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_王坤

合集下载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对象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对象

———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蔡莉高志刚一直以来,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认识和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引起包括政府、学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重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山北坡经济带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开发区,是新疆现代农业、工业、科学教育、交通运输等最为发达的区域,同时也对全疆经济发展起着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在新疆“十二五”规划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范围被扩大为东起哈密,西至伊宁,东西相距1000多公里。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规划的实施将加快推进天山北坡经济带开发开放,对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关注。

同时,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域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摘要]文章以2000年~2011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运用加权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采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测度,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总体经济差异进行分解。

最后运用Geo DA、Arc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研究结论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经济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泰尔指数也呈降低的趋势,且总体经济差异在2009年以后主要是由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东部及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滞后;且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极化效应”阶段,“扩散效应”还不明显。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焦点。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差异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则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为更直观地了解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和收敛性,我们选取了全国31个省会城市作为样本,根据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进行综合排名。

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则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地区。

这表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地位,而内陆地区则处于相对劣势。

然而,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挥自身产业优势,逐步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

例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结论与对策建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仍然存在,但各地区经济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继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中西部内陆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水平。

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与联动。

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建立跨地区合作园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互补。

FDI、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FDI、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术溢出效应是发 展 中国家技术进 步的主要 推动
20 02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对外 贸易和经济
增长的关 系进 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 明: 中
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之间存在互为因果 的关
系, 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 , 中国进 口增长 和出口 增长都是 G P D 增长的 Gagr r e 原因, n 对外贸易在中
口贸易对 区域 经济增 长影 响 的传 导情 况进行 研究 。论 文后 面 的内容 安排 如 下 : 一 部分 是 在系 统 回顾 当 第 前 已有研究 成果 的基础 上 , 绍本 研究 的学 术 意义 和 创新 点 。第 二 部分 是 统 计 数 据 的来 源 、 量 的选 取 介 变 以及样 本 的说 明。第三 部分是 通过 建立 V R模 型分 析三 个 区域 F I进 出 口贸易对经 济增 长 影 响 的动态 A D、 机制 , 就不 同地 区波 动影 响传导 的方 向和力度 进 行实证 研究 。最 后是本 文 的结论 和启示 。 并
源、 数量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研究 了我国 17 年后 98
王坤 、 张书云(04 根据协整理论 , 20 ) 利用 中国 17 98

经济发展中 F I D 的作用 , 表明 F I D 不仅促进了我
国的经济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 而且改善 了国内国际投资与跨 国经营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 的竞争力 。D eo 19 ) e l (99 研究表 明,D 的技 m l FI
G P与 F I D D 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循环式结构进
资企业对外 贸易对不 同 区域 的经 济影 响进行研 究, 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
正模型 , 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对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

改 革 开 放 后 我 国经 济 发展 取 得 了 巨 大成 效 , 区 域 发 展 的 格 局

书 中提 出了 与缪 氏两 大 效 应 相对 应 的 “ 涓 滴 效 应 ”和 “ 极 化 效
认 为 在 经 济 发 展 的初 级 阶段 , 极 化 效 应 占主 导 地 位 , 区 发 生 了重 大 变 化 , 但 是 东 、 中 、西 三 大 地 带 却 呈 现 出了 不 平 衡 发 应 ”概 念 , 域 差 异 会 逐 渐 扩 大 。但 从 长 期 看 , 涓 滴 效 应 会 缩 小 区 域 差 异 。 并 展 的态 势 , 甚 至 一 些 地 区之 间 出现 差 距 不 断扩 大 的迹 象 。这 一 现 一 个 国 家 象 引起 了 国 内 外众 多学 者 的广 泛 关 注 , 不 断呈 现 出大 量 具 有 价值 指 出产 业 之 间缺 乏 相 互 联 系 是 欠 发达 地 区 的典 型特 征 , 应 当选 择 联 系 效 应 较大 的产 业 优 先 发展 , 以此 来 带 动 其 他 产 业 的 的研 究 成 果 。
Ma c r o s c o p i c e c o n o my l 宏观经济
我 国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问题研 究综 述
吴南 长 春 财 经 学 院 吉林 : 改革 开放后 , 我 国区域 经 济发展差 距不 断扩 大 , 国内外 学者 对此进行 了广 泛研 究。本 文通 过参 考 国内外的重
要文献 , 从 区域 差 距 的 测 度 方 法 、 发 展 趋 势 及 差 距 扩 大 的 影 响 因素 等 方 面进 行 概 括 总 结 与相 关 评 述 , 并 指 出 了区域 差距 问题研 究的新 思路 , 对于如何缩 小我 国东西部 地 区的差距具有重要 意 义。 关键 词 : 区域 差距 ; 理 论综 述 ; 趋势; 因素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作者:黄祖宇来源:《商情》2013年第29期【摘要】区域经济的差距及其协调发展正日益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新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中国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进行研究,发掘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深刻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全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未来走向进行实证研究,从而为实现各区域共同富裕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区域差异经济增长经济板块一、选题的背景中国近30多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为世界所瞩目,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一个逐渐显现的问题就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部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差距出现了持续的扩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研究的焦点所在。

