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即兴曲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歌曲和钢琴曲等,被后人誉为音乐史上的天才。
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是他在短暂一生中留下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
这首即兴曲展现了舒伯特丰富的音乐创作才华和独特的音乐个性,被认为是他作为作曲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对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演奏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舒伯特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可以为演奏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演奏指导。
这首即兴曲在音乐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演奏技巧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情感表达的钢琴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对于这首曲子的演奏分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也可以为演奏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演奏技巧、乐曲结构和演奏效果,可以加深我们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对音乐表达的认识。
针对演奏技术提升建议的部分,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节奏、情感和表现力,提升演奏的水平和质量。
深入研究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演奏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促进音乐教育与表演艺术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演奏特点和技巧,分析乐曲结构及演奏效果,在此基础上对演奏技术进行提升建议。
通过对这一经典作品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技巧,为演奏者提供更准确的演奏指导和解读策略。
通过评价演奏效果,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演奏者在表现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时的优劣之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终的研究目的旨在为演奏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演奏技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演绎这一重要作品,展现出优秀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境界。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即兴作品之一,也是浪漫时期即兴曲的经典代表之一。
这首曲子是在1827年1月4日的一次宴会上即兴演奏的,记录了当时舒伯特的即兴表演。
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
首先是一个快速的序奏,接着是一个慢板,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发展部分,最后是一个宽广的尾声。
整个曲子的风格轻快而浪漫,充满了即兴演奏的独特魅力。
整首曲子的起始部分是一个绵长的序奏,使用了许多华丽的音乐技巧,展示了舒伯特的即兴演奏技巧。
接着是一个慢板,以一个优美的主题开始。
这个主题被逐渐发展和转变,展现了舒伯特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快速的发展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
它快节奏、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舒伯特在这一部分使用了大量的技巧和装饰性的音乐元素,展示了他的驾驭能力和演奏技巧。
这个部分也展示了舒伯特对音乐的自由表达和即兴演奏的独特风格。
最后是一个宽广的尾声,以一个宁静的主题开始,逐渐变得宏大和庄重。
这个尾声以一种庄严的方式结束,展现了舒伯特对音乐结构和形式的深刻了解。
1. 和声和音乐结构: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采用了复杂的和声和音乐结构。
他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和弦进行和音乐主题的变化,使得曲子在音乐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曲式和发展:整首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序奏-主题-发展-尾声的曲式结构。
舒伯特在这个基本的曲式结构上添加了许多即兴演奏和发展,使得曲子更加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3. 表达和情感: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充满了浪漫的情感和个人的表达。
通过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技巧,舒伯特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4. 技巧和装饰: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展示了他丰富的技巧和对音乐的精湛掌握。
他灵巧地运用了各种装饰性的音乐元素,如扬琴音、装饰音、滑奏等,给曲子增加了更多的层次和色彩。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演奏分析1. 引言1.1 概述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是舒伯特创作的重要钢琴作品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即兴曲是舒伯特在1827年1月作曲的,是一首完全即兴创作的作品。
舒伯特在曲中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即兴创作的技巧,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首即兴曲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旋律、细腻而动人的和声、富有变化的节奏以及丰富的表达力而著称。
