生长条件等均符合标准要求。

其次是饮片的质量控制。饮片是指已经炮制好像茶叶一样的药材,即已炮制好的药材制品。其质量控制主要涉及药材的炮制过程、贮存环境、物理、化学等指标的检测以及饮片成品的评价等环节。

再次是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的质量控制。中药注射剂和中药颗粒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最重要的中药制剂之一。其中,中

药注射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化技术研制而成,其主要特点是药效快速、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而中药颗粒剂则是将制备好的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后再进行制剂。注射剂和颗粒剂的质量控制主要涉及原料药的合理选择、药材种植及加工等关键流程。

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中药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使用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是推广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五、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一个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成为中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中药及其炮制、中药配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内容。 一、中药学概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中药由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等多种形式存在,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等制剂对药用价值的影响,十分重要。 中药材的采集、选择、贮存和炮制等关键环节,对最终的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影响。炮制是将鲜药材经过加工处理、烘干、熟化等方式使其改善某些药理性质和药效的技术。中药注射剂是指采用炮制好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等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等工艺生产的注射剂,是中医药外出诊或急症处理的必备药物。 二、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保障。中药饮片、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现代药物是有所不同的,其质量控制主要是多个环节联合控制,包括种植区域、采收期、采摘方式、炮制处理、制剂工艺等环节,有较高的手工操作和绿色的特点。 中药的质量标准较为独特,与传统的现代药品不同,中药质量标准更多是标本兼顾、多因素评价、多波段监测等方法。其评价方法应包括药材本身质量评价、饮片、粉末、注射剂等制剂的质量评价、及药效、毒性与副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同时,中药生产厂家需要建立完整的中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三、针灸学概论 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组成。针灸,是将针具插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按摩,是利用手法在特定部位施以调理的方法,基于中医四经理论而展开其相应技术。拔罐,是利用玻璃罐或竹筒口小的玻璃瓶等物贴附于人体表面,通过调整气压的大小及位置,引起局部的充血和括约肌的收缩,特别适用于解除肌肉劳损和疼痛等。刮痧,是用刮痧板或硬纸板经过热敷后,沿肌肉和气血流动方向,将皮肤上的寒湿、瘀血等风湿性疾病和某些支气管炎、慢性肠炎等病症刮痕而引起血液、气流通畅的一种治疗手段。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人体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病原理。人体经络学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 1.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 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 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4.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5.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 能活动。 6.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7.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 8.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9.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 学说。 10.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1.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12.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14.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1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 16.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 邪。 17.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 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 18.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 19.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 经之血,污秽之血。 20.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 21.基本病机: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22.正气:是指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 抗邪防病,自我康复。 23.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或损伤正气 的因素。 24.实证: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25.虚证: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主要矛盾的病理状态。 26.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理论、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方面知识的学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最系统的一种中医药学科。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等。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而五行学说则是描述了宇宙中五种基本物质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理论则是指人体各种物质的运行和代谢过程。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药学关于人体脏器、经络系统的理论。病因病机则是中医药学关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药学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因地制宜、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是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和理论。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治疗学是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中医药学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营养失调、气血阻滞、脏腑功能障碍等引起的,通过辨证论治方法,选用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调节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许多国家都有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在一些慢性病、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将继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中医药学概论

绪论 1.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的问世,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2.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3.唐代政府于659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人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4.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5.《本草纲目》,是中国药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李时珍被誉为药圣。 6.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最基本的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2)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即证候,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也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所谓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某一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邪正关系所作的病理性概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 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 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 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4.五行的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藏象 1.脏腑根据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五脏,即心、 肺、脾、肝、肾,合为“五脏”;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完整word)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A 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英文名称: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学分:2 学时:36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和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基础知识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要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特点、主治、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某些药物的特殊炮制意义、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气血精津液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的内容。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常用中药的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中药学概念;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中医药发展概况及思维方式。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联系与区别;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难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绪论 1学时 一、中医药学史概要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阴阳五行 1学时 一、阴阳学说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中医药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 括中医理论、中草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下面将介绍一些中 医药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 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中 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阐述,解释了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2. 中医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通过观察、听诊、询问、触诊等方式,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 情和辨证施治。 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 调理等。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中草药学

