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合集下载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 古诗文写景方法

诗歌鉴赏 古诗文写景方法

(五)观察的角度立足点: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 • • •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 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 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 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 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 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 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 • • • • • • 如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 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 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 杜甫《绝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 “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 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浅析如何鉴赏写景诗的写景特色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丽邮编:225400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

这就使咏物诗和写景诗各具特色,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

这类诗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要全面读懂诗歌的意韵,跟作者站在同一个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

现在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如“读《落花》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第(1)题“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考查的就属于这一范畴的题目,那么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从这些写景诗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内容方面(一)绘声绘色绘形。

诗人写景时从哪些方面写景状物的呢?阅读大量的写景诗,我们总会发现诗人会在景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着意描绘,力求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传达自己的意绪。

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写了江水、鸥鸟、山峰、鲜花等景物,并着力描写它们的色彩: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图:碧绿的江面上,白色的鸥鸟掠过。

在绿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白羽愈加醒目。

青葱的山峰上,火红的鲜花烂漫开放,像燃烧的火把。

前两句描写景物景色清新,色彩明丽,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诗人却以此反衬思归的感伤。

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不仅写出了景物的色彩,更把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思绪表达出来了。

(二)动景静景的描写相结合。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

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
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

“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

“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