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大宗饲料原料质量的控制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 引言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饲料原料质量可以保证动物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健康生长和生产。
正确评价和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对于提高养殖业的效益至关重要。
2. 饲料原料的质量评价指标饲料原料的质量评价可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评价指标:2.1 营养成分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不同动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饲料原料需要具备一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对饲料原料中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了解其适用性和营养价值。
2.2 放射性物质一些饲料原料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含有一定程度的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对动物的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饲料原料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需要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其不会对养殖动物造成安全隐患。
2.3 外观和气味饲料原料的外观和气味可以直观地反映其质量。
健康的饲料原料应该具有良好的颜色、形状和气味。
任何异常的外观或气味都可能意味着存在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测和评估。
3.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方法为了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养殖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供应商评估养殖业可以通过对饲料原料供应商的评估来确保质量。
评估供应商的背景和信誉可以有效地筛选出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2 严格把关养殖业需要建立严格的把关机制,对进货的饲料原料进行严格的检验。
通过对营养成分、放射性物质、外观和气味等指标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排除质量问题。
3.3 质量追溯对于每一批进货的饲料原料,养殖业都应建立相应的质量追溯体系。
通过追溯,可以追踪到每一批原料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4.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是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通过科学地评价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放射性物质和外观气味等指标,可以确保动物获得充足的营养,并减少潜在的质量问题。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精简版范文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一、质量控制
1. 定量分析和检测方法
使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如质量标准、化学检验等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确保分析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控制
对饲料原料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符合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 质量问题的处理和追溯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追溯,找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饲料原料的质量问题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二、质量评价
1. 外观评价
对饲料原料的外观进行评价,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
外观评价可以初步判断原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 理化指标评价
根据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对饲料原料的理化指标进行评价。
理化指标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等。
3. 营养评价
根据饲料原料的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营养评价。
营养评价可以确定原料的适用性和营养水平。
4. 微生物评价
对饲料原料进行微生物评价,包括常见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评价可以判断原料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对于保证饲料质量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质量控制,可以确保饲料原料符合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通过质量评价,可以对饲料原料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为饲
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饲料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饲料原料质量的监控和管理,提高饲料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无删减范文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 引言饲料质量是影响畜禽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饲料原料作为饲料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饲料的营养成分、可消化性以及安全性等重要指标。
