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纳米银的体内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terials and Devices,Nanjing 210009,China Received 24 April 2017 accepted 16 June 2017
Abstract:M any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 nanosilver could cause toxic effects on the digestive system,respirato- ry system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other system s,an d th e toxic effects are inf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A t present,t h e m echanism of the toxic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s not clear.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 e m echanism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might be related to th e release of silver ions,ROS produc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 a- tory reaction,etc.The latest resear ch shows th at the toxic m echanism of nan osilver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endo- plasm ic reticulum stress and autophagy.This paper reviews the toxicity and toxic mechanism of nanosilver. K eyw ords:silver nanoparticles;reactive oxygen species;oxidative stress;endoplasm ic reticulum stress;autophagy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银纳米颗粒的生物学毒性及其机制研究银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制备抗菌剂、细胞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
但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银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制备抗菌剂、细胞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
但是,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对生物体有一定的毒性效应。
关于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机制,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银纳米颗粒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自由基,在细胞内部造成氧化应激,使得细胞功能受到破坏,导致DNA的断裂、蛋白质氧化、膜脂质过氧化等毒性反应的发生。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银纳米颗粒对细胞的主要毒性机制之一。
二是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当细胞受到外部刺激而无法修复时,会发生凋亡。
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干扰细胞的信号通路和蛋白质合成,诱导细胞凋亡。
同时,银纳米颗粒还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减少ATP的供应,导致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细胞凋亡。
三是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银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干扰细胞的信号通路和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可以导致组织的损伤和细胞的死亡。
此外,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颗粒的大小、形状、表面性质、溶解率等因素。
不同的颗粒特性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因此在银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银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涉及到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银纳米颗粒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其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同时,在使用银纳米颗粒时应严格控制其用量和颗粒的特性,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含银敷料表征和银的释放及纳米银毒理学研究

含银敷料表征和银的释放及纳米银毒理学研究纳米银(AgNPs)以其优异的广谱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纺织、食品包装、化妆品、水质净化等领域。
然而随着AgNPs产品大量的生产和使用,人体和环境暴露机会也逐渐增加,引起人们对其安全问题的关注。
