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路基宽24.5m公路—I级说明及CAD图)

合集下载

结构连续T梁设计说明

结构连续T梁设计说明

结构连续T梁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二、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三、主要材料1. 混凝土(1) 水泥:应采用高品质的强度等级为62.5、52.5、42.5的硅酸盐水泥,同一座桥的预制梁应采用同一品种水泥。

(2)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0mm,以防混凝土浇筑困难或振捣不密实。

(3) 混凝土:预制T梁及横隔梁、湿接缝、封锚端、墩顶现浇连续段、桥面现浇混凝土均采用C50;桥面铺装采用沥青混凝土。

2. 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采用HPB300、HRB400级钢筋,抗拉强度分别为300MPa、400MPa。

钢筋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标准的规定。

3. 预应力钢筋采用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03)规定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其抗拉强度标准值f pk =1860MPa ,弹性模量E p =1.95×105MPa ,公称直径d=15.2mm 。

4. 其他材料(1) 钢板:采用《碳素结构钢》(GB700-2006)规定的Q235B 钢板。

(2) 锚具:预制T 梁正弯矩钢束采用15-8型、15-9型、15-10型及15-11型系列锚具及其配件,预应力管道采用圆形金属波纹管;预制梁在墩顶处的负弯矩钢束采用BM15-5型扁锚及其配件,管道采用扁形金属波纹管。

(3) 支座:可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或盆式橡胶支座,其材料和力学性能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四、设计要点1. 本通用图的结构体系为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按全预应力构件设计。

20m简支T梁计算(24.5m)

20m简支T梁计算(24.5m)

20m简支T梁计算目录(24.5m路基宽)一. 说明书⒈设计概况⒉计算依据⒊计算荷载⒋计算方法⒌计算结果二. 计算过程⒈施工程序⒉荷载计算⒊运用桥梁综合程序进行主梁计算⒋各阶段应力值⒌T梁主拉应力计算⒍变形验算及预拱度的设置⒎结构吊装验算⒏支座反力⒐压杆稳定验算三. 部分电算结果输出四. 附图地震烈度:6度4. 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具采用《公路桥梁综合计算程序》(二次开发版本)进行电算,利用电算结果采用手算进行强度复核等。

5. 计算结果及分析评价计算结果见“20jz3.OUT”和“20jb3.OUT”文件,计算结果证明拟订的20mT梁结构尺寸(见图二)合理,拟订的施工程序合理,预应力束配束(见附图)恰当。

注:预制T梁时,梁高为150cm,T梁安装就位后,再在翼缘板上现浇10cm厚C40砼,最终梁高160cm。

2.荷载计算2.1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主梁横向分布计算按《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第二版)中刚接T梁桥横向计算方法计算。

①主梁抗弯惯矩I,然后主梁截面见图二。

近似取翼板的平均厚度0.2m,先求截面的形心位置ax至梁底的距离为:求抗弯惯矩I。

截面的形心位置ax=(0.29x0.42x0.29/2+1.11x0.2x(1.11/2+0.29)+1.98x0.2axx(0.2/2+1.11+0.29))/(0.29x0.42+1.11x0.2+1.98x0.2)=1.080m I=(0.42x0.293/12+0.42x0.29x(1.080-0.29/2)2 )+(0.2x1.113/12+0.2x1.11 x(1.080-1.11/2-0.29) 2 )+(1.98x0.23/12+1.98x0.2x(1.5-1.080) 2 )=0.10733+0.03505+0.07117=0.2136(m4)②主梁抗扭惯矩IT将T梁划分为1.6mx0.20m的梁肋部分和1.78mx0.20m的桥面板部分,然后将两I相加T梁肋部分α=0.2/1.6=0.125,取α=0.307桥面板部分α=0.2/1.78=0.112,取α=0.309(α查《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第二版)P22表3-1)因此主梁抗扭惯矩:=cbt3=0.307x1.6x0.203+0.309x1.78x0.203=0.0083 m4IT③求内横梁(横隔板)截面和等刚度桥面板的抗弯惯矩内横梁翼板宽度取内横梁间距5m,翼板厚取0.21m,腹板厚0.16m,腹板高1.11m。