舒伯特通过这首曲子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表现力的敏感和超凡的艺术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曲式、旋律、节奏、和声以及表现力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音乐性,并对整体结构进行总结,希望通过这篇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伟大的钢琴曲。
2. 正文2.1 曲式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是一首典型的即兴曲,其曲式主要包括自由变奏曲式和自由发展曲式。
在整首曲子中,舒伯特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创造出了连贯的音乐叙事,展现出了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曲式方面,舒伯特的即兴曲以自由变奏曲式为基础,即主题的不断变奏和发展。
在演奏中,可以感受到主题的多次反复出现,并且在不同段落中被加以变奏和发展,增加了音乐的层次和变化。
曲中还包括了自由发展的部分,展示了舒伯特在演奏中的即兴创作能力。
在曲子的结构上,舒伯特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包括重复、对位、对比等手法。
通过这些形式手法,舒伯特在曲子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情感和变化,使整首曲子更加富有戏剧性和张力。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在曲式上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和变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法展示了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才华和即兴演奏技巧。
在曲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动人的即兴曲。
2.2 旋律分析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的旋律是其整首曲子的灵魂所在。
在这首曲子中,舒伯特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旋律线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旋律的走向多变,既有悲伤的抒情,又有欢快的跳跃,使整首曲子充满了变化和张力。
舒伯特即兴曲的音乐创作

第二组 即兴 曲 D9 5以第一首 F小 调非常著名 。三段 体曲 .3
奏的轰鸣中开始 , 而后乐曲的主题却像 少女般的清欣展现 出来 ,
形成鲜明的对 比。主题清晰明 了, 朴素又纯美 , 贯穿 了整首作 并
式 , 以中段意境最高 。在左手琶音的轻柔伴奏下 , 尤 高音 区和低
音 区开始 了意味深长的对话 , 带给我们无穷 的遐想。之后出现的
作 方面人 手来 揭示 其作者 对欧 洲浪 漫派 早期音 乐风 格及钢 琴创作 所作 出的 贡献 。
关 键词 : 伯特 舒
即兴 曲
音乐创 作
弗 朗兹 ・ 舒伯 特是 1 纪欧洲 浪漫 派音 乐 的杰 出代 表 之 9世
一
情调 。乐曲悠缓的流淌中 , 主旋律 忽又移 到左手 低音域 , i连音 换到右手高音 区, 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 色变化 。乐 曲最后出现的 主题 回归原貌 , 以柔弱的音色听众 以依依惜别 , 味无穷之感 。 余
舒 伯特 即兴 曲的音乐创作
圃 孙 威
摘
要 : 朗 兹 ・ 伯特 是 1 弗 舒 9世 纪 欧 洲 浪 漫 派 音 乐 的 杰 出 代 表 之 一 , 文 对 舒 伯 特 所 创 作 的 八 首 钢 本 琴 小 品 “ 兴 曲 ” 音 乐 创 作 进 行 展 开 论 述 。从 什 么 是 “ 兴 曲 ” 其 艺 术 特 征 、 其 音 乐 创 即 的 即 及 及 品。 钢琴
作 品即兴 曲就是最具 特色的。即兴 曲本 身强调的是一种 突然 而 至瞬间消失 的音 乐灵 感而舒 伯特又在此之上赋予 即兴 曲如 歌曲 般 的清新流畅 , 悠扬动听 。在他如诗如画般的音乐描绘 中不仅 给 听众 以激情 和感染力 ,而且还 对其 之后 的作 曲家在创作 同类作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No.1的音乐分析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音乐分析本文以弗朗茨·舒伯特的最后《三首钢琴曲》即兴曲作品D.946 No.1为分析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舒伯特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介绍即兴曲题材的出现及发展以及即兴曲D.946 No.1的创作背景。
通过对D.946 No.1的曲式分析,与自身对其演奏的掌握来对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音乐进行理解与感悟。
一、舒伯特即兴曲D.946的创作背景舒伯特钢琴即兴曲D.946创写于1828年,是舒伯特去世的这年,他所创造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舒伯特晚年的作品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在他生命中最孤独黑暗的一年里,他的创造更加娴熟,他内心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励。
从作品的数量可以看出,尽管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很痛苦,但舒伯特仍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速度。
在过去的三年里,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很多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
这一时期的作品有:《G大调弦乐四重奏》《G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写于1826年;《c小调小快板》《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降E大调第二钢琴三重奏》《C大调幻想曲》《德意志弥撒曲》艺术歌曲《阿林德》《秘密的爱情》声乐套曲《冬之旅》——写于1827年;《c小调第十九钢琴奏鸣曲》《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弥撒曲》、11首即兴曲、艺术歌曲《米里亚姆的凯歌》——写于1828年。
