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案

合集下载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我若为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2、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性意识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以调侃的文笔借戏说的形式表现自己思想的写法。

2、品味__中含意丰富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3、体会杂文鲜明的思想性、文学性。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奴性,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是深刻含义3、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1、故宫图片及漫画导入二、初步感知1、“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请大家阅读课文,分点作简要说明。

妻——王后子——王子、太子女儿,亲眷——公主、皇亲国戚“我”——天子,万岁2、地位如此尊贵,有条件吗?——只因为“我”是王,“我”有权。

三、深入探究1、看来这王是个好东西啊,引无数人竟折腰。

问世间,王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唐朝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明朝靖难之役,叔侄反目;近有袁世凯称帝,卖国求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不就是为了王位,为了王权吗?那么,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王是封建残物,奴才的首领2、看来作者对王的态度很明显,是蔑视,是批判。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四、难点突破1、作者假定自己为王,却发誓要将所有的臣民杀死,这是为什么?提示:①臣民们犯了什么错,要一齐杀死?——他们是奴才,作者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

②奴才相是怎样一副嘴脸,再文中找一找——第五段,请大家读一读。

③请大家用成语概括——阿谀奉承,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奴颜媚骨……④看来奴才有很大的危害性啊,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小故事。

——易牙善烹调,齐桓公召之。

一日,齐桓公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

”易牙听后,烹子,以媚桓公。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我若为王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若为王教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领袖,尊敬师长,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想象与联想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黑板等。

(2)学生预习课文,预习生字词。

2.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2一、教学设想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从而达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于生的初衷。

二、教学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一)预习指导1、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下列字词。

光景德性亲眷敬畏憎恶谄媚悲戚呵斥乞求2、浏览全文,初步把握作者抨击的对象,即杂文中的靶子。

3、本文在立意和结构处理上,有何妙处?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读本》第13—15课,以加深对杂文作品的认识。

(二)教学步骤1 导语设计好的导语能迅速将学生引向授课主题,带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能动人心扉,或能发人深思。

请你以教师身份,拟一则80字左右的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我若为王》。

2、根据同学们的导语,联系课后练习中的一则材料,得出本课的中心论题是什么。

(1)学生谈自己导语设计的出发点。

(2)讨论犯罪分子为何能轻易得逞?3、为了能讲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文章打算怎样写?试列出你的结构提纲。

4、联系自己的构思,对照本文,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作为将来写作的借鉴。

文章立意上:表现在对王权和奴性批判的处理上讨论: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

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奴才:惟命是从(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低头、鞠躬、匍匐巧言令色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欺软怕硬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结构安排上:1、捧高跌低法:王——————————臣民王权——————奴性妻子——王后唯命是从儿子——太子卑躬屈膝女儿——公主巧言令色(铺垫)虚——————————实(欲擒故纵)2、虚拟幻想法:假设:我若为王。

;我将。

3、排山倒海法: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也表现在段落内部。

4、波澜突起法:“王”的想法既合理,又来得突然,有些意外。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

《我若为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通过课后实践,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3)将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成为了王,你们会怎样做?”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若为王》,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观点;(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寓意;(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分享;(3)教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后实践: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解题能力;3. 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分享,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3. 课后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4. 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

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聂绀弩(1900—1986),现代作家。

曾说过他是学习乃至仿效鲁迅的杂文的一个。

他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抗战后,聂绀弩出版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以及《海外奇谈》等。

聂绀弩杂文针砭时弊,深刻锐利。

他的议论性杂文,不空发议论,内容大多具有针对性,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的杂文中,还有一些作品是缅怀故友的。

《怀曹白》、《东平琐记》等篇,接近散文,写法上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三、关于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

它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是议论和抒情的结合。

它短小精悍,尖锐泼辣,能直接迅速地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变。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生活杂谈、社会杂感以及有关政治文化方面的杂论等。

常用譬喻、反语、讽刺等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含蓄隽永。

兼有理论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杂文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批判社会现实,二是针砭时弊,三是短小精悍,四是杂而有文。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领略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我若为王》的内容介绍。

2.2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2.3 课文中表达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理解课文《我若为王》的主题思想。

3.2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3.3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介绍课文的内容、作者、背景等。

4.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文学特点等。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理想主义情怀。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若为王”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介绍课文《我若为王》的背景和作者。