1. 中草药的分类与鉴定:中草药按草本、木本、动物、矿物等分类。学习中草药的分类和鉴定方法,是学习中草药学的基础。 2. 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中草药根据其性味分类,一般包括寒、凉、温、热、平五味,每味又可以归入五脏六腑的经络。掌握中草药的性味与归经,有助于理解其药性和适应症。 3. 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学习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包括药物特点、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方剂学 1.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将中草药按一定的配伍关系配制而成的药物。方剂可分为煎剂、丸剂、散剂、蛋剂等多种剂型。 2. 经典方剂与现代方剂:学习经典方剂,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对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精华和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现代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

四、针灸学 1.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学习针灸学的历史渊源,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针灸的基本操作:学习针灸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穴位、插入针刺、得气与规法等。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是进行针灸治疗的前提。 3. 针灸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针灸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流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学习针灸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认识与应用。通过学习中医理论、中草药学、方剂学和针灸学等知识点,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为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2.课程目标: a.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 b.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c.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汇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1.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学时) a.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b.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4学时) a.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b.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c.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3.中医药理论体系(8学时)

a.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b.中药学理论体系:药物性味归经、五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4.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技术(10学时) a.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望闻问切; b.中医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等; c.中医养生方法:食疗、气功等。 5.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6学时) a.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b.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6.中医药文化与国际交流(4学时) a.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中医药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学科实践与案例分析(6学时) a.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中医药理论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1.教学方法 a.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 1、中医学理论形成时期、条件和客观标志是什么,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战国至两汉时期 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部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 ?难经:成书于汉代以前,托名秦越人,医学理论难题问答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四诊辨证治法 ?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托名神农著,最早的药物专著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隋唐时期(充实和系统化阶段) ?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2.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突破性进展阶段)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展阶段) ?命门学说——藏象理论 ?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致病理论 ?温病学派——吴有性——创“戾气”说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之大成 4.近代与现代:继续和整理,中西医汇通和结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 ?形体结构整体性“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基本物质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机能活动统一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反相成” ?病理上 ?内脏?形体官窍 ?体表组织器官?脏腑 ?脏腑间相互影响 ?诊断上以外测内 ?治疗上整体调治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四季、天气) ?昼夜晨昏(时辰变化) ?地区方域环境(南方、北方) ?诊断治疗 ?诊断:综合致病内外因素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也一直对中医医学 抱有敬畏之心。因此,在学校选修了《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深入了解、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理论及其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 有许多的收获和思考。 首先,中医药学概论让我了解到了中西医学的区别,即中医注 重以“治未病”为主的预防保健,而西医则以治疗为主。中医药学 更加关注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等的平衡,以及体外、体内两个层面的治疗。而西医则更注重症状和疾 病的临床表现,注重药物治疗,并且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探讨疾 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 其次,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概论,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医药的 特点和价值。中医药理论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并且使用的药物 主要都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因此有着较低的毒副 作用。与西药不同,中药使用的剂量常常反映了医生对病情的综 合判断与调节水平。中医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相对 于西药拥有更加全面、系统的治疗体系,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体质、年龄等多种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这与现代医学思想 的“精准医疗”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概论,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医药 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尽管中医药学古老而且经典,但是由 于缺乏足够的现代科学证明,和现代医学规范的习惯,中药的确 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药效的稳定性、含药量的准确性、药品 的质量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中医药学需要继续发展与改进,遵循 科学敬畏、开放创新的态度,通过深入研究、严谨验证等方式, 来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临床可信度。 总之,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概论,我认识到了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景,对于中西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未来,我希望中医药学能够发扬光大,与现代医学建立互补互信的关系,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基础和核心。这些理论不仅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通过学习中医药学概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对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次,中医药学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医药学注重治本,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病机、病理变化,针对个体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中药药材的丰富种类和药效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经过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中医药学的独特疗效,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学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医药学的抗击疫情、保健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广泛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 再次,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通过学习发现,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兴学科——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既保持了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又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不足之处,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