因此,对于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2.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2.1 原料采购与检验首先,对于饲料原料的采购需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并在采购前进行供应商的资质审查。
采购人员应该相互合作,分享信息,了解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
其次,在采购原料后,需要进行原料的检验。
检验的重点通常是检测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等指标。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测试和微生物检测等。
通过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原料中的问题,以确保饲料的质量。
2.2 原料存储和防潮为了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需要进行适当的原料存储和防潮处理。
首先,原料应该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日光直射,防止原料受潮变质。
其次,应该定期检查储存环境,确保环境干燥,防止霉菌和有害微生物的滋生。
2.3 原料粉碎和混合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原料需要经过粉碎和混合过程。
在粉碎过程中,应该控制粉碎的颗粒大小和均匀性,以确保饲料的可消化性和利用率。
在混合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混合的比例和混合时间,以确保饲料中各种原料的均匀分布。
3. 饲料原料的质量评价3.1 营养成分饲料原料的质量评价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营养成分。
常见的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等。
通过对每个原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原料的营养价值,以便进行合理配方和饲喂管理。
3.2 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另一个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是饲料原料中的污染物和有害微生物。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和霉菌产毒素等。
通过对原料的抽检和检测,可以确保饲料中的污染物含量在安全范围内,以保证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3.3 饲料经济性评价除了营养成分和安全性外,饲料原料的经济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常见大宗饲料原料的质量识别与控制(二)

常见大宗饲料原料的质量识别与控制(二)引言:饲料是动物养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饲料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常见的大宗饲料原料进行质量识别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常见大宗饲料原料的质量识别与控制进行详细讨论。
大点1:玉米的质量识别与控制小点1.1:外观特征的判断小点1.2:含水率的检测方法小点1.3:油脂含量的分析小点1.4: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小点1.5:玉米霉菌毒素检测和控制大点2:豆粕的质量识别与控制小点2.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小点2.2:粗纤维含量的分析小点2.3:抗营养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小点2.4:豆粕中有害菌的监测小点2.5:豆粕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大点3:鱼粉的质量识别与控制小点3.1:鱼粉的蛋白质含量检测小点3.2: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小点3.3:鱼粉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小点3.4:鱼粉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小点3.5:鱼粉中霉菌毒素的识别与控制大点4:麸皮的质量识别与控制小点4.1:麸皮的粗蛋白含量测定小点4.2:麸皮中的粗纤维含量检测小点4.3:麸皮中的矿物质含量分析小点4.4:麸皮中的抗营养因子检测与控制小点4.5:麸皮中的榖胱肽的检测大点5:棉籽饼的质量识别与控制小点5.1:棉籽饼中的蛋白质含量测定小点5.2:棉籽饼的纤维含量检测小点5.3:棉籽饼中棉酚的测定方法小点5.4:棉籽饼中棉酚的控制措施小点5.5:棉籽饼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检测总结:通过对常见大宗饲料原料的质量识别与控制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从而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优质的饲料保障。
饲料企业和养殖户应该加强对于饲料原料质量的关注,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检测和控制,以提高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水平。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 引言饲料是动物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能力、繁殖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饲料的质量则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对饲料原料的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对于保障动物生产的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饲料原料的常见质量问题和控制措施2.1. 饲料原料污染饲料原料常常受到化学物质、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
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微生物污染包括霉菌、酵母菌等;其他污染物包括杂质、异物等。
为了控制饲料原料的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确保原料的质量;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标准,避免农药残留;定期进行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做好饲料原料的接收、存储和使用过程的卫生管理。
2.2. 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不均衡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不均衡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产性能。