二、文献综述杨开忠(1989)指出,新中国成立40 年来,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水平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

并且,随着人口和国民收入区域间增长趋势的叠加,致使我国以人均国民收入所表示的区域经济差异呈U 型变化的趋势。

青年学者蒋岳、刘垠(1992)等人利用计量工具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进行了比较研究。

严汉平、白永秀(2007)将中国现阶段的区域差异成因归结为投资分布、FDI 分布、资金使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投资环境、体制差异、市场化程度、专业分工和发展战略原因。

胡永平,张宗益(2004)通过建立储蓄增长、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Granger 因果检测检验各地区三者间关系。

魏后凯(2001)曾经使用“失衡的中国区域经济”概括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全面探讨了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地带、地区与省际间的差异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Kim和Knaap(2002)利用泰尔指数研究各产业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造成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区域政策,而解决这一差距的着力点也应放在区域政策的制定上。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与动态分析
韩延玲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04(27)2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两方面对新疆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和启示 :(1)北疆和东疆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而南疆与它们则有较大的差距 ;(2 )在三大区域之间 ,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异要远大于城镇居民货币工资收入差异 ;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较大的相对差异中可以透视出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相对差异也较大 ;(3)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的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4)北疆、东疆与南疆之间居民收入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在 2 0世纪 90年代后基本呈扩大态势 ;(5 )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及其过大 ,会对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等各方面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总页数】6页(P273-278)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动态分析;新疆
【作者】韩延玲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统计与信息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社会各阶层如何看待新疆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新疆区域经济差异问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 [J], 高志刚
2.湖北省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动态分析 [J], 胡友;孙卫青;吴雪莲
3.加强新疆区域经济差异与预警研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J], 高志刚
4.新疆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的动态分析 [J], 刘军
5.20年来新疆地州区域经济差异动态分析 [J], 高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_王坤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_王坤

