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英语认知语言学

英语认知语言学英语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结构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对英语的理解、产生和使用的认知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来介绍英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语音认知语音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的认知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通过分析声音的特点、语音单位和发音过程来探究语音的认知机制。
其中,声音的特点指的是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和音调等音位学要素;语音单位则是指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处于注意的最小单位,比如音素的串联等;而发音过程则是指人们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生成声音的过程,包括声带、发音器官的协调等。
二、词汇认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研究词汇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的构成和用法。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汇的存储、识别和产生等过程。
在存储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一词多义、词义辨析和词汇关联等现象来揭示词汇存储的机制;在识别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理解语言时如何通过语境和词汇特征等信息进行词汇的识别;在产生方面,研究者关注人们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词汇。
三、语法认知语法是指语言的句法结构,研究语法的认知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英语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句法的生成、解析和回避等过程。
在生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生成符合语法的句子;在解析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语法知识和上下文信息进行句子的解析;在回避方面,研究者研究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如何避免语法错误和困惑。
四、语义认知语义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研究语义的认知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英语认知语言学关注词义、句义和篇义等层面的研究。
在词义方面,研究者研究词汇的意义构成和扩展,探究词义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在句义方面,研究者关注句子的意义生成和解释过程,研究语义角色和语义关联等现象;在篇义方面,研究者研究文本和篇章的意义结构和组织方式。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全文)

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全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其对语篇理解的影响

吗? ” 禅师把两个 葫芦瓢放在水里 , 一个竖着平行于
水 流方 向 , 一 个横 着垂 直于 水 流方 向 , 只见 横着 的瓢 游 速较慢 。孙杨恍 然 大悟 : “ 我 明 白了 !要 学会 借 助
可 建 构 的 认 知 语境
相关 原 则是 人类认 知假设 的条 件 J 。交 际成 功 水的力量 ! ” 禅师笑 了笑 , 说: “ 我 的意思是 , 瓢 太横 ” 如果 读 者 不 知道 韩 国选手 朴 泰 恒 ( 瓢 的前提 是 双 方 具 有 一 个 共 享 的认 知环 境 ( c o g n i t i v e 是赢 不 了 的。
论以来 , 人们便从不 同角度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理 知识存储 于大脑 , 从而形成 相关 图式加 以储存 【 4 】 。
解、 阐释 、 应 用 。何 自然 、 冉 永平提 出 , 关 联理 论 是认 这就是建构主义者的建构理论 , 即将所体会到的经 知 语用 学 的基 础 , 将 其 与语 言 的 研 究 联 系起 来 ¨ ] 。 验 或者 知 觉 以假 设 的认知 进行 提炼并 加 以建构 。 黄 华新 、 胡 霞认 为 , 关 联理论 的语 境观 是认 知 语 用学 与 翻译 、 语境 与 法 律 应用 等方 面 进 行 了研 究 。语 境
第2 9 卷 第 4期 2 0 1 5年 0 7月 I . 2 9 No. 4
J 0URNAL OF CH ANGSHA UNI VE RSI T Y
J u 1 .2 0 1 5
论认知语境 的建构及其对 语篇理解的影 响
马 玉梅
作者简介 : 马玉梅( 1 9 7 2 一 ) , 女, 山东济南人 , 广 东财经 大学外语 学院讲 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认知语言学 、 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

二语习得的认知语言学观认知语言学主要是在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Lamb,1998:381),其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联系紧密。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进展。
1989年由德国语言学家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确立。
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刊物,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并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
认知语言学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
概念和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及自身的认知,而人类的认知来源于无休止的对环境自身的体验。
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认为客观世界是人们体验和理解的对象。
认知是人们对现实和自身体验的理性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
1.1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等。
绝大多数人将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与思维和行为无关。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普遍存有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不但存有于语言中,而且存有于思维和行为中。
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所以,人类思维的方式、体验和行为也是隐喻的。
他们指出隐喻和转喻的区别,隐喻是两个相互没有交集的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为同一域内的映射。
Bencini&Goldberg (2000)提出了与动词中心论相对的构式中心论,即一个句子是以构式为中心,而动词只部分影响意义。
构式中心论能够补充动词中心论的缺陷,解释了众多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得语言现象。
1.2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纳观察、调研、记录和比较等方法对实际的语料实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时也会受到质疑,但相对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派的内省分析法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认知语用学视域下中国秦腔经典剧《三滴血》英译的动态认知语境观研究

