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简史中世镰仓文化

合集下载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

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日本文化简史-中世-镰仓文化

日本文化简史-中世-镰仓文化

镰仓时代---宗教
<前言> 镰仓幕府设立以后,武士阶层执掌政权,佛 教各宗均面临如何适应形势、如何改弦更张。 武士阶层也面临着如何与贵族佛教保持关系、 如何扶植新兴佛教的问题。 在平安时期留下的现有佛教中,武士阶层未 能找到可以虔诚皈依的宗派。 然而,戎马生涯、生死无定的武士,比之暖 衣饱食、养尊处优的贵族,从本质上具有更为 强烈的宗教追求和寻求身心解脱的欲望。
镰仓时代---文学
镰仓文化
<军记物语> 武士题材小说。这类作品为镰仓文学的主流。 代表作品有《平治物语》、《保元物语》、 《平家物语》。再现了历史上几次重大战事, 也反映了武士社会的精神追求。 <佛教文学> 禅宗引发隐逸文学兴盛。如,鸭长明《方丈 记》、吉田兼好《徒然草》等。用佛教无常观 审视生死无定的世相,对传统和现实进行犀利 批判,主张通过个人内省求得精神解脱。
镰仓时代---政治
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 各地豪强取得幕府认可后成为“御家人”,与 将军之间形成主从契约关系。武士对将军忠心 耿耿,将军对部属信任有加。“忠”和“信” 构建了日本中世封建道德的核心。 此外,法典《御成败式目》中,御家人所 领关系的裁判也占到了全部式目的三分之一, 从法规角度进一步巩固了幕府与御家人的主从 镰仓文化 关系。
镰仓文化(1192~1333)

镰仓时代的文化风貌: 一、政治 二、宗教 三、经济 四、文学 五、艺术
镰仓时代---政治
1221年,朝廷曾为夺回实权与幕府发生武 力冲突(承久之乱),结果惨败。此后,朝廷 名存实亡,连皇位继承等问题也得听从幕府意 见。幕府为加强对武士控制,制定武士社会法 典--《御成败式目》,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 行为准则。式目一出,朝廷的律令就被否定。 式目适用于幕府势力内的地区,朝廷支配下的 律令系统被称为“公家法”,庄园领主只为 “本所法”效力。

简明日本全史

简明日本全史

旧石器时代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来源请求]。

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竪穴式住居)。

使用弓箭狩猎、贝塚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

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后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

时代划分的名称,是由这个时期被视为代表特征性的弥生式陶器而来。

1884年,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这种陶器首次被发现,故名。

在这一时期,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弥生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

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吴越与中原汉人的移民的影响。

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

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

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

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

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汉光武帝赐以金印。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一、题型客选择题判断题主填空题简答题考点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二、主要内容: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第一章:上古文学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

