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合集下载

悬壶济世成语解释

悬壶济世成语解释

悬壶济世成语解释
“悬壶济世”是一个成语,其中“悬壶”指的是行医卖药,“济世”则表示救助世人。

该成语的原意是指古代的医生在市场上悬挂一壶药,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以救助世人。

后来,“悬壶济世”逐渐演变为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精神。

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医生、医学工作者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强调他们的慈悲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救助他人而付出努力的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医生的成语

医生的成语

医生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医生相关的成语:
1. 对症下药:比喻医生用药要根据病情来开方,对症下药。

2. 赤脚医生:指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医生执照的民间医生。

3. 悬壶济世:形容医生治病救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4. 医德医风:指医生的道德和作风,包括医德和医术。

5. 一视同仁:比喻对待不同的人平等对待,不分厚薄。

与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相关。

6. 望闻问切:形容医生诊断病情的步骤,包括望、闻、问、切。

7. 对症下药:比喻解决问题要针对问题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8. 医者仁心:形容医生要有慈悲为怀的心态,对待患者要体贴入微。

9. 病从口入:比喻疾病是由口中进食不当引起的。

与医生的治疗相关。

10. 生老病死:形容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包括生、老、病、死。

与医生的治疗相关。

怀化有一个瀑布,因一名赤脚医生与七仙女偶遇而闻名

怀化有一个瀑布,因一名赤脚医生与七仙女偶遇而闻名

怀化有一个瀑布,因一名赤脚医生与七仙女偶遇而闻名在苗族歌鼟中有一个典故,这就是“七人姊妹手扯手,同同扯手下凡来”。

这个典故来源于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老寨脚有个苗族杨姓青年,是一位赤脚医生。

某天,他爬到山崖上去采药,不幸失足掉落谷底,不省人事。

在这荒无人烟的高山峡谷里,小伙子面临着生命危险。

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有7个仙女飘然而至,她们正准备到瀑布下面清澈的深潭里沐浴呢。

仙女们发现了生命垂危的小伙子,马上为他清洗伤口,拿出仙方与草药帮他疗伤,并用溪水和野果来维持他的生命。

时间在不知不觉过去,这些天,仙女们一边帮助小伙子治伤,一边在水潭里洗澡嬉戏。

整整七天七夜后,小伙子基本痊愈了,仙女们还把医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以及其他疑难杂症的秘方传授给他。

从此,为报答七仙女的救命之恩,小伙子免费治病救人,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郎中。

他还将“为乡亲免费治病”作为一条祖训,于是杨家代代悬壶济世,造福百姓。

这个故事也就留下了所谓的“七仙女洗澡的地方”。

而“七仙女洗澡的地方”就是元贞瀑布。

元贞瀑布位于靖州锹里地区元贞村田坝下游老寨脚处。

从怀化出发沿着包茂高速到达靖州,然后再走076县道就可以到达元贞村。

靖州锹里地理歌传唱四十八寨的苗族歌鼟中,有“田坝悠悠是元贞”的歌句,非常贴切地描绘出元贞村的生活环境和风情风貌元贞这个地方,一望无际,视野开阔,山清水秀,田肥地美。

春天里,草长莺飞、春水潺潺、烟雨朦胧,一幅勃勃生机的江南画卷;夏季中,艳阳高照,禾苗抽穗、鱼戏田间,安静的山村映衬着安逸的生活;进入秋天,金灿灿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丰收的喜悦;而当雪花纷飞时,从冉冉炊烟的木屋中传出欢快的歌鼟,使整个田坝更加静谧、更加和谐。

元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真是上天恩赐的一块风水宝地!元贞瀑布高约30多米,宽也就20来米吧。

虽然高不及庐山瀑布,宽也不及黄果树瀑布,它却兼备庐山瀑布的雄伟和黄果树瀑布的壮观。

在龙家贵先生写的散文《元贞瀑布》中结尾那句“元贞瀑布,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不想走的地方”,让人恨不得立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去大饱元贞瀑布的眼福。

赤脚医生英雄事迹900字精选

赤脚医生英雄事迹900字精选

赤脚医生英雄事迹140年前,永州新田县新隆镇龙会塘村姑娘郑福翠因为聪明、能干,被推荐到新田县卫校学习。

一年后,她回到龙会塘村当上了“赤脚医生〞,这一当就是40年。

40年来诊治病人不少于5万人次。

如今,虽然已年近60,郑福翠每年出诊仍然有几百次,她说:“尽管乡村医生待遇不高,又苦又累,只要村民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还会继续干下去。

