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并条工艺设计

合集下载

麻纺工艺设计

麻纺工艺设计

第三章 麻纺系统与工艺麻类品种很多,麻类品种很多,作为服装面料纤维,主要是苎麻和亚麻,其中苎麻批量最大,在此主要介绍苎麻和亚麻的纺纱系统和各工序的作用。

第一节 苎麻纺纱系统与工艺本节主要掌握苎麻纺纱系统。

一、苎麻长麻纺系统精干麻→准备→堆仓→扯麻→梳麻→预并I——→预并II→精梳→ 梳前准备 精梳前准备{ } →并条I→并条II→并条III→并条IV→头粗→二粗精后并条(单程粗纱)→细纱二、苎麻短麻纺系统1.棉系统棉→A002→ A006c → A034→ A036→ A092→ A076 → 短麻 抓棉机 混棉 六辊开棉 豪猪开棉 双箱给棉 成卷→A186→A272(并条)→A456A→A513梳棉 二~三道 粗纱 细纱2 中长纺系统棉→A272C →A006C →A036C →A092A →A076C →A186M → 段麻→A272E (二 道)→A456MA →A513MA3 紬丝纺绵→A013(混棉给棉)→A036 →A092→A076→BC272B(两联梳毛 落麻麻条预并 条条预并 机)→BC584(精纺机)一、苎麻长麻纺工艺本节重点掌握长麻纺主要工序的工艺参数。

(一)苎麻原料属荨麻科苎麻属,多年草本。

有50多种,我国约有10多种,产量占90%以上。

产区:长江,华南,黄河。

1 苎麻原麻中70%为纤维素,30%为胶质,脱胶后为精干麻。

2 苎麻一年3收。

头、二、三麻,产量由大渐小,细度由细渐粗。

3 甲类麻:1800支以上;乙类麻:1800支以下4 外观分等:一、二、三等长度分级:≥130为一级;≥90为二级;≥50为三级。

5 精干麻——有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要求线密度、束强、长度、回潮、含胶、含油、白度、色泽、气味、手感、疵点。

分为普、优、特。

6 纺低支纱16N以下,选纤维细度1000N~1400N中支纱46N以下,选纤维细度1400N~1600N高支纱50N以上,选纤维细度1800N以上。

并条工艺设计

并条工艺设计

并条工艺设计1、并条机的工艺参数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罗拉隔距B、后牵伸倍数C、压力棒高低D、前罗拉速度E、并合数、并条道数、两道并条的牵伸分配F、质量控制标准设置G、其它(压力、喇叭口口径、张力牵伸等)2、并条工艺设计的目标A、纤维得到良好的伸直、条干均匀度得到改善、原料得到充分混和、满足后道生产.B、纱疵很少产生。

C、较高生产效率.3、并条罗拉隔距的设置决定罗拉隔距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牵伸力,它首先与纤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另外与原料的细度、整齐度、喂入品的定量、纤维的卷曲及牵伸倍数等有关。

罗拉隔距的大小最终通过试验确定生产棉纤维时罗拉隔距参考纤维长度分布图确定A、牵伸隔距依照下列方案确定:①、主牵伸隔距=最长纤维长度②、主牵伸隔距=1%最长纤维长度+(2~3)mm③、主牵伸隔距=2.5%最长纤维长度+(9~10)mm④、其他影响因素伸(直度差、后牵伸大、短绒高、定量轻,隔距应偏小设定)B、并条后牵伸隔距依照下列方案确定①最长纤维长度。

