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设的设计方案

基础工程课设的设计方案一、课程名称基础工程二、课程性质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涉及土力学、岩石力学、地基工程等专业知识,是建筑工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基础工程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础工程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建筑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1. 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力学、岩石力学、地基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基础工程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具备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4.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1. 土力学基础知识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学性质、力学模型、孔隙水和孔隙水压力、土体重量、土体内摩擦角、受拉和受压强度、土体流变性能等。
2. 岩石力学基础知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岩石的应力和应变、岩石的破坏模式、岩石的弹性模量、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的抗压强度等。
3. 地基工程地基工程的基本概念、地基的类型和特性、地基的设计方法、地基的施工工艺、地基的检测和监控等。
4.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基础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基础工程的具体操作流程。
五、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开设基础工程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讲授和辅导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教学,展示基础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
2. 模拟实训在实验室中进行基础工程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实地教学安排实地考察和实地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和计算,了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工程事业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和计算,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基础工程概述,介绍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设计原则。
2.第二章: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讲解基础工程的受力分析、承载力和稳定性。
3.第三章:基础工程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4.第四章: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讲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和质量控制。
5.第五章:基础工程的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问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
4.实验法:安排基础工程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1. 引言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
本文档将介绍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角色和要求。
2. 课程设计目标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通过工程实践,加深对基础工程理论的理解。
•掌握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方法。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内容涵盖以下方面:3.1. 选题和规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或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选题。
然后,学生需要进行项目规划,包括确定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和资源管理等。
3.2. 设计和分析学生需要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包括制定设计方案、进行工程计算和仿真分析等。
学生还需要学习并应用相应的工程设计软件和工具。
3.3. 实施和测试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验证。
学生需要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实施过程,并记录实施和测试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问题。
3.4. 结果评估和总结学生需要根据实施和测试的结果,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
学生需要分析项目的成功与否,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课程设计实施方法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4.1. 教师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选题、进行项目规划和设计,解答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实施和测试指导。
4.2. 独立和合作学生可以选择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也可以组成团队进行合作。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3. 学习资源教师将提供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学习指南、示例设计和工程软件等。