箱涵宽度大小规范

箱涵宽度大小规范

箱涵宽度大小规范一、主要技术标准1、采用设计速度为80Km/h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4.5m,桥梁标准断面详见下图:2、主线桥涵设计荷载等级:公路-I级;被交路(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公路-I级,二级公路以及三、四级公路:公路-II级;四级以下:公路-II级乘以0.6~0.8系数采用)。

3、地震作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4、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及涵洞1/100。

5、考虑远景可能实施维修罩面和部分特种超高车辆的通行安全,同时考虑施工净空的要求,上跨县道(含县道)以上等级路的桥梁净空高度尽可能提高到5.5m,标注为5.5 m;水泥路及乡道标注为5.0m,其它标注为4.5m。

二、设计深度1、主线桥梁上部构造通用图(含数量表、标准横断面、一般构造图、钢束布置图)2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25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15°、30°)4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整体式路基0°)具体图纸参见各跨径的上部构造通用图2、主线桥梁下部构造通用图(与主线桥梁上部构造通用图对应)预应力混凝土分体小箱梁(含20、25、30m、40m跨径桥台一般构造图、桥墩一般构造图)3、涵洞通用图ф1.5m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45°、5°一级)2.0、4.0、6.0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0°~45°、5°一级)2.0、4.0、6.0m钢筋混凝土箱涵(0°~45°、5°一级)4、普通大桥、匝道桥设计内容包括(按图纸出版顺序排列):A全桥工程数量表B桥位平面图C桥位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地勘单位统一设计,地质情况特殊或复杂的特大桥还需提供工程地质平面图)D桥梁方案比较表(一般桥梁无,有比较方案的桥梁需增加,具体样式如下图)E桥型布置图(中桥及中桥以上桥梁均绘制平纵数据表)F上部构造横断面图(主要针对装配式结构变宽主线桥和互通匝道桥的断面,标准宽度桥梁中不再出版)G施工工序图(针对大跨变截面箱梁等特殊结构)H特殊结构一般构造图I特殊结构钢束布置图J桥台一般构造图(主要是互通匝道桥台、主线变宽桥台或U台;U 台要求有各部分构造的混凝土数量及填挖数量)K桥墩一般构造图(主要是过渡墩、互通匝道桥墩、特殊结构的桥墩;预制结构的非特殊桥墩由下构通用图统一出版,具体桥中不再出版)5、比较方案(特殊结构大桥及特大桥均应绘制比较方案),应同时包括上述除《桥梁方案比较表》外所有图纸;6、涵洞、通道只出数量表;小桥、天桥只出典型样式图和数量表。

道路勘测设计总说明书讲解

道路勘测设计总说明书讲解

一、概述(一)、任务依据根据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设计方向)《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平面设计》与《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纵断面设计》。

(二)、设计标准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

设计车速为80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24.5m。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2006(三)、路线起讫点本路段起点A:K25+000为所给地形图坐标(X = 532851.5770,Y = 3044868.6750,Z = 177.6 ),终点B:K28+282.364为所给地形图坐标(X = 535751.2414,Y = 3044543.1403,Z =170.2),全长2.80公里。

(四)、沿线自然地理概况该工程位于福建省境内武夷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2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平均雾日达120天,随海拔高度增加年降水量递增率为44-54毫米/百米。

具有气温低,降水量多,湿度大,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等气候特点。

整个地形、地貌特征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形起伏不大。

该路处在中国福建——台湾地震带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二、路线本路段按一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80km/h,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路线测设里程全长2.80公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如下:平曲线个数(个) 3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个) 1平曲线最小半径(米)300平曲线占路线长(%)28.35直线最大长(米)1458变坡点个数(个) 2平均每公里变坡次数(次)0.7最大纵坡(%) 1.849最短坡长(米)780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10000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米/处)10000三、设计作业步骤和方法1、确定道路设计等级及宽度;2、认真阅读地形图,查清路线带的地形地物特征,定出设计控制点;3、根据起终点和相应中间控制点,在地形图上进行选线,通过比选,确定公路具体走向,选线时注意尽量少占农田和少拆房屋;4、根据选定公路具体走向,确定交点位置,定出交点坐标,计算出交点间距、偏角,并根据地形地物求出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计算出平曲线各要素,公路总里程;5、按照100米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中桩位置;6、按照10~20米间距在地形图上定出各个中桩位置,读出地面高程,依此点汇出纵断面(如果地形变化较大,需要进行加密);7、进行纵断面设计;8、编制路基设计表;四、本次设计必须提交的设计成果(一)计算说明部分1、平面计算(直线、曲线及转角表);2、纵断面计算(设计标高、竖曲线各要素等);3、总说明书。

