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介绍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目
录பைடு நூலகம்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流动源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0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0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技术规定试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技术规定(试行)1适用范围本规定规定了开展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比对的方法和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对辖区内环境空气臭氧自动监测质量进行现场核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定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HJ 590 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HJ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tandard Reference Photometer,SRPNIST与EPA于1981年合作开发的标准参考光度计,作为臭氧参考标准。
主要性能指标:测量范围:0-1000 nmol/mol;测量不确定度:±1 nmol/mol(0-100 nmol/mol)、±1%(100-1000 nmol/mol)。
3.2 臭氧传递标准指经过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RP)量值传递(可经过一级或多级传递)后,可用来进行现场环境臭氧分析仪的比对和向现场的环境臭氧分析仪传递准确度的臭氧校准仪。
4方法原理采用经量值溯源的臭氧传递标准,对正常工作状态的国家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的臭氧分析仪进行现场比对,以分析仪测定值与传递标准设定值的相对误差评价子站臭氧分析仪的准确度。
5试剂和材料5.1 采样管线及接头,采样管线采用不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的聚四氟乙烯材料,接头包括三通、两通等常用接头。
5.2 臭氧传递标准运输箱,减少仪器运输过程中的物理震动、位移等。
6仪器和设备6.1 臭氧传递标准可根据比对实施者的实验室条件,选择下列传递标准之一用于现场比对用。
6.1.1 臭氧校准仪经过臭氧标准参考光度计(SRP)直接校准过的臭氧校准仪。
6.1.2 多种气体校准仪经过臭氧校准仪校准过的多种气体校准仪。
与零气源连接后,能够产生稳定的接近系统上限浓度的臭氧(0.5 μmol/mol或1.0 μmol/mol),能够准确控制进入臭氧发生器的零空气的流量,至少可以对发生的初始臭氧浓度进行4级稀释。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可信度分析服务项目需求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9年4月目录第一部分项目技术需求 (3)1.项目背景 (3)2.项目目标 (4)3.项目依据 (4)4.监测数据质控管理现状 (5)5.项目需求内容 (8)5.1.网格数据服务 (9)5.1.1.服务内容 (9)5.1.2.服务要求 (9)5.1.3.服务范围 (9)5.1.4.服务时间 (10)5.2.数据诊断模型及算法 (10)5.2.1.服务内容 (10)5.2.2.服务要求 (11)5.2.3.服务范围 (11)5.2.4.服务频次 (11)5.2.5.提交成果 (11)5.3.数据质量分析报告 (12)5.3.1.服务内容 (12)5.3.2.服务要求 (12)5.3.3.服务范围 (12)5.3.4.服务频次 (13)5.3.5.提交成果 (13)5.4.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专题分析报告 (13)5.4.1.服务内容 (13)5.4.2.服务要求 (13)5.4.3.服务范围 (14)5.4.4.服务频次 (14)5.4.5.提交成果 (14)5.5.监测子站运维监管服务 (14)5.5.1.服务内容 (14)5.5.2.服务要求 (14)5.5.3.服务范围 (15)5.5.4.服务频次 (15)5.5.5.提交成果 (15)6.项目服务要求 (15)6.1.工期要求 (15)6.2.服务人员要求 (16)6.3.质量保障要求 (17)6.4.安全保密要求 (17)6.5.项目成果要求 (17)7.项目收益 (18)1第二部分投标人的资格条件 (18)第三部分附件 (20)1.技术规格偏离表 (20)2第一部分项目技术需求1.项目背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是全国环境监测的网络中心、技术中心、质控中心、数据(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始终坚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原则,为生态环境部实施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持。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技术规定(试行)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技术规定(试行)1 适用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手工比对核查仪器、现场操作、数据处理以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机构对辖区内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自动监测开展手工比对核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定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18 环境空气PM10 和 PM2.5 的测定重量法HJ 65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 和 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656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手工监测方法(重量法)技术规范JJG 1036 电子天平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参比方法采样器 Reference method sampler用于对审核采样器进行准确性检查的手工颗粒物采样器。
3.2. 审核采样器Audit sampler经适用性检测合格,携带至现场对环境空气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比对的手工颗粒物采样器。
4 方法原理利用审核采样器与被核查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进行同时段采样,计算自动监测仪器与审核采样器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评价数据质量。
15 试剂和材料5.1 滤膜聚四氟乙烯材质,φ47mm,滤膜对 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 99.7%。
5.2 滤膜盒滤膜盒应能保证滤膜承接颗粒物的部分不与滤膜盒盖接触,材料应为对采样结果无影响的惰性材料。
5.3 换膜工具包括镊子、气密性盒子等。