学生需要根据需要,自主学习和应用这些资源。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目录第1章原始设计材料 (2)1.1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 (2)1.1.1设计资料 (2)1.1.2 主要设计标准规范 (3)1.1.3 进程安排 (3)第2章桥台及基础构造和拟定的尺寸 (4)2.1桥台及基础构造设计图 (4)第3章荷载计算 (5)3.1上部结构恒载反力及桥台台身、基础上土重计算 (5)3.1.1 计算值表 (6)3.2土压力计算 (6)3.2.1 计算条件 (6)3.2.2 台后填土表面无活载时土压力计算 (6)3.2.3 台后填土表面有汽车荷载时土压力计算 (7)3.2.4 台前溜坡填土自重对桥台前侧面上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8)3.3支座活载反力计算 (9)3.3.1 桥上有汽车及人群荷载,台后无活载 (9)3.3.2 桥上、台后均有汽车荷载 (11)3.4支座摩阻力计算 (11)第4章工况分析 (12)第5章地基承载力验算 (12)5.1台前、台后填土对基底产生的附加压力计算 (12)5.2基底压应力计算 (13)5.2.1 建成后使用时 (13)5.2.2 施工时 (14)5.3基底承载力验算 (14)5.3.1 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14)5.3.2 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15)第6章基底偏心距验算 (15)6.1仅受永久作用标准值效应组合时,应满足e0≤0.75ρ (15)6.2承受作用标准值效应组合时,应满足e0≤ρ (16)第7章基础稳定性验算 (16)7.1倾覆稳定性验算 (16)7.1.1 使用阶段 (16)7.1.2 施工阶段作用的标准值组合效应 (17)7.2滑动稳定性验算 (17)7.2.1 使用阶段 (17)7.2.2 施工阶段作用的标准值组合效应 (17)第8章沉降计算 (18)8.1确定地基变形的计算深度 (18)8.2确定分层厚度 (18)8.3确定各层土的压缩模量 (18)8.4求基础底面处附加压应力 (18)8.5计算地基沉降 (19)8.6确定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19)8.7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19)第1章原始设计材料1.1技术标准及设计标准规范1.1.1设计资料某桥上部构造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形梁。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基础工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基础工程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以及基础工程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方法。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在讲授法中,我们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则。
在案例分析法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基础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法中,我们将学生进行基础工程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的基础工程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将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进行评估。
考试将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施工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爱好。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教学的环境,如教室或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施工工艺的优缺点。
3. 帮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工程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基础工程案例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工程方案的合理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工程专业,增强对基础工程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工程质量和安全意识。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工程实践中注重环境保护。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基础工程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施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对工程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能够为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基础工程概念与分类:讲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分类,包括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基础工程概述2. 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介绍基础工程的常用施工方法,如挖掘、浇筑、打桩等,分析各种施工方法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3.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基础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基础工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基础工程案例解析4. 基础工程质量管理:讲解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培养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