常见的问题包括粗蛋白质过多或不足、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选择适合动物需要的饲料原料;根据动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生产性能需求,合理配制饲料;采用现代化的饲料配方技术,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
2.3. 饲料原料质量的变异性不同批次的饲料原料可能存在质量上的差异,这对饲料的生产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每批次的饲料原料进行检测和评估;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稳定;调整饲料配方,以适应不同批次饲料原料的质量变异性。
3. 饲料原料的评价指标和方法3.1. 饲料原料的理化指标包括: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水分等;3.2. 饲料原料的矿物质含量,包括钙、磷、铁、锌等;3.3. 饲料原料的维生素含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3.4. 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包括抗营养因子、抗生物活性物质等。
评价饲料原料的方法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测定、饲料试验等。
4.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措施4.1. 选用优质饲料原料,确保饲料的质量;4.2. 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原料的质量;4.3. 加强饲料原料的全程追溯,确保饲料的安全;4.4. 建立完善的检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4.5. 定期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引言饲料原料控制饲料的原料质量直接影响到饲料最终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对饲料原料的控制是确保饲料质量的基础。
以下是饲料原料控制的几个方面:原料的选择在选择饲料原料时,应综合考虑原料的营养价值、可获得性、价格以及对动物健康的影响等因素。
应选择高营养价值、易获得、价格适中且对动物无害的原料。
原料的采购采购是确保原料质量的重要环节。
应选择有信誉、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并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在采购过程中,应对原料进行抽样检测,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原料的储存和保管原料的储存和保管对防止饲料的变质和污染至关重要。
应选择干燥、通风、无害物质污染的库房进行原料的储存,并采取合适的包装方式,防止原料受潮、霉变和虫害。
原料的加工原料的加工过程应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确保原料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不受损害。
加工过程中应注意原料的清洗、烘干和破碎等环节,保证加工的质量和效果。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饲料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个环节,如原料的配料、混合、造粒、包装等。
对于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最终饲料的质量。
以下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几个方面:原料的配料饲料的配料是确保饲料营养成分准确、均衡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动物的需求和饲料配方进行准确的配料,确保每个批次的配料质量一致。
配料的混合混合是将各种原料充分混合均匀的过程。
应使用专用的饲料混合设备,进行充分的混合,确保每个颗粒中的各种原料比例一致、均匀。
饲料的造粒造粒是将混合好的饲料进行成型,提高饲料的稳定性和可储存性。
应控制好造粒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等参数,确保饲料颗粒的质量和成型效果。
饲料的包装和储存饲料的包装和储存是确保饲料质量的一道关口。
应使用适合的包装材料,确保饲料不受潮、霉变和虫害,应将包装好的饲料存放在适宜的环境中,避免光照和高温等因素的影响。
结论饲料原料控制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饲料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原料选择、采购、储存和加工,以及生产过程的配料、混合、造粒、包装和储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饲料的质量,满足动物的需求,促进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
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饲料原料控制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⒈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饲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控制和质量控制,以确保生产的饲料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保证动物的健康和产量的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饲料原料的采购、入库检验、储存和使用,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⒉饲料原料的采购⑴供应商审查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潜在供应商进行审查,包括其生产设施、品质管理体系等。
只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的供应商。
⑵原料品质要求明确各类饲料原料的标准,并向供应商明确要求。
要求主要包括原料的营养成分、纯度、添加物限量等。
⑶原料样品留样从每批次饲料原料中留取样品进行保存,以备后续的质量验证和投诉处理。
⒊饲料原料的入库检验⑴检验项目对每批次到货的饲料原料进行检验,包括外观、气味、湿度、杂质、微生物等指标。
⑵检验设备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检验设备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⑶检验记录将检验结果记录下来,包括样品编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信息。
对不合格的原料要进行记录,并进行后续处理。