气密性盒子用于盛装滤膜盒与镊子等工具。
5.4 采样头清洗用品包括棉签、无水乙醇、无尘纸及硅脂等用品。
6 仪器和设备6.1 颗粒物采样器包括参比方法采样器、审核采样器等手工采样器。
运维和质控管理规章制度及行政处罚考题

运维和质控管理规章制度及行政处罚考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1.5分)1. 运维公司在运维检查中主要负责以下哪种工作:() [单选题] *A.接到现场检查通知后,按时到达点位,操作现场分析仪或质控设备,配合检查公司开展的各类现场检查工作。
B.在确保城市站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为现场检查公司的质控设备或联机比对设备提供空间或电力等保障,如超出其能力之外,应协助现场检查公司联系市站相关负责人。
C.及时整改运维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D.以上情况都有(正确答案)2. 运维公司连续______次考核出现__ 站点未达到,或者单次考核______以上站点未达到两率要求的,总站有权终止合同,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
() [单选题] *A、2,8%,15%(正确答案)B、2,15%,20%C、3,4%,10%D、3,10%,20%3. 总站要求第三方现场检查单位现场检查完毕后,______天内录入现场检查问题至运维管理平台,运维单位需在______天内完成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工作并提交,第三方现场检查单位针对运维单位提交的整改材料______天内完成审核。
() [单选题] *A、1,1,2B、1,1,3C、2,2,3D、3,3,3(正确答案)4. 大气室配合质管室开展针对国控网城市站的监督检查工作中,主要负责的工作中不包括以下哪种:() [单选题] *A.对运维检查问题进行分类(正确答案)B.提供运维管理系统服务,供质管室和相关检查公司使用C.根据质管室反映的运维、仪器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组织运维公司整改,并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合同约定对相关运维公司进行处罚D.组织网络检查公司开展数据审核、网络检查等工作5. 站点更换备机后,故障任务工单,需尽快执行处理,创建工单时间至故障处理节点提交时间,原则上中间这段时间不得超过______小时() [单选题] *A、2B、4C、12(正确答案)D、246.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国家气网质量管理工作中,以下哪项描述正确:() [单选题] *A、省级站组织建立 O3 一级标准实验室,制定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的操作规程、评价指标以及质量保证方法与质量控制指标。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案客观、准确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是评价、考核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
针对当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发展现状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1436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和常规气态污染物(SO2、NO2、CO)三类6项指标。
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传输,实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此外,大部分省(区、市)也建成了方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环境空气监测方法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保证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
随着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快速发展,其运行管理逐渐暴露出质量控制技术欠缺、质量管理手段不足等问题。
一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体系和质控体系不健全。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臭氧自动监测的量值溯源和传递体系以及颗粒物比对监测体系;国控站点不同来源标准样品质量良莠不齐,个别站点的SO2、NO2、CO等气体标准样品的量值偏差过高。
二是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适用性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仪器适用性检测的法律地位不清;缺少配套的适用性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技术规范不完善;缺乏不同区域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比对测试;颗粒物切割效率测试能力不全。
三是缺乏有效的对运维机构的监管手段。
部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社会运维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尚待健全;运维人员流动快,业务水平不高,上岗资质欠缺;对社会运维机构的监管办法和处罚手段缺失。
四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
国家网的运维机制发生了变化,原有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监测点位管理办法、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需要更新,质量管理工作依据需要完善。
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

《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1年11月目次前言 (ii)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 (1)5技术性能要求 (2)6安装、调试与验收 (4)7系统日常运行维护 (11)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3)9数据有效性判断 (15)附录A(规范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性能指标 (16)附录B(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 (17)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 (22)附录D(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验收报告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控工作记录表 (27)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工作,制定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技术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E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