二、舒伯特钢琴即兴曲作品D.946 No.1的分析本乐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图示:A B A11、A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由b e小调转为b E大调,速度为Allegro assai意思为很快的快板,2/4拍。
如图1-1所示。
A单三部曲式┌──────────────────┐A BA1材料┌──┐┌────┐┌────────┐小连接a a1b b1 b2 a2 a3b3 b4 8结构 8 8 16 12 12 8 815 20b et t D t D b ET TS D-T b CT小节 1-8 9-17 18-33 34-45 46-57 58-66 67-74 75-89 90-110 111-118图1-1 A部分单三部曲式图A(1-17)部分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a乐句与a1乐句为8+8的方整型乐句。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结构特征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是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1827年所创作的一首钢琴即兴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舒伯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即兴曲的代表作之一。
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就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索也影响了后来音乐作品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结构特征。
一、曲式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采用了复合三部曲式结构,分为快板-行板-快板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分别由多个小节组成,构成了完整的曲子结构。
快板部分:开篇的快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琴键上的快速连续音符展现了舒伯特琴技的精湛。
这一部分富有激情和活力,节奏明快,极具震撼力。
行板部分:行板部分是整首曲子的缓慢抒情的部分,相对于快板部分,行板部分更显深情。
这一部分的旋律优美动人,给人一种悠远、宁静的感觉。
快板部分:最后重复了之前的快板部分,使整首曲子在最后部分达到了高潮,以强烈的音乐情感和节奏结尾。
二、旋律结构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旋律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兴性的旋律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整首曲子的演奏要求高超的技巧,要求演奏者对旋律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三、和声结构和声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和声格局和和声走向。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的和声处理非常独特,和声丰富多变,既有明快活泼的部分,也有悲怆动人的部分。
和声的处理也明显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富有新颖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节奏结构节奏结构是指整首曲子的节奏感和节奏形式。
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在节奏上的处理也非常独特,整首曲子有许多以十六分音符为基础的快速运动,加之复杂的音型和错位的旋律,给整首曲子增添了许多魅力。
总结: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而被广泛传颂。
整首曲子充满了即兴的风情和浪漫的气息,旋律优美动人,和声丰富多变,节奏明快独特。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其艺术魅力和独特韵味,也更能理解舒伯特作为一位音乐大师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征与演绎风格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征与演绎风格舒伯特钢琴即兴曲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既展现了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优秀的作曲技巧,又展示了他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才华。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征和演绎风格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舒伯特个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征在于其丰富的旋律和和声。
舒伯特擅长创作优美的旋律,他的即兴曲中充满了优美动人的旋律,这些旋律流畅自然,富有诗意和抒情性,充分展现了舒伯特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天赋。
舒伯特的即兴曲的和声运用也非常出色,他善于运用不同和声进行丰富的音乐变化,通过和声的丰富变化来营造音乐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这种丰富的旋律和和声的结合,使得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充满了音乐的魅力和表现力。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形式结构上。
舒伯特的即兴曲在音乐表现手法上非常多样化,他既善于运用琴键的轻重按弹、琶音和颤音等技巧,又能够灵活运用速度、节奏和动态的变化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舒伯特还善于运用对位法和对位技巧来呈现复杂的音乐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这种多样化的音乐表现手法为舒伯特的即兴曲增添了更多的音乐魅力和表现力。
舒伯特的即兴曲在形式结构上也非常丰富多变,他不拘一格,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如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即兴曲式等,使得他的即兴曲更富有变化和惊喜。
舒伯特钢琴即兴曲的演绎风格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化演绎。
