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一种在妊娠期出现瘙痒及黄疸为特点的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ICP患者的预后良 好,但由于ICP导致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增加,使剖宫产率增加。
发病机制
IC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雌激素代谢异常、遗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研究表明,雌激素水平升高可 能增加胆汁酸代谢障碍,导致胆汁淤积;遗传因素如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ICP的发病有关;环境因素如季节、地 域等也可能影响ICP的发病。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孕妇和胎儿 有害的药物。
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
营养支持
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 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 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 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 。
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减 轻孕妇焦虑和恐惧情绪。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01
02
03
04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孕周制定 个体化治疗方案。
轻度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加强 监护,定期随访。
重度患者需住院治疗,密切监 测母儿情况,及时终止妊娠。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多 胎妊娠、既往妊娠期肝内胆汁 淤积症病史等,应提前干预和
治疗。
0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 者管理策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控制血压,解痉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羊水过少
寻找并去除病因,增加补液量,必要时终止 妊娠。
妊娠期糖尿病
控制饮食,胰岛素治疗,加强母儿监护。
胎膜早破
根据孕周、母胎情况等决定是否保胎治疗或 终止妊娠。
06 总结与展望
指南更新要点回顾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摘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的重要并发症,可导致死胎、早产等围产儿严重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级、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发生于妊娠中晚期的重要产科并发症。

ICP的临床特征是皮肤瘙痒和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升高,并多在分娩后迅速消退。

ICP对母体风险很小,但血清胆汁酸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在胎儿体内及羊水中聚积,可导致死胎、羊水胎粪污染和早产等严重并发症[1,2]。

中国已经在ICP的诊治中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制订了第1、2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以下分别简称2011版中华医学会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指南)[3,4],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

为降低围产期相关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ICP,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多位专家,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围绕ICP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围产结局、诊断、严重程度分度、母胎监测、治疗方法、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产后随访等10个关键的临床问题,组织会议反复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推荐意见,以指导ICP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起,立足于解决ICP诊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妊娠期合并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

妊娠期合并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
妊娠期合并胆汁淤积综合症的特殊性
强调妊娠期合并胆汁淤积综合症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以及疾病在妊娠期间可能的变化和注意事项。
饮食与营养指导
低脂饮食
建议患者采用低脂饮食,减少脂肪摄入,以降低胆汁淤积的 程度和缓解症状。
均衡营养
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营养素,保证母婴的营养需求。
鼓励家属给予孕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应对妊娠期合并胆
汁淤积综合症带来的挑战。
健康教育
03
向孕妇及家属普及妊娠期合并胆汁淤积综合症的相关知识,提
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护理能力。
06
CATALOGUE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
常用药物介绍
熊去氧胆酸 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的 一线用药,可明显改善瘙痒症状 ,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 平,改善妊娠结局。
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换内衣裤,避免使用刺激 性强的洗浴用品。
皮肤护理
皮肤清洁
定期使用温水清洗皮肤,避免使用碱性肥皂等刺激性强的清洁用 品。
止痒处理
胆汁淤积可能导致皮肤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药物进行止痒处 理。
避免搔抓
剪短指甲,避免用力搔抓皮肤,以免加重皮肤破损和感染风险。
饮食护理
清淡饮食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至 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 的2倍;血清总胆红素(TBil)、 直接胆红素(DBil)轻度升高。
胆汁酸测定
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升高 是胆汁淤积综合症的特异性实验 室证据,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表现
肝胆B超
地参与治疗和护理。
胎儿安全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常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常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常规
一、执行产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嘱孕妇沐浴时避免使用碱性沐浴液,注意水温适宜。

2.做好饮食护理,清淡饮食,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
素。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避免搔抓皮肤加重痒感和损伤,可用棉签压迫局部以减轻痒感。

4.注意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

三、病情观察
1.指导并督促孕妇早、中、晚,睡前认真数胎动,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2.注意观察皮肤瘙痒程度及对睡眠的影响,瘙痒严重时遵医嘱予镇静安眠类药
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

进行护理活动时要有计划的安排避免影响孕妇的睡眠。

3.ICP孕妇因母体脂肪溶性维生素K吸收减少,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产后
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4.产后注意观察恶露的量,有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四、用药护理
1.苯巴比妥可增加新生儿呼吸抑制的危险,因此临产前不宜使用。

2.遵医嘱用止血药物时注意观察疗效。

3.禁用含雌孕激素的避孕药,以免诱发ICP。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护理常规.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2】乐杰. 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3】王席伟. 助产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4】郑修霞. 妇产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诊治和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PPT课件

