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诗歌《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4、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抒情的手法。
2、难点(1)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2)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 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2、写作背景1956 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如今再踏上这片土地,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回延安》。
3、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学习(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贺敬之的脚步,一起走进他的《回延安》,去感受他对延安的深情。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2、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诗歌,品味情感1、诗歌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2、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探究诗歌的形式特点1、小组讨论: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信天游的形式对表达诗歌的情感有什么作用?(五)体会延安精神1、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什么是延安精神?2、联系实际,谈谈延安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部编版《回延安》导学案

部编版《回延安》导学案2《回延安》学案(一)一、学习目标1.了解“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
2.理解课文整体内容,反复诵读诗歌,争取背诵。
3.初步领会诗人对延安及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1.延安:2.信天游:3.贺敬之: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柳林铺()糜子()油馍()黍类()白羊肚()脑畔()满窑()喘气()延河()打发()5.熟读诗歌。
三、理解内容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再回延安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你能否以“延安”的形式概括出诗歌每一部分的内容,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四、尝试背诵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背诵。
五、作业早知道1.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
试着找出相关的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回延安导学案

八年级回延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贺敬之及《回延安》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理解诗人的独特表达。
(2)理解诗歌中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创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诗歌。
四、朗读指导1、注意诗歌的节奏和停顿,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2、把握诗歌的语调,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语调应欢快、亲切。
3、读出诗歌的情感,要饱含对延安的深情和热爱。
五、诗歌解读1、全诗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描绘了诗人回延安的不同场景和感受。
(1)第一部分:写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通过直接的情感抒发,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急切向往。
(2)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第三部分:写诗人与亲人相见的热烈场景。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生动地描绘了亲人相聚时的喜悦。
(4)第四部分:写延安的新貌。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展现了延安在新时代的发展变化。
(5)第五部分:写诗人与延安的依依惜别之情。
回延安导学案

回延安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评价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第一课时目标定向1.熟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形式。
2.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真挚炽热的思想感情。
个体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1. 了解“信天游”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 走近作者及创作背景: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3.朗读课文,圈点并读准课文生字词:羊肚(dǔ)登(dēng)时羊羔(gāo)糜(méi)子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àng)灯盏(zhǎn)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
分组朗读,说说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全诗明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

《回延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诗中运用的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些人离开延安,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绕,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加点字注音脑畔.()油馍.()一盏盏.()气喘.()搂.定()白羊肚.()登.时()糜.子()眼眶.()心窝.()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2)糜子:(3)脑畔上:(4)鸡毛信:(5)赤卫军:三、知识积累1.简介作家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峄县。
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
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
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
此后创作的《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
这些抒情诗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的“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独特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导学案

2 回延安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46年,诗人离开延安,1956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诗的音乐性,且具有联想丰富,奔放热烈的特点。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法,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456789导学案《回延安》答案:第一课时:一、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搂定(lǒu)白羊肚手巾(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 ǎn)盏(zhǎn) 登时(dēng shí)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满窑(yáo)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6)白生生:叠词,形容非常白二、1.贺敬之白毛女陕北民歌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2. ①诗人在离别延安十年后再回延安的情景。
②回忆在延安时期的生活。
③与亲人欢聚一堂,亲切话旧的场面。
10④喜看延安城市新面貌。
⑤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
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第二课时一、赏析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在这一部分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
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 回延安-导学案.doc

2回延安课题回延安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导学案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回延安》的背景和作者。
2. 了解《回延安》的内容和主题。
3. 分析《回延安》的形式和风格特点。
学习步骤:
1. 导入:通过简要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回延安》的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
2. 认识作者:
a. 介绍巴金的基本情况,包括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b. 引导学生思考巴金的作品风格和思想主题。
3. 阅读《回延安》:
a. 学生阅读《回延安》的全文。
b.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回延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回延安》的主题是什么?
- 《回延安》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主题?
- 《回延安》的语言风格如何?
4. 分组讨论:
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b.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5. 总结归纳:
a. 整理和归纳各个小组的观点和理解。
b. 指导学生对《回延安》的形式和风格特点做出总结。
6. 拓展学习:
a.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巴金的其他作品,比如《家》、《激流三部曲》等。
b.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读后感或论文。
7. 总结和反思:
a. 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b.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