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Word版含答案)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基础达标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酒精挥发C.火柴燃烧D.铁器生锈2.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用食醋除热水瓶中的水垢B.用擦酒精的办法给发热病人降温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纯碱发面蒸馒头3.下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滴水成冰、钢铁生锈B.石蜡熔化、水分蒸发C.粮食酿酒、烟花燃放D.汽油挥发、云消雾散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5.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蜡熔化B.酒精挥发C.木条燃烧D.水结成冰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B.生成白色粉末C.放热D.铝减少了7.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8.我能说出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能指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加热熔化石蜡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填“变化”或“不变化”),(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结论:该变化属于变化.②点燃镁条观察到的现象是:银白色固体镁条燃烧时,发出光,释放出大量的,并生成状的物质.结论:该变化属于变化.能力提升1.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全部B.①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②④2.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4.下列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5.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制成冰雕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C.泥土烧成瓷器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6.前阶段,微信热传“毒跑道”事件,据分析,原材料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并不会毒害人体,但施工人员为降低成本和便于施工,违规在施工中加入一些稀释剂,会使塑胶跑道出现含铅量高,还散发出刺鼻异味的苯等,存在有毒的可能性.已知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苯的物理性质有,苯的化学性质有;(2)由此你可以知道,化学加工过程应该.7.①铁熔化成铁水②葡萄酿成酒③铜能变成铜绿④胆矾是蓝色晶体⑤食物变质⑥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8.将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写到下列括号内:(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2)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3)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4)氧化铜为黑色粉末;(5)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6)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7)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8)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培优训练1.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小苏打能中和过多的胃酸B.干冰可作致冷剂C.金刚石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D.氧气能供给呼吸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铁铸造铁锅D.铜用于制造导线3.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以下是生产、生活中一些物质的用途:①铜制成导线②氢氧化钠去除油污③氧气用于医疗急救④金刚石用于裁玻璃⑤石墨可制铅笔芯⑥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请你从用途中体现出的主要性质角度,将上述用途平均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的分类标准是,包括事例为(填序号).4.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提出问题】.【猜想】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实验】(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蜡烛燃烧为变化.(2)观察白炽灯(灯管为钨丝):a、通电前:灯丝为银白色固体;b、通电中: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c、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热、放热属于变化.【结论】猜想(填“一“或”二“)正确.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的装3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答案基础达标1、【解答】A、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B、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D、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错.故选:B2、【解答】A、食醋与水垢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因此食醋能除水垢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酒精挥发吸收热量,使病人体温降低,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C、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纯碱显碱性,能中和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3、【解答】A、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B、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分蒸发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烟花燃放一般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云消雾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4、【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 不正确;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故B 不正确;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C 不正确;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 正确.故选:D.5、【解答】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木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水结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6、【解答】A、发出耀眼白光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生成白色粉末是有新物质生成,能说明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放出热量属于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D、铝减少了属于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故选B7、【解答】(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为物理性质,故选③;(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选①;(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为化学性质,故选④;(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选②.故答案为:(1)③;(2)①;(3)④;(4)②.8、【解答】①加热熔化石蜡: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由长变短,形状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②点燃镁条,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此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①变化;没有;物理;②耀眼的白;热;白色粉末;化学.能力提升1、【解答】①海水“晒盐”只是水分蒸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②海水“制碱”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制取纯碱,属于化学变化;③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杂质除掉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需要用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再将氯化镁通电分解,制取镁,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2、【解答】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 错误.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 错误.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 正确.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 错误.故选:C.3、【解答】A、树根“变”根雕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玉石“变”印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水果“变”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葡萄“变”美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4、【解答】A.浓氨水挥发出了氨气,氨气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此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水的过滤以及吸附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5、【解答】A、冰块制成冰雕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泥土烧成瓷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6、【解答】(1)苯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等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均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均属于化学性质.(2)化学加工过程应该不得任意加入添加剂,严格按要求加入.故答案为:(1)无色、有刺激性、液体等;能与氧气、氢气、溴等物质反应(2)不得任意加入添加剂,严格按要求加入(言之有理也可).7、【解答】(1)胆矾是蓝色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2)铜能变成铜绿,需要通过镁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3)铁熔化成铁水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4)葡萄酿成酒、食物变质的过程中分别有酒精、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1)④;(2)③;(3)①⑥;(4)②⑤.8、【解答】(1)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属于化学性质;(2)铜锈是一种绿色的粉末属于物理变化;(3)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属于化学变化;(4)氧化铜为黑色粉末属于物理变化;(5)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6)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7)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8)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1)B;(2)A;(3)D;(4)A;(5)C;(6)A;(7)B;(8)B.