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设计优秀示范
教案:《竹影》

优秀教案《竹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影》这首诗。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并欣赏诗人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竹影》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诗歌朗读与背诵:3. 诗歌解析:(1)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探讨诗人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以图片或实物展示竹子的形象,引起学生对竹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发音和停顿。
(2)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
3. 诗歌解析:(1)解释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探讨诗人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背诵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效果,包括发音、停顿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竹影》诗歌的文本。
2. 图片或实物:展示竹子的图片或实物。
3.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课文《竹影》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竹子的描绘技巧。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影》课件或黑板。
2. 生字、新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竹子的美丽景象。
引导学生交流对竹子的认识和印象。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竹子的描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5. 总结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环境、欣赏自然的意义。
6. 作业布置回家后,和家人分享所学内容,试着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7. 板书设计课题:竹影内容:描绘竹子,体会作者喜爱之情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2. 回家后,和家人分享所学内容,试着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3. 写一篇关于竹子的作文,体现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八、评价建议:1.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分享等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2. 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竹影》教案

《竹影》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影》。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竹影”、“月光”、“清影”、“潇洒”等。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心智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影》。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竹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与竹子相关的诗句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竹影》,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学生自学生词和短语,组内交流和讨论。
(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示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
2. 朗读与背诵:学生对课文《竹影》的朗读和背诵的正确性和流畅性。
3. 生词与短语掌握: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认读和理解程度。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竹影》。
2. 扩展作业:学生选择一篇与竹子相关的文章或诗歌进行阅读,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扩展1. 文化背景介绍:(1)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竹影》课程教案

《竹影》优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影》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及意境。
(2)通过解析诗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进行创意绘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和艺术价值。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讨论《竹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绘画工具,将诗歌中的意境转化为视觉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竹影》诗的作者、背景及意境。
(2)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将诗歌中的意境转化为视觉形象。
2. 教学难点:(1)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象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竹子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3)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竹影》诗。
(2)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竹子的特点。
(2)简要介绍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2. 新课教学:(1)讲解《竹影》诗的作者、背景。
(2)解析诗句,揭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引导学生进行诗句赏析,培养鉴赏能力。
3. 实践环节:(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
(2)学生运用绘画工具,将诗歌意境转化为视觉形象。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2)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参与度如何。
(3)教学内容是否适量,学生学习负担如何。
2. 学生反馈:(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竹影》教案教学设计范例

《竹影》教案教学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影》。
(2)理解《竹影》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竹影》的意境。
(2)学会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手法,解读诗歌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竹影》。
(2)理解《竹影》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诗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竹影》,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畅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竹影》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竹影》。
2. 写一篇关于《竹影》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分析其意境和艺术特色。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读后感写作。
3. 诗歌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竹影》诗歌意象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欣赏和分析技巧。
教案:《竹影》

优秀教案:《竹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竹影》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竹影》。
(2)学会通过分析作品结构、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等方法,全面把握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竹影》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2)分析《竹影》中的艺术特色,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
(2)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竹影”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竹影》,理解故事情节。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竹影”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理解作者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2)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六、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丰子恺《竹影》教案及教学设计

丰子恺《竹影》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影》,使学生了解丰子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竹影》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影》,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竹影》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丰子恺的绘画艺术特色,了解其在《竹影》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竹影》中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
2. 分析丰子恺在《竹影》中的绘画技巧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竹影》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竹影》,了解丰子恺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丰子恺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竹影》,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竹影》,理解作品内容,思考问题。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竹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5. 分析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丰子恺的绘画艺术特色,了解其在《竹影》中的体现。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7.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竹影》的感悟,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作家笔下的竹子描写,与《竹影》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2. 艺术实践:邀请学生尝试自己画一幅竹子作品,或者创作一首关于竹子的诗歌,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竹影教案最新7篇

竹影教案最新7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竹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本文涉及到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局限于美术,而是富有童趣,并由竹影引发到其他如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等。
因此,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作者对绘画和生活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
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
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研究天空中光线、颜色的变化;讨论人影头上有烟气的原因;用画笔描地上的人影和竹影……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我个人觉得,第三小节的两处描写最有趣:--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
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影》教学设计优秀示范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竹影》教学设计优秀示范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知识与能力: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今天,我来到赫赫有名的城北中学,能与活泼、开朗的你们进行合作学习。
我感特别高兴,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把你们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展现出来。
有没有信心?(生回答)。
好,就让我们乘坐快乐直通车,开始我们的快乐旅途吧。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漫画:瞻瞻底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肢脚;穿上爸爸的衣服;取苹果。
(只说题目,不做解说)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更多留下的是象丰子恺漫画中童年的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分享他童年的一件趣事。
板书课题《竹影》丰子恺
二、作家小档案:
哪位同学们能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教师展示: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
他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漫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漫画风格独特,富有创意,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他的散文在文学史上影响也很大,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甘美的回忆》《率真集》等。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三、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展示: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生回答。
好。
请做,你提的非常好。
请看大屏幕,我们齐一遍。
一定要记住这些词语。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指名回答。
(3人)教师(叙述几个少年描画竹影的的游戏。
在爸爸的指引下得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
文章第1、2、7自然段以写景为主,3、4自然段以写活动为主,5、6、8自然段以介绍中国画为主。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了美。
四、品味语言:
(过渡语)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小组交流,课堂上再交流。
可齐读有的段落)
作家在写作时往往会运用能显示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
丰子恺先生学过佛理,性格内敛,因而语言显得古朴简约,力求明白易懂。
如文章一开头:“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
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
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
”写得十分简约,但表达流畅。
同时,作者又不落入流俗,他在用词方面注意给人一种别致的感觉,
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隐”字把月亮完全人格化,将月亮人一样很害羞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热心”二字本来是用作待人态度,但用在这里,非常新鲜,同时又成功地描述了华明认真的模样。
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场面描写
修辞运用恰当使文章生色不少,本文中几处比喻就写得非常传神,
如“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黑色的窗际恰似电影幕布,合情合理。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形象地把天空上的光线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既突出了小孩的顽皮劲儿,又较好地点出光线不明给我们视觉带来的模糊印象,符合生活常理。
这些比喻被作者运用得如此生动,一方面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想像力丰富的原因。
我也有我的理解,我想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
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月光。
而“光景”本应该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
上学期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们曾研讨过类似的一句,即“……紫色的味道”,想起来了吗?
同时,作者在文中对场面描写非常形象,小孩们在院子里玩耍,由于他们天性好动与好奇,而且有好几个人,这样的场面不易把握,但作者以小孩兴趣转移的顺序为记叙线索,既清楚明了地叙述了事件,又将月光下院落里的场面描绘得生气勃勃。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中国画与西洋画区别的语句。
看大屏幕,欣赏一组名画,然后思考:
谁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你来回答。
梳理:(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着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教师小结:中国画博大精深、西洋画惟妙惟肖。
在这次描写画竹影的童年趣事,我们领略到了如此精妙艺术。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青春寄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