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里仁第四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5b89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7d.png)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解读里仁第四

精选ppt
7
【解读】 1、“约”不是契约之约,也不是约束
之意,而是与“俭”同义,有简朴之意。“不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 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2、“不可以长处乐”,也 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 形,得意也会忘形。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 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精选ppt
4
【解读】 ※汉唐之学讲仁,是讲如何用。如韩愈
的“博爱之谓仁”,他是研究墨子的专家,将兼爱 思想融入到儒家思想里了。
※宋代的理学家,讲的仁,则扯到哲学里面讲体。
※孔子是“吾道一以贯之”,既讲用,也讲体,体 用一贯,有体有用。
所以,“里仁”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 仁的境界。
精选ppt
《论语》解读 里仁第四
精选ppt
1
【本篇引语】 本篇计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内 容。是孔子针对春秋末年礼乐崩坏、世风日 下开出的药方:以仁为体,以礼为用,有仁 而致礼,天下违礼的病也就药到病除。
精选ppt
2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 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 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 住。 (3)知:音zhì,同智。 【参考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 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 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 呢?”
精选ppt
20
【解读】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 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 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 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 的心理对付人家,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
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

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
焉,于虔反。
知,去声。
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乐,音洛。
知,去声。
约,穷困也。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
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
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
安仁则一,利仁则二。
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
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恶,皆去声。
唯之为言独也。
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如字。
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去声。
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平声。
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
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七到反。
沛,音贝。
终食者,一饭之顷。
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颠沛,倾覆流离之际。
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
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 以“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 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 这也是文中的“道”,“不以其道”的“道”,即“君子去仁”之 “仁”。“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 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也罢,“施人” 也罢,以“仁”、“道”为衡量标准,“仁”、“道”的标准,具 体为“立人”、“达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 准,这标准便是“时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 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
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 “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 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 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 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 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 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 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 (引杨伯峻注)。
4里仁第四(注音)说课讲解