教材章节:第四章 基础工程质量控制5. 基础工程环境保护:介绍基础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2013.4.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基础工程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 (土木工程专业姓名:学号:班级:二 O 一四年四月任务书题目 1. 柱下钢筋混凝土桩基础设计一、设计资料1.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见图 1和表10.000-18.500-7.800-1.300杂填土灰色淤泥质土灰黄色粘性土图 1. 场地土层分布灰黑色淤泥质土-2.600表 1 各层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指标2. 柱端传至承台顶面处的荷载(设计值为:轴力 F =5000+300(n -10 (kN ,弯矩 M =400+50(n -10 (kN-m ,剪力 V =100+20(n -10 (kN (其中, M 、 V 沿柱截面长边方向作用; n 为学生顺序号,按名册顺序,各班 11号以后学生作此题目 ;3. 柱底面标高:-0.5 m4. 柱截面:F <9000KN时取 600×450 mm2, F >9000KN时取 600×540 mm25. 桩基安全等级:二级二、设计任务 (时间:1周1. 桩基础类型的选择:预制桩 (单号 ,灌注桩(双号2. 基桩的设计和计算3. 承台的设计和计算4. 桩基础的验算5. 桩基础的施工图绘制题目 2. 框架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一、设计资料1. 场地工程地质资料:如图 2和表 2所示。
0.000-1.600-0.600杂填土粉质粘土夹杂淤泥质土图 2. 场地土层分布黄红色粘性土2. 柱距布置及各柱端传至基础顶面的荷载(设计值如图 3所示。
其中, M 沿柱截面长边方向作用, n 为学生顺序号(按名册顺序,各班 1~10号学生作此题目。
柱 1柱 3柱 23. 各柱截面尺寸均为: 400×600 mm2。
4. 柱底面标高:-0.5 m。
二、设计任务 (时间:1周1.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剖面及构造设计2.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内力计算3.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配筋设计4. 基础的施工图绘制指导书一、基本目的和要求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基础工程的设计与计算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图纸、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熟悉和运用有关设计规范,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
【精品】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参考范例)

【精品】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参考范例)一、定位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培养学生关于基础工程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背景。
因此,该课程将旨在掌握基础工程方法、技术和实践,同时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理念,为学生融入未来工程实践社会做准备。
二、学习目标1.认识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基础工程的整体发展趋势和重大发展里程碑;2.了解基础工程的相关方法、技术、工具及其应用的原理;3.掌握基础工程的知识和实践,掌握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基础工程的实现;4.掌握基础工程的科学实践,熟悉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5.克服工程技术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形成科学驾驭法。
三、课程内容1.基础工程理论和方法(约5学时)(1)基础工程介绍和定义;(2)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3)基础工程的研究方法与技术;(4)系统、过程和产品模型,实现基础工程的应用。
(1)基础工程实践设计;(2)基础工程实验;(3)基础工程实践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介绍基础工程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基础工程的历史、发展和趋势;2.实践:借助基础工程的设计实践,及结合基础工程软件,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基础工程的方法;3.讨论:以大组、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分享基础工程的具体应用及学习心得;4.报告:学生应作出有关基础工程的报告,来阐明自己对基础工程方法、技术及实践的认知;5.实践:针对基础工程的具体实际项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及结合项目的分析。
五、课程考核1.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对基础工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验考核:考核学生在基础工程实验中对方法、技术及实践思想的掌握情况; 3.软件考核:考核学生运用基础工程软件实现相关设计和分析;4.项目考核:考核学生完成基础工程项目的研究及实践分析。
六、认识反思在学习基础工程的过程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了解实践的意义及对应的学习价值,从而指导学生在未来的领域实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4
x
M y xi
2 i
2、配筋计算 (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 纵向受拉钢筋依据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已知弯矩设计值为
M 1.35M 2 14.7 kN 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钢筋选 HPB300,桩的截面
尺寸为 500mm×500mm。由此确定桩的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计算过程如下: 取保护层厚度为 25mm, as 40mm 则
当桩间距 s≤6d 时,软弱下卧层的计算简图如上图,由图可知 基地附加压力 p0 p c
F G G f 2(a0 b0 ) li qsai a0b0 0 (d l )
其中 G f a0b0 (d l ) 0 , a0 b0 6m 0.2m 2 5.6m
n G e 11500 F 15.47, 估算桩数,取 G 1.07,e 1.15 ,则 n 1..07 1.15 915 Ra
取为 16. 5. 桩平面布置 由于采用挤土桩,其间距不宜过密,桩的最小中心间距不小于 3.5d 取为 1700,先暂按已假设的承台尺寸布置 4 排,每排 4 根桩,即桩的纵向中心间距为 1700mm,横向中心间距为 1700mm,桩外缘承台挑出部分纵向为 200mm,横向为 200mm。以上假设均符合构造要求。 6. 桩顶作用效应验算 先将承台先将承台顶面荷载换算成作用于承台底面的荷载,由于承台厚度
各桩顶竖向力:最大值 N 1k 911 .0kN ,最小值 N 4 k 717.6kN 。 7. 桩基承载力验算 (1)单桩承载力验算 平均竖向力: N k
Fk G k 11500 1296 1.35 828.1kN Ra 915kN 16 16
