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干货收藏!信息导语写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分析一下这些较好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动感。
有的是运用了最活跃的动词,有的是有活动的场面,有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甚至有的表达了动作的声音。
因而这些导语一改平铺直叙概括写来的老套写法,化静为动,给人以身临其境和新鲜的感觉。
不少经济新闻要反映党的方针、政策,要指导实际工作,其内容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
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新闻、文体新闻具有较大读者面时,经济新闻更面临着吸引读者的竞争。
要想让经济新闻增强可读性,我们就应该选择最佳角度,讲究写作技巧,使更多的经济新闻,首先是让经济新闻的寸金之地——导语“动”起来。
怎样才能“动”起来了呢?我们就分析《北京日报》的部分经济新闻的导语,来作些归纳探讨。
一、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
在现代新闻写作中,动词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了。
西方的一些新闻学著作曾要求新闻每句话中至少应有一个活跃的动词,而这个动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字。
相对来说,形容词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形容词,新闻报道中应尽量少用,因为用多了会给人一种堆砌、夸张的感觉。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北京日报》上的一条消息的导语。
见报稿本报讯(通讯员王玉琪、记者刘连枢)绕过篱笆,走过猪圈,农民王士田来到百叶箱前,查看一番,又抬头瞧瞧风向标,然后翻开本,做下了5年多来第5590次记录:1984年5月5日早晨,晴,温度16.6℃,温度12,风向西南,风力2级,多青雾。
(1984年5月6日《农民王士田办起家庭气象站》)点评:在这条导语中,记者没用任何形容词,而一连用了八个动词,连续描写了八个动作。
这样写的效果肯定会胜过“王士田对气象工作认真负责,不辞辛苦,预报准确”之类堆砌形容词的写法。
用好动词,还会给人一种反映事物坚持客观态度的感觉。
动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活动的,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
用多了形容词,就带有记者肯定事物性质的味道,主观色彩也比较浓了一些。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导语是一篇消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标题之后的第一段,起到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作用。
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概括消息的要点,让读者了解到消息的目的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
写作消息导语的技巧:
1.简明扼要:导语应尽量简洁明了,用少量的字数概括主要信息。
避
免使用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以免读者理解困难。
2.引起兴趣:导语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可
以使用一些有趣的事实、引人注目的数据或者引起争议的观点来吸引读者
的注意。
3.强调重要性:导语应该突出消息的重要性,让读者认识到消息对他
们的生活、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一些形容词或者具体的
描述来加强这种重要性的感知。
4.保持客观中立:导语应该尽量客观中立,不带有个人或者机构的偏
见和立场。
避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以免引起争议或
者误导读者。
5.提供关键信息:导语中应该包含一些关键信息,例如关于时间、地点、参与者或者其他重要细节的简要介绍。
这样读者就可以迅速了解到消
息的核心内容。
6.遵循消息风格:导语的写作风格应该与整篇消息保持一致。
例如,
如果消息是正式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正式的语言和语气;如果消息是
轻松的,那么导语也应该使用轻松的语言和语气。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新闻核心:导语应该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突出其重要性,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题和内
容。
2.简洁明了:导语应该简洁明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新闻的主要内容,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
结构。
3.引人入胜:导语应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有吸引
力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魅力。
4.准确无误:导语中的信息应该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夸张、虚构的语言,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
度。
5.符合新闻规范:导语应该符合新闻写作规范,注意语言规范、语法正确、拼写无误等方面的问题。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4.导语概念化 概念化,主要指导语言之无物,就是说导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全是抽象的概念。如: “某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丰收计划为龙头, 以重点项目为保证,扩大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面,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第一财 经日报》) 5.导语长而不约 一是,用一句话能够将主要新闻事实交代清 楚的要用两句话;二是,把太多的事实或可 有可无的话塞进导语里,这两点造成文章长 而不明晰。应该在导语里传达新闻的精髓或 本质的东西,不要把你手头所有的事实都写 进去。
三、导语写作经常存在的问题
1.名称罗列式 如:“记者从省轻工设计院服装研究所获悉, 由某市民族服装厂、市服装研究所、省服装 厂、省呢绒服装厂、省轻工服装研究室等单 位设计制作的25 件套女士服装,近日将送 往北京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将选定15 件套(最低数),参加今年9 月在巴黎举办的 52 届国际女装博览会。”(某省日报)
3.设问式。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 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如: “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 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 着他们的试验” (《人民日报》)设问模式 的优点是有“悬念”,缺点是有点绕弯子。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弯子绕得太大。 4.引语式。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新闻上常 见的样式之一,但所用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 严格的直接引语,且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 “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所用引语应 该通俗易懂,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
