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 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 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 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 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 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 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 释: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
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 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 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
鬓 毛 衰:
衰:
老年人须 发稀疏变 白。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 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 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 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 一评论是恰当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衰败。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 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 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揭露社会黑 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 人有深远的影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 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 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 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 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 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 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 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苏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苏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5古诗两首江畔独步寻花_苏版杜甫①《江畔独步寻花》②赏析【原文】黄四娘③家花满蹊④,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⑤戏蝶时时舞,悠闲娇莺恰恰⑥啼。

【译文】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悠闲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说明】①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唐代诗人。

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专门有政治抱负。

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

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

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责,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史诗。

②江畔独步寻花: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

③黄四娘:杜甫往草堂邻近的邻居。

④蹊:小路。

⑤留连:流连。

十分流连,舍不得离开。

⑥恰恰:声音专门和谐动听。

【赏析】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诗人独自闲逛成都锦江江畔,观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

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千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

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

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欢乐心情。

一. 文章概述《江畔独步寻花》写的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诗人独自闲逛成都锦江江畔,观赏春天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动人景象。

二. 分析明白得古诗虽离我们较远,但假如把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难明白得的。

我们能够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1)读诗句,弄明白生字和不明白得的词语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联系所查资料和上下诗句明白得难句,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反复吟诵、背诵,加深明白得。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A.没有遇到 B.值得 C.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
A.敲 B.关住 C.罩住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怜】(A )A.yīng B.yìng
【 屐】齿( A)A.jī
B.jí
柴【扉】( A)A.fēi B.féi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5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A)
A.遇到 B.值得 C.没有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C)
A.罩住 B.关住 C.敲
《游园不值》是 代 所作。题目的意
思是:

诗的最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业1: 背诵古诗。
作业2:
读到“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你的脑海里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 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 充满惊喜、快慰。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 怜( )A. yìng B. yīng 【 屐】齿( )A.jī B.jí 柴【扉】( )A.féi B.fēi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课件
25
古诗两首
柳宗元——《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 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 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 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为“韩柳”。又与唐代的 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由“暮”到“夜”,由远及近,由 静而动,由无声至有声 旅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 对风雪夜归人的同情
{ {
白描手法:落日、青山、茅屋、 柴门、狗叫、风雪、旅人
寓情于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宿
s&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分析诗歌前后两句所 描写的景色。
天气这么寒冷,老翁 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 垂钓?
独钓寒江 的蓑笠翁

不屈服
诗人于革新 失败后孤寂 落寞而仍不 畏缩的品格
j#ng


z4ng

g$

径 踪 翁钓寒
记住生字好办法——音形u2n
宿 贫 柴 闻犬 归
古诗朗诵会 要求:①每人一首
②小组朗诵 ③全班朗诵
④鉴赏评比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709~约786),唐
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 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
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
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
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品读感悟
春天,诗人独自悠闲地在江边散步, 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 在花间飞舞,他的心情非常愉快。诗的 语言浅近平白,描写了一幅春天的美景 图画。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 赏花。 蹊:小路。 时时:时常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这里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清明节——家人团聚祭祖,朋 友相邀踏青。 “行人”——诗人独自在外出 游。(寂寞、悲凉、思念亲人 和朋友) “雨纷纷”——天气差。 (使人更加愁闷)
欲 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恼
杏花村
(无限期盼) 语速要读的稍慢,语调 略上扬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江畔独步寻花
liú
jiāo
yīng
qià
tái
留校
娇气
黄莺
恰当 青苔
留学
chái
娇艳
fēi
莺飞燕舞
xī jī
恰好 苍苔
火柴
柴门
心扉
柴扉
小蹊
木屐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712-770),字子 美,唐代诗人。祖籍湖北 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 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 史,被称为“诗史”。
5
古诗两首


小组汇报有关杜牧的知识
1.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生字
纷纷:纷纷扬 扬。 欲:更加。 借问:请问。
行人:在路上走的行人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 不乐。

5 古诗两首

5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学习这两首古诗,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古诗两首》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一)我会读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古诗的流利朗读。

(二)我知道1.《游园不值》是(朝代)(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最能表现春天景色的是诗句是,。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谁),我还知道他写的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是《》,其中运用对仗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三)我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写下来。

(四)我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古诗两首》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古诗,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小组合作交流,大体理解诗句的含义。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色?2.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3.诵读古诗。

三、作业布置1.组长检查古诗的诵读。

2.完成《语文配套练》中的练习题。

《古诗两首》课堂检测一、填空1.默写《游园不值》:诗中的意思为“爱惜”的词是。

诗中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种美丽的景色:。

2.《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和点明此时是暮春季节;和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5古诗两首《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人在春日尝试进入一座花园游玩,却未能遇到花园的主人,无法进入园内。尽管心情有些失落,但他在园外看到了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未能尽兴游园的遗憾。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表达了诗人对花园的珍视与喜爱,同时暗示了主人的不在家。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景象,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诗以游园不值为主题,却巧妙地通过一枝出墙的红杏,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5 古诗两首(教案)完整版通用

5 古诗两首(教案)完整版通用

5古诗两首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能借助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心境,能将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欣赏、积累古诗名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领悟古诗的语言魅力,感悟诗中哲理。

2课时。

一、导入当我们写了精美的文章,想跟人分享习作的愉悦时,我们会把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广播网络上。

在古代,印刷条件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把诗题在墙壁上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这首诗吧![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二、资料简介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文、画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背景简介。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古代由于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明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3.学生试说诗句的意思,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认知贯通,理解诗意1.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请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明确: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导学案
开二小学:李秋云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2、我能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

题:______ 西林:______ 题西林壁:______
只缘:______ 不识:______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下列各题: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描写了庐山的美丽风光。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行诗中体会到诗人不能认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我知道《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首诗中我不仅能感受到庐山景象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而且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
1、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组质疑。

2、小组赛读、接力读,达到熟读成诵。

四、达标检测:
1、填空:
(1)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中哪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填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能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题西林壁》。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描写了______(地名)秀美的景色,同时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我能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腊浑豚
2、我能结合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山西村:______ 莫:______ 腊酒:______ 豚:_______ 疑:______ 3、我要读出古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

)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下列各题:
1、通过朗读古诗,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刻画了山西村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

尤其一个“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2、通过边读边想,我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行诗描写了山西村的美景。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诗意。

4、第四句中的“暗明、又”描绘出了令人惊喜的景象,写景中蕴有一定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展示交流:
1、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组质疑。

2、小组赛读、接力读,达到熟读成诵。

五、达标练习:
1、《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一诗中,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