②在主牵伸隔距基础上+(4~8)。

③后牵伸隔距设置还须考虑后牵伸倍数、纤维整齐度、条子定量等因素。

(牵伸倍数大、短绒高、定量轻,隔距应偏小设定)C、最长纤维长度及2.5%纤维长度与手扯长度的近似关系①、最长纤维长度约为手扯长度+14mm。

②、2.5%纤维长度约为手扯长度+8mm。

4、并条后区牵伸的设置并条后区牵伸其作用是为伸直纤维做准备、为前区牵伸做准备.后区牵伸倍数的确定根据原料情况,长度、长度整齐度、半制品纤维伸直情况、并条的道数、条子定量、罗拉隔距等确定.必须注意的是小的后区牵伸倍数的选择必须考虑设备状态.后区牵伸倍数确定原则①、纤维长度越大、越一致,牵伸倍数可以越大。

②、纤维长度越短、越不一致,牵伸倍数必须越小.③、原料越卷曲,后区牵伸倍数必须越大。

④、道数越多,后区牵伸倍数必须越小。

5、并条道数A、精梳后单并是发展方向,但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实施。

①、具有短片段自调匀整的并条机。

并条工序的任务及流程

并条工序的任务及流程

并条工序的任务及流程并条工序的任务及流程一、并条工序的任务原棉(或化纤)在经过开清棉和梳棉工序后,虽已制成了生条,但生条的长片段不匀率比较高,其中的纤维多呈弯钩和屈曲状态,伸直平行度较差,而且生条中还存在部分小纤维束。

所以,要通过并条工序的加工,以提高棉条质量。

并条工序的主要任务如下:并合将6-8根生条随机并和,以降低熟条的重量不匀。

牵伸利用牵伸作用改善生条结构,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和分离度。

混合借助并和和牵伸,使棉条中不同性质的纤维充分混合均匀。

成条制成条干均匀的棉条,并有规律地盘放在棉条筒内以便于搬运及下道工序的使用。

二、并条机的工艺流程1、喂入部分:棉条筒、导条辊、给棉罗拉。

2、牵伸部分:牵伸罗拉、牵伸皮辊、加压机构等。

牵伸罗拉的表面有沟槽,皮辊也称为上罗拉,皮辊依靠下罗拉回转摩擦带动。

弹簧摇架加压、气压加压等。

3、成条部分:集束器、圈条器等。

并条机的喂入型式有平台式和高架式:平台式的导条台成V字形,可托持棉条,并使之依次平行排列,通过平台进入牵伸装置,要求台面要光滑,平台的高度不宜太低,否则易产生折条,造成断头。

平台上有导条柱,用来改变棉条的前进方向。

但此种型式整洁美观,光线明亮,清洁方便,但最远的条筒离给棉罗拉距离较远摩擦力大,且棉条在转向时也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故限制了并条机速度的进一步提高。

高架式,巡回路线短,由于棉条垂直积极上引、打折少可减少意外伸长,但长期停车后由于条子易下垂,造成意外伸长,故对纤维伸直度好的细特精梳棉条一般不宜采用此型式。

目前国外比较先进的并条机有瑞士立达、德国特吕茨勒、日本丰田等。

三、并和与牵伸1.并和作用所谓并和就是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棉条平行叠合成一个整体。

在并和过程中,若粗段与细段相并和,便可获得明显的均匀效果;若粗段(或细段)与粗细适中的片段相并合,由于棉条片段重量或粗细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均匀效果依然存在;当相对应的片段中粗段与粗段或细段与细段相并和时,片段的均匀度未被改善,但也没有恶化。

并条工艺设计

并条工艺设计



4、牵伸配置 1)总牵伸:接近并合数,为并合数的0.9-1.2倍,特 纱大于粗特纱。可结合前后工序的定量和牵伸机构的 能力综合考虑合理配置。 2)各道并条机的牵伸分配: 头道并条机喂入的生条纤维排列紊乱,前弯钩居多, 大牵伸时,虽可促使纤维伸直平行、分离度提高,但 对消除前弯钩效果不明显;二道并条机喂入条的内在 结构已有较大改善,且纤维中后弯钩居多,可用较大 牵伸消除后弯钩,但对条干均匀度不利。
并条工艺设计

