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范文

《2024年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范文

《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篇一一、引言在当代公司治理领域,股权集中度已然成为决定企业战略方向、风险承担及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股权集中度的定义与分类股权集中度是指企业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分布情况,反映了企业的所有权结构。

根据股东持股比例的差异,股权集中度可分为高度集中、相对集中和分散三种类型。

三、股权集中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1.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有更强的动力去监督企业管理层,降低道德风险。

同时,大股东在面临企业风险时,由于持股比例较高,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因此更可能采取审慎的风险管理策略。

2.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在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中,几大股东相互制衡,共同参与公司治理。

这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股东的决策风险,但也可能导致决策效率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3. 股权分散的结构: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单个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对企业风险承担的能力较弱。

此时,企业的风险承担主要依赖于市场纪律和外部监管。

四、风险承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适当的风险承担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拓展市场。

适度的风险承担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然而,过度的风险承担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因此,企业需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

五、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的绩效往往越好。

这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减少内部冲突,同时大股东的监督能够降低道德风险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然而,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也可能导致“一股独大”的问题,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分析了股权集中度、风险承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摘要】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程度,对公司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围绕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了股权集中度的影响机制、影响因素、关联性研究、影响路径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较高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受少数股东控制,影响公司绩效表现。

文章总结了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核心点,给出了相关的管理建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为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公司绩效、影响机制、影响因素、关联性研究、影响路径、实证研究、核心点、管理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东持有股权的集中程度,是衡量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日益复杂,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往往能够更好地引导公司经营方向,保持战略一致性,提高决策效率。

股权集中度过高也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风险增加,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影响公司长期发展。

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断优化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对于更好地理解公司治理和提升公司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和路径,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在少数股东手中的程度,是衡量公司股权分布情况的重要指标。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多种影响机制和因素。

研究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还能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决策依据。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更容易实现稳定的经营绩效,因为少数股东可以更好地控制公司的决策和运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王丽萍内容提要:本文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主成分法、逐步回归、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持股主体、行业分布和规模,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问题提出股份制公司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自诞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演变不断变化着,与此同时关于股权结构的研究随之不断深入。

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从未间断过。

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上。

Berle和Means(1932)[1]开启了这一方面研究的先河,国外诸多学者均对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国内的学者如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2]、于东智(2001)[3]、施东辉(2000)[4]等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即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经营治理有重要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委托与受托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经营委托与代理关系共同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公司治理不仅成为现代企业制度最重要的框架,而且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所以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真正确立的保证。

因此,虽然股权集中度被经济学家们视为一种既定现象,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联系的,所以本文拟对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股权集中度的主要因素,进而从根源上找出公司治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文献回顾1.国外文献回顾Demsetz和Lehn(1985)[5]使用赫芬戴尔指数来测试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得出的结论是股权集中度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降低,系统管制强的行业公司股权集中度低于系统管制弱的行业公司股权集中度。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公司的融资能力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指的是公司股权分布的集中程度,即少数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股权集中度越高,少数股东所拥有的股份比例越大,公司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就越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

股权集中度高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少数股东可能通过控制股东大会来操纵公司的决策,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股权集中度高还可能导致公司内部的腐败和不正当竞争,使公司的长期发展受到影响。

股权集中度高也可能对公司的融资能力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少数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公司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就越明显,因为其他股东可能会因此而缺乏信心,导致公司的信用难以得到肯定。

二、股权制衡度股权制衡度是指公司内部不同股东之间权力分布的平衡程度。

当公司的股权制衡度高时,即不同股东之间的权力较为平衡,公司的决策和治理过程可以更加公正和透明。

股权制衡度高有利于形成公司内部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避免其中某些股东通过操纵决策来谋取私利。

股权制衡度高还可以增强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融资渠道,提高公司的信用度和形象。

