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pdf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新进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新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个体、群体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的学科,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环境保护领域,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
1.环境毒性检测技术的改进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的环境毒性检测方法往往耗时、费力、费用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环境毒性检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环境毒理学研究中。
例如,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对特定毒物的进行定量测定和全面检测,大大提高了环境毒性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环境污染与代谢疾病关系的探究近年来,环境污染与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环境污染中包含了很多致病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等,这些物质与许多人类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对身体的影响不仅是直接的生物毒性作用,还会影响人体内部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代谢疾病的产生。
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热得卡斯特症等代谢疾病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3.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遭受破坏。
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一些环境污染物对于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及生态平衡等问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垃圾废品的、工业废气排放对于大自然的影响已经很严重,并且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些生物物种是必不可少的,而一旦某些生物种的数量减少或消失,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乱。
4.低剂量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目前环境毒理学对于“剂量效应”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研究中。
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一般被认为是剂量相关的,并且传统毒理学研究的方法也是针对一定浓度的污染物的。
但实际上环境污染物很难界定其边界,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受到的实际接触量很小,这使得复杂的低剂量污染如何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这也是一个有待发展的研究方向。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也对环境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伤害。
环境毒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致力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生化、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等方面的毒性影响,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展望作一概述。
一、环境毒理学研究现状环境毒理学研究包括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生物积累、污染物对生物体所造成的毒性影响、各种毒性机制的研究等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是一种自我治愈机制,但毒性物质的生物降解过程还是相对缓慢。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通过研究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寻找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污染物去除途径。
2. 生物积累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程度,既因生物体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通过研究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机制,进而衡量生物体对污染物的显著耐受性。
3. 毒性影响环境污染物可以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影响,对生物体造成无法逆转、永久的影响。
环境毒理学通过研究和评价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的毒性影响,研发更加适合环境特性和稳定的监测方法和策略。
4. 毒性机制的研究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分子、生化、细胞和器官四个层面,分别研究各种毒性机制。
该研究旨在理解生化和分子机制能够诱发的毒性反应,为开发新的毒性研究方法和对策提供具体依据。
二、未来环境毒理学研究方向预测未来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方向重点涵盖有毒性物质的筛选和分析、生物降解和积累机制的深入研究、毒性治疗新技术的探索、毒性机理的更进一步解析。
1. 毒性物质筛选和分析在现如今,各种新型污染物源源不断出现,这些污染物具有高毒性和广泛的分布,且稀释效果有限。
环境毒理学在未来应该更加强调对于各种毒性物质的筛选和分析,以更好地控制和治理这些污染物。
2. 生物降解和积累机制研究生物降解和积累机制的研究也将是环境毒理学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是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生物积累过程,并发展更加高效的处理方法。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近年来,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环境毒理学则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包括人类)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环境毒理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性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的波及面非常广泛,可以影响到人类、动物和植物等不同层面的生物。
其中,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源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由于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毒理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污染物可以影响到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物过程,如DNA合成、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
这些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的健康问题。
例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和农药等有毒物质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环境毒理学的进展环境毒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研究毒性物质对生物机体、人类健康、海洋环境等的影响和解毒机理,旨在为环保、食品安全、药品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现代环境毒理学已经开始从传统毒理学的描述性方法向更深入的分子机制和疾病预测方向发展。
其中,毒理学性质预测和快速筛选试验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许多化学品评价和安全性测试的工具。
例如,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可以评估大量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物学效应,并筛选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潜在影响的化学物质。
此外,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是使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预测化学物质毒性的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在有限预算内快速筛选出潜在的有毒物质,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提供更多有效的数据。
三、环境毒理学研究面临的挑战虽然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测试方法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许多现有的测试方法都需要使用大量的动物试验,这不仅令人担忧动物福利问题,而且也存在许多困难和争议。
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生态毒理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环境生态毒理学是一门集生态学、毒理学和环境科学于一体的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污染物以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的毒性效应,并探究其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
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评价:对污染物的毒性进行评价,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癌和致突变性等。
2. 毒性机理:探究污染物产生毒性的机理,包括基因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等。
3. 生态效应:研究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种群的生长、生物圈的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二、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环境生态毒理学近几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污染物的规律性研究:研究人们采取的治理措施对于环境的影响。
有些措施在治理一方面取得基础性成果的同时,可能对另一个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这时候,环境生态毒理学就要迅速介入,进一步科学研究,找到更加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处理方法。