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说明书

一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图说明书

一、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的说明1.1路基设计原则、设计依据1.1.1路基设计原则据项目区特点,充分收集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资料,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充分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结合自然条件、路基填筑高度、环境景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型式及组成设计参数,进行路基排水、防护、取土等的综合设计,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

(1)充分研究该地区的公路建设条件,充分借鉴和吸收河南省已建、在建的公路勘察设计的成功经验及公路建设的精髓,将本项目建设成安全、耐久、节约、和谐的公路。

(2)路基设计应选择经济合理的设计高度、横断面型式和边坡坡率,确保路基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3)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做到与地形、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对路基的影响,同时针对地区雨水集中等气象特征,采取经济有效的排水防护及病害防治措施,防止各种不利因素对路基造成的危害。

对重要路段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

(4)特殊性岩土路段的处理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同时也是工程造价的控制性因素。

对于其处理措施,应在全方面进行经技术比选的前提下,选用安全、经济的处理方案。

(5)路基要与路面成为一体,且路基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应严格掌握路基填挖料的特性,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填挖方案,确保路基的强度和密实度。

路基穿越斜坡路段时,应做好防滑措施,按照规范要求开挖防滑平台。

零填零挖以及低填挖方路段应加强处理,确保路基强度,做好排水设施。

(6)路基设计要注意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并加强沿线绿化,尽量减少对沿途景观的破坏,改善和美化施工变化后的地形景观。

(7)路基防护以安全、经济、环保为原则。

因地制宜,树立边坡绿色环保的防护设计理念,加强边坡绿色防护,减少圬工防护,同时,注重景观与绿化设计,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13米连续T梁说明(24.5m路基宽度)1-24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13米连续T梁说明(24.5m路基宽度)1-24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说明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 D81-2006)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二、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三、主要材料1、混凝土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应符合《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76-2008)的规定。

高性能混凝土除了应满足常规的力学指标要求外,针对于不同的使用环境,还应满足相应的指标。

混凝土所采用砂石均应进行水洗。

1) 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标准稠度低、强度等级为62.5、52.5、42.5的硅酸盐水泥,同一座桥的预制梁应采用同一品种水泥。

2)细集料:应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小、细度模数2.6~3.2的洁净天然中粗砂,或符合要求的人工砂,不得使用山砂和海砂。

3) 粗骨料:应采用连续二级级配或多级级配。

应选用质地均匀坚固、粒形良好、级配合理、线胀系数小的洁净碎石,不得采用碎卵石、卵石和砂岩碎石。

碎石宜采用锤击式破碎生产。

碎石最大粒径不宜超过20mm,以防混凝土浇筑困难或振捣不密实。

使用前应对粗集料进行碱活性检验,避免采用有碱活性反应的粗集料。

4)外加剂应选用优质的高效减水剂或复合减水剂,并应选择减水率高、塌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与水泥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且质量稳定的产品。

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应具有良好的气泡稳定性。

5)矿物掺合料应选用品质稳定、来料均匀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和硅灰等。

6) 混凝土:预制T主梁及横隔梁、湿接缝、封锚端采用C50;桥面现浇层采用C50防水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为W4,桥面铺装采用沥青混凝土。

引桥施工图设计说明

引桥施工图设计说明

说明一、设计范围本册图纸主要内容为梅溪河大桥施工图设计第四分册《引桥、桥面系及公用构造》,内容包括引桥上、下部构造,全桥桥面系构造、护拦、伸缩逢、排水等。

二、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双向四车道、行车道宽度2×3.75m(单向),高速公路(2)计算行车速度:80km h(3)路基宽度:24.5m,桥梁标准宽度与路基同宽。