⒋饲料原料的储存和使用⑴原料储存条件确保饲料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潮、霉变等情况影响,要求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符合相关要求。
⑵原料使用流程明确原料的使用流程,包括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使用、避免交叉污染等。
⑶储存和使用记录对原料的储存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储存时间、使用数量、使用目的等信息。
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⑴生产设备的维护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设备故障对生产质量的影响。
⑵生产工艺控制严格按照设定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并对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和记录。
⑶产品抽检对生产出来的饲料产品进行定期抽检,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⒍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供应商审查表格、原料入库检验记录表、原料留样记录表等附件。
⒎法律名词及注释⑴饲料:用于动物食用的粮食、添加剂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
⑵营养成分:指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简版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b8e25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4.png)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1. 引言在畜禽养殖行业中,饲料质量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因此,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是确保饲料安全和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以及其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2. 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采购、入库检验和质量监控等环节。
以下是饲料原料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2.1 原料采购在采购饲料原料时,应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采购人员应检查供应商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并要求供应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
2.2 入库检验饲料原料进入饲料厂后,需要进行入库检验。
入库检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原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防止低质量原料进入生产环节。
入库检验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湿度检测、霉菌毒素检测等。
对于重要的饲料原料,还应进行常规的营养成分分析。
2.3 质量监控饲料原料的质量监控是确保饲料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应定期对原料进行质量抽检。
质量监控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水分含量检测、营养成分分析、微生物检测等。
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问题原料进入生产环节。
3. 饲料原料的评价方法饲料原料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外观评价、理化指标测定和营养成分分析等。
以下是饲料原料评价的具体方法:3.1 外观评价饲料原料的外观评价是判断原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外观评价应包括颜色、气味、形状等方面的考察。
例如,好的饲料原料应具有统一的颜色、无异味和明显的切口。
3.2 理化指标测定饲料原料的理化指标测定是评价原料质量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得出。
3.3 营养成分分析对于饲料原料来说,营养成分分析是评价其质量和适用性的重要依据。
营养成分分析包括粗蛋白含量、能量值、灭菌价、氨基酸含量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养殖企业选择适合的饲料原料,并调整配方,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大宗饲料原料质量的控制
近年来,随着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配方技术、加工设备与工艺上的差距越来越小,从而使饲料成品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原料质量的优劣。
原料质量是饲料企业产品质量的源头,若原料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生产出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几种大宗饲料原料玉米酒糟(DDGS)、豆粕、鱼粉等的质量控制要点,为饲料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1、玉米酒糟(DDGS)
DDGS是玉米等谷物生产酒精中的一种副产物。
根据干燥浓缩蒸馏废液的不同可分为干酒精糟(DDG)、可溶干酒精糟(DDS)和干酒精糟液(DDGS)。
DDGS质量受酒精的生产工艺流程、谷物的发酵方法及副产品干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用粗蛋白质、灰分、粗脂肪和粗纤维等常规指标来检测DDGS的质量,并不能真实反映DDGS质量情况,尚需考虑到以下几点:
1.1 外观颜色
DDGS的颜色有金黄色和暗褐色,金黄色最好,不应含黑色小颗粒,应有发酵的气味,尝之微酸。
DDGS颜色和气味与其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深颜色的DDGS营养价值低于浅颜色的DDGS,并且发现深颜色的DDGS通常伴有糊焦味或者烟熏味,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这可能是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加热过度引起的。
加热过度容易发生美拉德发应,降低赖氨酸的利用率。
Whitney等研究表明,高质量金黄色玉米DDGS的赖氨酸回肠消化率为53.6%,而深颜色赖氨酸消化率为0。
1.2 热变性指标-中性洗涤纤维(NDF)
国内众多酒精厂采用110℃进行烘干,加热过度时,DDGS中的赖氨酸、糖分含量明显降低。