一、并条工序作用 (1)并合(均匀、混合); (2)伸直平行; (3)牵伸拉细。



二、并条机的发展 1、机型 国产: 沈阳宏大纺机公司的FA302、FA306、FA326、FA327、 FJ1321、FJ1329等, 湖北天门纺机的FA317、FA319, 陕西宝成纺机的FA311F、FA313、FA322, 中航石家庄飞机制造公司纺机公司的FA312、FJ1312, 上海纺机总厂的FA316。


2、特点 (1)速度从500-700-1000m/min。 (2)牵伸形式为压力棒曲线牵伸,双区牵伸,中区 接近为1的固定牵伸,防止打滑,加强握持,另外起 到稳定和整理作用。 (3)输出导向辊利于高速条子换向。 (4)重加压、强控制,广泛采用弹簧和气动加压。 (5)自动换筒、自动清洁系统、自调匀整、在线检 测与控制,在线调节罗拉隔距等。 Nhomakorabea


单眼高速并条:沈阳宏大纺机公司的JWF1301,湖北天门纺机 的FA381,陕西宝成纺机的FA382,上海纺机总厂的CB100、 JWF1301、FA381高速单眼并条机. 国外: 瑞士立达RSB-D30、RSB-D35、SB-D10、 RSB-D30C、RSB-D35C 德国特吕茨勒尔HSR1000、TD03 意大利马佐里UNIMAXR、UNIMAX、UOMAXR、DUOMAX 梳并联:特吕茨勒尔、立达集成并条机IDF。

(工艺技术)并条机的牵伸型式及工艺配置

(工艺技术)并条机的牵伸型式及工艺配置

并条:并条机的牵伸型式及工艺配置发布时间:2009-2-18 8:54:00文章出处:中国纺机网一.并条机的牵伸型式并条机的牵伸型式经历了从连续牵伸和双区牵伸到曲线牵伸的发展过程。

其牵伸型式、牵伸区内摩擦力界布置越来越有利于对纤维的控制。

尤其是新型压力棒牵伸,使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分布集中,条干均匀,品质好。

(一)三上四下曲线牵伸三上四下曲线牵伸是在四罗拉双区牵伸型式上发展而来的。

如图5-4-1所示。

它用一根大皮辊骑跨在第二、三罗拉上,并将第二罗拉适当抬高,使须条在中区呈屈曲状握持,须条在第二罗拉上形成包围弧,对纤维控制作用较好。

但在前区,由于须条对前皮辊表面有一小段包围弧,在后区须条在第三罗拉表面有一段包围弧,称为“反包围弧”,使两个牵伸区前钳口的摩擦力界增强,并向后扩展,虽然加强了前钳口对纤维的控制,但易引起纤维变速点分散后移,影响条干质量。

(二)新型牵伸型式各种新型并条机其牵伸装置的特点是:(1)在加大输出罗拉直径条件下,通过上下罗拉的不同组合,或采用压力棒等附加摩擦力界装置,以缩小主牵伸区的罗拉握持距,适应较短纤维的加工。

(2)在主牵伸区中,须条必须沿上下罗拉公切线方向进入钳口,尽量避免在前罗拉上出现反包围弧,否则,会增加前钳口处的摩擦力界向牵伸区扩展,使纤维提前变速,且变速点分散。