对于希望再次妊娠的患者,应提供专业咨 询和指导,加强孕前检查和孕期管理。
预防措施
遗传咨询
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等诱发 因素,降低再次发病风险。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应提供遗传咨询 和基因检测服务。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产后出血预防措施
01
02
03
风险评估
对所有孕妇进行产后出血 风险评估,包括既往产后 出血史、多胎妊娠、羊水 过多等高危因素。
未来需要加强对ICP患者的长期随访和远期预后评估,为制定更加科学
、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THANKS
根据患者病情、胎儿宫内情况和孕周 等因素综合判断。
终止妊娠方式
可选择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具体应根 据患者和胎儿情况而定。
产前评估与准备
终止妊娠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做好产 前准备工作。
新生儿抢救准备
预计新生儿可能出现窒息等风险时, 应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产后随访及再次妊娠建议
产后随访
再次妊娠建议
产后应定期随访,评估产妇恢复情况和新 生儿健康状况。
预防性使用宫缩剂
在胎儿娩出后,立即使用 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风险。
产后出血急救准备
制定产后出血急救预案, 确保在发生出血时能够迅 速有效地进行救治。
肝功能异常处理方法
监测肝功能
定期监测孕妇的肝功能指 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 等,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
保肝治疗
对肝功能异常的孕妇进行 保肝治疗,包括使用保肝 药物、营养支持等。
盘功能减退或胎儿窘迫。
ICP患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较正 常孕妇显著增高,需密切监测胎
儿情况。
早产风险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 周间分娩者。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的护理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个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影响孕妇的肝功能和胆汁排泄功能。

ICP主要表现为瘙痒、黄疸和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

因此,对于ICP的护理非常重要,以确保母婴的安全。

首先,护理重点在于缓解瘙痒症状。

瘙痒是ICP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且会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孕妇的瘙痒症状,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使用冷敷或瘙痒止痒药物帮助缓解瘙痒感,但要避免使用有潜在毒性的药物。

孕妇还可以尝试穿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其次,监测肝功能和胆汁酸水平。

ICP会影响孕妇的肝功能,所以护理人员应经常监测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等。

此外,还应观察和记录孕妇的黄疸情况。

另外,胆汁酸是ICP的主要标志,因此护理人员还应监测孕妇的胆汁酸水平,并密切关注孕妇的食欲、体重和消化道症状。

此外,监测胎儿的情况也非常重要。

孕妇的ICP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可导致早产、胎盘功能不全和胎儿窘迫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动、心跳和胎盘情况。

每天记录相关数据并定期进行产科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做好教育指导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向孕妇提供ICP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并发症和处理方法等。

孕妇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摄入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物。

此外,孕妇还应遵从医嘱,并定期复诊,以确保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ICP的护理工作应以缓解瘙痒症状、监测肝功能和胆汁酸水平、维护孕妇的情绪稳定、监测胎儿情况以及提供教育指导等为重点。

护理人员应与孕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以保证母婴的安全和健康。

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摘要】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传统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临床护理路径在该病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同时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分析,总结其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路径在该病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临床护理路径、传统治疗、效果评价、制定与实施、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特发于妊娠期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妊娠晚期出现的皮肤瘙痒和胆汁酸代谢紊乱。

IC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孕激素、遗传因素、胆汁酸代谢障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目前,ICP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价,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ICP 患者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护理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比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局限性,评估临床护理路径在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表现,探讨传统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考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临床护理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促进妇产科护理水平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临床路径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护理临床路径

相关知识点: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发病率在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2. ICP临床表现:无皮肤损伤的瘙痒、黄疸等、皮肤抓痕、少数孕妇出现上腹部不适,轻度脂肪痢。

3. ICP对母儿的影响:(1)对孕妇的影响:ICP患者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时,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

(2)对胎儿的影响: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产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

可发生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

此外,尚有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4. ICP皮肤瘙痒护理:大多数ICP孕妇会因皮肤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伤痕,易致皮肤感染。

因此饮食上因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生活上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无渣屑及灰尘。

孕妇洗浴用温热水为宜,避免肥皂等碱性物质擦洗。

内衣裤应选用纯棉质的,内衣要宽松、忌化纤、羽毛皮毛制品、注意及时更换。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剪短指甲勿搔抓。

瘙痒明显时局部用炉甘石洗剂及碘伏涂擦以减轻症状。

5.ICP的的病因: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

2 IC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胆汁淤积在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同时也可淤积在胎盘组织中从而导致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使得胎盘的血流灌注发生障碍最终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甚至死胎6. ICP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妊娠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不同程度的黄疸。