特别是含银敷料类产品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伴随着AgNPs及银离子(Ag+)的脱落和释放;且AgNPs本身作为释放源,会持续释放Ag+,对人体造成潜在的毒性风险。
另一方面,AgNPs毒性也与人体暴露时间及AgNPs或Ag+的浓度有关。
因此,含银敷料中银存在形式的表征和银释放与脱落的研究是评价其潜在风险的基础和关键步骤;并且有关AgNPs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毒性机制仍不清楚。
本文以三种含银敷料(Anson、YB、AT敷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敷料表面形貌及表面颗粒粒径分布,并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分析表面元素分布;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银颗粒的价态及晶体结构。
表征结果显示Anson、YB和AT敷料表面均含有单质银(Ag0)。
Anson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5~25 nm,且存在化合态银(Ag+),其表面银颗粒为无定型银;YB 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5~10 nm,团聚银颗粒粒径为30~40 nm,其表面银颗粒为无定型银;AT敷料表面银颗粒粒径为30~45 nm,表面银颗粒为立方相银,根据Scherrer公式计算其表面银颗粒平均晶粒尺寸为30 nm。
采用往复支架法研究敷料在水(H20)和模拟体液(SBF)中银的释放,并通过原子吸收法(AAS)测量释放的银含量。
由于SBF中氯离子(Cl-)与敷料中释放的Ag+结合生成氯化银(AgCl)颗粒,其粒径与AgNPs接近,难以区分。
在高Cl-/Ag+浓度比的条件下,AgCl沉淀会形成可溶性的阴离子银络合物;因而首先研究在SBF中Ag+浓度对AgCl溶解性影响,解决AgCl颗粒干扰AgNPs 分离的难题,最后通过超滤离心有效地区分AgNPs和Ag+;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和乳酸脱氢酶(LDH)法评价敷料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毒性作用及与银表征与释放的相关性。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共3篇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1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在医学、环保、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纳米银这种具有高效杀菌、消毒、抗病毒等特性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口罩、消毒液、医疗设备等领域。
但同时,纳米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因为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
纳米银的生物效应是指其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并引起生物体内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
研究发现,与微米级普通银相比,纳米银具有更高效的生物杀菌和消毒效果,其微小尺寸的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细胞、组织和器官中,从而更好地发挥生物效应。
但同时,其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于人类健康可能产生危害。
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纳米银颗粒能够直接损害生物膜和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
例如,纳米银能够直接与胚胎、小鼠肝细胞等相互作用,破坏其细胞膜结构,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第二,纳米银颗粒也可以通过影响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蛋白质结构而引发毒性反应。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与生物体内的一些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损害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失调,如免疫系统调节、氧化还原反应、自由基产生等。
同时,人们也关注到纳米银可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纳米银能够进入水体和土壤中,影响生态系统和物种生存繁衍。
例如,纳米银能够通过进食污染水体的生物体而进入生态链中,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综上所述,纳米银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推广纳米银的应用时,应该采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纳米银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但其潜在的毒性和环境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方面,纳米银可能会产生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安全管理措施,并继续进行研究,以确保纳米银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2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等领域。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子。为了检测纳米银诱导细胞产生氧化损伤 的水平,本研究测定了细胞内ROS的变化。 与阴性对照相比,经纳米银暴露后,细胞内 DCFH-DA探针的荧光信号明显增强,说明 其ROS含量显著升高,进而表明CGN细胞 的抗氧化系统被激发。同时,采用激光共聚 焦显微镜观察了CGN细胞经纳米银暴露后 的形态学变化(如图1),结果显示,空白对 照组CGN细胞形态正常且突触生长状态良 好,而暴露于纳米银的细胞形态变圆、从培 养板壁上脱落,并且突触受到明显损伤。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508931.aspx