〞毫无疑问,郑福翠的扎根乡里、救死扶伤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她周围的村民,40年的坚持,也足以感染更多的人。

她让日趋功利的当下社会了解到: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一种可以发光发亮的人生选择。

而更重要的是,郑福翠的事迹背后,其实折射出了“赤脚医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医疗制度的历史功绩,以及至今仍难以替代的现实意义。

40年,郑福翠以一人之力便诊治病人5万人次,而当初像郑福翠这样的“赤脚医生〞粗略估算有近百万人。

这批“赤脚医生〞,行走在村间地头,将医疗卫生效劳推进到最基层。

虽然医疗水平还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但是其预防疾病、推广医疗卫生知识、培养卫生生活习惯的功能,却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赤脚医生〞低本钱、广覆盖的特性,直到今天还被国际上一些研究者推崇为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公共医疗效劳模式。

我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根本医疗效劳全民覆盖的建设目标,显然亦须从“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改革与建设的营养。

比方,北京市不久前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置效劳的方式,将“赤脚医生〞重新纳入医疗卫生建设体系。

“赤脚医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积极促成作用,而其防治疾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特殊功能,对正在探索精准扶贫道路的湖南来说,更是值得深挖的制度性经验宝藏。

但是,即便从郑福翠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待遇偏低、后继乏人的缺陷也正日益显现。

这也提醒着,在被郑福翠这些老一辈“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感动的同时,还当思考着完善、建设、改革与更新适合当下形势需要的乡村医生制度,方能不负郑福翠们的奉献,方能继承好他们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方能续写好“赤脚医生〞的乡村故事。

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

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

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哎呀,我肚子好痛啊!”我捂着肚子,难受地叫唤着。

妈妈焦急地看着我,说:“走,赶紧去医院看看。

”到了医院,里面人来人往,医生和护士们都忙碌着。

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儿科诊室,一位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医生正坐在那里。

他看起来很和蔼,微笑着问我:“小朋友,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呀?”我皱着眉头说:“肚子好痛好痛。

”医生温柔地说:“来,让叔叔看看。

”他仔细地为我检查了一番,然后对妈妈说:“没什么大问题,可能是吃坏肚子了,我开点药,回去吃了应该就会好的。

”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连连点头说:“谢谢医生,谢谢医生。

”在拿药的时候,我看到旁边有个小朋友在哭,他的爸爸妈妈一脸焦急。

这时候,刚才给我看病的医生走了过来,他轻轻地摸了摸小朋友的头,说:“小朋友不要哭哦,叔叔会让你快快好起来的。

”那小朋友似乎被医生的话安抚到了,渐渐停止了哭泣。

医生又详细地跟小朋友的父母交代着注意事项,特别耐心。

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医生是不是都很厉害呀?”妈妈笑着说:“是啊,医生就像天使一样,能帮人们赶走病痛呢。

”我想了想,说:“那他们真的好伟大呀,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妈妈点点头说:“对呀,他们悬壶济世,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呢。

”我看着医生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敬佩。

他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病人,却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热情。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为病人照亮了希望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这不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一样吗?医生努力学习医术来帮助别人,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以后也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呀!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也要像这些医生一样,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赤脚医生在这些地区就成为了农民们的“救星”。

然而,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虽然多了起来,但依旧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本文中,我将带您了解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草根医生。

草根医生是山东省潍坊市一位村委会主任,他家住在天桥区域,每次下乡都要走五六十里路。

在他当了党员以后,开起了村补充保健站,经常通过外展、义诊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擅长中医,反对运用大量西药,提倡自然疗法和养生。

而且,每个月他都要挑选几个贫困家庭去家里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

第二篇故事:随父入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

小姑娘因为失去了妈妈,就跟着父亲学习急救知识。

她每天下午都要跟父亲一起出去看病,当时她身高还没开花呢,看起病来显然对医疗事业一窍不通。

她问父亲是不是跟那个赤脚医生一样,父亲才告诉她自己就是赤脚医生。

当地群众十分看重赤脚医生,每逢遇到有人生病,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神奇的草根医生。

