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定稿)

•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句 诗的意思。 • 2、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质疑。
• 四、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 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 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 学习中解决。 •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认识,知道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之中。
理解: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 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 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 远、近、高、低) •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 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 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层峦叠嶂。) • 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 相同。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 说一说。
• 六、感悟写法、回顾学法 • 1、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 态的庐山风景? •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 3、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 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 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 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 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回顾学法
七、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3、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 诵等方式读古诗。
5 古诗两首-要点梳理 (1)

5 古诗两首【基础须知】词语理解横看(héng kàn):从横里看,即从山的正面看。
岭(lǐng):山脉。
侧(cè):从侧面看。
峰(fēng):高而尖的山头。
识(shí):认识,了解。
缘(yuán):因为;由于。
莫笑(mò xiào):不要笑话。
用在诗中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腊酒(là jiǔ):腊月(农历十二月)自酿的酒。
浑(hún):浑浊不清。
酒以清为美。
足(zú):足够。
用在诗中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重(chóng):重叠。
复(fù):往复。
【重点梳理】1.《题西林壁》中,诗人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从“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进行了仔细观察、欣赏,得到的结果、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诗人不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所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2.赏析《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难点再现】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句意思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见到局部。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意思是: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
四年级下5.古诗两首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欧阳修《庐山高歌》
云雾是山的灵魂,一峰千态匡庐云流水是山的血脉,一雨百瀑匡庐水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 的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做过宝 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 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 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 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 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 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 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 压制。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 渝。宋孝宗乾道二年被罢官后还乡。 虽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 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 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 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 诗歌的特色。
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往往看似无望, 举例说明这种感觉。 你有什么启示? 经过努力,就会出现新的转机。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象: 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 还指什么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
莫 笑 农 家 腊 酒 浑, 丰 年 留 客 足 鸡 豚。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5.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课题
5.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这首诗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 【学习目标】 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诗的寓意很深,告诉我们:
1.我能学会4个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我能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 【检测夺冠--我最牛】☆☆☆☆☆ 交流。 【知识链接】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 1、填空 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到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有源头活水来。 (2)《观书有感》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学到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都是朱熹的名言。 【扬帆起航--我自信】(学法:独学、对学)☆☆☆☆☆ 2、诗中用“半亩方塘”比喻 ,用池塘的水比 , 。 喻 ,用“源头活水”比喻 1、我能自主读古诗,学习《观书有感》的生字词,在文中画出来并抄写 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比喻 在导学案背面。 2、我能认真地朗读诗歌,通过查找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观: 鉴: 徘徊: 渠: 如许: 3、我能正确、有节奏地反复诵读古诗《观书有感》。 4、通过读诗歌, 我知道了 ▲通过
_;授课时间:________
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导学案
课时 课型 1课时 学+展 2、全诗采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智勇闯关--我冲刺】
编号:__________ 审阅人__________;审阅时间:__________
班级:_____;学习小组:_________;学习小主人:______________
的检查,本次的“扬帆起航”我得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5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昌乐育才双语学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学习这两首古诗,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领悟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古诗两首》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诗。
2.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一)我会读组长检查小组成员古诗的流利朗读。
(二)我知道1.《游园不值》是(朝代)(谁)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最能表现春天景色的是诗句是,。
2.《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诗人(谁),我还知道他写的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是《》,其中运用对仗修辞方法的诗句是,。
(三)我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句,请写下来。
(四)我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古诗两首》导学案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说说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古诗,小组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小组合作交流,大体理解诗句的含义。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景色?2.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景?3.诵读古诗。
三、作业布置1.组长检查古诗的诵读。
2.完成《语文配套练》中的练习题。
《古诗两首》课堂检测一、填空1.默写《游园不值》:诗中的意思为“爱惜”的词是。
诗中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种美丽的景色:。
2.《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和点明此时是暮春季节;和两个动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第五课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感受祖国风
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三、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查阅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领略诗人的精神境界。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3、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教学反思:
课题:5.古诗两首第 2 课时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
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自由读古诗,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1、会认3个字,会写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批注: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3、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互相交流。
4、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学生自由读诗,汇报。
课 时 教 案
课题:5.古诗两首第 1课时
课型:讲读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会写“散、居、烟”3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批注: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宋·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指名读、齐读。
5、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理解“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6、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并至少各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