2. 毒性机理的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和散发有多种渠道和途径,包括地下水入侵、大雾降临时吸附于树叶上的污染物带蒸发到空气中、通过集成整流、水化反应等方式在人体内的代谢中加速分解。
针对这些情况,环境生态毒理学开展研究的方向就需要做到深入。
3. 生态效应的评估和预测:生态系统的效应不仅仅对人体有害,更对环境自身产生的影响。
因此,目前环境生态毒理学前沿性的研究方向也包括对未来生态系统的评估和预测。
三、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方向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研究生物降解物:生物降解物是一种环保材料,可以降解污染物,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因此在未来环境生态毒理学的研究中会越来越多地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
毒理学研究进展汇报

毒理学研究进展汇报毒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以及推动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毒理学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动物实验,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
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高效地模拟体内环境,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例如,利用三维细胞培养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细胞在组织中的真实状态,提高了毒性评估的准确性。
此外,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为毒理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通过对生物体在接触毒物后的基因表达、蛋白质变化和代谢产物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和毒性效应。
计算毒理学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毒性预测模型,能够在实验之前对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进行初步评估,大大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和成本。
二、在环境毒理学领域的进展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备受关注。
在大气污染方面,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细颗粒物(PM25)和各种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毒性机制。
发现 PM25 不仅能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水污染,新型污染物(如药物残留、内分泌干扰物等)的毒性研究成为热点。
研究表明,这些污染物即使在低浓度下也可能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
土壤污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也逐渐被揭示。
了解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土壤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药物毒理学方面的突破药物研发过程中,毒理学研究是确保药物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对于新开发的药物,毒理学研究更加注重早期的毒性筛选和风险评估。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环境毒理学是对有机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在生物体中对生物体的影响进行研究的学科。
在当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和污染物。
其中,化学物质包括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兽药、药物、化妆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对生物体的毒性也不尽相同。
而污染物则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如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有机物等。
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野外调查。
实验研究是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在实验室中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而研究化学物质和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作用机制。
野外调查则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研究,通过采集样品和现场调查了解污染物对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研究进展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显著:1. 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污染物检测方法需要多个步骤,耗时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而现在,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出现,有了更为快速,准确的污染物检测方法,如基于质谱的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等。
2. 毒性机制的研究得到了深入。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毒性水平,还要深入了解其毒性机制。
近年来,一些研究重点转向了毒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通过生物学、蛋白质学和基因组学等学科手段,探究污染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其毒性特点。
3.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明显。
生态毒理学是基于生态学的毒理学,主要研究污染对环境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与传统的环境毒理学相比,生态毒理学重视生态完整性和生态平衡,研究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演化,有力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热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与热点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及接触物对生物体的潜在毒性的科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和环境品质的恶化,环境毒理学更加受到重视,对我们研究和防护环境及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最近几年,环境毒理学研究取得几项进展,有几个研究热点。
首先,现代环境毒理学受到混合污染的更多重视,混合污染分为二型污染、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虽然二型污染已得到充分认识,但对于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仍偏弱,这两个研究热点非常值得关注。
其次,重金属污染一直是环境毒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研究重点从单素重金属污染领域转向铜铁元素的耦合污染,以及重金属对药物代谢和肝脏毒性的双重影响,以及重金属的环境毒性等新问题。
此外,抗药性菌污染也成为环境毒理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抗药性菌可以随着食物、水和空气流动。
但是,其来源和发展趋势仍然不清楚,未来应继续关注,以确定抗药性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最后,微塑料污染也成为环境毒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微塑料分为纳米塑料、超微塑料和小型塑料,可以进入生物体内、干扰生物代谢和影响致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害。
因此,未来应研究微塑料污染的积累、挥发、迁移规律,以确定微塑料对生物的潜在危害。
综上,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有一些研究热点,如混合污染、重金属污染、抗药性菌污染、微塑料污染等。
这些重点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和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小球藻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农学学报2022,12(2):65-72Journal of Agriculture0引言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是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卵孢藻科、小球藻属的一种普生性单细胞绿藻,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高蛋白、高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改性秸秆生物炭表征及尾水处理效果”(2021JBFM19);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46)。
第一作者简介:钱信宇,男,199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
通讯作者:吴伟,男,1967,江苏无锡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郑尧,男,1986年出生,安徽太湖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通信地址:214081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山水东路9号,Tel :*************,E-mail :**************。
收稿日期:2020-04-28,修回日期:2020-07-11。
小球藻水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钱信宇1,刘简1,杨晓曦1,王钰钦1,郑尧1,2,吴伟1,2(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摘要:小球藻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水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水环境毒理学评价的标准试验藻种。
为了给小球藻的水生态风险评估及相应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数据,本文系统分析了小球藻培养影响因素,概括了其产生的毒理效应,并对其营养价值与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第 6 卷第1期, 9 17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 icolo gyVo l. 6, 2011No . 1, 9 17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董芳1,李芳芳1,祁晓霞2,朱琳1,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过程与环境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摘要: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
