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透视散文之美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究散文之美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究散文之美散文是一种对自然、生活、情感等主题进行描写和表达的文学形式。
它以纯粹文字的方式,通过对细节和感知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美的境界和文学价值。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徐志摩的作品,通过对荷塘春色的描述,表现了一种纯净、宁静和幸福的美感。
在散文中,美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营造等方式,将美感传递给读者。
《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场景。
文章开头就以“碧玉”来形容荷叶,使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湖水和透明剔透的美感。
接下来,又以“带着微微的光晕”的月亮形容夜空,使人感受到夜晚的宁静与祥和。
在文章中,作者还借荷塘的宁静来比喻自己在异乡的孤寂,通过荷塘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除了描绘细节,情感的表达也是散文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对自己离开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家乡的向往和眷恋,表达了一种深情的美感。
文章中的形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动情和对家乡的痴迷,通过这种情感的流露,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进而体会到散文的美感。
意境的营造也是散文之美的一种体现。
《荷塘月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恬静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文章中对于月光倒映在水中,荷叶的轻轻摇曳等描写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通过文字的叙述,还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和阅读体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散文所传递的美的信息。
《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春色的描绘,展现了散文之美。
通过细腻的描写、情感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营造,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纯净和美好的氛围。
正是这种美感的存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情感的共鸣,感受到了散文的力量和魅力。
散文之美不仅仅来自于文字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传递出的情感和意境,与读者形成一种共鸣和交流。
这种美感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和表达。
读出散文类课文的“三美”

读出散文类课文的“三美”
散文是一种优美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散逸自由的风格,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思想,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在散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三美”,即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情感美是散文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散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是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体现。
作者通过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交流情感。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他以悲伤的情绪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破坏的忧虑和对传统价值的颂扬。
这种深情的抒发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能够共鸣并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意境美是散文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准的描写为读者创造了美丽的意境。
通过对事物外表和内在特征的细致描写,作者呈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郭沫若的《沉睡的灵魂》中,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
这种细腻而美丽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力量。
语言美是散文作品的精髓所在。
散文的语言通常简练明了,富有艺术感染力。
作者通过对字词、句子和段落的选择和运用,使文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他以犀利的文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道德的追求。
他的语言直击人心,深入人心,使人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他的观点。
鲁迅的散文之美 欣赏他的细腻情感表达

鲁迅的散文之美欣赏他的细腻情感表达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通过赏析鲁迅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触动。
一、散文的魅力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思想和见解的文学形式。
与诗歌或小说相比,散文更注重真实性和表达的直观性。
鲁迅的散文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读者能够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情感和思考。
鲁迅的散文具有深度和广度。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问题。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疯狂的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通过这种方式,他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反思,并激发了对变革的需求。
二、鲁迅的细腻情感表达鲁迅的散文中充满了细腻的情感表达。
他以自己深刻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感悟,将情感融入到文字之中。
他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性的深思和对社会的痛苦感受。
在《呐喊》中的《狂人日记》,鲁迅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了一个疯狂人的心路历程。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疯狂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助,以及对现实的痛苦抗争。
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并思考人性的真相。
三、鲁迅散文的意义鲁迅的散文作品对中国文学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作品通过真实地描述社会现实和人性弊端,引导人们思考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他的作品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觉醒的渴望。
鲁迅的散文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在当时和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勇敢地面对现实,以及思考个人的奋斗和作为。
四、对鲁迅散文的欣赏对于鲁迅的散文作品的欣赏,首先要对其文字的简练表达感到赞赏。
鲁迅的语言清新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华丽修饰,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情感和思想。