第三篇故事: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位叫李孝实的赤脚医生,在1959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自己很穷,家在武汉市青山区,后来他就到徐洲口大队去当田长,并自掏腰包把食宿费高达60元一天的赤脚村医的门诊和卫生所投入运营。

但是,有一次他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决定的问题。

当他找到了一名急需手术的病人时,他发现这个病人是个小孩。

他没有任何正经的医学知识,却要做这样一种手术:孩子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他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按摩复苏孩子的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坚持了16分钟,最终用50000分之一的概率拯救了孩子的生命。

以上三篇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赤脚医生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赤脚医生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

【推荐下载】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画面】经过一段乡间小路,车子停在肥西县花岗镇过岗村卫生站门前。

夏日明亮的阳光中,56岁的站长陈尚学正在门口等候。

一方小小的院落、一片郁郁的绿色,卫生站的干净整洁和家一般的亲切让人惊喜。

【记忆】我1971年初中毕业后,做过民办教师,当过会计,1975年,经推荐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但那时,生产队的一间简陋小屋就是医疗室,村医收入也较低,工资主要靠村里补贴。

“合作医疗制度”虽为农民看病提供了一定保障,村民每次看病,每人只需付5分钱的处方费,但因资金总量有限,“生大病”仍是大家最怕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自己开了个诊所。

托改革开放的福,老百姓经济生活条件普遍提高,我的诊所也不断“升级”,房子、冰箱等很快都置办齐全了。

好的诊疗条件给大家看病提供了方便,附近三四个村子的乡亲看病几乎全找我,每天都是早晨5点开诊,晚上披星戴月回家。

1999年,肥西推行农村卫生改革,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大家一致推举我做过岗村卫生站站长。

尽管这一改革让之前“单干”的乡村医生收入锐减,但大家在了解了党的农村卫生政策后,最终愉快地走到一起,共同为家乡人民服务。

近XX年来,卫生站从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始终保持24小时有人值班。

如今,农民看病又有了“新农合”,不但大病、小病都能报,“家门口”的即时报销方式更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同甘共苦撑起心中大爱。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脚医⽣的故事 ⽼梁家的门板在深夜⾥突然被敲得哐当哐当的乱响。

⽼梁媳妇推了他⼀下,俩⼈⼀边应着⼀边穿起⾐裳。

到底是发⽣了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脚医⽣ ⽼梁家的门板在深夜⾥突然被敲得哐当哐当的乱响。

⽼梁媳妇推了他⼀下,俩⼈⼀边应着⼀边穿起⾐裳。

他们早早就爬进被窝⾥去了,那岁⽉,农村穷困的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即便村⼦⾥的⼤户⼈家也舍不得⽣个⽕炭炉⼦烤烤暖。