培优训练1、【解答】A、小苏打能中和过多的胃酸是利用了小苏打的化学性质﹣﹣能和显酸性的物质反应.错误;B、干冰可作致冷剂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正确;C、金刚石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硬度大.正确;D、氧气能供给呼吸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错误.故选BC.2、【解答】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呼吸时分解有机物,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氧气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的利用,故此项正确;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的性质,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因此此项不选;C、生铁制造铁锅,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D、铜制制造导线,原理是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并没有变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故选A.【解答】铜制成导线、金刚石用于裁玻璃、石墨可制铅笔芯等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3、能表现出来,都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氢氧化钠去除油污、氧气用于医疗急救、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等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都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答案为: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①④⑤.4、【解答】(1)淡蓝色气体;(2)强氧化性;(3)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4)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所谓利即为人所利用的用途,弊则是指使用中所带来的问题.回答本题时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故答案为:(1)淡蓝色气体;(2)强氧化性;(3)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4)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5、【解答】(1)淡蓝色气体;(2)强氧化性;(3)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4)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利弊两个方面,所谓利即为人所利用的用途,弊则是指使用中所带来的问题.回答本题时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故答案为:(1)淡蓝色气体;(2)强氧化性;(3)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4)二氧化碳;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但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1)

实验记录与分析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蓝色的硫 生成蓝色 酸铜溶液等 沉淀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等
有新物质 生成
实验1-1
(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
在盛有少量大理石的试 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将产 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与分析
二者的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课堂总结
当堂过关
1、下列词语包含的物质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所区别,该词
语是( C )。
A.花香四溢 B.冰雪消融 C.蜡炬成灰 D.沙里淘金
2、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下
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变化前的物质
颗粒状的大 理石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1、大理石表 面产生气泡 2、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氧化碳气 体等等
有新物质 生成
思考探究 水的沸腾和石蜡熔化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通常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 化、白糖溶解、汽油挥发等等。
(9)光合作用 (10)气球爆炸 (11)火药爆炸
4、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食物都有一定的保质期。哪些现象可以帮助 我们判断食物已经变质了?请举例说明。
THANKS!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 物质的变化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瓷碗被打碎
折纸艺术
天然气燃烧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本质是否相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一: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①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为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胆矾的研碎,汽油挥发,碘升华,蜡烛融化等②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本身没有变,主要是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④伴随现象: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等都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①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②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③本质:分子或粒子本身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粒子。
④伴随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4.特别提醒①爆炸有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如:火药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生成了新物质。
瓦斯爆炸、轮胎爆炸属于物理变化。
原子弹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②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不是化学变化。
③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浑浊的泥浆水放置较长的时间会产生沉淀。
④有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红墨水加水稀释后颜色变浅。
⑤产生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干冰升华、碘升华。
知识点二: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①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③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①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②性质的确定:通过化学变化来确定。
③内容: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等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方法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4.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例如:因为铜有导电性所以铜可以做导线。
因为导线是用铜做的所以这个用途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31张PPT)

Page 15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
理变化;
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16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注意
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
Powerpoint Templates
Page 29
课堂训练
9.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
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
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渐
渐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
钠的物理性质有:
硬度: 较 小
密度:比煤油大而比水小 。
熔点: 较 低
颜色: 银白色
1-2
变化前 变化时发生 变化后 变化后有
的物质 的现象
的物质 无新物质
生成
液态的水
试管中的水沸腾并 逐渐减少,玻璃片上
液态的水
无
出现小水珠
蓝色块状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 蓝色粉末 的胆矾 细小的蓝色粉末 状胆矾
无
1-3 1-4
蓝色的 蓝色溶液中有蓝色 蓝色的氢
胆矾溶液 沉淀出现
氧化铜沉
淀等
块状 石灰石
课堂训练
4.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①酒精挥发
②白糖溶于水
③食物腐烂
④铁矿石炼铁
⑤汽车胎爆炸 ⑥电灯发光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④⑤
5.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 C )A.闻气味B.看颜色
C.澄清石灰水 D.木条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一、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 溶于水;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
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大气压为101kPa)
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
球,并渐渐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
钠的物理性质有:
硬度:__较__小____,密度:比__煤__油___大__而__比__水___小__, 熔点:__较__低____,颜色:__银__白__色____。
化学性质有:
该金属能够与___水___不__需__要__发__生__化__学__变__化___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 作物理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 熔点、沸点、密度等。
3.物质的__性__质___决定物质的__用__途___(填“性质” 或“用途”)。
新课导入 说说下图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物理 变化
化学 变化
冰融化
木头燃烧