在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总的来说,学习《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使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我相信,中医药学的发展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医药学的探索和研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我们学习中医药学的第一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明确了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位置和作用,收获颇丰,下面将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分享一下自己的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和体会。 一、对中医药学的认识 在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课程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也学习到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异同点。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同时,我也认识到,现代医学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华,而中医药学也需要从现代医学中汲取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药学体系。 二、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的掌握 中医药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包括中医四大基本理论,即气血津液、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病因病机。这些理论的掌握对于我们理解中医药学的整体框架和内容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到,中医四大基本理论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中医基本理论需要多加思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要关注本质和内在联系。 三、对中医药学实践方法的了解

和现代医学一样,中医药学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医诊断方法。通过学习,我清楚地明白了中医 诊断方法的基本流程和核心思想,即辨证施治、辩证求因、因症论治。这些方法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不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 练习和总结,才能渐渐掌握,并且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接 受中西医结合的观念。 四、对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关系的认识 人体的生命机制是复杂的,两种医学学说各有侧重。中医药学 以整体观为主,相信“天人合一”这个哲学思想,而现代西医注重 于透彻地研究身体结构及其功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诊断及治疗。 所以两者各有长处,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药 学不是人类的古老遗产,而是一个当代医学方向,是现代医学中不 可不考虑的一个学派。因此,学习中医药学概论不仅有益于我们完 善自己的医学知识体系,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开放多元的医学观念。 五、对病人的重视 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病患的细致关注和个性化治疗,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注重这一点。不能只 关注病的症状,而忽略了病人整体的情况。病人的年龄、体质、习惯、脾气、工作环境等都会对治疗方法产生影响。在中医药学的治 疗方法中,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细致入微的护理措施,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药学概论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学的 力量和价值,也学习到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通 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我相信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把

中医药学概论 国家开放大学中医药学概论(24道含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国家开放大学中医药学概论(24道含 答案) 治疗乳痈,首选() A.蒲公英 B.板蓝根 C.鱼腥草 D.马齿苋 正确答案:A 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首选() A.酸枣仁汤 B.朱砂安神丸 C.天王补心丹 D.归脾汤 正确答案:C

以心悸怔忡,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 A.心肾不交证 B.心肾阳虚证 C.心肺气虚证 D.心脾两虚证 正确答案:B 宜后下的药物是() A.青蒿 B.附子 C.干姜 D.吴茱萸 正确答案:A 下列属于正治法则的是() A.标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寒者热之 D.因人制宜 正确答案:C 五味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行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行”即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问诊名词解释 正确答案:问诊是临床上重要的诊察方法,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辨证为() A.气虚血瘀证 B.气血两虚证

C.气不摄血证 D.气随血脱证 正确答案:C 暑邪致病易于() A.侵袭阳位 B.侵袭阴位 C.损伤阳气 D.耗气伤津 正确答案:D 升麻韵功效是() A.疏肝解郁 B.平肝解毒 C.解毒透疹 D.熄风止痉 正确答案:C

如何理解三因制宜? 正确答案: (1)因时制宜是指根据四时季节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如:春夏季节,阳气生发,气候由寒转暖、由暖转热,此时,辛温解表发汗药物应掌握其分寸,风寒感冒者,不宜发汗开泄太过,寒证者,不宜用辛温大热之剂。 (2)因地制宜是根据地理特点、环境条件对机体和疾病的影响,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如:在我国东南地区,平原地带,气候温暖潮湿,人们多食鱼、精米,体质柔嫩,腠理疏松,若外感风寒,宜用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之轻剂,而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之重剂。 (3)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如:小儿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生病则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治疗用药宜轻,慎补忌攻;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慎用或禁用峻下、破血、滑利、走窜、开窍及有毒药物。 气血不足面色呈() A.青色 B.红色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下面是整理了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5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1 一、与中医的渊源 对中医、中药我自小是有接触的,小时候住的巷子对面就是县城的中医院,印象中生病了妈妈就会带去中医院找相熟的医生看病,有时妈妈晚上才得空,就去医生的家里看,医生都是相熟的乡邻,吃上几剂中药病就好了。外公、舅舅是开中药铺的,小时候去外公家对那一整面墙的各种中药也是充满好奇的,没事就在柜台看表姐给客人捡药,当时很佩服能她能记得那么多种药分别放在哪个抽屉里。大学毕业刚工作时还看过思考中医、人体使用手册等畅销书,当时感觉中医博大精通、好玄妙,好难懂。但是在大城市生活,中医反而渐渐淡出身边,生病了还是习惯去看西医,各种检查、各种西药和输液。去药店买药,药店也是经常给你推荐各种头孢啥的消炎药、激素、抗过敏药。等自己有了小孩,也是一生病就去带去医院看医生,看多了发现医院都是标准处方的,诊断是什么病后在系统里选药,基本所有的小孩都是开