斜拉桥部分(包括锚索区)宽27.5m (4)设计荷载:汽公路Ⅰ级(5)最大纵坡: 1.6%(6)桥面横坡:2%(7)设计洪水频率:1/300(8)通航标准:根据通航论证结果:最高通航水位173.242m,满足四级航道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

(9)地震设计烈度: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10)设计基准风速:根据气象资料,桥址区多年平均风速为 1.92m/s,累年瞬时极大风速24.7m/s(2001年)。

按照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 D60-2004)中全国各气象台的基本风速和基本风压值,奉节县100年一遇20m高度10分钟基准风速值为26.3m/s,相应基本风压值为40KN/m2。

(11)船舶撞击力:按规范规定的四级航道取值。

(12)座标及高程系统:1954年北京平面坐标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其他指标均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执行。

三、设计采用的规范与标准1、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试行)》(JTJ 027-96)(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JTG D62-2004)(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6)《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10)《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11)《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 062-99)(12)《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J/T D-60-01-2004)(1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2、参考规范、标准(1)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Bridges –AASHTO 1996(2)英国规范 BS5400(3)《上部结构设计基准●同解说》(日本国本四联络桥公团,1989)四、主要材料1、混凝土引桥主梁采用C50混凝土,下部墩身、桥台台帽、背墙、耳墙、挡块及护拦采用C30混凝土、桩基础采用C25混凝土2、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钢筋采用的R235型和HRB335型钢筋应符合GB13013-1991和GB1499-1998的规定,且焊接钢筋应满足可焊要求。

L标施工报文字说明

L标施工报文字说明

8月份施工月报文字说明一、项目工程概况1、我标段为宣城市宣狸路改建工程第四标段,起点桩号K20+000-K26+000。

全长6km。

按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路基宽24.5m,其组成为:0.75m土路肩+2.5m硬路肩(含路缘带0.5m)+2*3.75m行车道+3m中间带(含2m中央分隔带+路缘带2*0.5m)+2*3.75m行车道+2.5m硬路肩(含右侧路缘带0.75m)+0.75m土路肩。

2、行车道、硬路肩及交叉口路面结构型式:4cm AC-13C沥青砼(SBS改性沥青)沥青黏层 8cm AC-25C沥青砼沥青封层 32cm 水泥稳定碎石(4:100) 20cm 水泥稳定碎石(:100)总厚度64cm3、本合同段共有大桥841.16m/1座、箱涵24.5m/1道、盖板涵72m/2道、涵洞445.2m/13道。

其中北山河大桥全长为:841.16m(含桥台),其主桥为(60+90+60)m预应力连续箱梁,主跨90m跨越航道,边跨60m跨越防洪堤。

由于线路前进方向与航道中心线夹角为65度,故采用错孔布置,其孔跨组合为:左半幅:9*30+25+(60+90+60)+11*30、右半幅:10*30+(60+90+60)+25+10*30。

全桥横向为双幅桥,单幅整桥宽12米。

二、进度、质量状况1)土方施工队:土方施工队人员及机械到场齐备,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

清表:K25+080-K25+180、K25+800-K25+900段清理现场K23+477-K23+616段挖除旧路面;路基填筑、清淤及回填:K23+477-K23+616、K23+980-K23+991、K20+160-K24+460、K25+821-K25+893及K23+042-K23+080段清淤K23+720占塘还塘开挖K23+477-K23+616段左幅清淤回填三层K25+821-K25+893、K23+042-K23+080段清淤回填K24+260-K24+360段清淤回填一层K23+080-K23+180、K23+477-K23+616段路基填筑;小型结构物:完成K24+930、K25+103、K23+138三个圆管涵半幅台背回填完成K22+219圆管涵左右幅端墙浇筑完成K23+984盖板涵半幅碎石垫层及墙身混凝土浇筑粉喷桩:完成粉喷桩46根;土工织物:K23+477-K23+616单向土工格栅;石灰改善土:K22+060-K22+200段上石灰改善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篇路基、路面及排水
一、路基
1、设计依据
本路段路基设计,根据沿线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及外业调查资料进行设计。

2、路基横断面
本路段路基宽度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规定的设计速度为80Km/h一级公路的几何尺寸进行设计,路基宽24.5m,其中路面行车道宽度为2×7.5m,两侧各设2.5m硬路肩,0.75m土路肩;中央分隔带2.0m,两侧各设0.5m路缘带。