在 东 南 沿 海 各 省 的 内 部 地 区 存 在“ 俱 乐 部 趋 同 ”现 象 。 [19] Masahisa Fujita & Dapeng Hu (1999) 分析了 1985-1994 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认为我 国沿海与内地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沿海地 区内部的收入差异缩小,并且沿海地区显示出较强 的生产集聚现象[20]。宋学明(1996)认为我国区域间的 收入在 1978-1992 年间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分析都 是收敛的,但是从经济增长的长期看,我国区域间的 差异会不断扩大,这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 知识积累的差别造成的[21]。宋德勇(1998)利用 Theil 指数计算我国中、东、西部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收 入差距水平,研究表明 1978-1989 年间我国的区域 收入差异是下降的;1990 年后我国的区域差距随着 三大区域内部差异的扩大而逐渐扩大 [22]。周玉翠等 (2002)研究 1990-2000 年省际间经济差异的总体水 平及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省际 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增大,尤其是沿海与内陆的经 济发展差异扩大[23]。刘夏明等(2004)认为中国地区经 济的总体差距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有所下降,但在 90 年代却呈上升趋势[24]。管卫华等(2006)采用经验模态 方法对中国 1953-2002 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 多尺度分析,结果发现 20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区 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90 年代以 后却在逐渐扩大[25]。杨永恒、胡鞍钢等(2006)认为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形成 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格局[26]。彭文斌、刘友金 (2010) 利用 Theil 指数的多层次分解法分析了我国 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势,认为三大区 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但三大区 域之间自 1979 年来经济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27]。盖 文启等 (2010)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31 年间 (19782008 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趋异的,并采用灰 色预测法预测我国未来 20 年(2009-2028 年)的经济 发展差异态势是收敛的[28]。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总页数】5页(P4-8)
【作者】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不平衡的因素分析 [J], 聂玉梅
2.论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扩大和缩小 [J], 李兴江;褚清华
3.论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扩大和缩小 [J], 李兴江;褚清华
4.大国协调区域发展差距对我国的启示 [J], 杜娟
5.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多尺度考察及其“十四五”趋向 [J], 孙久文;张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3858/32-1312/c.2011.05.037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
王坤
内容提要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 者关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三大趋势, 并从八个方面归纳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并作简要评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取决于技术溢 出效应和吸收能力,而不仅仅是取决于 FDI 的数量, 并通过研究 FDI 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还证明了 FDI 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 [37] 魏后凯 (2002)指出东、西部地区之间 GDP 的增长率的差异 主要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贡献率大约为 90%[38]。张 欢(2007)使用 1986-2001 年各省数据分析,认为三 大地带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原因是 FDI,并且 FDI 的制度变迁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对东部地区影响大 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推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 长[39]。Puman Ouyang(2009)研究了 1996-2004 年中国 的 FDI 的空间集中机制对经济推动作用,结果发现, 集中在沿海地区的 FDI 带来了区域间的溢出效应, 这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比内地快,从而造成了 区域发展的差异[40]。许冰(2010)认为 FDI 是通过资本 和技术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的,但是投资有挤出效 应的。因此,吸引 FDI 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要看 FDI 对国内投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41]。
77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
生产率,而且知识溢出效应还可以使边际生产力的 递增,促进经济长期的增长。随后,罗默和卢卡斯提 出的 R&D 模型,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本对产出的作 用。罗默和卢卡斯认为研究开发投入、知识积累、技 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 素,同时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29]。Jian Chen and Belton M. Fleishe( r 1996)利用索罗增长模型考察 了中国 1978-1993 年各省人均资本产出时发现经济 趋同现象存在,认为造成趋同的原因是物质投资、就 业率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沿海区位 选择的结果[30]。
在 东 南 沿 海 各 省 的 内 部 地 区 存 在“ 俱 乐 部 趋 同 ”现 象 。 [19] Masahisa Fujita & Dapeng Hu (1999) 分析了 1985-1994 年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势,认为我 国沿海与内地的收入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沿海地 区内部的收入差异缩小,并且沿海地区显示出较强 的生产集聚现象[20]。宋学明(1996)认为我国区域间的 收入在 1978-1992 年间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分析都 是收敛的,但是从经济增长的长期看,我国区域间的 差异会不断扩大,这是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 知识积累的差别造成的[21]。宋德勇(1998)利用 Theil 指数计算我国中、东、西部 30 个省、市、自治区的收 入差距水平,研究表明 1978-1989 年间我国的区域 收入差异是下降的;1990 年后我国的区域差距随着 三大区域内部差异的扩大而逐渐扩大 [22]。周玉翠等 (2002)研究 1990-2000 年省际间经济差异的总体水 平及其变化特征,结果发现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省际 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增大,尤其是沿海与内陆的经 济发展差异扩大[23]。刘夏明等(2004)认为中国地区经 济的总体差距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有所下降,但在 90 年代却呈上升趋势[24]。管卫华等(2006)采用经验模态 方法对中国 1953-2002 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 多尺度分析,结果发现 20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区 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90 年代以 后却在逐渐扩大[25]。杨永恒、胡鞍钢等(2006)认为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形成 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格局[26]。彭文斌、刘友金 (2010) 利用 Theil 指数的多层次分解法分析了我国 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势,认为三大区 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但三大区 域之间自 1979 年来经济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27]。盖 文启等 (2010)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31 年间 (19782008 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趋异的,并采用灰 色预测法预测我国未来 20 年(2009-2028 年)的经济 发展差异态势是收敛的[28]。