寒冬腊⽉谁不愿盖上厚厚的棉被早点进⼊梦乡呢。

但此刻听着外⾯门板上急促的敲打声和⼀个妇⼥的焦急的呼喊声,他还是强忍着袭来的寒⽓,⼀边⼤声地回应着,⼀边快捷的披上破棉袄,匆匆的穿过庭院打开了门板上的销⼦。

⽉⾊清冷冷的从院⼦⾥的⼀棵槐树桠杈上照下来,借着这幽幽的⽉光,他认出这是村⼦最北边的孙万⽯家媳妇,怀抱⾥还抱着⼀个哇哇哭啼的⼩孩⼦。

“俺孩⼦的腿今晚上不知咋抬不起来了,疼得他光知道哭,梁⼤夫你看看咋办吧。

”孙家媳妇还没来得及进门,就跟眼前这位乡村⾚脚医⽣哭诉起来,那时候医⽣不多见,⼗⾥⼋村头疼脑热就来找这位远近闻名的梁⼤夫。

凭⼏根银针,⽆数被病痛折磨哭了的⼤⼈⼏分钟内便欢颜散去。

“先进来。

进来我瞧瞧。

”梁⼤夫先转过⾝去,沿着⼀⾏青砖铺的⼩路⾛进屋⼦。

屋⼦⾥⽼梁夫⼈这时也已经⿇利的爬起床,从墙上取下煤油灯点燃起来,晃动的芯⼦照的⽩⽩的窗户纸⼀闪⼀闪。

“⽼嫂⼦,半夜三更的⿇烦你啦,这孩⼦不知咋弄的,晚上从外⾯跑回来后腿就抬不动了。

”孙家媳妇看到⽼梁夫⼈也起了床,不免说⼏句抱歉话,嗓⼦急得有些发颤。

“你看你这孩⼦说的啥话,⼲的就是这⼀⾏,哪⾥是⿇烦,应该的。

你别急,啊,让⽼梁给孩⼦看看,没事啊,没事,你看看你急的这个样的。

”⽼梁夫⼈⾛过去,把孩⼦轻轻抱过来后才看见孩⼦脸上爬满了泪痕,⼼⾥⼀疼惜,不由得实贴贴的抱着孩⼦在怀⾥轻轻地颤着。

这不颤还好,⼀颤孩⼦竟⼜哇哇放声⼤哭起来,⽐起先前更撕⼼裂肺了。

⽼梁这时也把⼿术床铺好了,洁⽩的床单,被煤油灯吐出的⼩⽕⾆耀的直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
指20世纪60~80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根据“六二六指示”,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

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

这些仍具农业户口、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往事】
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

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

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
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

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这本册子弥补了赤脚医生非专业出身、只能依靠定期轮训提高医术的不足,成为广大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宝书”。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它不但是赤脚医生的“宝书”,还是人们居家旅行必备的“家庭医生”。

当时,城市居民中差不多家家都有这样一本书,生活中遇到小病小痛,大家都习惯从里面寻找对策。

这样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第二名的佳绩――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宝典《赤脚医生手册》甚至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它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并在全世界发行。

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赤脚农民可以做医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想做就做。

当时,想当赤脚医生还得具备一些条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女,或者是出身于医学世家,或者是高小毕业略懂医理,经过选拔后再送到县或公社的卫生院进行短期培训。

赤脚医生的队伍中除了有从农村选拔出来的赤脚农民,还有不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像王桂珍一样,身背一个方方正正的药箱,头戴一顶草帽,行走在乡村道路上。

他们是不脱产的乡村医生,有了病人,背上药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来,就下田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有时在水田里劳动时遇到有人求诊,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赤着
脚就去给病人看病。

歌里唱得好,“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针灸虽然不能真的治百病,却的确是赤脚医生治病的法宝,而乡间药品的紧缺也让赤脚医生们不得不向大自然“寻医问药”。

并不精湛的医术加上简陋的医疗设备,使得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外乎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但他们往往都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能为广大农民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确实满足了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

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

同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

“赤脚医生”成为了一个历史旧词,然而其席间炕头、走家串户式的问诊方式却成为了一代人温暖的记忆,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让医患关系变得“拟家庭化”,更显温情。

赤脚医生是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年代的特殊产物,人们怀念赤脚医生,其实是怀念旧时代人与人之间那朴实的邻里乡情和医生所应有的悬壶济世奉献精神。

本文资料来源: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赤脚医生――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和赤脚医生一样,他们也渐渐消失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剃头匠】
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剃头匠不但帮人理发,还帮人掏耳朵、修面,甚至会按摩客人睡落枕的脖子或者因酸疼而伸展不开的腰背。

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匠渐渐从生活中消失,那些怀念剃头匠的实惠和精巧手艺的人,怕也只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了。

【修钢笔师傅】
俗话说:“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修钢笔的师傅往往带着一个上面带
玻璃的小木箱,箱里放着各种钢笔及零件。

笔尖分叉,出水不畅,经验丰富的修笔师傅用手捏捏就能准确判断出笔尖有什么毛病,再恰到好处地用小锤敲敲或者用小钳子夹一下,坏钢笔就又能在纸上“笔走龙蛇”了。

【磨刀人】
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个瘦老头: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扛着板凳,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高亢悠长。

这句在戏里作为接头暗语的吆喝,曾经伴随着磨刀人的脚步走街串巷,成为许多人记忆里的经典。

“抢菜刀”可不是去打劫,“抢”其实指“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抢菜刀”就是磨刀的意思。

【弹棉花工匠】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 说的是一种老手艺――弹棉花。

弹时,用木锤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再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

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随着时代的发展,弹棉花的手艺慢慢被机械化操作代替,弹棉花工匠也渐渐从街头巷尾消失了。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