里仁第四z1 yu e 4.1子曰:l 1 r e n w e i m e i z e b u ch u r e n y a n d e zh i“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智)?”z1 yu e 4.2子曰:b u r e n zh e b u k e y1 ji u ch u yu e b u k e y1 ch a n g ch u l e r e n zh ean r e n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zh i zh e l i ren知(智)者利仁。
”z1 yu e 4.3子曰:w e i r e n zh e n e n g h a o r e n n e n g w u r e n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1 yu e 4.4子曰:gou zh i y u r e n y1 w uey e“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1 yu e 4.5子曰:f u y u gishireizh i su o y u y e b u y 1 q dao d e zhi b u ch u y e p in y u jian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sh i r&izhisu O w u y e b u y 1 q i ddo d e zh i b u q u y e j un z 1 q u r e n w u h u ch eg min g j un z 1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w u zh a n g sh i zh ij i m w e r e zao c i b i y u sh i dianp 百 b i y u sh i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z 1 yu e w o wei ji a n hao r e n zh e w u b u r e n zh e h do r e n zh e w u y 1 shangzh i w u b u r e zh e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第4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苏辙《论语拾遗》
• 能好能恶,犹有恶也。无所不爱,则无所 恶矣。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朱熹《论语集注》
• 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 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 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 为恶则无矣。
楊伯峻《論語譯注》
• 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 坏处。
《论语·里仁第四》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第四 章》
苟、茍
• 苟,艸也。从艸句聲。古厚切。《说文》 (gou)
• 茍,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 口猶愼言也。从羊,羊與義、善、美同意 。凡茍之屬皆从茍。������,古文羊不省。《 说文》(ji)
仁者爱人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 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 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第十二》
•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 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 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 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 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 之米,煮粥以食囚。《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
仁者爱人
•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 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 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第五》
仁者爱人
•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 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Fra bibliotek子 张第十九》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里仁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第一则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
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强调道德修养: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第二则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第三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本章强调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四则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本章强调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造次:紧迫时刻。
本章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于仁者所居之里,是为美。
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
古语,千金臵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
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
皇疏:「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
若求居而不择仁里而处之,则是无智之人。
故云焉得智也。
沈居士曰,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皇疏:「约,犹贫困也。
乐,富贵也。
」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
久困则为非。
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
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
是为安仁。
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
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
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曰:「吾人处困而学,安仁未可蹴几,须先学智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公冶长篇,孔子答复子张说:「未知,焉得仁。
」颜渊篇,孔子答复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有智,能克己复礼,不妄为好恶,故唯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无恶的恶字,释文有两种读音。
一读入声,作善恶之义讲。
一读去声,作好恶之义讲。
刘氏正义,程氏集释,皆说;「案前后章皆言好恶,此亦当读去声。
」孔安国注:「苟,诚也。
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
」朱子集注:「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今以恶字作好恶之义讲,则此章是说,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
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
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
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
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
俞曲园群经平议说:「上章云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章云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两章文义相承。
此恶字即上章能恶人之恶。
贾子道术篇曰,心兼爱人谓之仁。
然则仁主于爱,古之通论。
使其中有恶人之一念,即不得谓之志于仁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安国注:「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也。
」何晏注:「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
」皇疏:「富者,财多。
贵者,位高。
乏财曰贫。
无位曰贱。
」富贵是人之所欲,但如不以其道得之,仁者不处。
不处,即是不居,亦可说是不取之意。
富贵可得,但因不合道理,而不取。
这不是普通人,而是仁人。
孔注甚得经义。
贫贱是人之所恶,何氏以为,君子行道,应当得富贵,而反得贫贱,这就是不以其道得之。
例如尚书伊训篇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作善是得富贵之道,如果作善,而得贫贱,即是贫贱不以其道得之。
君子深知,时代有否有泰。
在否闭之时,虽然履道,而反得贫贱,亦可违而去之。
假使去之,则必去其所行之道。
故君子宁守其道,而不去贫贱。
何氏之注可从。
孙奇逢四书近指说:「人初生时,祇有此身。
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
至富贵则有所得矣。
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
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
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
孔子乐在其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
」孙氏此说大有道理。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孔安国注:「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去仁的去字,作舍弃讲。
恶乎的恶字,读平声,作何字讲。
乎,是语助词。
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希望成贤成圣,必须行仁。
但是,何谓仁,如何行仁,皆非人人所能了解。
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首须能近乎仁。
例如恕道,刚毅木讷,皆是近仁。
又礼记中庸:「子曰,力行近乎仁。
」孔颖达疏:「以其勉力行善,故近乎仁也。
」孔子教人孝弟忠信,即是重要的善行,故能力行孝弟忠信,亦即是近乎仁。
近仁即能至于仁。
不近仁,则远仁,远则去仁,不能成其为人所称的君子。
如何不去仁,下文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终食之间,就是吃一顿饭之间。
违仁,即是去仁。
造次,马融说是急遽,郑玄说是仓卒。
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
邢疏说,急遽、仓卒,皆是迫促不暇之意。
颠沛,马融注为偃仆。
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
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
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
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
自「君子去仁」至「颠沛必于是。
」古注与前合为一章。
陈天祥四书辨疑说:「前段论富贵贫贱去就之道,自此以下,至颠沛必于是止,是言君子不可须臾去仁。
彼专论义,此专说仁,前后两段,各不相关。
」陈氏主张,前后两段,各为一章。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从陈氏之说。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未见好仁者……加乎其身。
」孔子说:「我未见过好仁者,亦未见过恶不仁者。
」好仁者,此人以行仁为所好。
恶不仁者,此人遇见不仁之人则厌恶之。
好仁者,恶不仁者,孔注就两人解说,先儒亦有作一人解说,以为一人心中有好有恶。
两说可以并存。
好仁者,无以尚之。
孔安国注:「难复加也。
」尚亦通上。
好仁的人,凡事皆依于仁,此是实行仁德的上等者,无人更上于他,所以难再加乎其上。
皇疏说:「故李充曰,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厌恶不仁者的人,其为仁矣,他的为仁,即在「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依皇疏说,此人既厌恶不仁者,便不与其亲狎,不仁者便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此人之身。
所以孔安国说:「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
」恶不仁者,虽然比不上好仁者,但能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而不为恶,亦得为仁。
皇疏又一解释:「其,其于仁者也。
言恶不仁之人,虽不好仁,而能恶于不仁者,不欲使不仁之人以非理加陵仁者之身也。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孔安国注:「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
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
」此意是说,有谁能在一日之间用力行仁呢。
如果有人能够一日力行其仁,孔子未见其人之力不足。
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力行近乎仁。
」例如力行孝弟忠信,就是近仁。
孝弟忠信,有浅有深,人人可行,人人都有可行之力。
所以孔子未见力不足。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安国注:「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
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皇疏:「世中盖亦当有一日行仁者,特是自未尝闻见耳。
」朱子集注:「盖,疑辞。
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
但我偶未之见耳。
」朱注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虽异孔注,其说亦可取。
陆陇其松阳讲义,引庆源辅氏说:「此章三言未见,而意实相承。
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
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耳。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人之过的「人」,皇本作「民」。
过是过失。
党,一作党类讲,一作朋党讲。
孔安国注:「党,党类。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
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
」孔注之意,依皇疏解说,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其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
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之人。
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之人。
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皇疏又引殷仲堪之说:「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
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
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
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
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
」此解与孔注少异。
各于其党的党字,先儒亦作朋党讲。
述而篇陈司败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孔安国注:「相助匿非曰党。
」程氏集释引刘开论语补注:「有所亲比谓之党。
」以此义解释,人的过失,由于偏护其亲友。
故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
但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舜为天子,假使瞽瞍杀人,孟子认为,舜应该从监狱中窃负瞽瞍而逃。
此种私情,顺乎人伦常道,合乎仁心,为圣贤所许。
观其过,即知其仁。
故云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即是仁道。
闻道,非说孔子自闻,是为一般人而言。
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
苟无仁道,则必害人害己。
仁道学之难,闻之亦难,纵然朝闻夕死,亦不虚此一生,否则纵寿八百年,亦枉为人。
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闻之更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读书人既言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
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无适的适字,无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种解释。
清儒俞曲园,在他的春在堂随笔里,引日本物茂卿所著论语征,考证「适莫」二字即是「亲疏」的意义。
意为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
【雪公讲义】「适莫」二字,郑读为「敌慕」,注云:适,匹敌之敌;莫,无所贪慕。
邢疏二字为厚、薄。
俞氏主触迕、贪慕。
释氏华严经及无量寿经,皆有「无所适莫」之文。
华严经引汉书注曰:适,主也。
尔雅曰:莫,定也。
谓无偏主亲,无偏定疏。
澄观疏曰:无主定于亲疏。
无量寿经慧远义疏: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
「比」字:论语稽求篇:比者,密也,和也。
集注:比,从也。
【按】此章之旨,据郑、邢、俞诸氏所解,皆指对人而言,文义甚显,可从也。
有谓指行事者,存心者,用情者,似皆纡曲。
至解「适莫」之义,上列之五种,名辞虽有小异,而大旨无不相同,亦可从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尔雅释诂:「怀,思也。
」说文:「怀,念思也。
」段注:「念思者,不忘之思也。
」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
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
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
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
」迪,孔传为道。
顺道而行则吉。
逆,是相反。
反其道而行则凶。
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
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
」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程氏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
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
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
君子安分守法。
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