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异论 Tsui K Y(. 1991) 利用我国的实际人均收入数 据,分析 1952-1970 年间中国区域差异变化不显著, 但是在 1970-1985 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不断扩 大的[17]。Rozelle S(. 1994)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发现 1984-1989 年期间东部沿海省际间经济差异急剧扩 大[18]。Peter Pedroni & James Yudong Yao(2006)研究 发现,从长期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趋异的现 象无论在三大区域间还是省际间是普遍存在。但是,
杨伟民(1992)对我国 1978-1989 年间地区收入 差距进行分析,认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东、西部之间 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水平是缩小[6]。魏后凯(1997)对 我国 1952-1995 年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
本文系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基于资源型产业集群视角的经济发展形式转变研究》(08CJL005),主持人:王坤;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资源性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问题研究》(70863001)资助
来,经济发展存在着条件收敛,特别是在物质资本投 资、就业率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及沿 海地区的 GDP 等方面都存在着趋同,并且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差异正在缩小[4]。Tianlun Jian 等(1996)研究 了 1952-1993 中国各个省的实际人均收入,结果发 现,1952-1965 年间,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实际收 入并没有出现强收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51978),全国各个省的区域差距扩大;1978 年开始的 改革开放,使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1990 年以后,尽 管沿海地区的收入水平增长明显快于内地,区域间 的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在沿海各个省内部却表现为 趋同[5]。
76
江 苏 社 会 科 学 2011 年 第 5 期
经济学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1952-1965 年间,随着工业化由沿海 向内地推进,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差距 缩小;1965-1978 年,由于我国投资政策的失误和“十 年动乱”的影响,收入差距扩大;1978-1995 年,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落后地区与 高收入地区的收入差距大体每年以 2%速度缩小[7]。 刘强(2001)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 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 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8]。沈 坤 荣 、马 俊(2002)对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经 济 增 长 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不 仅存在着“俱乐部收敛”,而且还存在着条件收敛的 特征[9]。赵伟、马瑞永(2005)分别对资本、技术以及劳 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2 年间, 只有技术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作用显著,资本和劳动 生产率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10]。许召元、李 善同(2006)认为 2000-2004 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发 展存在条件收敛性[11]。贾俊雪、郭庆旺(2007)认为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区域差异扩大,但 2001 年以后开始 收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 顶端,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持续缩小的新阶段[12]。刘树 成、张晓晶(2007)认为我国在持续高增长中,省际间 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差异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13]。彭 国华(2008)对我国 16 个省的人均收入回归分析发 现,我国的地区收入存在“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差 异和国际贸易对“俱乐部收敛”的贡献很大[14]。金相 郁、武鹏(2010)研究了 1952-2008 年间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趋势,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 差距符合收敛的假说[15]。潘文卿(2010)认为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存在着在全域范围内的绝对收敛特征。其 中,1990 年前,不仅全国范围内的绝对收敛特征显 著,而且存在着东部与中西部两大“俱乐部收敛”; 1990 年以后,两大“俱乐部收敛”也分化成了东、中、 西三大区域内部的“俱乐部收敛”[16]。
下面分别从技术水平、FDI、人力资本等八个角 度梳理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1. 技术水平与区域经济差异 颜鹏飞、王兵(2004)利用 DEA 指数法对我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发现由于我国的技术效率的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但是技术进步的减 慢,导致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 [31]。朱勇、张宗益 (2005)构建了 2000-2003 年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列数据,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 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0.8 左右,而我国欠发达地 区的技术创新水平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造成区域 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32]。朱承亮(2009)运用随机前 沿模型分析我国 1985-2007 年经济增长效率,认为 我国的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导致了技术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较低,这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33]。 2.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区域经济差异 Borenztein, Gregorio& Lee(1998)认 为 FDI 是 引 进新技术的重要渠道,当东道国具有较强的对新技 术的吸收能力时,FDI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国内 投资[34]。Jean-Claude Berthélemy and Sylvie Démurger (2000) 使用中国 24 个省 1985-1996 年间的面板数 据实证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证明 了 FDI 对我国各省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 长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 [35] 王成岐、张建华等 (2002) 认为 FDI 对东道主的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FDI 是通过技术水平和政策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在经 济发达地区,其技术水平高,则 FDI 对于经济增长的 影响更强烈;在经济落后地区则相反。因此,技术水 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 FDI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 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36]。张建华等(2003) 利用广东省 FDI 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