T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K
YOU
3.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 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 1957年,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 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 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 小中见大的功夫真了得。
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消息导语写作技巧“好花摆在显眼处。
”消息的“显眼处”是导语,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吸引读者的“好花”自然要放在导语里。
导语的英文单词是le a d,意为消息的开头部分。
此外,Le ad 一词在英文中还有“领导”(可理解为重要信息)以及“线索、提示”之意。
由是观之,导语的作用、定位可理解为:对最重要信息及主题的“提示”;引发阅读兴趣的“线索”。
如:本报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了一个割肉但不能流血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在今天的中国山西上演。
这是一则有关山西煤层气开发报道的导语。
导语依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煤炭开发与煤层气开发之间的矛盾鲜活、淋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提示”最重要的信息,引发读者的“赏花”欲望。
导语的分类[新闻学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导语作出了多种具体的分类。
这里仅从方便通讯员写作实践的角度,重点讲解两类导语分类。
一、以涵盖的新闻要素区分导语种类。
1. 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导语)。
第一代导语中,新闻的六要素即“5W”和“1H”样样俱全,基本交代了新闻事件的全貌。
如:本报讯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是贵州省(W HE R E)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一项战略举措(W H Y)。
最近该省提出,从今年到2010年(W H E N),贵州省(W HO)将初步建立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组织和培训体系(W HA T),使全省1/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至少要受到一次科普教育和培训,到2020年,受到二次以上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到95%以上。
贵州省将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农民加强产业化经营、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HO W)。
(摘自2008年07月15日《经济日报》,作者:张剑鸣)点评:六要素导语能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达新闻事实,可以独立形成消息。
但容易因内容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埋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对通讯员而言,不推荐使用六要素导语。
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的写作技巧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
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
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
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
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
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
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
例如:[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
新闻标题与导语的撰写技巧

新闻标题与导语的撰写技巧新闻标题和导语是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吸引力。
因此,撰写新闻标题和导语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几种撰写新闻标题和导语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编写新闻报道。
一、新闻标题的撰写技巧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中的核心。
一个好的新闻标题能够准确传达新闻要点、吸引读者眼球并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撰写新闻标题的技巧:1. 简洁明了:新闻标题要简短而明了,尽量避免冗长的描述和词语。
一般来说,新闻标题应在20个字以内,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新闻内容。
2. 强调核心信息:新闻标题应当突出新闻报道的核心信息和亮点。
通过使用关键词和吸引人的词汇,引起读者的兴趣。
3. 注意语调:新闻标题的语调要符合新闻报道的风格和内容。
例如,对于正面的新闻报道可以使用积极的语调,而对于负面的新闻报道则可以使用消极的语调。
4. 按照时间顺序:如果新闻报道是在描述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在标题中使用时间词汇来突出事件的顺序和时效性。
二、新闻导语的撰写技巧新闻导语(也叫导读或引语)是紧跟在新闻标题后面的一段文字,用来进一步介绍新闻报道的内容。
以下是撰写新闻导语的几种常用技巧:1. 简明扼要:新闻导语要简明扼要地描述新闻内容,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的详细情况。
一般来说,新闻导语应在50个字以内。
2. 强调关键信息:新闻导语要突出报道中的关键信息,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
可以通过使用一两个关键词来强调新闻的亮点。
3. 引发兴趣:新闻导语可以通过悬念、引用名人言论、讲述个人故事等方式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继续阅读欲望。
4. 简单表达: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行话和专业术语,使导语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5. 勾勒背景:对于一些复杂的新闻报道,可以通过简要介绍相关背景信息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内容。
新闻标题和导语是新闻报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于新闻内容的了解和关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
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
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
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
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2、日本投降了!