认知语用学中《》英译的动语境观研究”尹丕安刘娓(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摘要: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重点,秦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的对外传尤要。
但是至今,国内外对于本翻译策略方面的十分有限。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在强调认知心智的同时对于语言的环境以及 能缺乏重视。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层面出发,在强调认知语境的同时,基于语用学动态认知语境观,从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上文语境和心理认知语境阐释本《》的英译过程和策略,旨在传统经文本的英译过程中,译者综合考虑动态认知语境观的 ,将整合为一个环路,现译文对形式的忠及对变语体风格的传达。
关键词:秦腔;认知语用学;动态认知语境观;翻译策略引言0.1及其外译“山川、俗,风俗,存异,天下之,:京、豫、晋、、黄、二黄、四川高腔,几十类,或问:者,文武经者,者,曰:”(,2005)。
早起源于陕西地区,中国秀的文体形式之一,了中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我国家西,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略#西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它的对外发展尤要。
但,本的英译较京剧、等十分有限#秦腔外译主要集中在本的表演性、互动性,术语英译知译本的翻译对比等方面#在知或可的英译本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对经本的英译实践在推动文化世中起着重要作用。
0.2#经《》及外译经《》自1918年由著名家范《》中记载的的故基础,再据生活经验,将认亲的故事沿传、“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理,再错综复杂的关系线来推动故事发展。
它是易俗年经名剧,俗社的“看家戏”。
在动文“出去”的程中,《》的英译本尤要。
鉴于之《》没有英译本正式出版,此,本基于国家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经本英译(项:19XYY013)”的阶段性成果,首次在国家: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了中国传统经外译的先河。
传统的认知语言学在强调人的心理认知的同时,对于语言的能以及语言在语境中的用缺乏重视。
认知视的动态语境强调人认知心理的动态变化,而认知语用层面的动态语境则重视语境的动态变化。
认知语境(1)