responseto dift+t+nt smface ehemistw ofmlver
nanopmfielesinm—mliml eeUs
Toxicologymid
AppliedPllaImaeology,2008,233:404-410
纳米银的脑神经细胞毒理学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 殷诺雅, 周群芳, 刘稷燕,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图1 CGN细胞形态变化。(A)对照组;(B) 暴露组(纳米银浓度1 gg/mL) 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对大 鼠小脑颗粒神经元具有定的体外神经毒 性,其毒性损伤机制与引起细胞氧化损伤 有关。
nnl,粒径分布均匀;其表面形态呈均的
参考文献 【lrfi-HongHsiiI,et
81 The apoptofie effect of
0 01-10 958
pmhwayinNImT3
al DNA
cells
Toxicology
gg/mL;与此同时,
len目s 2(308 179:130-139
gg/mL的银离子(以硝酸银中银离子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1

纳米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银是一种亮白色金属,可杀灭细菌、真菌和霉菌。
自进入20世纪,I临床应用银化合物杀菌消毒、抗菌消炎逐渐广泛。
如磺胺嘧啶银用于治疗烧、烫伤;在日本,应用含氟化二氨银漱口水防治牙周炎、龋齿、口腔溃疡;美国还推出了一种羧酸银与乙醇复配液,经I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泪管炎、阴道感染、烧伤、细菌性感冒、面部粉刺等效果良好;瑞士某公司将硫酸氢银与过氧化氢复配作皮肤消毒液效果良好。
国内、外研究人员将纳米材料和技术与银的特性相结合,研制出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各领域,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了纳米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纳米银的抗菌原理纳米银是以纳米技术为基础研制而成的新型抗菌产品,由于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传统无机抗菌剂无法比拟的抗菌效果,且安全性高、效力持久,是一种具有长效性和耐候性抗菌剂。
有关纳米银杀菌作用的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超细状态银表面积极大,在水中呈Ag+,因此纳米银的杀菌作用主要与银离子有关,可与菌体中酶蛋白中的-SH迅速结合,供代谢关键酶失活,使致病菌不能代谢而死亡;其次,纳米银可与致病菌DNA碱基结合并形成交叉链接,置换嘌呤和嘧啶中相邻氮之间的氢键,使DNA变性而不能复制,导致致病菌失活。
纳米银的原子排列表面为介于固体和分子之间的“介态”,这种活性极强的纳米银微粒具备超强抗菌能力,可杀死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
此外,纳米银又是非抗生素类杀菌剂,目前没有任何细菌对银产生耐药性。
2 纳米银在临床中的应用2.1 在外科中的应用2.1.1 在烧烫伤、烧伤植皮中的应用。
磺胺嘧啶银(SD-Ag)作为传统治疗烧、烫伤的银制剂,在溶液中起抗菌作用的仅是Ag+ 。
Ag+ 除了与细菌的一些成分结合外,也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或与Cl-反应而沉淀,导致其抗菌能力下降,而纳米银敷料展示了一种新的银的形式Ag+ 与活性银的结合,可为创面持续提供一定浓度的动态活性银。
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研究

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研究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纳米银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电子等领域。
在农业领域,纳米银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生理代谢。
但是,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毒性机理的关注。
本文将对纳米银在植物生长及生理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理进行综述。
一、纳米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纳米银的促进效应大量的研究表明,纳米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在基质中添加纳米银后,植物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
一些研究还显示,纳米银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而且,纳米银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的生长。
(二)纳米银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纳米银的高浓度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浓度的纳米银会导致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同时还会影响植物的细胞膜稳定性,降低植物的耐旱能力。
二、纳米银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一)纳米银的促进效应纳米银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光合作用。
在低浓度的纳米银作用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活性氧代谢作用都会得到提高。