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

“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

作者太安万侣;《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

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

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

中世文学

中世文学

軍記物語(ぐんきものがたり)
• 12世纪末至13世纪的动乱时代,产生了独特的史论 书愚管抄,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历史文学军记物语 军记物语严格地说不是历史书。如果世继和镜是故事 历史的话,那么军记物语也可叫做历史故事吧。它不 是同历史无缘的。虽有大量文饰、附会、夸张、造假 等,但应承认其根本意图是以关心历史,把历史事实 或历史环境传述予他人的志向为根据的。这个时代著 名中,盛衰记是平家物语的一个异本, 保元物语、平治物语是模仿平家物语后出的书,所以 代表性的军记物语是平家物语。
隠者文学(いんじゃぶんがく) •始于室町幕府时期.在僧侣大众中 兴起的“隐者文学”,逐步超于贵 族文学,与武士文学平分秋色,成 为日本近古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尤其是新佛教的禅宗对当时的文学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代表作品
1、《新古今和歌集》 2、方丈记 3、徒然草 4、平家物语
• 《新古今集》共20卷,在后鸟羽院(天皇)的统 辖监管下,由源通具、藤原有家、藤原定家、藤 原家隆、藤原雅经5个编撰而成。 • 编集年代,大约是镰仓幕府初叶至承久之乱年间 (公元1210年前后)。其宗旨,首先是继承发扬 平安末期以后的和歌新风。 • 《新古今集》继《万叶集》、《古今集》之后, 是和歌发展史上的第三阶段。它确立了新古典主 义的诗歌世界。
中世文学的特征
日本中世时期,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呈现多元化趋势。
•歌学家藤原俊成倡导“幽玄”美; •歌论家藤原定家提出“有心”说; •歌僧心敬推崇“冷”、“瘦”、“寂”的歌风与作品; •戏剧家世阿弥的能乐论《风姿花传》代表着日本中世 戏剧艺术理论的最高水平; •五山诗僧虎关师炼仰慕唐、宋诗,其文学观与我国宋 代诗学关系密切。 •中世文论家大多出身于佛门,佛学思想构成了日本中 世文论发展的底蕴。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复习笔记摘要目录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一、日本历史分期 (1)1.早期历史 (1)2.封建社会 (1)3.近代社会 (1)4.战后社会 (1)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1.上古文学 (1)2.中古文学 (2)3.中世纪文学 (2)4.近世文学 (2)5.近代文学 (2)第一章上古文学 (3)一、散文 (3)1. 神话等 (3)2.祭祀文学 (3)二、韵文 (3)1.记纪歌谣 (3)2.《万叶集》 (3)3.汉诗文 (3)第二章中古文学 (4)一、散文 (4)1.物语文学 (4)2.说话 (4)3.日记文学 (4)4.随笔 (4)二、韵文 (5)1.汉诗 (5)2.和歌 (5)3.歌谣 (5)三、艺能 (5)1.雅乐 (5)2.田乐 (5)3.猿乐 (5)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一、散文 (6)1.物语文学 (6)2.说话 (6)3.随笔 (6)4.日记.纪行(游记) (6)二、韵文 (7)1.和歌 (7)2.连歌 (7)3.歌谣 (7)4.汉诗文 (7)第四章近世文学 (8)一、诗歌 (8)1.俳谐 (8)2.狂歌 (8)3.川柳 (8)4.和歌 (8)5.国学 (8)二、戏曲 (8)1.净琉璃 (8)2.歌舞伎 (8)三、小说 (8)1.假名草子 (8)2.浮世草子 (8)3.读本 (9)4.洒落本 (9)5.人情本 (9)6.滑稽本 (9)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一、日本历史分期1.早期历史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古坟时代(300——600)2.封建社会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0)镰仓时代(1190——1334)南北朝时代(1334——1392)室町时代(1392——157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江户时代(1603——1868)3.近代社会明治时代(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4.战后社会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平成时代(1988——今)二、日本文学史分期1.上古文学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日本中世文学

日本中世文学

二、“五山文学”的来源
所谓“五山文学”, 是指以日本禅宗五山为主体 癿禅僧们所掀起癿汉文学风潮。 其实“五山”之称,源亍中国, 南宋时曾指位亍杭 州、宁波癿五座最高级别癿山寺禅院。禅宗东渐 后, 日本模仿南宋宫寺制度也建立起禅宗寺院体制, 日本禅宗“五山”包括镰仓五山、京都五山, 以及 五山之上癿京都南禅寺,共十一座禅寺, 合称“五 山十刹”。
三个时期?禅林文学的发展期镰仓时代?五山文学的兴盛南北朝室町初期?禅林文学的衰退室町中期以后一禅林文学的发展期禅宗由荣西道元圆尔辨圆等入宋僧传入日本经兰溪道隆大休正念无学祖元等宋僧赴日传法作为独立的宗派在日本确立下来
日本中世文学——汉文学
制作人——陈希
内容摘要
• 时代背景
• 时期划分 • 主要特点 • 人物及其作品举例 • 后世评价
义堂周信
• • • •
太白飘零子美穷,也知国乱血流红。 酒酣鲸背天非远,诗罢鸥边日过中。 渭北年年春树老,江东处处暮于空。 唐风废矣无人继,欲写忧心拟草虫。
三、禅林文学的衰退(室町中期以后)
• 室町幕府末期, 日本进入武士割据、群雄争霸 • 癿“战国时代”, 禅宗也随之由盛而衰。五山诗僧 们 • 日趋贵族化、世俗化, 把汉诗文癿创作当成炫耀地 • 位、哗众取宠癿一种手段, 作品大多是因袭、模仿 前人癿平庸之作。
时代背景
从奈良时代(710~ 784) 起, 中国癿禅宗开始 传入日本。然而, 在旧佛教统治时期, 禅宗未能在 日本形成独立癿宗派。直到镰仓幕府时代 ( 1192~1333) , 由亍武士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国 家佛教和贵族佛教逐渐丧失了统治地位, 禅宗所提 倡癿“难行”、“自力”和“悟道”受到武士阶 级癿青睐, 亍是禅宗在权力癿保护下迅速发展。