吕明斌等研究表明,加热过度,赖氨酸含量由烘干前的0.82%降低到0.3%左右,并且发现NDF与赖氨酸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NDF可以作为饲料厂日常检测DDGS热过度的指标。
一般要求NDF≤32%为合格,NDF≤35%为最低质量要求。
1.3 霉菌毒素指标
霉菌毒素含量过高,会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对动物危害最大的毒素包括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全价配合日粮中两种霉菌毒素不能超过1mg/kg。
发酵过程并不能破坏霉菌毒素破坏,反而使其得到浓缩。
因此,要密切检测DDGS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对于毒素超标的DDGS应作退货处理。
表1 DDGS 霉菌毒素检测结果(郭福存)
2、豆粕
豆粕不仅要检测蛋白质、氨基酸、水分等指标,其他如尿酶的活性、蛋白质溶解度等也需检测。
2.1 尿酶活性
通常以尿酶活性来表示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的破坏程度。
尿酶活性高,说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的破坏;尿酶活性太低,说明豆粕受热过度,豆粕中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等因受热过度而遭到破坏,营养价值降低。
尿酶活性定义为在30℃和pH为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豆粕制品分解尿素后,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升数。
美国饲料工业协会建议豆粕尿酶值为0.05~0.2,巴西为0.01~0.3;我国GB/T-2004饲用大豆粕标准规定,尿素酶活性≤0.3。
2.2 蛋白质溶解度
蛋白质溶解度是指大豆粕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可溶于0.2%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占样品中总粗蛋白质量的质量百分数,这是评估大豆加工过度或不足的有效方法。
高温能使豆粕中的氨基酸与还原性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发应,从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我国GB/T-2004饲用大豆粕的国家标准规定0.2%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70%。
3、鱼粉
鱼粉因原料的来源、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市场上掺假物的存在、以劣充好也影响了鱼粉的质量。
因此,除常规成分析外,选用适宜指标判定鱼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蛋白质新鲜度指标——组胺和挥发性氨基氮
组胺是鱼粉中组氨酸经微生物脱羧反应转变而成的一种胺类物质。
鱼粉中组胺含量越高,表明受微生物污染越严重。
挥发性氨基氮是指鱼粉由于细菌的作用,在腐败的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及胺类含氮物质。
鱼粉中组胺与挥发性氨基氮含量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即组胺含量越高,则挥发性氨基氮的含量就越高;
反之组胺含量越低,挥发性氨基氮的含量就越低。
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组胺含量≤300mg/kg,挥发性氨基氮含量≤110mg/kg;一级鱼粉组胺含量≤500mg/kg;挥发性氨基氮含量≤130mg/kg。
3.2 脂肪新鲜度指标——酸价
酸价是评价鱼粉脂肪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鱼粉的水分、脂肪含量高及保存条件差等因素都将加快脂肪氧化酸败,导致产生不良气味,酸价升高,影响鱼粉质量。
酸价越高,表明鱼粉脂肪水解程度越严重。
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酸价≤3mg/g,一级鱼粉酸价≤5mg/g。
3.3 胃蛋白酶消化率
胃蛋白酶消化率是评价鱼粉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可被胃蛋白酶分解的蛋白质与粗蛋白的比例。
测定这项指标能鉴别鱼粉中是否掺入其他高蛋白而不容易被动物吸收的原料如羽毛粉、皮革粉等。
掺入这些原料的鱼粉,其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但胃蛋白酶的消化率往往较低。
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88%~90%,一级鱼粉为86%~88%;秘鲁鱼粉标准中规定优质鱼粉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应为94%~95%。
3.4 氨基酸含量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掺假物的存在,粗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粉品质不一定好。
使用氨基酸分析仪可以准确分析鱼粉各种氨基酸含量,从而判定其质量。
优质鱼粉氨基酸总量在60%~68%,所含的11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17种)的51%~55%,且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
掺入水解羽毛粉,丝氨酸含量明显提高,可由正常的1.6%提高到3%,而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掺入皮粉,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掺入血粉后,变化最明显的是亮氨酸,其次为组氨酸。
4、玉米蛋白粉
玉米蛋白粉是食品工业中用玉米加工淀粉的副产物,其粗蛋白质含量达到50%以上,富含蛋氨酸、胱氨酸等氨基酸,并且富含叶黄素。
对蛋黄及肉鸡肤色着色效果非常好。
目前,市场上玉米蛋白粉常常掺入皮革粉、染料、尿素等,不仅影响内在品质,而且影响畜禽生产性能。
因此,除常规成分析外,选择适宜指标判定玉米蛋白粉质量非常重要。
4.1 铅
纯正的玉米蛋白粉含铅量很低,因为玉米从土壤中吸取大约0.2~0.3mg/kg的铅。
正常情况下,几乎检测不出。
王贵满等检测了市场上的8个样品,其中有5个铅含量在85.67~156.43mg/kg,这表明其中掺入含铅高的皮革粉、羽毛粉等。
4.2 灰分
灰分也是衡量玉米蛋白粉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NY/T685-2003规定,玉米蛋白粉灰分含量在2%~4%。
若超过4%就要引起注意。
灰分高的玉米蛋白粉,其灰化产物为灰色,正常颜色为黑色粉状。
灰化产物加硝酸滴定发生剧烈的发应,表明有石粉的存在。
4.3 溶解水溶液颜色
玉米蛋白粉是黄色粉状物质,纯的玉米蛋白粉在热水中不溶解,蛋白质受热变性,成絮状下沉,其水溶液是无色澄清透明的(叶黄素不溶于水),伪劣的玉米蛋白粉在水中悬浮,沉淀很慢,其水溶液呈浑浊状,甚至呈黄色(掺水溶性色素或黄色染料)。
因此,通过溶解水溶液颜色可以判定玉米蛋白粉中是否掺有色素或者黄色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