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情

合集下载

安徽省省情(官方版)

安徽省省情(官方版)

安徽省情(官方版)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一、区划人口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一、安徽省概况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

1、安徽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周边与6省接壤(北与山东;东与浙江、江苏;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是我国煤炭、钢铁、粮棉、油料与水产品的重要产区之一。

2、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域。

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千米,长江流经省内约400千米,新安江流经约242千米。

新安江发源于祁门、休宁县,向东南流入钱塘江;大别山脉为长江、淮河的天然分水岭;黄山为长江、新安江分水水源地。

3、三山五岳:“三山”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指东岳泰山(山东省)、西岳华山(陕西省)、南岳衡山(湖南省)、北岳恒山(山西省)和中岳嵩山(河南省)。

其中,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莲花峰(1873米)是黄山最高点。

4、1986年3月1日,安徽省六届人大第20次常委会正式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安徽面积约13.9万多平方千米,居全国第22位;人口约7000万,居全国第8位,其中(阜阳市)临泉县人口200多万,为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人口约9.6万,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

6、长江、淮河将安徽分为三大自然区域: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其中江淮地区面积最大,江南地区面积最小。

7、安徽人口密度(人数/平方千米)由大到小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带、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

其中淮北平原平均人口密度比全省高出约226人。

8、安徽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老年型社会。

9、安徽人口中,汉族占99.33%,少数民族占约0.67%。

安徽共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回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

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安市。

10、安徽于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建省,民国初年,省会设于怀宁(安庆),新中国成立前夕省会设在合肥。

1952年,省会重设合肥到今。

11、安徽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等构成。

安徽省情概况

安徽省情概况

安徽省情概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考察总结

安徽考察总结

安徽考察总结一、背景介绍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华东地区。

这次考察是对安徽省的一次全面了解和总结,旨在探讨安徽省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二、地理特点2.1 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复杂多样,有大别山、黄山、皖江平原等地貌类型。

山地和平原地区分布广泛,为安徽的地理特点之一。

2.3 气候条件安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有所差异。

三、历史文化3.1 历史沿革安徽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古以来,安徽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安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3.2 文化传统安徽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有徽派文化、黄梅戏、皖剧等独特的艺术形式。

安徽的文化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名人名城安徽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如文天祥、李时中、毛泽东等。

安徽还有许多历史名城,如合肥、黄山、宣城等,这些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四、经济发展4.1 经济概况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安徽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同时也发展了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4.2 产业结构安徽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纺织等多个行业。

安徽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4.3 区域发展差异安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而山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五、教育与科技5.1 教育体制安徽的教育体制完善,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安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2 科技创新安徽注重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

安徽本土地理知识点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长江流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一些安徽本土的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濒河南,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地形地貌:安徽地形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

3. 河流水系: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安徽南部,为该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淮河也是安徽的重要河流,流经安徽北部。

4. 气候特征: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5. 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铜矿等。

同时,森林资源丰富,拥有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6. 农业特色: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

茶叶也是安徽的特产,其中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最为著名。

7. 历史文化:安徽历史悠久,是徽文化的发源地。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旅游资源:除了黄山,安徽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九华山、天柱山、皖南古村落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9. 经济发展: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合肥、芜湖等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0. 交通网络:安徽交通发达,拥有完善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网络。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安徽重要的航空枢纽。

安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该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一、省情总介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

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

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

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

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

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

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

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

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

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

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

安徽省情精华版

安徽省情精华版

安徽省情第一章安徽概况1、安徽省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大体位于东经114°54′至119°37′、北纬29°41′至34°38′。

2、安徽省周边与6个省为邻,北与山东接壤,东与江苏、浙江相邻,南与江西相接,西与河南、湖北交界。

3、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约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省境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安徽省境内242公里。

5、皖南主要河流新安江,源出本省休宁、祁门县境,向东南流入钱塘江。

6、黄山为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其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

7、1986年3月1日,安徽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正式批准:黄山松为安徽省省树,皖杜鹃为安徽省省花,灰喜鹊为安徽省省鸟。

8、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的1.45﹪,在华东第3位,全国居第22位。

9、截至2010年末,安徽省户籍人口总数已达到686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97﹪,居全国第8位。

常住人口5950.1万人,其中阜阳第一,合肥第二。

10、安徽省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是蒙古族。

11、安徽省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阜阳市、亳州市、滁州市、六安市。

12、康熙六年(1667),安徽省正式建省。

13、解放前夕,安徽省会设合肥。

后分设皖北(合肥)、皖南(芜湖)行署,1952年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合肥市。

14、至2011年,安徽为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

第二章自然环境1、安徽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平原、山地、丘陵、台地等构成,其中以平原为主,占49.9﹪。

2、安徽省的平原,主要分布于淮北、沿淮和沿江地区,主要有:淮河中游平原、沿江平原。

3、沿江平原中的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4、安徽省的山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皖西,主要有:皖南山地、皖西山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省情一、概况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四、气候类型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 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

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全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五、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

其中,平原35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

2005年,全省农用地168181602.9亩,建设用地24326576.4亩,未利用地17680508.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

在农用地中,耕地86018802.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53992391.3亩,牧草地428318.9,其他农用地22611037.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535977.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他土地12852527.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2.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降雨在800~1800mm之间,自北向南递增,皖南局部山区可达2000mm 以上。

省内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地下水资源主要在淮北,淮北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72.1亿立方米。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水量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

3.动植物资源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

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

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油桐等。

全省野生动物近500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170多个品种。

在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4.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83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1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15项,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900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4万平方公里,新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7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5种。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

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5.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1998年合肥市、黄山市、亳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六、经济发展初步核算,2007年生产总值(GDP)73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848.4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4.7∶38.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15元(折合1580美元),比上年增加1960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436元/人,比上年增加2842元。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高于上年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

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上涨5.8%,油脂上涨27.3%,肉禽及制品上涨33.4%。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1%。

2007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818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639.7万人,减少101.3万人;第二产业904.9万人,增加69.2万人;第三产业1273.4万人,增加109.1万人。

在岗职工321.8万人,增加0.9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85.3万人。

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

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村经济仍较薄弱等。

七、社会事业1.教育和科学技术2007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28098人。

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

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9万人。

普通高中779所,在校生135.2万人。

普通初中3264所,在校生321.7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63%。

小学17240所,在校生549.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1%。

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73万人。

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871.8万人。

安徽省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市内设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其中一些学科和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建成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火灾科学实验室、HT—7托卡马克装置等,在各自领域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

全省现有国务院部门及中国科学院驻皖科研机构近20个,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1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20多个,民营科技企业3629家。

全省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工程院院士2名,科技人员94万。

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比上年增长4.2%。

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66个。

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

2007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其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74亿元,增长25%,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1%。

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部属实验室15个。

2.文化、卫生和体育2007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文化馆119个,公共图书馆85个,博物馆44个,乡镇文化站1270个。

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4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02项。

广播电台17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07%。

电视台17座,有线电视用户337.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4%。

2007年出版报纸97种,总印数11.3亿份;期刊(杂志)176种,总印数0.55亿册;图书3460种,总印数2.24亿册;电子、音像出版物518种,出版数量306万盒(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