1.压力棒曲线牵伸压力棒牵伸是目前高速并条机上广泛采用的一种牵伸机构,在主牵伸区放置压力棒,增加了牵伸区中部的摩擦力界,有利于纤维变速点向前钳口靠近且集中。

根据压力棒与须条的相对位置,压力棒牵伸可分为下压式和上托式两种。

(1)下压式压力棒即压力棒在上须条在下,这种牵伸装置是当前高速并条机上采用最广泛的一种牵伸型式,如图5-4-2,5-4-3所示。

在主牵伸区中装有压力棒,它是一根半圆辊或扇形棒。

它的弧形边缘与须条接触并迫使须条的通道成为曲线。

压力棒的两端,用一个鞍架套在中胶辊的轴承上,使压力棒中胶辊连结为一个整体,并可绕中胶辊的中心摆动。

3Tex(涤棉混纺)并条工序

3Tex(涤棉混纺)并条工序

工艺设计之并条<14tex涤棉65/35混纺)<一)三并<1)三并后干定量=粗纱干定量×粗纱机实际牵伸倍数=2.065×7.31=15.09515g/5m三并后湿定量=三并后干定量×<1+5.05%)=15.86g/5m三并后公定定量=三并后干定量×<1+3.235%)=15.58g/5m<2)初步拟定半熟条特数为3100tex 并合数为n=6实际牵伸Ep=3100tex×n/3116=3200×6/3116=5.969机械牵伸Em=Ep×K=5.969×1.03=6.148总牵伸倍数Em===6.148Z4=124.19取124修正:m==6.16=×====5.98条子特数===3105.61tex 圆整为3105tex<3)速度计算选用并条机为FA306其中出条速度在148~600m/min,考虑所纺纱线为涤纶13tex细特纱,其生产设计速度略大于预并,出条速度初定为370r/min。

①紧压罗拉速度代入式中:=1960<r/min)②前罗拉速度代入式中:=363<r/min)<二)二并<1)上部得出二并之后的条子特数为3105tex<2)初步拟定半熟条特数为3200tex 并合数为n=6实际牵伸Ep=3200tex×n/3105=3200×6/3105=6.18机械牵伸Em=Ep×K=6.18×1.03=6.37总牵伸倍数Em===6.37Z4=122.26取122修正:m==6.38=×====6.19条子特数===3203.325tex 圆整3203tex<3)速度计算选用并条机为FA306其中出条速度在148~600m/min,考虑所纺纱线为涤纶14tex细特纱,其生产设计速度略大于预并,出条速度初定为370r/min。

CD18.5texK纺纱学并条工艺设计汇报

CD18.5texK纺纱学并条工艺设计汇报

皮辊直径(mm) 罗拉加压(N/单侧) 罗拉加压方式 条子喂入方式 自调匀整 开关车控制
直径
喂入条筒(mm ) 输出条筒(mm ) 高度 直径 高度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00,600
900、1100 300,350,400,500 900、1100 4.5
全机功率(kW)
(三)配置并条机主要工艺参数 1、速度选择 出条速度提高,产量也会提高,但是条干不匀率会增加,考虑到针织用纱 对条干均匀度的要求,出条速度初定为333m/min。 2、输出速度计算(参考表2) ① 压辊输出线速度V
Z 2 Z5 1.74倍 Z 4 Z1 Z 3 Z 6
②二道并条牵伸计算 ▲ E实
20 . 8 8.89 倍 18
选择牵伸配合率为1.01, E机=E实×1.02=8.89×1.01=8.98 倍 则牵伸区牵伸
E
8.98 8.63倍 1.02 1.02
●牵伸变换齿轮计算
(4)皮辊工作状态 保证并条机两眼的皮辊加压及直径一致,回转灵活。
(5)自调匀整 若使用自调匀整装置,可以大大减小质量不匀率及质量偏差。
3、若熟条质量偏差超出范围,该如何调整 (1)根据设计干定量计算出干重控制范围; (2)拿纺出的平均干定量与控制范围比较,确定是否需要调节; (3)用纺出平均干定量除以轻重牙、冠牙齿数,分别计算出每一齿可调定量值;
型号 眼数 眼距(mm) 适纺纤维长度(mm) 并合数(根) 出条速度(m/min) FA306 2 570 22~76 6~8 148~600
总牵伸 牵伸形式
4~13.5 三上三下压力棒加导向辊,无集束区
压辊
集束罗拉 前罗拉 二罗拉 罗拉直径(mm ) 三罗拉 后罗拉