他的文字凝练而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鲁迅的散文作品的深度和思考也令人钦佩。
他通过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剖析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读出散文类课文的“三美”

读出散文类课文的“三美”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散文课文的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一篇散文课文之所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它具备了“三美”,即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散文课文的“三美”。
首先是结构美。
一篇散文的结构是否完整、有条理,直接决定了它的整体效果。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条不紊,一气呵成的感觉。
散文课文的结构美主要表现在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安排上。
开头要引人入胜,让读者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中间要有明确的重点,展开合理的论述,引出精彩的事例和故事;结尾要有点睛之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读《红楼梦》有感》一文中,杨诵在开头用“我想……”引出自己的思考,中间用“但是……”引出对《红楼梦》的观点,结尾用“多么美好啊!”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是语言美。
散文课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法上。
好的用词能够让文章显得雍容华贵,表达作者的思想内涵;好的句法能够让文章的行文流畅,让读者有愉悦的阅读体验。
比如在《小时候的故事》一文中,作者用“在那样的阴沉潮湿的夜晚,母亲端着一碗热乎乎的豆浆走进了我的梦境。
”这句话中,“阴沉潮湿的夜晚”、“热乎乎的豆浆”都是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句子的长短变化也让文章显得有韵律感,让人留连忘返。
语言美的运用,让散文课文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是意境美。
散文课文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上。
一篇好的散文课文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比如在《那些花儿》一文中,林格老师用“红色的书签,犹如熊熊烈火将浓烈地诉说着爱的故事,温暖的故事,关于孩子的故事。
”这句话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深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能够让人产生深刻的思考。
散文作品解析感受生活中的美妙瞬间

散文作品解析感受生活中的美妙瞬间生活中有许多美妙瞬间,它们可能出现在一段闲聊时的突如其来的温馨对话中,或是人们走在街头巷尾突然发现的一朵绚丽的花朵,亦或是身处大自然时感受到的那份心灵上的宁静与安详。
这些瞬间或微妙、或绚烂,总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我们短暂而珍贵的慰藉与感动。
如今,我将带您一起走进散文作品中,解析其中蕴含的生活之美。
在散文作品中,赋予文字以生活情感是其核心追求之一。
作者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在描述生活瞬间时常常选择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
在《瞬间的美》中,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寂静的午后,窗外的风景映入眼帘,落地窗上的灰尘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样细枝末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平静与宁谧,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宛如视频般的场景中。
这种细节描写的运用,使散文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除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散文作品中的情感渲染也是其特色之一。
通过在文字中渲染出情感,作者能够将内心的感受传达到读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美妙瞬间所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比如在《流动的时光中》中,作者用柔和的笔调描写了一位老人在公园中悠闲散步的场景。
他描述老人面带微笑,步履轻盈,仿佛与时间和谐共舞。
这种情感的渲染使读者能够对老人的快乐与满足产生共鸣,也唤起了自身对生活美好瞬间的思考。
在散文作品中,抓住生活中的微小瞬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法。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看似平凡的瞬间,但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会发现其中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在《人间微光》中,作者描写了在一个繁忙的街道上,一个孩子正专注地玩着一个小小的纸飞机,眼中满是快乐与期待。
这个画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反映了孩童对生活中微小瞬间的执着与热爱。
通过对这些微小的瞬间的描述和分析,散文作品能够引导读者更加仔细地观察和品味生活中的美好。
除了以上的特点,散文作品中的多元化视角也是其特色之一。
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呈现生活中的美妙瞬间,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生活。
从无语到千言万语——浅谈写景散文的“三美”

— —
浅谈 写 景散 文 的 “ 三 美”
o彭 飞
摘 要 :在写景散文创作过程 中,从无言到千言万语 ,要 突破 常规语 言的限制,细致地捕捉景物的形 态及变化, 展现 出景物在一定时空里的情致 美。一是借助绘画技巧 ,善 于展示斑斓的 色彩 ,勾勒万种 形态,增 强景物的视觉 冲击力;二是善于描 写景物 的动 态美 ,或直接 刻画 ,或借助客体的 力量 ,催 生动态之 美,或借客体的动 态来烘托 主体 ;三是在 细致刻画景物 的基础上,融入主体 的情思,形成一定的 “ 境界”。 关键 词:绘画美 以动衬静 有我之境 客体
情 感 真 挚 、细 腻 ,须 得 具 备 三 美 : 一 是 绘 画 美 : 二 是 动 态 多高 。树 丫弯弯 的, 向四周伸 展着 ,像 一个热情 的人张开 美 ;三 是 情 感 美 。
一
双臂 欢迎远客 的到来 。树 叶密密的 ,一层层嫩绿 的细叶从
深 绿 的 老 叶 中 冒 出 来 , 正迎 着 风 沙 沙 地 响 着 。 ” 在 写 一 些
丽 的 。 在 现 代 诗 歌 中 , 新 月 诗 派 的 盟 主 闻 一 多 、 徐 志 摩 静 的 诗句 基本 上 都成 了名 言 名句 。 如诗 佛王 维 的 《 鸟 鸣 在 反 对 白话 诗 的 苍 白无 味 时 ,提 出 了 诗 歌 创 造 要 有 绘 画 涧 》 : “ 人 闲 桂 花 落 ,夜 静 春 山空 。 月 出惊 山 鸟 ,时 鸣 春 美 。闻一多在 《 北京晨 报 ・ 副刊 》 ( 十五年五 月十三 日)
涧中 。”大意 为:悠 闲的人能感到桂花 在一片 片的飘落 ,
中说 : “自然中有美 的时候 ,是 自然类似艺术 的时候 。最 春 天的夜晚 , 山里静悄 悄的 ,空空 如也 。一轮 弯月缓缓 升
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赏析散文的意境美作者:何书芹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45期散文的意境是指文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对于散文来说,意境是它的生命,有了意境的散文才具有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们就从找文眼、明线索、抓细节、品语言等几方面来举例分析,领会散文的意境美。
一、找文眼文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
它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它可以是包含激情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是表达深刻感受的句子。
大凡好的散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领会散文意境的钥匙。
如莫怀戚的《散步》结尾写道“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这一点睛之笔充满了对生活的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