一样的药。我儿子咳嗽,在医院喷雾吃头孢就减轻,但是停药后没多久又加重,反反复复,我对西医产生了质疑。身边有朋友建议看中医调理一下,我开始留心别人介绍的好中医,自己也有意识多看中医有关的书和课程,买了一堆黄帝内经之类的讲阴阳辨虚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书。总而言之,个人是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的,但是苦于没老师带入门,那一张张药方每个字都认得,但是却不知道功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药不同。 二、初识经方 第一次听说黄煌教授的中医十大类方是在孟倩老师的中医课程上,她推荐了中医初学者的几本书之一,书是屁颠屁颠都买回来了,可惜自己还是看不懂吃不透,最后束之高阁。机缘巧合,2016年初看到古求知老师有开“大众经方”班,知道古老师是黄煌教授的高徒,赶紧报名学习。那期课程,古老师是按常见病分类,给介绍各个常用经方。比如咳喘病的经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边学习,一边也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开个方练练手。记得:给感冒肩颈痛的同事开过葛根汤,给痛经的同事开过红花酒和温经汤,给高血压失眠的妈妈开过黄芪五物汤,给口腔溃疡的老公开过甘草泻心汤,给自己开过越婢加术汤等。但是在根据病症具体选用方时,还是似是而非,抓不准方证。但是起码通过学习知道了常用经方的名字和

药学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它即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 心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腑合小肠。(主血脉,主神志) 肺的生理功能:(1) 主气,司呼吸,主声音;(2)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宣发,既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发散的作用。肃降:既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3)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既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 肺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其华在毛,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2)主升清(3)主统血 脾与体液志窍的等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其华在唇;在腑合胃;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的生理功能:一、主疏泄(1)调畅气机(2)调节情志(3)促进消化(4)疏通水道(5)调理冲任。 二、主藏血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多篇)

中医药学概论心得体会(多篇) 篇: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总结 ------河南中医学院 辛味:具“散”、“行”特性,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甘味:具“补”、“和”、“缓”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涩(酸)味:具“敛”、“涩”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能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的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止带的药物,多标以酸味或涩味。酸味还有生津作用。 苦味:具“泄”、“燥”特性。 (1)“泄”:指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2)“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作用。咸味:具“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的作用。淡味:具“渗”、“利”特性,有利水渗湿作用。 不良作用:过食辛味药物能耗气、伤阴。过用酸涩味药,易收敛邪气。过用甘味药物,易逆膈碍胃,令人中满。苦味药物大多易伤津、败胃,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味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血液瘀滞。 第一节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辛温,归肺经 (1)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苏紫、生姜。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有汗或无汗者麻黄和桂枝发汗作用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发汗解表;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症;利尿消肿,

用于水肿。 桂枝:发汗力弱于麻黄,有汗无汗者均可用,当配伍白芍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有汗者;温通经络;温助阳气 苏紫生姜能止呕,尤其适用于胃肠型感冒,能解鱼蟹之毒;发汗力弱,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苏紫能行气止呕,治脾胃气滞,腹胀呕吐;生姜能温胃止呕,温肺止咳。 (2)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四味药均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防风:祛风解表;去风湿,止痛;止痉。(与荆芥相须为用)羌活:祛风散寒;去风湿,止痛。 白芷: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燥湿止带。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通鼻窍;止痛;为肺止咳。(3)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二者长于祛风。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此外,生姜、细辛能温肺止咳 2、发散风热药 辛寒凉,归肺经 (1)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 三者散风热而长于利咽,还能透疹。薄荷还能疏肝理气;牛蒡子还能清热解毒(2)疏风热、清肺、明目药:桑叶、菊花桑叶:疏风散热;清肺润肺;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散热;清肝明目;平肝阳;清热解毒。(3)退热、升阳药:柴胡、葛根、升麻。 柴胡:发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葛根:发表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4)疏散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此外,桑叶、菊花、蝉蜕能清肝明目,牛蒡子、升麻能解毒。 1 /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