纺织行业纺织工艺方案

纺织行业纺织工艺方案

纺织行业纺织工艺方案第1章纺织原料的准备 (4)1.1 原料的选择与要求 (4)1.1.1 原料的种类 (4)1.1.2 原料的品质 (4)1.1.3 原料的规格 (4)1.2 原料的处理与加工 (4)1.2.1 开松与清棉 (4)1.2.2 混纺与并条 (4)1.2.3 精梳与粗梳 (4)1.2.4 并丝与加捻 (5)1.2.5 络筒与整经 (5)第2章纺纱工艺 (5)2.1 粗纱工艺 (5)2.1.1 牵伸倍数的选择 (5)2.1.2 粗纱张力的控制 (5)2.1.3 罗拉隔距的配置 (5)2.2 细纱工艺 (5)2.2.1 牵伸倍数的选择 (6)2.2.2 加捻程度的控制 (6)2.2.3 纱线张力的控制 (6)2.3 并条工艺 (6)2.3.1 并合根数的选择 (6)2.3.2 并合方式的配置 (6)2.3.3 牵伸倍数的确定 (6)2.4 捻线工艺 (6)2.4.1 捻度的控制 (6)2.4.2 捻向的选择 (7)2.4.3 纱线张力的控制 (7)第3章织造工艺 (7)3.1 织物组织设计 (7)3.1.1 设计原则 (7)3.1.2 组织分类 (7)3.1.3 设计方法 (7)3.2 经纬纱准备 (7)3.2.1 准备要求 (8)3.2.2 工艺流程 (8)3.3 织造设备与工艺参数 (8)3.3.1 设备选择 (8)3.3.2 工艺参数设置 (8)3.4 织物后整理工艺 (8)3.4.1 热定型 (8)3.4.3 预缩 (9)3.4.4 染色和印花 (9)3.4.5 功能整理 (9)第4章针织工艺 (9)4.1 针织原料与设备 (9)4.1.1 原料选择 (9)4.1.2 设备配置 (9)4.2 针织基本工艺 (9)4.2.1 纱线准备 (9)4.2.2 针织编织 (9)4.2.3 针织密度 (9)4.3 针织花型设计 (9)4.3.1 花型设计原则 (9)4.3.2 花型设计方法 (10)4.3.3 花型应用 (10)4.4 针织后整理工艺 (10)4.4.1 热定型 (10)4.4.2 染色与印花 (10)4.4.3 功能性整理 (10)4.4.4 质量检验 (10)第5章非织造工艺 (10)5.1 纤维原料的准备 (10)5.2 非织造工艺方法 (10)5.3 非织造布的结构与功能 (11)5.4 非织造布后整理工艺 (11)第6章染整工艺 (12)6.1 染色工艺 (12)6.2 净洗工艺 (12)6.3 定型工艺 (12)6.4 功能性整理工艺 (12)第7章功能性纺织品开发 (12)7.1 功能性纤维的制备与应用 (12)7.1.1 功能性纤维制备方法 (13)7.1.2 功能性纤维应用 (13)7.2 功能性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 (13)7.2.1 设计原则 (13)7.2.2 开发流程 (13)7.2.3 开发方法 (13)7.3 功能性纺织品的功能评价 (14)7.3.1 评价方法 (14)7.3.2 评价指标 (14)7.4 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应用 (14)7.4.1 服装领域 (14)7.4.3 医疗卫生领域 (14)7.4.4 其他领域 (14)第8章纺织品检测与质量控制 (14)8.1 纺织品检测方法 (14)8.1.1 物理功能检测 (14)8.1.2 化学功能检测 (15)8.1.3 色牢度检测 (15)8.1.4 尺寸稳定性检测 (15)8.1.5 外观质量检测 (15)8.2 纺织品质量标准 (15)8.2.1 国家标准 (15)8.2.2 行业标准 (15)8.2.3 地方标准 (15)8.2.4 企业标准 (15)8.3 质量控制与管理 (15)8.3.1 原料质量控制 (16)8.3.2 生产过程控制 (16)8.3.3 成品质量控制 (16)8.3.4 质量管理体系 (16)8.4 纺织品安全与环保要求 (16)8.4.1 纺织品安全要求 (16)8.4.2 环保要求 (16)8.4.3 废水处理 (16)8.4.4 废气处理 (16)第9章纺织设备与自动化 (16)9.1 纺织设备选型与配置 (16)9.1.1 纺纱设备选型与配置 (17)9.1.2 织造设备选型与配置 (17)9.1.3 针织设备选型与配置 (17)9.1.4 染整设备选型与配置 (17)9.2 纺织设备维护与保养 (17)9.2.1 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基本原则 (17)9.2.2 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实施 (17)9.2.3 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 (17)9.3 纺织自动化技术 (17)9.3.1 自动化纺纱技术 (17)9.3.2 自动化织造技术 (18)9.3.3 自动化针织技术 (18)9.3.4 自动化染整技术 (18)9.4 智能化纺织生产线 (18)9.4.1 智能化纺纱生产线 (18)9.4.2 智能化织造生产线 (18)9.4.3 智能化针织生产线 (18)第10章纺织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8)10.1 国内外纺织行业现状分析 (18)10.2 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19)10.3 纺织行业创新方向 (19)10.4 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9)第1章纺织原料的准备1.1 原料的选择与要求纺织原料的选择对纺织工艺的质量和成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成条机构——集束器、喇叭口、小压辊、圈条 器等
四、随机叠合原理
两根不均匀的条子A和B相遇有九种情况
A
B
并合后结果
1. 粗 2. 粗 3. 粗
细 粗 适中
适中→改善 粗→改善 粗→改善
4. 细

