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案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认识溶解的现象2.建立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3.认识溶解和乳化重点:溶液的概念难点:理解溶液的特性学习过程实验准备【实验9-1、2、3、4】一、溶液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含有80多种元素(情境引入: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其中溶有大量的物质,如果有可能,把海水中溶解的物质全部捞出来放在陆地上,能使陆地提高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干,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1.溶液的形成2.溶液的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教思考:让学生认真阅读溶液的定义,对溶液的定义中的各成分进行解读)3.对溶液的理解⑴溶液的特性:均一性、稳定性;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教思考:让学生思考怎样判断溶质和溶剂)(叫表达:用专业用语来表达溶液的组成,要求表达专业化、规范化)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
一种溶液中溶质可以为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②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⑶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气—液体系:液体是溶剂液—液体系:量多的为溶剂。
但如果有水参加,无论多少,水均为溶剂。
如没有指明,溶剂均为水。
固—液体系: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里,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蔗糖溶液:溶质为蔗糖,溶剂为水。
且在该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存在。
在氯化钠溶液里,溶剂是水,溶质为氯化钠,且氯化钠是以离子存在(NaCl=Na++Cl-)(注意记住蔗糖和氯化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⑷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未溶解的溶质不能计算在溶液质量当中。
4.碘、高锰酸钾与水、汽油的溶解情况;酒精和水之间的溶解情况碘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酒精与水能互溶(教思考:引入对物质溶解性的理解。
酒精和水称为互溶是因为这两种物质均为液体,但规定了水是溶剂。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4、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水平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水平。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擅长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的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连。
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使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1。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20页提出: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以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概念为中心,以对它们的简单计算和应用为两翼,并加以延伸而带动其它有关溶液的知识,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三、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教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溶液
问题:喝过雪碧、可乐吗,啥味道?喝过纯净水吗,啥味道?
结论:生活中的液体多数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
下面我们重复两个生活中的实验。
解释:。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
如此,你能给溶液一个定义?
一溶液
1.溶液:。
溶液的特征:。
均一:。
稳定:。
2.溶质:。
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
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解在
其中)。
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很难洗去,解决的方法有以下三种:可以用肥皂水洗;可以用洗衣粉洗;可以用汽油洗。
用谁洗效果更好呢?
【实验探究2】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这说明:。
思考:看来衣服上的油滴用汽油洗效果更好;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前边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么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二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步骤】取少量高锰酸钾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醇,观察现象。
液—液互溶时,。
2.通常:有水时,。
3.溶质可以为:。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如等。
【溶液的用途】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
2.医疗上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提供植物所需养料。
4.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汽油可以把衣服上的油脂洗去,是汽油可以溶解油脂。
那肥皂水、洗涤剂也可以洗去油污,道理何在?
乳浊液:。
实验结论:
1.人们把能使。
这种现
象叫做
乳化现象。
确切地说是类似于形成水合分子。
乳化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无数细
小的液滴-----使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
2.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现象。
两者效果相同但
原理不
同。
第二课时
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与探究】NH4NO3、NaCl 、NaOH分别溶于水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水的温度;
○2向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NaOH 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实验结论:NaCl 溶于水没有现象;
NH4NO3溶于水时;NaOH 溶于水时。
实验分析: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
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
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
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
综上所述,我们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②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③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溶液温度。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我们也可以设计装置探究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只是不太准确而已。
这种方法叫做定性分析。
请看下面定性分析实验方
案: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 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
溶质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钠
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3.“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A.白糖
B.味精
C.生石灰
D.洗衣粉
【基础训练】1.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蔗糖
2.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
3.试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溶液,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开放题。
4.试从微观的角度说明溶质在溶液中是怎样存在的,由此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
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牛奶是一种混合物,查阅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其中所含的成分。
5.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1.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用来
(1)装置A产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2)装置B产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
2.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啤酒②水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3.某一杯长期放置的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 g/cm3,则下部的密度为()
A.大于a g/cm3
B.等于a g/cm3
C.小于a g/cm3
D.无法判断
4.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清洗剂洗油腻的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