股权制衡度过高也可能造成公司内部权力冲突和决策陷入僵局,导致公司治理效率低下。

合理的股权制衡度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不同的股权结构设计来实现。

三、融资约束融资约束是指公司在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限制和制约。

融资约束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公司内部的结构和制度。

外部的融资约束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信用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环境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公司融资的成本和难度。

公司内部的融资约束主要包括公司的财务结构、经营业绩和治理结构等因素,这些都会影响公司融资的可行性和效果。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都会对公司的融资约束产生影响。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
1、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是什么?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是以股东持股比例作为参考,反映上市公司股权分布状况的统计指标。

通常来说,股权集中度越高,代表某个股东或股东集团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越高,其控制力也相应地越强,公司的决策与治理也会受影响。

2、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的意义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上市公司股权分布状况,以及某一股东或股东集团的持有股份占比,这对研究股东的行为和研究公司的治理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通过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可以更便捷地实现信息披露,提高企业透明度,控制重大资产重组,防止控制权动荡以及监督股权投资者行为等。

3、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的影响因素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公司经营状况、股权变动、股权设计、市场效率以及股改等。

有时,上市公司会采取一些垂直耦合的举措,提高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利益,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股票价格、市场机构结构以及投资者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4、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
从年度平均总市值来看,截至2019年底,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指数为37.44%,其中,前五大股东持有的总股份占比为56.01%,而前十大股东持有的总股份占比为65.54%,这些都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

5、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的未来发展
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可能通过股权激励、社会责任评价、股权质押和治理体系等多种发展形式,并融合到上市公司投融资及治理结构研究、证券市场研究中。

除此之外,将股权集中度衡量指标纳入权利更动管理体系和投资者披露管理体系,也可以缓解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的影响,从制度层面控制公司控制权动荡。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

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融资约束是企业治理领域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它们的含义、作用及对企业治理的影响。

一、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指的是企业所有股东之间所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布情况。

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通常由少数股东控制,控制股东可能具有较强的实际控制权。

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治理风险相对较高,容易发生内部人控制、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

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治理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管控较为集中,决策效率更高,但可能导致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对经营风险的控制不足、财务报表造假等问题。

②对股东权益保护的影响: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存在少数股东控制多数股东的情况,因此大股东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小股东的权益可能受到损害。

二、股权制衡度股权制衡度指的是企业内部不同股东之间所持股权之间的平衡程度。

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各股东之间具有较好的制衡关系,有利于维护各股东的权益。

在股东分布比较分散的情况下,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形成从多数股东、大股东到董事会、管理层等各个机构的制衡机制。

①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相互间具有一定的制衡关系,可以控制不同股东之间的权力。

这有助于减少股东利益冲突、防范内部控制风险等问题,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②为公司提供融资约束:股权制衡度高的企业更能够吸引外界资本,并提供融资约束。

各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在投资决策上相互监督,减少了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让外部投资者更愿意来投资。

三、融资约束融资约束是指企业通过融资市场对自身进行监督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个市场约束机制。

提高融资约束的关键在于加强公司治理机制,以使公司管理层更具有责任感和诚信度。

①加强公司治理:融资约束有助于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提供的资金量对企业的理念、管理层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监督,这可以为公司的日常运营提供基础性支持。

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

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

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股权代理成本是指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问题所导致的成本。

而股权集中度则是指公司内部股东持股集中的程度。

股权集中度高意味着少数股东能够对公司决策产生较大影响,而股权代理成本通常会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背景介绍股权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问题,它可以分为外部股权代理成本和内部股权代理成本。

外部股权代理成本是指因为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成本,如股东和公司经营者之间存在的代理冲突可能导致公司价值的损失。

内部股权代理成本则是指公司内部不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对于股东而言,能够保证其权益,最大化其财富,降低股权代理成本对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而股权集中度则是一个能够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其与股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而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例如某某在某期某期刊上发表的《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中就探讨了股权集中度对公司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但目前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有待于深入探讨。

三、影响因素分析股权集中度高可能会导致公司内部决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因为少数股东能够对公司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从而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管理者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行为,导致公司的内部股权代理成本的增加。