细→改善
5. 细

适中→改善
6. 细
适中
细→改善
7. 适中 8. 适中 9. 适中
细 粗 适中
细→改善 粗→改善 适中→不变
调节环 直径
mm
适纺 品种
Ф12 (红)

Ф13 (黄)

Ф14 Ф15 Ф16 (蓝) (绿) (白)
棉或 化纤 化纤或
化纤混纺
混纺头并
另:上托式摆臂长短决定上托高度,摆臂长短有三种, 分别用于棉、棉型化纤及混纺、中长化纤及混纺。
八、FA306并条机传动
1、传动系统
1、传动系统
FA306并条机传动图
(7)定量适当↘→粗纱条干改善
2、熟条定量
细纱线密度tex 7.5以下 9-13 13-19 20-30 32以上
熟条定量g/5m 13以下 13-17 15-20 17-22 20-25
五 集合选择
1、喇叭口分普通式和压缩式两种。
喇叭口孔径经验公式:孔径(mm)= c g干
孔径过大起不到压缩效果,过小意外伸长堵喇叭口。 压缩喇叭口的C值=0.6~0.65 ,普通喇叭口的C值
②握持距的确定
3/3压力棒 4/4压力棒 3/4曲线牵伸 曲线牵伸 曲线牵伸
握 前区 LP+(5~10) LP +(4~8) LP +(3~5)
持 距
中区
LP +(3~5) LP -(3~5)
后区 LP+(10~ LP+(9~ LP +(10~15)
12)
14)
(找握持距与隔距的关系:先在机器上打一隔距A,在
3、台与台之间:由技术员控制冠牙、轻重牙调换,
减少台差。
浅筒里排
4、降低意外伸长的差异:合理搭配,满筒外排
5、采用自调匀整 双眼:降低重量不匀率
单眼机:降低重量不匀率和条干不匀率
二、影响纤维伸直平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1、牵 伸 型 式
简单罗拉牵伸
连续牵伸
双区牵伸
3∕4曲线牵伸
二、影响纤维伸直平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FA306 FA311 148~500m/min 300左右
立达D201(双眼)
600左右
出条速度↑→产量↑ 但条干不匀率↑
由于化纤易起静电,速度高时易绕罗拉、胶 辊,因此出条速度比纺棉时低10~20%, FA306出条速度 200 ~ 220m/min
头二三道出条速度配置:为了满足定台供应 和消耗,头道的产量大于二道,二道的产量大于 三道,应在出条速度配置予以考虑。
预并条:6并 E总<6倍 e后= 1.6-2.0倍 e前= 3倍左右 8并 E总<8倍 e后= 1.6-2.0倍 e前= 3倍左右
4、紧隔距重加压
适当缩小两对罗拉间的距离,使摩擦力界强 度较弱部分的范围减少,加大皮辊压力,使罗拉 钳口下的摩擦力界向牵伸区中部扩展,都能增强 牵伸区中部对纤维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变速点向 前钳口集中,有利于条干均匀度,中部摩擦力界 强→牵伸力↑→纤维伸直度↑