同时,纳米银还可以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二)纳米银的抑制效应在高浓度的纳米银作用下,植物的生理代谢会受到重大的抑制。
纳米银不仅会引起植物中内源激素的异常分泌,还会影响植物中各种代谢酶、酸碱平衡和物质转运,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纳米银的毒性机理纳米银的毒性机理是研究人员一直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植物施加毒性:(一)直接接触高浓度的纳米银可以直接与植物组织接触,影响植物的代谢活性和生理功能。
例如,纳米银可以影响植物叶片表面的蜡质层,使其失去原有的保护功能,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二)活性氧产生纳米银可以激活植物体内的氧自由基,进而对植物的细胞膜、细胞器和DNA 等造成损伤。
纳米银原液的毒性实验研究

E p r m n a s u i s 1 h o i i y o a o S v r 0 e s o k x e i e t 1 t d e 01 e T x C t f N n i e l o t c t 1
夏 芝璐 丁 晟 g iHo g
摘 要: 目的: 研究探讨纳米银原液急性毒性与致突变性。方法: 按照《 消毒技术规 范} 02 2 0 年版对纳米 银原 液进行 小 鼠经 口急 性毒 性试验 、 鼠骨髓 微核 试验 、 小 家兔 完整皮 肤刺 激 试验 、 家兔 破 损皮 肤 刺 激试 验 、
家兔 急性 眼刺 激试验。结果 : 纳米银原 液 小鼠经 口急性毒性试 验为 无毒性 , 鼠骨髓微 核 实验 为 阴性 无致 突 小
i i t n frrb iReuts e t ftea ue oa o ii rm o s r o . xcts o o s o em arw r t i a bt s l : s o c t rl xct f u eween n t i; t fm u eb n ro rao o . et h t yo o e mirn ce S r e aiea dn tg nct :e t f a btitc kn i i t nween g t e ;eto b i co u lu en g t n omua e ii ts o b i na t i r ai r e ai we v y r s rt o v ts f a bt r
t (inet no cnc lp cf ain) 2 0 ) t t fh c t oa txc yfr ue;et f u e o e o ( s f i feh i e ict s (0 2.e e ue rlo ii ss t s n d i co t as i o ) so t a t o mo s o mo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安全性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仍缺乏从分子、细胞、整
体水平上深入系统的研究 。 你|此,检测与纳米银接触后细胞基
附表达水平的改变,是ì'f1ft其生物安全性的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 1) SUNG .1 II.]J J ~I , YOON J U,el ,,1. LWlg funclion changes in SpragueOawlf'Y ral, >lft"r prolonged inhalalion ex阳tUre to 山er nallopart 町l回 [ J ). Inhal Toxicol.京剧 .20(6) :567 -574 "21 m吨J N J S , LEE ß S. R飞 U H 、 .('1 aI.臼feets of rep"ated si lwr nanoparticles eX I酬'厅。n thc histologìcal . tmcture and murìns of 附al respi ratory mu阴阳 in rats [ J l To.i <,ol 1.p1t.20:酶, 182 ( 123 ) :24-28 31 BHOL K C , SC 旧~CHTER P J. Top町aI n剧'町 rysωline sil vt' r CI'('剧、 su p pressωinflan1111atory cytokines and induccs apopt崎阳 of ìnllammatory ('{'II. ìn a 111urinc n...I ,, 1 of allcl'gic contuct dem1i.ltit 叫 J ) . Br J 快 nnato1 , X阻, 152(6): 1235 - 1242 [4 ) J1 J H .JUNG J H , Kl M 5 5 ,ct al . Twenty - eight - day inh a1 .tìon toxicity 矶盹 s tuωt of 昏叮州仙巾 T nano》 d} 忖 h 川 ¥t;> i 1." 附 W 叩
这一机制是银离子共有的,而纳米银也能释放银离子,因此 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川也是可能的毒性机制之一
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通过透射咆镜观察证实这些纳米颗粒
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两种方式迸入细胞内
(除12) ,到达线粒体和1 细胞核,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和l 遗传每
性 。 品' itek 等研究表明浓度高达 25 mglL 的纳米银 (30 nm ) 没有时单细胞且核细胞 - Poramec;umcaudalum 产生任 何 毒 性,而浓度仅为 0.4 mglL 的银离子产生明恒的细)阳毒性 。
此线 粒体可能是纳米银细胞毒性的敏感靶 · (Q
0
Kumari 等 11
研究了纳米银诱导 NTH3 T3成纤维细胞削亡的分子机制,表
R M ,F'阳 AKO V E , et aL Tex1 c.t y 描阳 凹凹 忖 H 阳 蜘附嗡呐$啊附附 of und 巾cr 阳lopartides 川咄咄 h emh阳[1] .Small , 2009 ,5( 16 ) :1897 - 1910 [ 7 1 ASHARANI P v. LOW KAH MlJ N G , HAND F. M P . f' t " 1. Cytotoxicib and 'Y genoto.,i('it y of sì h cr nanoparticle丛 in human cclls [ J]. ACS Nano , X脚, 3 (2) :279 -~均 [ 8 ) B阳 YD1CH-S1DLLE L, HUS5A1N 5.5CHLAGER .I J. et aL 1n 叫 mηto IO ci t) of llallO阳1ide~ in mamrlllllian gt>mùint> stem ('ell ~ [ J ]. To,icol >.Ì 旬,立陋, 88 ( 2) :412 - -1 19 [9 J IIU5昂 A1 '1 S M, HE55 K L , GEA 民11ART J M,t:I aL 111 .ilm loxieity of nanor比[U1id"" in BRL 3 ,飞 mt liver cdq J] .Toxieol 1n Vitm 又脂, 19(7):975 -983
