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制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作者:匡志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4年第7期匡志毅在上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一群仅仅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6亿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

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

”上世纪60 年代到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埂上,有着一群挽着裤腿、背着药箱的人,他们“随喊随到,有求必应”,被尊称为“向阳花”。

他们,就是“赤脚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缺医少药”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部分分配在城市。

1965 年6 月26 日,关注农村工作的毛泽东主席怒称当时的卫生部变成了“城市卫生部”,并发出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此后,一些稍有文化的农民被培训起来担任农村卫生工作,当时的农民戏称这些“放下锄头拿针头”的人为“赤脚医生”。

1968 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发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同年第3 期《红旗》杂志和9 月14 日的《人民日报》对其进行了全文转载。

毛泽东主席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称谓得到官方肯定,赤脚医生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一根银针治百病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现居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村的李翠娥被选中。

“当时派我到群丰卫生院去学了两个月,就回来当赤脚医生了。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红药水蓝药水外加阿司匹林,就是赤脚医生的全部装备。

”李翠娥回忆说,因为培训的时间短,很多东西还不懂,当时赤脚医生就靠一个法宝《赤脚医生手册》来行医。

《赤脚医生手册》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知识分享

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知识分享

赤脚医生手册好书分享知识分享【实用版】目录1.赤脚医生手册的背景和历史2.赤脚医生手册的内容和特点3.赤脚医生手册的价值和意义4.知识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5.推荐赤脚医生手册的原因正文赤脚医生手册是一本在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医学手册,它的出现与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农村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

在那个时代,我国农村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许多农民因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鼓励一些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成为“赤脚医生”,他们接受简单培训,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农民提供初级医疗服务。

赤脚医生手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为赤脚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赤脚医生手册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基本的医学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同时,它也非常注重实用性,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农村常见的疾病和症状,治疗方法也以简单易行为主。

这使得赤脚医生手册在农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赤脚医生手册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医疗模式,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同时,它也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知识分享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意味着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与他人分享,以提升他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知识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赤脚医生手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医学手册,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国家建设视野中的赤脚医生探讨

国家建设视野中的赤脚医生探讨

国家建设视野中的赤脚医生探讨
龙长安;汪雪微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4
【摘要】赤脚医生产生于新中国推行送医下乡,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期.在新中国农村严峻的医疗卫生国情下,赤脚医生的产生,对于缓解当时的医疗卫生难题、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赤脚医生是不脱产的农村医疗工作者,对他们的选拔、培训既强调医学专业训练,同时更注重强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型塑.赤脚医生半农半医,他们肩负国家输送医药、服务和推行医疗卫生政策的使命,成为联系农民与政府的重要载体,在这过程中国家权力实现了下沉.广大农民在被祛除病痛的同时,实现了卫生观念和习惯改变,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为国家建设输送了支撑来源.赤脚医生在送医下乡和国家建设相互对接及互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最终促进了现代国家建设.
【总页数】6页(P50-55)
【作者】龙长安;汪雪微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政府作为——基于WIPO《全球创新指数2016》的视野[J], 周频;甘泗群;黄跃
2.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中的地方政府权力重构问题分析 [J], 刘晓杰
3.文化的创意基因与创意国家建设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创意传统研究 [J], 葛红兵
4.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创新人才——基于中国药科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调查与分析 [J], 刘涛;顾洁
5.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 [J], 胡筱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69年版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版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版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版的《赤脚医生手册》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部重要医学参考书籍,也被称为《农村合作医疗手册》。

这本手册是在当时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政策的背景下编写的,旨在培训农村地区的赤脚医生,使他们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本手册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涵盖了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外科手术技巧和急救知识。

内容涉及了常见疾病如感冒、腹泻、疟疾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包括了一些简单的解剖学和药物知识。

这本手册的特点之一是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较低的赤脚医生使用。

它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然而,这本手册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赤脚医生制度缺乏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可能导致误诊和治疗不当。

因此,虽然《赤脚医生手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空白,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医疗质量和安全性的讨论。

总的来说,1969年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丑牛:“赤脚医生”告诉你

丑牛:“赤脚医生”告诉你

丑牛:“赤脚医生”告诉你“赤脚医生”告诉你作者的话:为纪念“6·26”讲话发表49周年,我写了一篇“博客”——《“赤脚医生”告诉你》,并把过去的两篇旧作,再发表,一篇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篇是《大山里的土家汉子感动着世界》。

“赤脚医生”告诉你赤脚医生运动是毛主席1968年“6·26讲话”后诞生的新事物。

随着文革结束,盛行全中国,誉满全世界的赤脚医生运动也黯然消失。

今天,医疗制度已成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号称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已成为高危职业。

人们不得不疑虑医疗的市场化改革,不得不重新思考四十多年前的赤脚医生运动。

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巴山深处,海拔1300米山上,有一个小山村,叫杜家村,这里是中国赤脚医生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制定和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也就是看病、吃药不花钱的计划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家汉子,后来被媒体和世界卫生组织尊之为“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覃祥官。