最大竖向力: N1k 911.0kN 1.2 Ra 1.2 915 1098kN 竖向承载力满足要求。 (2)桩尖持力层的承载力验算
q
w ,其中 q 1.65 ,quk 为按照深度修正的下卧层极
100 0 1.0 286.6kPa
w q uk
16 1.3 18.5 1.3 8.5 5.2 9.6 10.7 (18.5 0.5) 18.5 286.59 173.69kPa 173.5kPa 1.65
f a f ak b (b 3) d (d 0.5) 220 0.3 9.6 3.0 1.6 10.86 10.2 405kPa
因 p 378 kPa f a 4 05 kPa , p max 430.2kPa 1.2 f a 487 kPa ,故桩尖承载 力满足要求。 (3)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灰黄色粘性土
灰黑色淤泥质土
图1. 场地土层分布
表 1 各层土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指标
土层名称 杂填土 灰色淤泥质土 灰黄色粘性土 黑色淤泥质土 38.2 6.7 30.1 含水量 w(%) 重度 γ(kN/m3) 16.0 18.5 19.6 18.9 2.73 2.71 2.73 38.2 32.7 42.0 18.4 17.7 18.9 10 18 12 5 20 14 3.54 7.0 4.65 60 220 100 比重 ds 液限 wL(%) 塑限 wP(%) 内聚力 c(kPa) 内摩擦角 φ(度) 压缩模量 ES1-2(MPa) 承载力 fak(kPa)
Quk Qsk Q pk u qsik li q pk Ap 0.5 4 (25 6 100 2.9) 3800 0.52 1830 kN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特征值: Ra Quk / 2 915kN 4、初步确定桩数 因桩基承受弯矩和剪力作用,属偏心受压状态,不考虑承台效应,暂按
故 fZ
q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 z m z f az ,故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满足要求。
四、单桩结构设计
1、单桩内力计算 单桩内力的计算包括起吊时的内力计算和使用过程中的抗压计算。 先不考虑 桩内钢筋的自重对桩进行配筋,然后按照桩内实际配筋量验算桩的承载能力。 起吊时采用两点起吊,可以将吊点看成铰支座, 桩上的正弯矩为 M 1
11500 1296 1.35 1.35 4183.3 2 (6.0 6.0) (6 12.5 2.9 50) 6 .0 6 .0 378kPa p max p My Wy 378 1879 6 430.2kPa 6 .0 6 .0 2
图中第一排从左到右编号依次为1,2,3,4 使用过程中各桩桩顶何在设计值为
Ni F G M y xi n x2 F G n M y xi
2 i
则 N1
x
11500 1296 1.35 1879 2.55 745.2kN 16 8 (2.55 2 0.85 2 )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总应力为
Z 0 (d l ) 58.7 10.86 (7.8 2.9) 173.5kPa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f Z 限承载力,为:
w quk f ak b (b 3) d m (d l Z 0.5) w quk
p0
F G 2(a 0 b0 ) l i q sai a 0 b0
11500 1.35 1296 2 (5.6 5.6) (6 12.5 50 2.9) 5 .6 5 .6 265.4kPa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 z
p0 a0b0 (a0 2 Z tan )(b0 2 Z tan )
2. 柱端传至承台顶面处的荷载(设计值)为:轴力 F=4000+300(35- 10)=11500(kN) ,弯矩 M=200+50(35-10)=1450(kN-m) ,剪力 V=80+10(35- 10)=330(kN) 3. 柱底面标高:-0.5 m 4. 柱截面:F<9000KN 时取 600×450 mm2,F>9000KN 时取 600×540 mm2 5. 桩基安全等级:二级
二、设计任务 (时间:1 周)
1. 桩基础类型的选择:预制桩(单号) ,灌注桩(双号) 2. 基桩的设计和计算 3. 承台的设计和计算 4. 桩基础的验算 5. 桩基础的施工图绘制
三、设计步骤
1、持力层选择 从地面到地下 1.3m 为杂填土,其承载能力不高,不能作为持力层。 地下 1.3m 到 7.8m 为灰色淤泥质土,其 I L 1 ,查表得承载能力特征值为 60kPa,极限侧阻力极限值 q sk 25kPa ,也不宜作为持力层。 地下 7.8m 到 18.5m 为灰黄色粘性土,其 I L 0.73 ,查表得,极限侧摩阻 力 q sk 100kPa , 极限端阻力特征值 q pk 4500 kPa 承载能力特征值为 220kPa,可 以作为持力层。 2、桩型选择 选 用 500 mm 500mm 的 预 制 桩 , 承 台 底 面 标 高 为 -1.8m , 承 台 厚 度 为 1300mm,桩长选为 9m,桩的有效长度为 8.9m, 3、确定单桩承载力 由于 330/11500<0.1,故无需计算水平承载力。 按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承载力,灰色淤泥质土层 qsik=26kPa;灰色粘性土 层 qsik=100kPa,qpk=3800。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1 2 qx 2
1 桩上的负弯矩为 M 2 q (l 2 x) 2 M 1 8
则最优配置即为正负弯矩相等,解得 x 0.207l 0.207 9m 1863mm
当采用 C30 的混凝土时,重度约为 25kN/ m 3 ,则单位长度的自重载荷为
q 25 0.5 0.5 6.25kN / m
Es1 / Es 2 7 / 4.65 1.51 ,桩尖到下卧层距离与承台宽度 z / b 7.8 / 5.6 1.4 0.5 ,
查表得地基压力扩散角 22
z
265.4 5.6 5.6 58.7 kPa (5.6 2 7.8 tan 22 ) 2
G f ac bc d l 0 , 0
1.3 16.0 18.5 1.3 8.5 5.2 9.6 2.9 10.86kN / m 3 7 .8 2 .9
G f 6.0 6.0 (7.8 2.9) 10.86 4183.3kN p F G G f 2(a c bc ) l i q sia a c bc
yk
M 1 k H k h 1 4 50 33 0 1 . 3 1 879 kN m
按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的公式计算各桩竖向力:
N 1k N 2k Fk G k M yk xi 11500 1296 1.35 1879 2.55 911 .0kN 2 n 16 8 (2.55 2 0.85 2 ) xi Fk G k M yk xi 11500 1296 1.35 1879 2.55 717.6kN 2 n 16 6 (2.55 2 0.85 2) xi
N2
F G n F G n F G n
x
2 i
M y xi
2 i
11500 1296 1.35 1879 0.85 800.5kN 16 8 (2.55 2 0.85 2 )
N3
x
M y xi
11500 1296 1.35 1879 0.85 828.1kN 16 8 (2.55 2 0.85 2 ) 11500 1296 1.35 1879 2.55 910.9kN 16 8 (2.55 2 0.8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