3∕3压力棒附导向 辊曲线牵伸
4∕4压力棒附导向辊 曲线牵伸(双区+ 曲线)
5∕3多胶辊曲线牵伸
2、工艺道数:梳→细 奇数原则
梳棉机针齿配置与纤维弯钩
从梳棉到细纱工序弯钩方向的变化
梳棉
头并
二并
粗纱
细纱
前弯钩纤维伸直效果的函数图像 后弯钩纤维伸直效果的函数图像
试验结论: 前弯钩纤维:在E<3时 E↗→伸直度↗ 在E≥3时E↗→伸直度↘ 后弯钩纤维:在E<3时 E↗→伸直度↗ 在E≥3时E↗→伸直度↗↗ ∴伸直前弯钩时,E应小于3,接近3 伸直后弯钩时,E应越大越好
∴常用顺牵伸
(2)精梳混纺纱 ①涤预并:纤维多为前弯钩
∴可参考头并牵伸分配 ②混并头道:参考二并牵伸分配 ③混并二道:参考头并牵伸分配 ④混并三道:参考二并牵伸分配
(3)牵伸倍数 8并:头并 E总<8倍(7倍) e后= 1.6-2.0倍(1.74倍) e前=3
倍多
二并E总>8倍(8.6倍) e后=1.06-1.15(1.07倍) e前= 7.5 倍多
集束罗拉 3/3压力棒曲线牵伸(118×294×314×294)×2
导向辊 4/4压力棒曲线牵伸
(300×300×300×400×400)×2 越来越重的加压适应牵伸的增大,但过大的加压会造
成:耗电↗胶辊罗拉轴承寿命↘
三、出条速度
A272出条速度 120~250m/min 200左右
FA302
148~503m/min 270左右
(1)相邻罗拉间的距离有握持距,隔距和中心距 三种表示方法。
握持距:两握持点间的曲线距离, 根据纤维的品质 长度来定,用于作工艺。
隔距:相邻罗拉间表面距离,用于保全。
中心距:相邻罗拉间中心距离, 用于调摇臂加压装 置的钳爪位置 。
①确定罗拉隔距时应考虑的因素 长度↗ →隔距↗ 伸直度↗ →隔距↗,但伸直度↗ →牵伸力↘ 应增 加附加摩擦力界 长度整齐度↗ →隔距可以↘,但长度整齐度↗→牵 伸力↗→隔距↗ 喂入定量↗→隔距↗ 附加摩擦力↗→隔距可以↗, 须条紧密度↗→隔距 ↗ 牵伸↗→隔距↘,牵伸↘→隔距↗ 加压↗→隔距↘,加压↘→隔距↗→牵伸力↘ 输出速度↗→隔距↘ 头道→隔距↘,二道→隔距↗
16
2.4-2.6
18
2.6-2.8
20
2.7-2.9
22
2.8-3.0
24
3.0-3.2
24以上
3.2-3.4
普通喇叭口 孔径mm 2.8-3.0 2.9-3.1 3.2-3.4 3.4-3.6 3.6-3.8 3.8-4.0 4.0-4.2 4.2-4.4 4.4-4.6
六、张力牵伸
1、前张力牵伸:e前张正常时,棉网顺利集束下引, 不起皱,不涌头。
=0.9~1 选用喇叭口时,下列情况下孔径宜偏大掌握 : (1)出条速度高; (2)前张力牵伸倍数轻小; (3)相对湿度较高、较低; (4)喇叭口出口与紧压罗拉握持点距离较大; (5)化纤及混纺
2、喇叭口孔径选用
棉条定量
压缩喇叭口2.0-2.2
12
2.1-2.3
14
2.2-2.4
四、熟条定量
1、根据纺纱线密度、产品品种、设备配台、罗拉加压能力等 情况来定。