阅读本文,我们会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觉得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一次平常的田野散步却写出如此大的意境,着实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二、明线索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明确了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如朱自清的《春》,全文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为线索,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开头写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是美好的春景画面,最后以赞美作结。
这一结构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诗画合璧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散文形散而神聚,要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就必须有明确的线索把零散的材料贯穿起来。
如杨绛的《老王》,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一路和他闲聊;老王得了夜盲症,作者的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老王给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去世前还硬撑着送香油、鸡蛋等。
文章以彼此的交往为线索,将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激起我们情感的共鸣:人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鄙视不幸者的理由!三、抓细节很多优秀的散文都是在细微处见精彩。
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

散文,是美地文学.美地思,美地情,美地景,美地色彩、音响,美地动与静.好地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景在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优秀地散文,如同欣赏优美动人地画圈,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执着地追求美地散文家,总希冀从生活里提炼出美地本质,从而自如地提示生活地自然美,唤起读者地情感地强烈共鸣.读他们地散文,好似欣赏一幅幅图画,令人留连忘返.“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地脚步近了.”朱自清地散文《春》以诗地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地春天图画,赞美、抒唱春地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章一开头,作者抓住春天地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春天地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地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地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地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迷离地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地意境,引起读者对春地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地美妙啊!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地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突出草地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地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地像火,粉地像霞,白地像雪”,突出花地争相斗艳,画出春天百花盛开地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地“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地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地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花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地绮丽春色中,“各做各地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地活力和希望.五幅图景,五幅画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老舍先生地《济南地冬天》,是一篇“纯”写景地散文,文中写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地字”,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地朴素美,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地独特风格,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也正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地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淡雅地山水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地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又何等明媚.作品地“出奇”之处,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地描摹上:“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地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地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蕴含着感人地脉脉温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雪后初晴地美景是第二幅画面.“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多么妙地雪霁晴峦图啊!更令人击节称奇地,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地色彩.山坡上,“有地地方雪厚地,有地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地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了地山尖“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到快日落地时候”,竟还有“微黄地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可以说,雪后地济南格外秀丽了.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地水墨淡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地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体现出了散文地图画美.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优美地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地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地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地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地优美境界,作者笔下地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地风景画.文章还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地风习画.文章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地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地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地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地奢华,但这是在滁州地土地上与滁州地老百姓一起宴饮地最好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地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地游乐风习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篇篇散文,犹如中国文化长廊中地一颗颗璀璨地明珠.优美地散文,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地艺术画面.它有着风光绮丽地图画美,把抽象地意境转化成色彩艳丽地画面,使读者地头脑中具有光、色、态地具体形象,让人们百看不厌,陶醉其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音乐美在散文中地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面透视散文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83-01