日本文化发展简史1

日本文化发展简史1

建筑---金阁寺
• 金阁寺(きんかくじ),正式名称其实是鹿 苑寺(ろくおんじ),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 金箔,故又名金阁寺。是一座位于京都、最 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 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也是被日 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 筑。金阁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名为鹿苑 寺。
3弥生文化
•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 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 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 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 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 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 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奴隶社会时期
• • • • • • 大陆文化的传入: 冶炼术 制陶术 土木建筑术 纺织术 文字、儒学和佛教
• 帰雁知春 いつよりかをのか 常 世をすみかとてかすめは 帰る 雁がね
• 武士阶级成长壮大,出现了以武家社会为 中心的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 最引人注目的是军记物语的兴起。 • 平家物语: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 响;婆婆双树德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 • 佛教文学,有说话集和随笔集------• 鸭长明--------《方丈记》 • 吉田兼好-----《徒然草》

鹿苑寺位于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 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战国时代 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 法名,但因为寺内主要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 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昵称。 • 金阁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 作为别墅而修建的,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 “菩提所”。据说以金阁为中心的庭园表示 极乐净土,被称作镜湖池的池塘与金阁相互 辉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特别是在 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顽强生存。 <禅宗的内核>
禅宗崇尚简朴,以座禅修行为重,强调靠自 己的力量达到参悟的境界。
镰仓时代---宗教
<禅宗的意义> 从镰仓时代开始的600多年武士时代里,禅
宗为建立适应武士政权所需的文化和协调武家 与朝廷关系的伦理观念起了重要作用。
镰仓文化
镰仓时代---经济
<农商业>
牛马耕田得以推广,肥料加工出现;出现水 稻小麦两茬作物的耕作方式;出现专门打制农 具、武器、日常用品的匠人;各地出现了定期 市场,商人活动频繁。商业活动中使用宋钱。
镰仓时代通过对宋贸易进口的商品大致与平 安时代相同。除了丝绸、瓷器、茶具、药材、 文具等外,最大宗的商品就是书籍和铜钱。
出口商品主要有木材、漆器、折扇、刀剑等。
镰仓文化
镰仓时代---文学
武士集团的首领,无论平氏、源氏,均出自 皇宫。他们长期作为皇亲贵族的侍从,即使镰 仓开幕以后,仍有大批武士滞留京都,因此, 很多武士,特别是高层武士饱受贵族文化的熏 陶,在文学趣味上也深受平安时期贵族的影响。 特别是镰仓早期,武士本身文化还未成熟,他 们把积极吸取发达的贵族文化,作为扩充知识、 丰富教养、提高品位的手段。
镰仓文化(1192~1333)
2、平治之乱