(1)纱的线密度↗→定量↗
(2)本色纱→定量↗ 色纺纱→定量↘
精梳纱→定量↘ 梳棉纱→定量↗
(3)化纤、混纺→定量↘纯棉→定量↗
(4)道数:头并→定量↗ 二并→定量↘
(牵伸小)
(牵伸大)
(5)罗拉加压充足→定量↗
(6)定量↗→前纺配台↘→成本↘
a1=a0·E-x·(E-1)﹤a0·E产生负偏差; 第三根滞后变速时,与第二根间
a1=a0·E+x·(E-1)﹥a0·E产生正偏差; 实际移距与正常移距间的差值称移距偏差)
② E头﹤并合数,E二﹥并合数,称为顺牵伸
头道牵伸倍数小,并且通过调整前、后区 的牵伸分配,使后区牵伸倍数增大,前区牵伸 减小,使前、后区都接近3倍,有利于前弯钩的 伸直;二道牵伸大,并且使后区牵伸减小,牵 伸集中在前区,有利于后弯钩纤维的伸直,因 此,顺牵伸有利于纤维伸直度的提高→条干均 匀↗。
(1)高架式 不带上压辊 e后张=1.00~1.03 带上压辊 纯棉e后张=1.01~1.02 化纤e后张=0.98~1.01
(2)平台式转向喂入:
纯棉:e导-给=1.01~1.02 e给-后=1.01~1.02
化纤:e导-给=0.98~1.00 e给-后=1.00 ~1.01
七、压力棒高低位置(下压式)
(涤采用预并的原因:1.涤生条重不匀高→混比不准;
2.纤维伸直度低;
3.奇数原则
3.牵伸分配及牵伸倍数 (1)头、二并牵伸分配:
试验:①E头﹥并合数,E二﹤并合数, 称为倒牵伸 头道大牵伸,恶化了条干,到二道又可以通过
并合得到改善,且二道牵伸小,恶化小,因此, 倒牵伸有利于条子的条干均匀度提高。 (倍aE1↗牵=→a伸条0·后E干;,恶头化端根距据离:a1牵,伸理前想头状端态距下离,为正a常0经移过距E 第二根提前变速时,与第一根间
(1)出条速度↗→e前张↗ (2)相对湿度↗→e前张↗ (3)纺纱原料:纺化纤→e前张↘ e前张≤1
纯棉→e前张↗ e前张≥1 精梳T/C→e前张↗ 防精梳棉涌皱,
e前张比纯棉略大 (4)喇叭口型式:压缩型→e前张↗ 普通型→e前张↘
e前张=0.99~1.03倍 较小的e前张对条干均匀有利
2、后张力牵伸:不起毛 避免意外伸长

45 35

76 29

61 43

66 H

Q G

70 51

63 K

21 24
=7.468×
Q G
式中:K——牵伸微调齿轮(冠牙),齿数有121、122、123、
124、125五种,调一齿变化小;
H——牵伸变换齿轮(轻重牙)的齿数,有25、26、27 三种,调一齿变化大;
2、传动计算
(1)紧压罗拉速度
n n 压 =
电×
F E
(1-打滑率)
F——200,190,180,170,160,150,140,130,120
E——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
2、传动计算
(2)前罗拉与后罗拉间的牵伸倍数(总牵伸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