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2、日本投降了!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导语是一篇消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起到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概括消息的要点,让读者了解到消息的目的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
写作消息导语的技巧:
1.简明扼要:导语应尽量简洁明了,用少量的字数概括主要信息。
避
免使用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免读者理解困难。
2.引起兴趣:导语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可
以使用一些有趣的事实、引人注目的数据或者引起争议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的注意。
3.强调重要性:导语应该突出消息的重要性,让读者认识到消息对他
们的生活、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或者具体的
描述来加强这种重要性的感知。
4.保持客观中立:导语应该尽量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或者机构的偏
见和立场。
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以免引起争议或
者误导读者。
5.提供关键信息:导语中应该包含一些关键信息,例如关于时间、地点、参与者或者其他重要细节的简要介绍。
这样读者就可以迅速了解到消
息的核心内容。
6.遵循消息风格:导语的写作风格应该与整篇消息保持一致。
例如,
如果消息是正式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正式的语言和语气;如果消息是
轻松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轻松的语言和语气。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新闻导语蕴含着整篇新闻的精髓,它要既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也要足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全文。
下面介绍20种写作新闻导语的技巧,帮助你更好地撰写吸引人的新闻导语。
1.时事引用法:引用一句相关人物的话或者相关事件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名言警句法:引用一个有名的名言或者警句,让读者在短短几句话中了解新闻的主要观点。
3.接续法:将新闻导语与标题相呼应,使得两者形成有机的延续。
4.主题法:简单明了地表达新闻的主题,让读者对新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5.指数法:用特定的数字展示新闻的重要性或者影响力,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6.逐步递进法:逐步展示新闻的发展过程和相关信息,吸引读者对新闻的关注。
7.问题引导法:用开放性或者疑问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并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
8.平衡法:同时展示新闻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让读者对新闻的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9.情感引导法:通过描述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10.引人入胜法:用一个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情节或者事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11.反讽法:用反讽的语言描述新闻的一些方面,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12.情感渲染法: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新闻中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13.游说法:用说理的语言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对新闻感兴趣并继续阅读。
14.列表法:简单罗列出新闻中的几个关键点,让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15.反问法:用反问的方式向读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回答。
16.事件特写法:通过详细描写新闻中的一个具体事件或者人物,让读者对新闻产生共鸣和兴趣。
17.新奇法:用一个新颖的事件或者观点来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引起读者的注意。
18.对比法:通过对比新闻中的相似或者相反的情况,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19.时效性法: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紧迫感,让读者感到这是一个需要立即关注的新闻。
20.场景描写法:通过详细的场景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对新闻的兴趣。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4.导语概念化 概念化,主要指导语言之无物,就是说导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全是抽象的概念。如: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重点项目为保证,扩大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面,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一财 经日报》) 5.导语长而不约 一是,用一句话能够将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清 楚的要用两句话;二是,把太多的事实或可 有可无的话塞进导语里,这两点造成文章长 而不明晰。应该在导语里传达新闻的精髓或 本质的东西,不要把你手头所有的事实都写 进去。
三、导语写作经常存在的问题
1.名称罗列式 如:“记者从省轻工设计院服装研究所获悉, 由某市民族服装厂、市服装研究所、省服装 厂、省呢绒服装厂、省轻工服装研究室等单 位设计制作的25 件套女士服装,近日将送 往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将选定15 件套(最低数),参加今年9 月在巴黎举办的 52 届国际女装博览会。”(某省日报)
3.设问式。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 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 着他们的试验” (《人民日报》)设问模式 的优点是有“悬念”,缺点是有点绕弯子。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弯子绕得太大。 4.引语式。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新闻上常 见的样式之一,但所用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 严格的直接引语,且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 “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所用引语应 该通俗易懂,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
YOU
3.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 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1957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 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 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 小中见大的功夫真了得。
写作文导语格式

写作文导语格式9种,叙述式、评论式、提问式、描写式、谈话式、引语式、对话式、对比式、感叹式。
导语常采用以下几种写法:1、叙述式。
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2、提问式。
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再用事实作答。
3、描写式。
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4、评论式。
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
5、引用式。
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导语一般情况下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扩展资料:导语的一些写作技巧:1、一语道破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
3、化静为动法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
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语。
文章导语是在传统媒体中的一个新闻术语,一般是指消息得开头一句话或一段话。
其目的就是用最精炼、简短的句子把全文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出来。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

新闻通讯导语的写作技巧1.简洁明了:导语的长度应该保持在2-3句话之间,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新闻的要点。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2.引发读者兴趣:导语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他们想要继续阅读全文。
可以使用悬念、突发事件、重要新闻或独特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3.抓住关键信息:导语应该传达新闻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确保导语能够清晰地描述新闻事件的要点,避免模糊或不准确的表述。
4.用词得当:导语中使用的词汇应该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
使用具体、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增加读者的参与感。
5.语气恰当:导语可以根据新闻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语气,如严肃、幽默、激动等。
确保语气与新闻内容相符,以增加读者的共鸣。
6.脱颖而出:导语应该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有所区别,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通过深入报道或独家新闻,使导语在读者中脱颖而出。
7.吸引眼球:可以利用图片、引用、数据或有趣的事实等来增加导语的吸引力。
注意使用合适的形式来补充导语的内容,使其更加有趣和具体。
8.语法和拼写正确:导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必须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良好的语法和拼写能够提高导语的可读性,避免读者因错误而分心。
9.审核与修改:写完导语后,要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其表达准确、简洁、有吸引力。
重新阅读一遍导语,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写新闻通讯导语需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理解。
通过不断练习和阅读优秀的导语范例,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写出引人入胜的新闻通讯导语。
导语的写作要求简答

导语的写作要求简答
导语是新闻报道的开头部分,通常简明扼要地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导语的写作要求十分重要,它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精炼简洁:导语应简明扼要地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
和繁琐的表述。
语言要精炼,信息要集中,以便读者快速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2.突出重点:导语应突出新闻报道的重点,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
最前面,以便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某些细节或次要信息,以免影响主要内容的传达。
3.引人入胜:导语应具备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可以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者运用疑问、悬念等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于花哨或夸张的表达,以免影响导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逻辑通顺:导语应具备逻辑性,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和条理
性。
要注意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导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新闻的主旨。
5.符合新闻写作规范:导语应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如准确、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同时,要注意导语与正文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整个报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总之,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为整个新闻报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写作导语时,需要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语言,确保导语符合以上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
例如:
[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
(《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
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
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
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
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
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
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
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
例如:
[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
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
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
(《北京的冬天》)
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
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
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
请看:
[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
嗬。
他是干什么的。
是谁的保镖吗。
(《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
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
视觉上的感受。
现各举例如下: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
(《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
这位克里姆
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
(《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
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
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
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
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
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
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
请看:
[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
来了。
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
(《驻伊使馆人去楼空》)
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
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
例如:
[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
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
(《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
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
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
这样
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
例如: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
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
(《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
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
洁则意多,减始能净。
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
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
例如:
[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
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
(《全球10亿富翁476人》)
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
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
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
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
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当然,导语的写作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它还和整篇新闻的内容、结构等等不可分割,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顺利展开。
本文归纳的三种导语写作技巧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只有遵循它们的特点,才会写出好看的导语。
否则,不讲条件地盲目使用,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