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
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 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
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
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记忆力强(标题)
[美联社纽约4月9日电] 老年人有时很难记住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但是,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那些身体健康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老人对复述人名、地名和故事等能力并没减退。
(导语,以下三段是主体)美国老年人研究所的伊丽莎白·科斯博士对60位25岁至85岁的健康和受过教育的人进行了测验,老年人同年轻人在口头记忆力上得分一样多。
所谓口头记忆力包括复述名字、故事和头一天发生的事件;领会和辨别词义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她的调查也确实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视觉部分”的记忆力逐渐下降。
所谓“视觉部分”记忆力,包括像一个人把钥匙放在什么地方一类的问题。
五、评论式导语
1、我国自制飞机成功。
这是我国航空制造工业的光辉的开端。
2、[路透社新加坡9月2日电] 一位森林专家对本社记者说,用来同印度尼西亚全国每年发生的森林大火做斗争的主要武器应当是经济因素,而不应当是水。
这些大火使这个国家和它的邻国笼罩在烟雾中,从而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阻止森林大火应使用经济
“武器”》)
“是经济因素,而不应当是水。
”这句议论点明了火灾的实质和问题的要害。
六、结论式导语
今日,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震惊全国的“11·11”特大银行抢劫案进行公开审理,杀害3条人命、抢劫银行50万巨款的6名罪犯被依法判处死刑。
对于特大案件的审判,公众更关心的是审判结果,所以要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导语中。
七、描写式导语
一只十脚螃蟹被一位女神牢牢地踩着,女神手托一把利剑,双目坚定地望向远方——象征我国人民同癌症做斗争的战癌女神铜像今天在北京落成。
八、故事式导语
云南省洱海地区苍山脚下一年一度的“蝶会”又到了。
相传在这一天,各处的蝴蝶都到山麓下的“蝴蝶泉”相会。
九、引语式导语
引用人物话语,直接点名文章重点内容。
1、“活树也可以买卖了!”在浙南这已不是稀罕事。
2、科拉松·阿基诺4日在她就任总统一百天时说,她使国家恢复了自由,但并没有“如人民所期望的那样,使经济出现奇迹”。
“没有你说话的余地,根本不跟你说人话,跟强盗似的。
”前炒面胡同的蔡大妈隔着小卖部的窗户这样说道。
(消息导语)在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前炒面胡同里,住户拥挤、地方狭窄,有一些人家自己往出搭个棚子、往上加盖一两层的事情时有发生,城管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治理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不同的居民对城管的这项工作看法差异很大。
除了极个别的硬消息,一般消息的导语都要起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尽最大努力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导语可以简短,吸引人,而在第二段说明文章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导语也可以用一些修辞手法
设问:1、一位女顾客拿着一条亮闪闪的红皮带问道:“这是用鱼皮制的?那些鱼鳞是怎么处理的?”《时髦走俏的鱼皮革制品》
2、这几天,北京满街筒子闹腾扑棱蛾子。
人们纳闷儿:这些黄褐色小东西是什么?它们打哪儿来?
拟人:[美联社5月1日电]在经过地球时曾使许多想看到它的人失望的哈雷彗星,本周末将降下流星雨,作为临别留念。
(修改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说,5月4日和5日,人们将能看到彗星运行时留下的闪光物——流星雨。
(修改前)
修改前虽然完成了报告事实的任务,但缺少美感,传播效果差。
丹尼尔·斯蒂尔有9个孩子,其中5个孩子尚不满12岁,可她却每7个月写一本小说。
警戒式:
爱吃肉食的人注意了!一份最近的报告指出,每天摄取动物肉的人,与完全不吃肉的人相较,引起结肠癌的危险率相差两倍以上。
美国医师威林特研究所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