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H or mesis( 兴奋效应) 现象、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室内环境毒理学分析与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环境毒理学;环境污染物;纳米材料;持久性有机物;环境类激素文章编号: 1673 5897( 2011) 6 009 09 中国分类号: X171. 5文献标识码: A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esDong Fang1 , Li Fang fang1 , Q i Xiaoxia2 , Zhu Lin1, *1. K ey Labor ator y of P ollutio n Pro cesses and Enviro nmental Cr iter ia, M inistr y o f Educatio n/ T ianjin Key L abo rato ry of Env iro n mental Remediatio n and Po llut ion Contr ol, Co llege of Env iro nment Science and Eng ineer ing, Nankai U niversity, T ianjin 300071, China2. Colleg e o f Earth and Envir onment al Science, Lanzho u U niversit y, L anzhou 730000, ChinaReceived 24 Decem ber 2009 accepted 30 M arch 2010Abstract: Advances in env ironmental tox ico logy are review ed based on the published papers and authors' stud ies. Co ntent includes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po llutants on organism and their env ir onm ental behav io r, env 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their transfor mation products tox icity and evaluatio n m ethods, laboratory mod el or ganisms, biom arkers,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x icolo gy in other r elated disciplines. In addition, sev eral hot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manag em ent and safety assessment, ho rmesis phenom enon,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 tox icity carcinog ens, the tox icolo gy analysis of indoor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Challenges faced by enviro nm ental tox icolo gy are po inted o ut . Keywords: env ir onm ental tox ico 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nanom aterials; POPs; EDCs环境毒理学( enviro nmental tox icolog y)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它扎根于古老的毒理学,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逐渐发展起来。
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外源性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和很多领域有交叉性。
它运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又借助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预防医学的发展。
同时它也是为数不多的一门既是基础科学又可直接应用的学科。
作为应用学科,环境毒理学一方面直接参与医药、农药和日用化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产品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环境毒理学致力于识别、评价和控制化合物对人类及其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在制订标准、法规和法律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收稿日期: 2009 12 24录用日期: 2010 03 30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No. 2008ZX08526 003)作者简介:董芳( 1986 ) ,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Corres pon ding author) , Em ail: z hulin@ n ank ai. edu. cn10 生 态 毒 理 学 报第 6 卷角色和作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和认识, 环境毒理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此,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著作及相关文献( 刘毓谷, 1997; 周启星等, 2004; 朱琳, 2007; Beyer, 1996; Ballantyne et al . , 1999; Cockerham et al . , 1994; M ichael and New man, 2001; Philp, 2001) , 综述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 供同行参考。
关于环境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的联系, 孟紫强( 2006) 已做了详细阐述, 文中不再赘述。
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环境污染物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 ( 1) 化学类: 重金属、工业有机物、农用化学、医用和日用污染物等; ( 2) 物理类: 微波辐射、放射性物质( CT 、 刀、X 射线、电器的电磁辐射场等) 和噪声等; ( 3) 生物类: 病菌和病毒等。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2. 1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 环境毒理学研究工作在诸多环境研究工作中异军突起。
各研究工作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分布、变迁、侵入方式、接触时间以及其他作用条件对环境系统和人的影响。
如水环境中的汞, 被生物吸收后可在体内发生甲基化作用,无机汞转化为毒性较高的甲基汞( Francesconi et al . ,1992; Eag les Smith et al . , 2009) 。
三价砷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毒性较低的单甲基胂酸和二甲基胂酸( 陈保卫等, 2009) 。
当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超过阈值浓度时, 它们将扰乱或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铬以多种价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对人体的毒性与其价态有关。
三价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六价铬容易进入细胞内后被还原为三价, 同时产生五价铬中间体及多种氧自由基, 故具有很强的毒性( 郑林等, 2003) 。
单一化学物质对不同生物毒性作用不同, 但长期存在环境中的药物的复合作用是潜在的、危险的( Cleuver s, 2003) 。
近 年来, 纳米材料 ( NM s ) 、持久性有机物( POPs) 、内分泌干扰物( EDCs) 等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 同时它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影响和风险也备受关注( EPA, 2007; Co lvin, 2003) 。
从 2003 年至今, Science!、 Nature!等重要期刊上已刊登多篇关于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文章( Warheit et al . , 2004; Serv ice, 2003; 2005; Stone and Donaldson, 2006; H yunget al . , 2007; Rober ts et al . , 2007) 。
有研究表明, 银纳米颗粒物可对人体肺细胞造成线粒体毒性和 DNA损伤( Asharani et al . , 2009) 。
目前对于纳米颗粒和材料的生物毒性认识还不够充分, 一些结论存有疑问 ( Baer et al . , 2010) 。
关于纳米颗粒和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和相关信息还非常缺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 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回地面,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 Jones and De Voog t, 1999) 。
如二噁英的污染问题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逐渐被发现和被证实, 为数众多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学品在流入环境后, 对鱼类、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野生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干扰作用, 导致野生动物种群雌性化和生殖繁衍衰竭等现象。
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的环境类激素( 内分泌干扰物( EDCs) ) 可分为 3 类: 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和拟甲状腺激素。
其中类雌激素的作用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可降低精子数、减少精液量、引发生殖发育异常, 促发一些与激素有关的肿瘤如睾丸癌、乳腺癌等, 从而引发动物雌性化, 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二噁英等。
H ayes 等相继报道了阿特拉津( atr azine, 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除草剂) 在美国环保局( EPA ) 规定的饮用水最高含量的 1/ 30 的浓度( 即 10 g ∀L - 1) 下, 并不影响非洲爪蟾和林蛙存活、生长发育速率和表型, 但能使其性腺雌性化。
这一结果虽颇具争议, 但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Nature!, Science!以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 echnolo gy! 等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对此都发表了评论, 指出这项研究将会影响到美国环保局对阿特拉津的重新评估( Withg o tt, 2002; Dalton, 2002; Betts,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