四、对策建议针对股权集中度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

公司应该构建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确保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和冲突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从而降低公司的内部股权代理成本。

二是加强对外部股东的监督。

公司应该加强对外部股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外部股东能够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合理的影响,从而降低公司的外部股权代理成本。

三是提高公司股东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股权集中度指标

股权集中度指标

股权集中度指标
股权集中度指标是量化度量和衡量股权分布的方法。

它是股票市场分析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可用来衡量一个公司的股权是如何分配的,以及股权集中的程度。

一、定义
股权集中度指标是一种衡量股权分布情况的指数,既能反映出控股股东的投资比例,又能清晰地表明股东的结构。

该指标的统计方法包括处理控制股东的占比情况以及把股权分布以流动性来描述。

二、计算公式
股权集中度指标可以用下式表示:
C=Pn/(P1+P2+···+Pn)
其中,C为股权集中度指标;Pn是控制股东的持有量;P1、P2、···、Pn分别表示流动股东持股数量。

三、影响因素
1、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东的组成情况,不同的股东,其股权分布情况会
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股权集中度指标的值。

2、股权融资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增加控制股东的持有量来提
高股权集中度指标。

3、公司政策
公司政策也会影响股权集中度指标,比如公司改制、非公开发行等情况,都会对股权集中度指标产生一定影响。

四、意义
1、衡量股权分布状况
股权集中度指标可以反映出控股股东的投资比例,综合反映出股权分
布的情况,从而更好地衡量股东的结构情况,便于股东加强风险控制。

2、增强投资者信心
股权集中度指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公司股权的分布状况,如果控制股
东占股份比例较高,则可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3、确定公司政策
根据股权集中度指标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既可以衡量企业控股股东的控制力,也可以为企业全面发展制定适宜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刘志远毛淑珍(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本质,因此确定合理股权集中度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所以逻辑研究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影响股权集中度的相关因素。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终极控制人性质、控股大股东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以及上市公司业绩、规模、风险、负债率高低及所属行业情况是影响股权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控制层级;终极控制人;公司治理作者简介:刘志远,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

毛淑珍,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of ListedCompanies in ChinaLiu ZhiYuan Mao ShuZhen(Business School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Abstract:Reasonabl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company can help reduce agency cost, and then improve corporate value because the degre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can explain the nature of agency problem in company, so the study on determinants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entity of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layer, the degree of regional marketiz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sted company itself such as performance, size, operation risk, debt ratio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have impact on ownership concentration.引言股权结构是公司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基础,因此也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不同身份的股东持股比例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要冲突是存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还是存在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并由此导致公司业绩的差异,所以逻辑的前提是要研究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股权集中度的因素很多,既有法律规范、国家政策、经济体制、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企业规模、所在行业分布、企业绩效、控制人性质等微观方面的因素,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只对可计量的一些因素,如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控股股东性质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

该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1)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只有在深入全面地分析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不同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差异,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

(2)从公司财务实践来看,股权集中度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探讨上是公司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献回顾当前针对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其中国外研究以Demsetz and Lehn(1985)[3]为代表,他们以1981年美国51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公司本身特征方面(规模、行业、公司层面的经营风险)以及公司高管的控制偏好来分析股权集中度(前5名的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公司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低;在系统性管制强的行业股权集中度较低;潜在控制性(利润波动)强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存在高管人员在职消费偏好的公司,股东会提高股权集中度以监督管理人员。

Steen Thomsen and Torbin Pedersen(1998) [8]将股权集中度划分为不同模式分别对影响因素(资产规模、销售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密集度、收益/销售额、R&D支出)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行业与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Robert Guckin and Sang guyen(2001) [7]则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影响股权集中度形成的因素。

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王红领等(2001)[14]从“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这个独特视角考察了股权结构形成的原因。