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

在边沟外缘,填方坡脚(或坡脚排水沟外缘)、挖方坡顶(或坡顶截水沟外边缘)外侧3.0m以内为公路用地范围。

3、路基高度
本路段路基高度
4、路基边坡
①填方路段
填方边坡高度小于8.0m时,边坡率为1:1.5,当边坡高度大于8.0m 小于20m时,其超过部分的下部边坡率应放缓一级,采用1:1.75。

②挖方路段
挖方边坡设计以工程类比法为主,根据岩石风化、破碎程度及开挖边坡高度来确定边坡率。

土质密实的边坡,其边坡率采用1:1。

5、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该路段结合地形、土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确定的排水原则:排水系统畅通,不产生积水。

本路段经过地形为平原区,路基排水主要采用浆砌矩形边沟、浆砌梯形边沟等排水设施排除;路面降水主要通过路面横坡自行分散排除。

①浆砌矩形边沟:在挖方路段设置M7.5浆砌片石矩形边沟,断面尺寸为底宽0.8m,深0.6m;边沟内侧、顶面及底面均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
每隔10~15m设伸缩缝一道,缝内填塞沥青麻絮;泄水孔间距为3m。

②浆砌梯形排水沟:在填方路段设置C20预制块排水沟,设10cm砂砾垫层,具体尺寸参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边沟、排水沟)。

6、路基防护
挡墙的型式主要是重力式路肩墙和重力式路堤墙,具体参见挡墙设计图。

所以挡墙采用的设计参数参见挡土墙断面图,墙背土压力按库伦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墙体圬工容重为18KN/m3,设计荷载:公路-I级。

二、路面
1、路面设计依据及原则
路面设计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及外业调查资料进行。

路面结构设计力求合理,并能满足对各结构层要求,材料组成设计及厚度计算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方便施工的原则。

路面设计采取标准轴载BZZ-100,设计使用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为12年。

2、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依据交通量、道路等级对路面的使用要求,结构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当地筑路材料的分布、施工经验等情况,经过对现有公路交通量实地调查,并整理分析确定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为443.8万次,路面设计弯沉值为30.9(0.01mm)。

经计算确定路面结构层及厚度如下:
①路面结构:
上面层: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7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基层:17cm+17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砂砾
②路肩石:采用C30水泥混凝土预制。

沥青路面在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设SBS改性沥青防水层,在中面层与
下面层之间设粘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撒透层油。

3、路面设计参数
路面设计参数采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中推荐值,并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及地质等具体条件确定。

路面设计采用的材
料、设计参数见表2。

路面材料设计参数和土基回弹模量 表2
4、结构层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1)面层
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采用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AC-16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AC-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附录B 的步骤进行,经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配合比设计各阶段都必须进行马歇尔试验。

粗、
细集料及矿粉的质量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第4.8、第4.9及第4.10条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必须符合表3的要求。

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指标表 表3
沥青混凝土所用沥青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技术要求应符合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2.1-2的要求。

(2)SBS改性沥青防水层、粘层及透层油
SBS改性沥青防水层用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上面层与中面层之间,采用SBS改性沥青,撒布量0.35Kg/m2。

粘层用于中面层与下面层之间,透层用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采用乳化沥青PC-2或PA-2,也可采用液体沥青AL(M)-1、2或3和AL(S)-1、2或3。

其规格、用量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第9.1条的规定。

(3)基层
设计阶段沥青混凝土路面推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试验值:
水泥:碎石=5:95 平均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4.11MPa。

可根据使用的原材料找出更佳的配合比,水泥稳定碎石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MPa。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32.5级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集料,集料的最小粒径不大于31.5mm。

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不小于98%,其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5%。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应符合表4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碎石的级配范围表4
(4)底基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配合比参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最大粒径不得超过37.5mm,水泥稳定砂砾采用悬浮密实型集料,7d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MPa。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采用32.5及水泥。

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按重型试验法确定的压实度不小于97%,其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5%。

水泥稳定砂砾级配应符合表5的要求。

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中碎石的级配范围表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