18
认知语境的诸多因素中,尤以社会表征最具 说明性。社会表征的形成并不依赖人的直接经验, 语言本身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R. Scollon所做的实 验很有趣并能支持上述观点:他给美国小朋友看 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条大道,两边种上了密密的 树,然后问他们:“这是美国,树后是什么东西啊?”答 曰:“是农庄。”再把同样的照片给另一组小朋友 看,问:“这是苏联,树后是什么东西啊?”小朋友回 答:“是军事基地。”小朋友的不同回答体现了他 们社会表征内知识单元联接性的变化。社会心理 表征左右语言使用的过程也就是这种心理表征作 为认知语境的一部分影响语用推理的过程。
16
二、认知语境是心理结构体
斯珀泊和威尔逊认为:“语境是心理产 物,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 组……正是这些假设,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 。他们所提及的语 境为区别于传统的语境, 被称为“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 , 在交际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 语交际中,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 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 而不是具 体的情景因素。
23
四、语境是心理产物 斯珀泊和威尔逊将语境定义为:语境是 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 定中的一组,并且指出正是这些假定,而 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人们对话语 的理解。他们将关于物理外界的信息、 先前话语、对未来的期盼、科学假设、 宗教信仰、逸事记忆、文化观念、对说 话者心理状态的固有看法等都包括在语 境的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谢 应 光(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
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
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
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
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
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
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概念系统又是以我们在与其他人和我们的物理以及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的经验为背景的,并且不断受到这些因素的检验。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环境中起作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经验;这种经验在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某些调节行为,而这些调节又影响他们后来在环境中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认知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
Langacker(1997:234)指出,说话人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的语境是有所领悟的,否则就不能成功地参与这些相互作用,语境也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如果心智是空洞的、或非领悟性的,它就没有发起相互作用的理由,也没有确定说话内容的基础。
同样,说话人不能感知或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语境因素也不会被包含在所说话语的意义中。
例如,一只被说话人看见潜藏在院子里的猫可以是包含在他说的The birds are probably safe这个句子的意义中的语境知识中的一部分,而说话人觉察不到的贯穿整个场景的无数中微子则不会是语境因素。
因此,说话人在说话时的心智并不是与相互交流时的语境不相干,而是积极地参与观察、解释和影响语境,使语境融入到认知领域当中。
这种被说话人领悟到的语境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都是提供语言结构基础概念化过程的一个至关紧要的方面。
Ungerer和Schmid(1996:46-47)区分了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ntext)这两个概念。
他们所说的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而情景则指“真实世界”中的事态。
他们把情景定义为“真实世界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语境定义为一种“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他们用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句话来说明这种区分。
这里的情景是由四个物体组成的,即一个男孩、一座沙塔、一只水桶和一把铲子,这四个物体通过男孩的活动相互作用。
当这句话被听话人处理时,其中的boy、sandcastle、bucket和spade这几个单词就在听话人的头脑中激发起相应的认知范畴,即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物体的心理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表征。
Ungerer和Schmid所说的语境就是指这种认知表征。
他们还指出,语境(即这种认知表征)并不是孤立的心理经验,而是以至少两种方式与存储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一方面,检索长期记忆中关于所涉及范畴的具体的语境知识。
这样,听话人在理解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时,就会把记忆中的“塑料桶”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水桶”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把“儿童铲”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铲子”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
另一方面,当前的语境会引发长期记忆中与当前语境有关的其他语境。
听话人在理解上句时,除上句所表达的内容之外,还会想起关于“沙”和“沙塔”的其他方面的经验,也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范畴,如“水”、“手”、“贝壳”、“塔楼”和“护城河”等等,还可能联想到所有这些范畴之间经常发生的相互作用,如“挖沙”、“修塔楼”等等。
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我们都有过大量相关的经验,并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相关的语境。
所以,各种认知范畴并不仅仅依赖于当前直接的语境,也依赖于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各种语境。
Ungerer和Schmid(1996:47)用“认知模式”这个术语来指属于某个领域的所有存储起来的认知表征。
认知语言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智和经验在构建语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语境是一种认知表征,是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的。
这就是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激活”语境观二、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认为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是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Langacker(1997:235)指出,词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激活”(ev oke)了多种知识和经验领域。
上面关于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的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Langacker还指出,说话人对语境(包括话语方面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语境)的全部领悟构成语言意义的基础,因为语境的任何方面都可能被激活起来,成为词语的实际语义值的一部分。
Langacker曾把他的认知语法的核心概念“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定义为“刻画一个语义单位的语境”(a context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mantic unit)。
(Ungerer&Schmid,1996:46)一个词语就是因为它激活了一组认知域并对这些认知域的内容加上了某种解释才是有意义的。
任何种类的概念化都可以起认知域的作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知识的任何一个方面原则上都可以被激活起来,成为在某个特定场合理解表示这个事物的词语的一部分。
语境和词语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Violi(2000:114-117)从外部视点和内部视点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外部视点看,语境可以被看作是按照一种图式化的指向性以某种方式修饰词语意义的某种东西。
语境激活一个词语意义中的某些特征,而让这个词语意义中的另外一些特征隐藏在背后。
Violi用book这个单词来说明这个问题。
book的意义中至少包含如下特征:(1)可觉察到的物理特征(如它是一种固体物品,它的典型形状和尺寸,它是由纸制成的,它包含书面文本等等);(2)功能特征(用于阅读等);(3)历史特征(如它是一种人工制品,由某人写成,它的印刷、制作、销售过程等等)。
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特征只有一些被激活起来。
(1)a.John read the book.b.John burnt the book.c.John threw the book against the window in order to break it.(Violi,2000:115)(1)中的3个句子分别激活book这个单词的不同语义特征。
(1a)激活的是“书”的功能特征(可以被人阅读);(1b)激活的是“书”的一种物理特征(它是由纸制成的,因此可以被燃烧);(1c)激活的是“书”的另一种物理特征(它是一种固体物品)。
(1)中的各个句子分别提供的语境选择了“书”的某个语义特征,把它推到突出的位置,而让“书”的其他语义特征处于“休眠”状态,处于等待被激活的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块平滑的岩石称作“椅子”。
这时,关于“椅子”形状的所有特征都被隐藏起来,而只选择了“椅子”的功能特征,即“某种可以坐的东西”。
Violi(2000:115)指出,确定事物必要的和充分的语义特征常常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就是语境总是能够取消这些语义特征中的至少一部分。
但是,强调语境能够选择词语的某些语义特征,而让另一些语义特征隐藏起来,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每个单词有它自己的语义潜在性,并不意味着意义完全是由语境决定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在性,才使语境有可能在这种潜在性中进行选择。
Violi(2000:116)指出,语境并不只是从外部修饰或限制词汇意义的某种东西,它也是一个词项在话语中出现时所创造并引入话语的某种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语境对词汇意义的选择作用,还应该看到单词本身也能够激活语境。
因此,Violi提出,不仅应该从外部视点看待语境,也应该从内部视点看待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