散文是一种形式自由,表达灵活的文学体裁,它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
那么鉴赏散文必须审视散文架构的基本单位--画面。
因为散文往往以若干个画面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连缀而成,创造出一幅幅动人的形象,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启迪,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让人如临其境。
在鉴赏散文时抓住散文的画面之美,能让我们快速进入意境从而深入体会散文的主题,深刻领会散文的魅力。
1.画面的直观美
读散文,首先给我们以视觉形式的直观美,通过散文画面的直观之美,可以让我们移情入内,沉浸在作家所表现的艺术氛围之中,产生情感共鸣。
宋代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青玉案》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抓住富有感情特征的具有表现性的事物,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让人惊叹的画面,情随景生,以景显情,给人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把读者引入情景画面之中,产生情感共鸣。
茅盾的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就让我们在文中描绘的画面中深刻理解白杨树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
律向上,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段话使白杨树的”干”——”绝无旁枝”,”枝”“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的直观形象充满我们的视野,同时我们看树干,树叶,树枝须平视和仰视,就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
之后又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白杨树的”皮”上——”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活化出白杨的干、枝、叶、皮想从而让我们想到到西北高原上”对抗着西北风”的坚强性格,深刻揭示出北方的农民以及整个华北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战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读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散文画面带来的直观之美。
2.体悟情感美
情感是散文的血液。
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谊,只要用心去读,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道士塔》一文是余秋雨先生对20世纪初敦煌文物被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悲剧的深沉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应抓住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即”我好恨”这三个字),深入讨论分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把握了情感内核,再联系写作背景,我们马上会理解文章。
”文学是人学”,不走进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也没有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就放弃了语文课本里最重要的感情资源。
这样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如此,学生的精神人格也就势必残缺。
我们应顺着情感这条线索,走进作者的情感
深处,破译作者的心灵密码。
3.感受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情感自然流露,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
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
3.1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朱自清在《背影》中,以家庭灾祸起笔,在设置父亲送子远行的背影时,描绘出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流泪。
”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因此,唯有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主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暗淡,两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3.2 情感美的鉴赏,要对情感进行追本溯源,进行一番理性思考。
在《背影》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这是因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在的着落。
由此可见,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
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关键是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何途径入手、探幽。
4.”神”之所在,以审美性来传递内在实用
4.1 体现在比喻上,比喻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描述手法,他的目的不是仅仅去暗示人们话外有话,言外有言,而是从另一种意义上去诠释它,甚至于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就使文章具有了更大的张力,达到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使文章更具有了朦胧感,意境美。
4.2 表现在意境的运用上,意境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营构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空间。
宗白华先生称其为”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的确,意境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般的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意境的创作和欣赏中,人们能进入自由的、审美的境地,那是对自然的回归和融入,使诗意的栖居变成现实。
但是这一词似乎是更多的运用于对诗歌的解读中,但是在散文中尤其是在写境状物类的散文中意境也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散文中的意境是景、物、情的自然融合,当涌动于心中的情偶然间遇到某一特定的物或者景时,这一情被牵动从而产生一种”以我观物,故万物皆有我之色彩”的感觉时,意境便产生了。
散文中的意境使欣赏者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在妙不可言的意境中欣赏者得到了现实中不可达到的自由高度,可以得到现实中不可得到的理想,这便是散文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
,宗白华
先生说:”艺术的境界,即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也是散文被称为”美文”之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