舒伯特的即兴曲演绎风格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他擅长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使得他的演奏充满了感染力和表现力。
舒伯特的即兴曲在演绎上充满了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和情感要求来灵活调节演奏的速度、力度和表情,使得他的演奏更具个性和魅力,深深打动听众。
舒伯特的即兴曲演绎风格还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他善于运用钢琴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呈现音乐内涵和情感,使得他的演奏更加动人和震撼。
舒伯特即兴曲赏析

舒伯特即兴曲赏析如下:
1.情感表现:舒伯特的即兴曲情感表现非常细腻,通过旋律、和
声、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他的音
乐常常表现出忧郁、悲伤、欣喜、激动等不同的情感变化,引
人入胜。
2.旋律写作:舒伯特的即兴曲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他
的旋律线条流畅,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声运用:舒伯特的即兴曲在和声运用上非常出色,他通过丰
富的和声变化,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4.曲式结构:舒伯特的即兴曲在曲式结构上比较自由,常常采用
即兴式的段落,但整体结构仍然严谨,显示出他卓越的作曲技
巧。
5.艺术价值:舒伯特的即兴曲在艺术价值上非常高,它们不仅是
舒伯特音乐创作的重要代表,也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些
即兴曲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总之,舒伯特的即兴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深入欣赏和研究。
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思想和技巧,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优美纯洁的,便是8首“即兴曲”(impromptus)了。
它们不仅旋律美,意境更美,有田园风光、小桥流水、花前月下,更有天堂般的太虚幻境。
在我们听过的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为倾心的,除了肖邦的夜曲外,恐怕就是这些“即兴曲”了。
拿来给入门者欣赏最合适,能让他们在接触更复杂的作品前先充分领略钢琴独奏音乐之美。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首。
第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
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
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即兴曲”作品90的第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奏曲,C小调,4/4拍。
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
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
第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
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
有人把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
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
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
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
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
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
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又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
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第二首降E大调,3/4拍,三段体。
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
想象一下,这段音乐用来配什么画面最合适?当然是林中小溪欢快地奔腾,蝴蝶漫舞,草长莺飞。
中段陡然一变,钢琴奏响了一支乡村舞曲,风格优雅欢快,恰如溪边的野花在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味。
这支即兴曲最富画意,能活生生地把听众带到田野小溪边去。
无形的声音几乎要化为有形有色的画,扑面而来!第三首即兴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
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
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
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
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
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类似的意境还有不少,如技巧艰深的“流浪者幻想曲”中的慢板部分。
人们想象中最美的天堂恐怕就是如此吧!第四首即兴曲降A大调的主题出自那一串水珠滚动般的华彩式短句,欢快而优美。
舒伯特在钢琴上的快速华丽乐句,都有流畅、动听的曲调,这又是一例。
第二组“即兴曲”(作品142)以第一首F小调最美。
此曲用三段体写成,尤以中段的意境最为高绝。
在左手琶音的轻柔伴奏下,高音区和低音区开始了长长的对话,意味深长,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有人把这段音乐想象为一男一女亲昵的情话,有人则想象成一个男子在向女伴求爱,还有人仿佛看到了月夜中粼粼的波光,闻到了沉睡中野花的幽香……也许,音乐的不确定性正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谁能知道,舒伯特在构思这段奇妙的“夜曲”时心中所想的是何事呢?由于“即兴曲”在技术上并不难,也没有复杂的思想内容,演奏相对容易,唱片版本极多。
一般来说,只要是名家的演奏,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演绎手法上的差别也不大。