与实验有关的图标及说明
图标 名称
说明
护目镜
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 睛
排风
实验中会用到或产生有害气体,或产生烟、 雾。应开启排风管道或排风扇
热烫 实验中会用到加热操作,或用到温度较高 的仪器。应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避 免直接触碰
图标 名称
说明
明火
实验中会用到明火。要正确使用火源, 并束好长发,系紧宽松衣物
举例 酸性、碱性、毒性、腐蚀性、硬度、密度、导电性、导
稳定性等
热性、延展性、吸附性、
202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024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一、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等),物质的形状改变(把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蜡烛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等。
- 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 蜡烛燃烧的产物: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 实验现象: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比空气大,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高;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得更快,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低;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玻璃片上有水雾,而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 常见仪器的认识与使用。
-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 烧杯: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加热时应放在石棉网上。
- 酒精灯:用于加热,使用时要注意“三不”(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 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密度:0.8g/ml
点燃时在空气中 能燃烧 (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 化学性质 。
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
火柴可以燃烧
锈会生锈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 物理性质 。
A.钻木取火
B.破釜沉舟
C.聚沙成塔
D.买椟还珠
2.厨房中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物理
变化的是( D )
A. 食物:我腐烂了
B. 煤气:我燃烧了
C. 菜刀:我生锈了
D. 水:我沸腾了
3.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D.气球爆炸 E.汽油燃烧 G.编制香包 H.植物光合作用 J.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导 热性、导电性等。
金属铝能导电
盐酸易挥发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区别 性质判断
性质内容
归纳总结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直接(眼看、鼻闻、 耳听、手掂量等) 或由仪器间接观察
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可判 断。在叙述物质的化学性 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 会、可以、易、难等
实验分析 变化:固态
液态 (状态改变)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 物质生成
产生水蒸气,遇冷 气态的水
(1)
液态的水
凝结成小水珠 (水蒸气)
无
(2) 固态的石蜡
石蜡熔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课堂笔记详细(18页,编辑好,可直接打印)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2)举例:玻璃碎了、水结成冰、酒精挥发、冰雪融化、石蜡熔化、干冰升华、气球爆炸、铁水铸成铁锅。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举例:铁生锈、食物腐败、燃料燃烧、爆竹爆炸、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吸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3.联系: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注:(1)所有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3)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感官感知或由仪器测定)(2)举例:通常状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酒精易挥发;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木材能燃烧、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3.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会用“是”、“会”、“能”、“容易”、“可以”等这些字眼。
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氧气中,小木条复燃。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小木条熄灭。
区别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1)向两瓶气体中分别滴加澄清石灰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氧气。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性质
·物 质 的 性 质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腐蚀性、毒性等。
通过化学 变化可知
·物 质 的 性 质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 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 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同时 也发生了物理变化(蜡烛熔化)。
·物 质 的 变 化
巩固提升
1、(2018•桂林)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铁生锈
雾凇
焰火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1-1】
1.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 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实验现象:水沸腾,产生大量气泡;玻 璃片上出现小水珠。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1-2】
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 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课堂回顾
·前 言
萌芽阶段:古代(火、
陶瓷、造纸……)
01
+
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 (道尔顿)、分子学说 (阿伏加德罗)的创立
02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 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 变得有规律可循
03
+
+
+
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 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 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04
·前 言
物质的变化
·物 质 的 变 化
A.纸张燃烧 B.冰块熔化 C.汽油挥发 D.瓷碗破碎
2、(2018•黑龙江)下列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不同的是( C )
A.酒精挥发 B.海市蜃楼 C.面包发霉 D.制作雪雕
3、(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增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实验现象:石灰石逐渐变小; 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 序号 实验1-3
实验1-4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硫酸铜 溶液 颗粒状石灰石
变化时发生的现 变化后产
象
生的物质
产生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 化铜沉淀
产生气泡,石 二氧化碳等 灰水变浑浊
有无新物质生 成
有
有
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吗
·物 质 的 变 化
※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水沸腾、胆矾研碎、气球(车轮)爆炸、灯泡发光发热、水 结成冰、瓷碗破碎、木材制成桌椅、铁水铸成锅、蜡烛熔化、汽 油挥发等。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
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1-3】
1. 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 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直 到变成澄清的溶液。 2. 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1-4】
将少量石灰石放在试管里;向其中 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带有玻璃导 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导管的另 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4、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用途 决定
体现 性质
如:二氧化碳 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灭火 决定 体现
性质: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物 质 的 性 质
巩固提升
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E );哪些是化学变化( C );哪些是物理 性质( BD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知或
仪器测知
·物 质 的 性 质
3、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1)在叙述物质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易、难等 (如:汽油可燃烧,汽油易挥发) (2)在叙述物质变化时,往往有下列字:已经、在、了等 (如:汽油在燃烧,汽油挥发了)
·物 质 的 性 质
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前 言
什么是化学?
在分子、原子层次研究物质性质、组成、 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前 言
化学的作用
(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 加美好。
实验现象:蓝色块状固体变成蓝 色粉末状固体。
·物 质 的 变 化
实验 序号
实验1-1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的水
变化后产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生的物质
产生气泡,遇冷
凝结成水珠
水
有无新物质 生成
无
实验1-2 块状的胆矾
变为蓝色粉末
胆矾
无
水的沸腾: 液态
气态
液 态 (状态改变)
胆矾的研碎: 块状状
粉末状 (形状改变)
·物 质 的 变 化
2、化学变化
(1)概念: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 化学反应。
如:可燃物燃烧、爆炸,金属锈蚀、冶炼,食物腐烂、酿造,光合、呼吸, 燃放烟花等。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 质 的 变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