1159年,在保元之乱中,为后白河天皇立了大功 的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因为不满自己的封位比平氏 家族首领平清盛低,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 机,联合亲信拘禁上皇和天皇,甚至杀死了天皇的亲 信。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 诛杀其亲信,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源氏 一族只余下源义朝之子源赖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数几 名幼子寄放佛寺。
关系。
镰仓文化
镰仓时代---宗教
<前言>
镰仓幕府设立以后,武士阶层执掌政权,佛 教各宗均面临如何适应形势、如何改弦更张。 武士阶层也面临着如何与贵族佛教保持关系、 如何扶植新兴佛教的问题。
在平安时期留下的现有佛教中,武士阶层未 能找到可以虔诚皈依的宗派。
然而,戎马生涯、生死无定的武士,比之暖 衣饱食、养尊处优的贵族,从本质上具有更为 强烈的宗教追求和寻求身心解;镰仓佛教的特点> 1.镇护国家意识淡漠,个人自省精神强烈。 2.信徒圈子扩大至地方广大民众。 3.由中国传入的,带有宋元文化元素的新兴
佛教受到幕府重视与庇护。
4.禅宗僧侣(宋元时期曾有一批德行高洁、 学养丰厚的中国禅僧东渡日本)取代贵族形成 主要知识阶层。他们在弘扬禅风的同时,积极 传播中国文化,直接参与了镰仓文化的创建。
日本文化简史(二)
中世文化(12~17世纪) ❖镰仓文化(1192~1333) ❖室町文化(1333~1603)
镰仓文化(1192~1333)
❖武士时代的前期背景:
一、武士阶层上位
平安时代后期,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究 其原因大致有四:
随着兵制变迁,一些实权掌握者逐渐成为地方豪族; 随着律令官职的崩溃,一些朝廷命官开始割据一方; 随着庄园经济发展,地方豪族逐渐拥有财力建立武装 集团;随着皇室与摄关的对立,贵族社会利益分化, 武士成为其壮大实力的关键途径,而武士也借此作为 新生力量进入权力中枢。
做了日本全国武士的统领。源赖朝以镰仓为根 据地建立了武家政权---镰仓幕府。
中国时处:南宋、西夏、金、元朝。
镰仓文化(1192~1333)
❖ 镰仓时代的文化风貌: 一、政治 二、宗教 三、经济 四、文学 五、艺术
镰仓时代---政治
1221年,朝廷曾为夺回实权与幕府发生武 力冲突(承久之乱),结果惨败。此后,朝廷 名存实亡,连皇位继承等问题也得听从幕府意 见。幕府为加强对武士控制,制定武士社会法 典--《御成败式目》,确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 行为准则。式目一出,朝廷的律令就被否定。 式目适用于幕府势力内的地区,朝廷支配下的 律令系统被称为“公家法”,庄园领主只为 “本所法”效力。
镰仓文化(1192~1333)
二、三场重要战乱 1.保元之乱 1156年7月发生于日本的内战。 对阵双方为后白河天皇和其支持者平清盛、
源义朝等;崇德上皇和其支持者平忠正、源为 义等。战斗的结果,后白河天皇一方胜利。
保元之乱的双方均借助武士的力量作战, 标志着武士阶层走上日本政治舞台,成为日本 武家政治的开端。
镰仓时代---宗教
<禅宗受到重视的原因探究> 1. 带入了先进的宋元文化。 2. 与朝廷及就佛教少有瓜葛。 3. 倡导“道在日用”“不立文字”等简洁明
快的修行方式。 4. 宣扬“兴禅护国”思想。
镰仓时代---宗教
<禅宗的派别> 1. 临济宗。受幕府、皇室、贵族的信奉,是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2. 曹洞宗。长期隐没民间,在地方上缓慢发
镰仓时代---文学
<贵族趣味> 收藏经典名著,手抄经典书籍。著作拟古作
文学
镰仓时代---政治
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 各地豪强取得幕府认可后成为“御家人”,与 将军之间形成主从契约关系。武士对将军忠心 耿耿,将军对部属信任有加。“忠”和“信” 构建了日本中世封建道德的核心。
此外,法典《御成败式目》中,御家人所
领关系的裁判也占到了全部式目的三分之一,
从法规角度进一步巩固了幕府与御家人的主从
大多庄园领主居住于平安京,那里汇集着各 地年贡,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一些庄园领主居 住于奈良,那里也有手工业者、商人的一席之 地。将军及其直属家臣居住于镰仓,镰仓作为 武士之城发展起来。
镰仓时代---经济
<日宋贸易> 起始于“保元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平清盛。
平清盛首开日宋贸易之先河,从中获取巨额利 润,极力推广日宋贸易。
经此一事,平氏彻底专揽了朝政。因为此变发生 于后白河天皇平治元年,故史称平治之乱。
镰仓文化(1192~1333)
3、源平之争 1180年至1185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
家族集团进行了一系列争夺权力的内战。最后, 平氏灭亡,源氏重新获得胜利。
镰仓文化(1192~1333)
❖武士时代的正式确立 1192年源赖朝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