《企鹅指南》评为“三星带花”的版本是Philips的布伦德尔版(他共录了3次)。
日本《唱片艺术》则推荐DECCA的拉杜·鲁普版,一个柔美细腻到极点而毫无做作之感的版本。
除了略缺几分戏剧力量以外,鲁普的版本的确是完美无缺了。
值得推荐的还有SONY的佩拉希亚版,乐感纯正,方方面面无可挑剔。
Philips为女钢琴家内田光子灌录的CD也是近期呼声很高的佳作,音质逼真得近乎完美。
笔者的收藏中还有日本东芝EMI出版的前辈大师瓦尔特·吉赛金的版本,录于50年代,经2088技术处理后音质清晰,琴音优美,虽然背景噪音仍嫌大些,但以历史录音的标准衡量已属难得。
吉赛金的演绎丝毫没有夸张、媚俗的成分,让音乐中蕴含的美自然地流露出来,不做牵强的“解释”,显示了极高的修养。
“即兴曲”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极易被人们接受,无需高深的音乐修养。
很难说这样的音乐具有怎样的深度、怎样新颖的手法,但它惊人的美是不容否认的。
相形之下,现在的许多作曲家们热衷于复杂繁琐的构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技法、回避感情流露的超然冷漠,而其中有多少能象“即兴曲”这样直截了当地打动心灵呢?乍一听,有人会认为它太通俗,其实不然。
仔细分析它的调性安排、主题的发展变奏手法,我们不能不佩服舒伯特的匠心。
他的转调比贝多芬更大胆、新颖,音乐语言(在有些地方)比贝多芬更简洁,连技术性的经过句也无一不美。
最重要是,舒伯特的旋律比贝多芬的美得多。
贝多芬不是不想写优美的旋律,只是苦于写不出罢了!象小提琴奏鸣曲“春天”里的旋律已经是贝多芬笔下最美的了,而在舒伯特的笔下,有多少不下于、甚至比“春天”更美的旋律啊!怪不得,老年贝多芬读到舒伯特的乐谱,立刻大呼“天才”。
他发现了一个真正能继承他事业的人!音乐史家始终未能考证出这两位大师是否见过面,但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舒伯特举着火把,走在最前列,这却是史有明载之事。
虽然上帝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来充分发挥其才华,在贝多芬逝世后第二年,他也匆匆辞世,年仅31岁,但正因为他站在“乐圣”贝多芬这位巨人的头顶上,所以,他看得更远,在某些地方,做得比贝多芬更好!舒伯特常常把歌曲的题材编入器乐中,因此他的器乐曲非常自然,具有歌唱性,像潺潺的溪流那样柔美而流畅。
他用这种方法写作钢琴曲,创造了一种他称之为"音乐瞬间"的小品,其实就是后来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创作钢琴小品"无词歌"的最早范本。
关于这首曲子,有这样一段传说:一天,舒伯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
他信手拿起一份手抄乐谱,弹奏之后,对其赞叹不已。
随后他才知道这其实正是这位朋友记下的他本人即兴弹奏过的作品。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舒伯特有着很高的即兴创作能力。
这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虽然总共只有54小节,音乐形象比较单一,但是舒伯特将之处理得非常精巧,真可以称得上是玲珑剔透、精致小巧。
整首乐曲保持着宛若天成、不加雕琢的自然美,为舒伯特钢琴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
在二小节轻快节奏奏出后,音乐奏出了一个纯朴、可爱的旋律,乐曲的中间部分转到降A大调上,并在色彩明朗的F大调中结尾。
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是当今最权威的舒伯特专家,对舒伯特的作品有独到的研究。
小调即兴曲D899,No.1很快的中庸快板。
这是一首由很短的主题导入,非常自由的变奏曲式乐曲。
乐曲由一个全奏和弦开始,马上便引入主题。
这个主题非常质朴优美,短小的旋律包含着离调成分。
第一变奏以分解和弦的三连音奏出变化了的旋律,在舒缓的分解和弦伴奏下,主旋律变得轻盈剔透,充满了幻想色彩;第二变奏乐曲回到c小调,似乎弥漫了一股黯淡的忧愁,旋律以及和声更加自由地变形,感情趋于强烈,旋律和伴奏的幅度都相应加大;第三变奏为g小调,在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的伴奏声中,轻轻地奏出装饰过的轻快旋律;音乐再度转入C大调,伴奏也改成三连音,就此进入第四变奏。
音乐转入小调,仿佛忧伤突然浮现,最后以絮絮的低语结束全曲。
这是一首以舒伯特最得意的,如同泉水涌出不知停止的自由和声构成的即兴乐曲。
降E大调即兴曲D899,No.2快板,三部曲式。
开始的主题像微波般地流出,由高音部的三连音及低音部律动的音构成,这是最典型的即兴演奏形式。
中间部分(02段01分17秒)以颇受喜爱的b小调旋律展开。
此乐段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舒伯特的“柔和和声”的自由创作手法。
第一部分再现(02段02分40秒)后,乐曲再度转为b小调的中间部分。
尾奏中有中间部分旋律的回想,就因这部分所表现出的魅力,使这首乐曲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降G大调即兴曲D899,No.3行板,三部曲式。
这应该说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近似女高音音色所表现的悠然自得的旋律,在巧妙的和声伴奏中唱出。
中段不是对比部分,旋律仍优美地奏出。
第一部分再现后,乐曲缓缓地结束。
降E大调即兴曲D899,No.4稍快板,三部曲式。
乐曲以即兴的分解和弦下行开始,先是降a小调,经过多次转调回到降E大调。
这一段调性转换巧妙,旋律流畅活泼,颇具青春气息。
中段里,十分热情的旋律在升c小调的连续弹奏中奏出,之后转为C大调的热情的旋律主题再现即兴曲这种新音乐体裁是舒伯特的创举。
舒伯特对钢琴音色、技巧的着迷和对自我情感的放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发挥。
每一首即兴曲既像是一幅风俗画,小巧迷人;又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精致随意。
这些作品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想不到的魅力都是浪漫主义的突出要素。
这些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相当于他的艺术歌曲之于声乐文献,成为此后写作亲切的钢琴小品的每一个浪漫派作曲家的楷模。
对于舒伯特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人们常常存有误解,往往给他冠以歌曲之父的美名。
实际上这种称谓本身就是错误的,并且掩盖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器乐作曲家的形象。
他像许多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一样十分着迷于钢琴的特殊魅力,但对这种魅力的陶醉往往影响了他的作品结构——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常显得松散和冗长。
在贝多芬那里,对钢琴技巧和音响特性的探索并没有影响到作品的结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