1. 1
率影响着呼吸系统损伤的程度
一 般而育,颗粒物的直径越
小,进入呼吸道 的部位越深 。 纳米银气溶胶对大鼠暴露 28 d 虽然没有产代 l归!iQ的脏器毒性,例是组织分布显示肺部银含
屏障及较高的再生率,消化迫内的纳米颗粒很难穿透消化系 统管喧 ill人体内
14: 明显增加,而且在肝脏 、脑组织 和 l现球1'1 1 均呈明 51!.的剂 hl
一 般而言.纳米颗粒是指含有至少一纷. 尺寸介于 J - 100
nm 的结构,包忻纳米球、纳米线、纳米立方体、纳米梅、纳米
盘等 1 (罔 1 ) 。 人类使用纳米颗和Îi/材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
史,而且这些材料既有人士合成的,也有天然来源的 。 纳米
库仑j有寨和旺子连穿,这些独特效应促进纳米物质的应用和
米银, TEM 分析表明这些纳米银颗粒可以穿透完整皮肤进入
系统损伤效应 。 网此,深入探讨纳米饭的毒性作川及其饥
具皮层,气采 用受损皮肤进行测试,纳米银颗粒的 穿透能力
提刮了近 5 忻 。
tM 于纳米银的安全使用和 JF 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论 ,)(,j
和现实意义 。
1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 呼吸系统疾病 纳米颗粒在呼吸系统的沉职址和清除
激反应 。 Carlson 等 r '4 ] 也发现大小为 15 nm 的纳米银粒子会
使 H 噬细胞的活性氧水平增高,谷脱甘肤水平降低,表明细
等 6 。 纳米银对小地鱼JJ毛胎的$性作用 .(E Medaka 棋型中也
得到验证
胞盟受到氧胁迫,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 而 Rahman 甘~ 15 研究
表明, 25 nm 银颗粒可导致自由基的 产生诱导氧 化应激和改
道不多,但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小颗粒的纳米物质能够通过皮
肤、 H臭神经、肌肉等组织的突触间隙进入神约纤维.从而增加
了神经细胞的暴露风险 。 试验表明,纳米银气溶胶经 i呼吸道
1. 2
皮肤毒性
纳米银颗粒是口闹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纳
米消毒产品.常添加在与皮肤密切接触的化妆品、消毒液、
lj::_用品、纺织 lfl! 巾研究表明 ,皮肤涂抹 1 % 纳米银忏体制刑
究所取得的进展 ,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并展 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纳米银;毒理学 , 研究进展
中 图分类号
5852.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0517
-66 11 (2012)24 - 12085 -02
物质具有不同于传统母体元主化合物的理化特点,表现出小 尺肢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缸子尺度效应、介也限域效应和
反应'性增加
ll yu n 等 2 采用纳米饭 ( 1 3 - 15 11m ) 川大鼠进
1. 4
神经毒性
虽然金属 1[;! 纳米颗粒对神经系统损伤的报
行重复阜新脱染诲 , 28 d 后 lp 、内剂旺组大鼠含 有 蛋!叶f汪东的 杯民细胞体帜和数门也著增加1 ,蛋白?夜索巾硫勤蛋 内有 轻微的 升高,而唾液新蛋忏l 没有变化 。
,
a
~O
~.告
图2 纳米颗粒迸入细胞的途径
友汩7, 仰 创 :857 -87 1 孔 1 9(υLO ) 筒 盯
[5 ] LEE 11 J , J EONG 5 H, Bac t eri ost幽 i s and skin innoxiousness of nanosizp
叮巾e s i川忖、附,吧 il\' 队 阿 v
安徽农业科学, JOUlllld
"f A l1 hui Agl' i. Sci.
20 12 , 40 (24) : J 2085 - 12086 , 12()89
责任编辑陈玉敏责任校对况玲玲
纳米银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光富
摘要
(I i'r叫 11卅学院生命利学学 I?J':. 浙江杭州1
310018 )
由于具有良好的光电 、 催化 、 超导性能和杀菌消毒活性,纳米银已成为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商品化产品几乎 无处不在 纳米银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增加了其向环珑释放的机会,同时糕'加了人体暴露的机会 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
可有效抑制 ßALBlc 小鼠皮炎的发牛,肿瘤坏死例子-α
基金项 目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
暴跟大鼠 28 d ,脑组织及 11奥球巾银含量明也增)JIj
4]
‘
1. S
发育毒性
Lee ~车 5 报迫 r 浓度低达 O. 04 - O. 7 1 11111
的纳米银颗粒造成胚胎发育早期斑弓鱼发育异常,这些畸形
3
展望
纳米银对人体健康具有 i将在的危害,纳米银颗粒的毒性
与其 内部特性及氧化状态有关,最终导致炎症、细胞毒性以
及遗传奇性等的发生 。 然而,人们对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纳米
银的粒任、形式以及聚集方式仍不很清楚,毒理学评价证据
相对于纳米银对细菌的心性作)IJ, ~亥结果表明纳米银的细胞
毒性具有选作性
不足,有关纳米银的毒代动力学也只有少数动物试验和病例 拟道的资料。 此外,对于纳米尺度的生物效应,尤其是毒理学
的另一机制 。 理论上,纳米粒子必须穿越细胞膜进入细胞后 才能到达细胞器,已知细胞脱 t 富含藐墓蛋白质,很可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