(2)实验室检查:1)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诊断ICP的主要实验证据,也是监测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及血清TBA>10umol/L可做ICP诊断,血清TBA≧40umol/L提示病情较重。

2)肝功能测定: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一般不超过1000U/L,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很少超过85.5u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占5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知识点:
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发病率在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2. ICP临床表现:无皮肤损伤的瘙痒、黄疸等、皮肤抓痕、少数孕妇出现上腹部不适,轻度脂肪痢。

3. ICP对母儿的影响:
(1)对孕妇的影响:ICP患者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时,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产后出血。

(2)对胎儿的影响: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产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明显增高。

可发生胎儿窘迫、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

此外,尚有不能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4. ICP皮肤瘙痒护理:大多数ICP孕妇会因皮肤瘙痒而搔抓,导致皮肤伤痕,易致皮肤感染。

因此饮食上因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生活上保持床铺干燥、清洁、无渣屑及灰尘。

孕妇洗浴用温热水为宜,避免肥皂等碱性物质擦洗。

内衣裤应选用纯棉质的,内衣要宽松、忌化纤、羽毛皮毛制品、注意及时更换。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剪短指甲勿搔抓。

瘙痒明显时局部用炉甘石洗剂及碘伏涂擦以减轻症状。

5.ICP的的病因: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

2 IC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其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胆汁淤积在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同时也可淤积在胎盘组织中从而导致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使得胎盘的血流灌注发生障碍最终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流产早产甚至死胎
6. ICP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妊娠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伴不同程度的黄疸。

(2)实验室检查:1)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诊断ICP的主要实验证据,也是监测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及血清TBA>10umol/L可做ICP诊断,血清TBA≧40umol/L提示病情较重。

2)肝功能测定: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水平的2-10倍,一般不超过1000U/L,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很少超过85.5u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占50%以上。

3)病理检查:在诊断不明而病情严重时可行肝组织活检。

ICP患者肝组织活检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或变性表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血管胆汁淤积及胆栓形成。

电镜切片发现毛细血管扩张合并微绒毛水肿或消失。

4)分娩后瘙痒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7. ICP治疗: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加强胎儿状况监护,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1)一般处理:适当卧床休息,取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
(2)药物治疗:1)熊去氧胆酸(UDCA):为ICP治疗的一线用药。

2)S-腺苷蛋氨酸(SAMe):为ICP临床二线用药及联合治疗药物。

3)地塞米松:长期使用有降低新生儿头围、降低出生体重、增加母儿感染率的风险。

不能作为ICP治疗的常用药物。

仅用于妊娠34周前可,估计7日内分娩者,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

一般用量为每日12mg,连用2日。

(3)辅助治疗:1)护肝治疗。

2)改善瘙痒症状。

3)维生素K的应用。

8.ICP产科处理:
(1)产前监护:从妊娠34周开始每周行NST试验,必要时对胎儿生物物理评分,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

病情严重者,提前入院待产。

但NST对ICP患者预测胎死宫内的价值有局限性。

(2) 适时终止妊娠:ICP不是剖宫产指征。

但因ICP容易发生胎儿急性缺氧及死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胎儿缺氧的监测手段,多数学者建议ICP妊娠37-38周引产,积极终止妊娠,产时加强胎儿监护。

对重度ICP治疗无效,合并多胎、重度子痫前期等,可行剖宫产停止妊娠。

9. NST(无应激实验):无宫缩,无外界负荷刺激胎心监护,反应性:20min至少有三次以上胎动伴胎心率加速;无反应性:胎动时无胎心率加速。

10.OCT(缩宫素激惹实验)或CST:其原理为诱发宫缩,并用监护仪记录胎心率变化,了解胎盘于宫缩时一过性的缺氧的负荷变化,测定胎儿的储备能力。

11.新生儿护理:均应视为高危儿,给予特别护理,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的保暖工作(酌情入暖箱)等。

并常规给予维生素K注射,预防颅内出血。

12.胎心的一过性变化:(1)加速:基线增加15bpm以上持续时间大于15s 表示胎儿良好原因可能是胎儿躯干局部或脐静脉暂时受压。

(2)减速:a 早期减速:波谷对波峰,时间短,恢复快。

b 变异减速:胎心率减速与宫缩无固定关系,下降速度且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且长短不一,但恢复迅速一般为宫缩时脐带受压兴奋迷走神经引起。

c 晚期减速:胎心率减速多在宫缩高峰后开始出现,波谷落后于波峰,时间30-60s,恢复时间长。

原因是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缺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