本技术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刀谞、张显、孙家奇、侯书杰、孟晓艳、唐桂刚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董晶晶、李洁、陆晓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杨丽莉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王玲玲、黄腾跃、王楠、王思维、马双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霍俊涛、林燕芬、李跃武、梁国平本技术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如有相关标准发布则以标准要求为准。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ii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欧洲PM2.5监测等效方法与参比方法数据相对误差的数据质量目标为±25%
颗粒物手工采样及比对方面的技术规范/规定梳理
序 号
1 针对的对象 标准方法/技术规范 比对要求 /
手工采样器的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 设计、生产和 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93检测 2013) 自动监测系统 的安装、验收
13
手工采样器
14
自动监测仪
2 TEOM, 2 TEOM+FDMS, 7 β射线,1 光散射
15
小流量采样器
大流量采样器
自动监测仪
相 对 偏 差
16
线性相关分析
75%的R2≥0.90
17
比对期间PM2.5浓度数据统计
参与城市数 量
欧洲 CNEMC-2013 18 7
最小值 (μg/m3)
2.8 26.8
5
国家网质量管理需求 监测网初具规模,质控体系亟待完善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
总站
数据质量
实时发布平台
省级站
市级站
市级站
城市空气站 区域空气站
背景空气站 国家直管监测点
338个城市、1436个点位
40
15 201个(现有国控点抽取)
6
国家网现状
国家网自动监测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1. 数据质量监督时效性亟需加强 2. 自动监测质控核查技术体系尚未建立
9
美国EPA PEP流程概要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检查、平衡、 标记、称量
10
美国EPA 对人员、设备的要求
人员 分为现场专家、实验室分析员 具备资质,每年需通过 EPA 认证(讲座、示范、动手实
践、笔试) 设备 便携式审核采样器:坚固、耐用,适用于频繁运输。经 EPA批准为FRM/FEM 模块化构成,每个模块重量不超过18.1kg,总重量不超过 54.4kg
联邦等效方法性能评估项目( PEP ) ,评
估PM2.5监测网测量系统偏差,包括现场和实验 室活动,如样品采集和重量分析等。相关规定 见40 CFR Part 58, Appendix A, Section 3.5.3
国家监测网点位包括:采用 FRM/FEM 、 FEM
、连续分析仪的点位,化学组分分析点位,能 见度测量点位,其他特殊目的点位
3. 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颗粒物和臭氧标准传递技术体系不健全
7
美国EPA 开展专项工作
1997年颁布新空气质量标准、设定 PM2.5浓度限 值 为了比较州、当地监测站 (SLAMS)和国家核心 监测站 (NCore)的数据,开展 联邦参比方法、
Fiel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the Federal PM2.5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gram, Jan 2009
点位不多于5个,其质量保证机构每年开展5
6次/年减为4次/年。允许联邦政府代替州、地 次有效的性能评估;点位多于5个,其质量保 方、部落相关机构实施 证机构每年开展8次有效的性能评估。有效的 性能评估即例行监测仪器和审核仪器数据均 有效,且大于3μg/m3。 所有FRM/FEM采样器至少每6年审核1次。
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臭氧
自动监测现场核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质量管理室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主要内容
一、国家网质量管理需求与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家网颗粒物自动监测现场核查三、国家网臭氧自动监Fra bibliotek现场核查2
主要内容
一、国家网质量管理需求与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家网颗粒物自动监测现场核查
三、国家网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
3
国家网质量管理需求 大气环境形势严峻,政府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研究完善环境质量要素评价、综合评价指标和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QA/QC)技术
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 4
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国家网质量管理需求 新标准分步实施,须保证监测质量
新标准发布
2012年2月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增设了PM2.5浓度(年平均、24小时平均)限值和O3 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2012年 74城市 496点位 PM2.5、O3自动监测“三步走” 2013年 116城市 449点位 2015年 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11
欧洲 JRC-AQUILA QA/QC Programme
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所( JRC-IES, EC )于 2006-2009 年与相关机构合
作开展了颗粒物自动监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项目。利用移动实验室搭载手工采样器对成员国 境内 PM2.5 自动监测设备开展现场比对,采用不确
定度、相对偏差等指标评价自动监测数据质量。
目的: 评估各国参考实验室(NRLs)与JRC的可比性
评估监测站例行监测与JRC的可比性
评估参比方法与等效方法在现场的可比性及 DQO的达成情况 评估自动监测仪校正系数的使用及实施状态
12
参与国家及点位
18个点位,多为城市背景点 春、秋季开展 14天/点位
最大值 (μg/m3)
81.4 270.4
平均值 (μg/m3)
约20 109.7
比对数据质量目标(DQO) *完成情况
总数据量
欧洲 CNEMC-2013(all) CNEMC-2013(≤81.4μg/m3)* 365 47 16
相对偏差≤DQO 数据量
271 41 9
达到DQO 比例
74.2% 87.2% 56.2%
8
美国EPA 配套标准操作规程并持续完善
1998年制定联邦PM2.5性能评估项目现场标准操作规程(第1版)
2002年、2006年、2009年进行3次重大修订
1998制定第一版
引入独立的性能评估
站点审核比例由100%减至25%。审核频率由
2006修订第二版
40 CFR Part 58, Appendix A, Section 3.2.7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