他们以1980-1999期间对4个省份31个行业的3次调查的数据为样本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政府减持国有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财政的压力,而不是效率问题,避免失业和失去控制国有企业的政治利益是阻止政府做出民营化或清算决策的重要考虑。

冯根福、韩冰和闫冰(2002)[11]及李涛(2002)[12]是直接对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文献。

前者以1996-2000年18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法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绩效、公司规模、持股主体持股情况与行业分布等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主要因素。

后者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并以1991-1998年38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联立方程组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公司上市前,国有股权比重取决于政府面临的逆向选择,所以公司上市前业绩越差,国有股权比重越大;公司上市后,国有股权比重取决于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所以公司上市后业绩越差,国有股权比重越低。

另外,郑国坚(2005)[16]以1999-2004年541家IPO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基于控股股东的内部资本市场的角度和方法探索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认为控股股东的不同组织形式和产权性质等自身特征决定了上市公司IPO时股权结构的形成。

对于上述文献,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考虑其他对股权集中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终极控制人性质、控制层级、地区市场化程度、公司层面的风险等。

自从LLS(1999)[6]的研究以来,人们开始关注终极控制人选择复杂组织结构方式(金字塔式控股、交叉持股、二元股权)来控制上市公司的现象。

在我国,复杂组织结构方式也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终极控股股东,不同性质的终极控制人组建多层级组织结构方式的动机不尽相同,由此导致投资者不同的投资行为。

另外,地区市场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公司经营风险程度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的投资者保护预期,同样会影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

而这些因素在国内的研究中尚没有涉及到。

第二,用近期数据扩大样本进行分析。

上述文献除郑国坚(2005)的研究外,均是用2000年以前的数据,近几年资本市场政策发生了很多调整和变化,会对已有研究的结论产生影响,扩大研究样本有助于结果的稳定性。

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一、终极控制人性质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有国有、民营、外资、集体、职工持股会、社会团体六类,其中,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又分为政府直接控制人与政府间接代理人两类,前者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国资委等政府机构或部门,后者主要是指国有性质的控股公司、企业集团、事业性单位等。

由于除国有、民营外,其他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因此我们主要分析终极控制人身份为国有、民营的上市公司。

对于国有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来说,由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如在本文研究样本中,国有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1062家中,只有66家为私营企业),而我国在股份制改革的初期,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公有制的所有权性质不发生变化,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家相关部门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权的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必须保证国有股权依国家产业政策在股份公司中的控股地位。

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导致我国国有股权高度集中,并且主要集中于第一大股东手中。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终极控制人为国有企业,那么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

二、层级层级是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到上市公司所经历的控制层数目。

层级的多少反映了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代理成本的高低。

层级的适度延展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因为层级的延长一方面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权与行政干预权的分离,将企业经营权交由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另一方面,终极控制人与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层级的增长延展了企业的效率边界,产生了较高的投资者保护预期,使更多有能力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邓淑芳,2006[9]),这会导致企业股权趋于分散。

但是层级的延长同样具有负面效应。

一方面,随着层级的延长,加大了信息传递及监督等方面的成本,不利于对企业进行控制,对企业追求私人收益的行为难以进行约束;另一方面,终极控制人也会利用复杂组织结构的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利益输送,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甚至终极控制人会有意识的延长层级来隐匿身份、财富或免于监管。

这会导致产生较低的投资者保护预期,那么投资者会放弃或减少在企业的投资,股权集中到控股大股东手中。

那么层级与股权集中度是一种什么关系这需要区分不同身份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分析,因为终极控制人的身份不同,他们的偏好或目标追求也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层级的形成或层级效应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体现控制权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

下面我们主要对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集团及民营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进行分析。

对于政府机构来说,控制层级的延长便于政府行政干预职能同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将企业经营管理权交由职业经理人,从而提高企业效率,而这也是我国政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初衷。

另外,政府除了要监督管理国有企业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战略、税收、就业、社会稳定等社会目标。

而当政府没有办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可能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由其所控制的国有企业来帮助他们去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