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安徽简介介绍

安徽简介介绍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生物资源丰富,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这些生物资源为生态 系统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安徽省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 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同时,安徽省也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如中药材的采集和 加工等。
工业概况
制造业为主导
安徽省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 域。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 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产业转型升级
安徽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提高工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服务业概况
旅游业发达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铜矿、钨矿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矿产资源分布不均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较大,而有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 较小。
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安徽省的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采煤引起的地面塌陷、水污染 等问题。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代表性戏曲之一,起源于民间,融合了 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 一。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 城市发展、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教育资源
01
高等教育
安徽省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涵盖了
文、理、工、管、法、医等多个学科领域。
发展规划与战略
01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一、安徽省概况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

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

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作文模板

安徽省作文模板

安徽省作文模板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两省,南接福建、江西两省,西邻湖北、河南两省,北靠山东省。

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安徽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色。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两省,南接福建、江西两省,西邻湖北、河南两省,北靠山东省。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自然地理。

安徽省地形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安徽省地形多样,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皖南山区等地貌类型。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三、历史文化。

安徽省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

安徽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安徽省有着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黄山、九华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还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等著名的文化遗址。

四、特色产业。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特色产业。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稻谷、小麦、棉花、茶叶等农作物,还有着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如猪、牛、羊等畜禽养殖业。

此外,安徽省还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如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

五、风土人情。

安徽省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

安徽省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如皖剧、徽派建筑、徽菜等地方特色。

安徽省的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善于创新,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

六、发展前景。

安徽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安徽省将继续加大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总之,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地处中国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安徽省的人民一定能够在建设美丽家园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安徽省经济发展概述
安徽省的基本情况
1 2
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多 个省市接壤,地理位置优越。
加强省际合作与联动
加强与相邻省份的经济合作,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 建设,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加强省内各城市间的合作
推动合肥、芜湖、安庆等城市间的合作,实现城市间协同发展和 整体竞争力提升。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 长,且增速较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的环境污染问题逐 渐凸显。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对安徽省的可持续 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挑战。
面临的机遇
国家战略支持
产业转移机遇
科技创新机遇
内需市场潜力
安徽省作为“长江经济带”和“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节点,迎 来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经 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 型的加快,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劳 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 转移。安徽省作为承接产业转移 的重要基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 遇。
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改投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质 量和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 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产业链招商
积极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链条完善。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一、基本情况安徽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 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

安徽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有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

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安徽省名取安庆、徽州二府名字第一个字组合而成,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

省会合肥。

安徽气候安徽省淮北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为其主要特征。

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一月份1-4摄氏度,零摄氏度等温线基本上与淮河干流吻合:七月在29摄左右。

全年无霜期200-250天。

年平均降水量,淮北700-800毫米,南部一般800-1700毫米,大别山,黄山多雨中心,黄山的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以上。

1969年7月14日霍山降水量287.7毫米,为本省最大日降水量。

淮北的降水年变率大,夏季集中,易出现春旱丰涝,江南则为梅雨区,夏季可发生伏旱。

安徽经济安徽农业具有南北过渡特征。

淮北以小麦杂粮为主,已发展成商品粮、生猪生产基地。

长江淮河间为鱼米之乡,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

淮河流域芝麻、烟叶,沿江和淮北棉花,及各地山区茶竹林特产,长江、巢湖鱼虾也很重要。

本省两淮煤矿是华东地区重要能源基地,马鞍山钢铁、铜陵有色冶金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淮南、合肥矿山机械,蚌埠水利机械、淮南煤化工、造纸、安庆石化,合肥、安庆、芜湖等地的纺织、食品,及屯溪制茶、蚌埠卷烟等工业也很有名气。

传统手工业名优产品有泾县宣纸、毛笔和歙县墨砚。

水陆交通便利,皖南、淮北、合九的铁路和淮河流域内河航道迅速发展。

沿江有安庆、芜湖、裕溪口等河港。

安徽旅游风景名胜有以奇松、怪石著称的黄山,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天柱山、琅琊山。

合肥三国古战场逍遥律、马鞍山采石矶、亳州华佗庵等也很有名。

安徽省概况简称:皖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

人口:5986万省会:合肥区划:全省设17个省辖市,下辖5个县级市、56县,45个市辖区。

苍松舒臂,笑迎天下游客;秀水含情,喜接四海宾朋!安徽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名人辈出,星转斗移,改革开放给安徽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安徽省正在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天下客,广结世界朋友。

安徽因天柱山旧称皖山而得其简称“皖”,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省,是取历史上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命名。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

安徽概况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是我国东部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清朝早期,安徽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从此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

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6700余万人。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2011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30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 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超3000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

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

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

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

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

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

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

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

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343万人。

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

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

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182.0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572.2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354.14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7.1:51.2:31.7调整为16.4:51.6:32.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人均GDP 34222元,比上年增加2740元。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

(二)蚌埠市国土资源局概况
1.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现设调控监测科、办公室、法规监察科(信访科)、规划科、财务科、耕地保护科、地籍管理科(测绘管理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矿政地环管理科、行政审批科、政治处、机关党委等12个科室。

并在蚌山、禹会、龙子湖、淮上、高新技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设立了6个分局。

2.截止到2014年11月10日,全市报批用地11295亩,独立选址用地7654亩,增减挂钩1489亩。

1219亩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全部获省批准验收。

2014年23个稍加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37.995万亩,其中5个项目已经入施工阶段。

总体进度40%,其余18个项目正在施工招投标。

3.蚌埠市大力推进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建设,着力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创新开展“先搬迁、先复垦、先验收,后申报增减挂钩指标”的项目推进模式,通过增减挂钩试点盘活流量指标
4898亩。

同时,积极申报工矿废弃地试点,获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安徽省第二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城市,未来五年规划试点规模20347亩,预计平均每年可增加工矿废弃地试点指标约2000亩。

4.2014年1-11月份,全市共供应各类土地19014.298亩,土地成交总价款880502.560万元,供应总量同比增长17.5%,成交价款同比下降11.47%。

全市已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823.62亩(市区1336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2753.69亩(市区1479亩)。

2007年至2013年土地供应率从最初63.55%提升到目前70.6%。

5.开展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工作。

调整后市辖区平均补偿标准为43139元/亩,较原标准提高4743元/亩,平均提高幅度为12.35%,待省政府审查后印发执行。

6.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蚌埠市国土资源局被确定市级示范应用系统单位,城镇地籍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系统,蚌埠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推进城镇地籍管理系统。

目前已完成了1196平方公里1:1000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像片控制测量,1196平方公里范围内基础控制测量选点埋石,市区670平方公里范围DOM(数字正射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制作,市区400平方公里DLG(数字线化图)内业数据采集,260平方公里1:1000
数字化地形图外业调绘。

7.通过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结合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核实,全市共有8个矿产违法图斑,均属无证开采,蚌埠局对其违法行为实施了立案查处,收缴罚款14.0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31.3万元。

辖区现有地下水监测点27点42孔,地表水4点6处。

其中区域地下水监测点7点15孔,地表水1点1处;城市地下水监测点20点27孔,地表水3点5处。

监测点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

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安置、综合治理工作进展顺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