5.3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

5.4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语言风格。

5.5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

5.6 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7 总结课堂教学,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6.1 请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我若为王”主题的文学作品,如《王者归来》、《王者之心》等,对比分析与本课文的异同。

6.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作文,谈谈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七、教学评价:7.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对未来憧憬的表达。

7.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八、教学反思:8.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的参与度等。

8.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拓展学习:9.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命的意义》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和风格。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

《我若为王》教案教学目标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 理清全文思路。

2.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 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教读本文, 应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 品读鉴赏法。

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联系历史人物, 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简介作者聂绀弩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

三、文本探究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 提出两个问题, 整体把握全文:①我若为王, 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②既然不能为王, 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a学习2――5段, 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 明确中心, 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我将变成一个暴君, 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 连同尊长和师友, 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个句子。

明确: 在上文中, 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

“生活在奴才们中间, 作奴才们的首领, 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 最大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 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 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 联系全文, 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 “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 那么, “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对这种景象, “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 感受作品的文学性, 归纳奴性的特点。

四、课外拓展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

———卢梭对于羊显凶兽相,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2024年语文教案-我若为王

一、《我若为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思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国王的故事或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课文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权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若为王”的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我若为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熟读课文,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文熟读:让学生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修辞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若为王
——聂绀弩
点滴积累
△三十六计之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追。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译文: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猛烈的反扑,故意放他一条生路,反而会削弱敌人的气势。

追击时,紧紧地跟踪敌人而不出击,以消耗其体力,瓦解其斗志,等待他的兵力分散时再加以捕捉,这样不经过血战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就是“需”卦的一原理:让敌人相信还有一线生机。

△名家名言
对奴隶的定义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的那一类人。

(茨威格)
对于羊显兽相,而对于凶兽显羊相。

专制者反而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鲁迅)
预习新知
1、给加点字注音
白痴()亲眷()(注意:誉,誊的区别)匍匐()
谄媚()畏葸()(注意:(“”)憎恶()
2、查字典词语含义
指谪:
谄媚:
光景:
3、简答
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我“为王”,身边拥有臣民,我的感觉如何
作者写我若为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写下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简述主要事件。

走进课堂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聂绀弩是卓越的杂文大家,又是卓越的诗人。

聂绀弩在杂文写作上,有意学习鲁迅的笔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行文恣肆,用笔酣畅,反复驳难,淋漓尽致,在雄辩中时时显出俏皮。

他的作品多已收录于《聂绀弩的杂文选》(1955)、《聂绀弩杂文集》(1981)、《聂绀弩散
文》(1981)。

聂绀弩的诗由于有着十分突出的个人风格和十分精彩的艺术特色,被不少人称为聂体,即以杂文入诗——“严肃的打油,沉痛的悠闲”。

三、了解文体(杂文及特点)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研习2—6段
课文第6段“这样”属于指代性词语,结合课文说说“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

(提示:结合课文过渡句来谈)
分析:“为王”后的光景。

(及时运用到作文学以致用)
小组讨论:“为王”后周围人(臣民)对我的态度。

(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自己概括成语)
品读第6段。

体味作者所批判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

(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给奴才下个定义。

2、研习7—8段
从行文思路看6段分析问题,2—5段摆现象,思考7—8段是什么
分析“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矛盾吗
研习第1段,分析其作用:
五、概括主旨
六、探究写法和结构
1、虚拟幻想的写法
2、欲擒故纵(大开大合)的结构
七、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我若为王
提出问题
亲眷被捧
为“王”光景臣民:惟命是从、卑躬屈膝、巧言令色
我若为王(分析问题)实质:奴才的首领
表达观点杀掉奴才
(解决问题)不当君主
批判王权意识奴才思想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一组是:()
寂寞盔帽变换变幻
绣像白痴盅惑耀武扬威
德行德性骄痴娇惯
谄媚缘由缘故鞠躬尽粹
2、我喜欢“为王”吗请从课文中的话回答
3、8段“真的人们”相对什么人而言具体指什么人
课外拓展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是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

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而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掌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侯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

”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有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的。


“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到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的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吧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去就咬得真要命。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

”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很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

”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使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作品集《世故三味》“中国道理”部分)
1、从文中语言分析“奴才”的性格特征。

2、本文的写作主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