赤脚医生运动消失后,我曾多次来这座深山小村采访“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

我俩互称“老伙计”,这是土家人的昵称。

我从我的“老伙计”身上,不仅感受到赤脚医生运动、农村合作医疗,更多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人民如何当家作主,人民可以而且应当管理“上层建筑”,也只有这样,“上层建筑”才能为“基础”服务。

(这当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他夹着卷被子,提着一个竹壳水瓶去省卫生厅上任副厅长时,厅政治处的一位女主任说:“这个厅长一定不会批文件”。

但他能让温饱不够的农民,实现了自古以来的梦想:“看病不要钱,吃药不要钱。

”谁办得到,厅长没办到,部长也没办到,三十三国的卫生部长都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这种拿工分的官,要比拿高薪的官恐怕要强得多。

在“6·26”到来时,我选了两篇关于我的“老伙计”的文章,一篇是他创业的——《我们曾经拥有的辉煌》;一篇是悼念他的,也是悼念赤脚医生运动的——《大山里的土家汉子感动着世界》。

赤脚医生时期北京村落医患关系内容及特点调查研究

赤脚医生时期北京村落医患关系内容及特点调查研究

B r ot ot s e o e igv l e h eut so a brfo d c r poie eia a dh a h ae ae o D co r di B in ia .T ersl h w t t ae t ot s rvdd m dcl n el cr f r pi n j lg s h o o t
R lt nhpi e igV l g eB rfo o tr eid e i si B in ia ei t a eo t c s r ao n j l nh D o P o
LA i h ,L h o一 n I NG L —z i V Z a g,WA a NG Xio—y n,Y NG Ja,S NG X a a A i O io—xa i
Vilg la e
赤脚 医生 时期 , 医患关 系 的主体为赤 脚 医生和村 民, 其内容包括 医 技层 面和 非 医技 层面 的医疗 服务 。 首都医科 大学《 脚医生 现象对 当前 首都农村 卫生工 赤 作的启示 研究》 课题组基 于史料研究 、 定性访谈和问卷 调查等研 究方 法 , 2 0 于 0 9年 3月 ~1 1月在 北京 市 大 兴、 通州、 昌平 、 怀柔 、 云 5个郊 区县 2 密 1个 乡镇 中的 3 5个村 , 访谈 赤脚医生 时期 的管理者 1 人 、 1 赤脚 医生 3 人及 当年 的受益群众 1 , 1 O人 共计 5 2人 , 并对定性资 料进行定量分析 ; 同时 , 题组 于 2 0 课 0 9年 7月对北 京
F b 2 1 e .02 Vo . 5 N . 12 o 1

农村 卫 生伦 理 ・
赤脚 医生时期北京村落医患关 系 内容及特点调查研究
梁立智 , 吕兆丰 , 王晓 燕 , 杨 佳 , 宋晓 霞

“赤脚医生”曾产生的世界

“赤脚医生”曾产生的世界

“赤脚医生”曾产生的世界影响作者: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8年第08期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使毛泽东极为不满。

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使他在1965年发怒。

可能连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

毛泽东发怒作出“六二六”指示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

农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着,小病能挺过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曾采取多种具体措施去解决。

但当时中国经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很少,政府很难一朝一夕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

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

为了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65年之前国家还陆续出台了许多方案,要求各级医院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去农村为农民治病。

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

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像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

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但由于医疗队人数有限,每次下乡,只能走两三个乡镇,且医疗队下乡只能轻装,不可能带稍微大一点的医疗器械,也不可能配齐各专科人员,无法达到有效地为农民医治疾病的目的。

因此,许多地方组织医疗队下乡没有长期坚持,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

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发怒了。

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作者:翟幸福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7期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赤脚医生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解放初期的医生学徒;三是初高中毕业生经过专业培训。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农村群众的疾病防治和身心健康,重视农村医生队伍的质量,努力提高乡村医生整体素质,各个时期开办了不同类型的短训班、进修班、函授班,使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村卫生所将防病知识培训到各个生产队的卫生员,由其在劳动中和开会时向群众宣传。

1960年4月~10月,李堂卫生所委派本村村民于长运在超化卫生院进修7个月;1963年3月~10月,于长运在密县卫生科(局)卫校培训;1966年4月~10月,于长运在开封卫校中医班学习7个月。

1973年,密县卫校恢复招生,举办一年制的赤脚医生培训班,李堂大队选派本村高中毕业生翟幸福参加培训,其在校期间被选拔到密县卫生局参加工作。

经过培训的赤脚医生,掌握有一定的卫生专业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并担负传染疾病预防和爱国卫生运动指导等任务。

1969年,李玉枚任李堂大队支部委员兼大队卫生所所长。

1970年,于宽任大队卫生所所长,慕丙利、于长运、于金吾任大队赤脚医生,谷秀云任妇幼保健员。

赤脚医生不挣工资,和农民一样记工分,年终和农民一样结账分红。

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就是行医的农民。

1964年,密县县委批转了《关于整顿生产大队医疗机构的报告》,大队卫生所医务人员实行工资工分相结合待遇,工分适当高于同等劳动力,月工资4~9元。

赤脚医生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又有中西医结合等特长,基于乡土伦理和乡亲的关系,和农民形成平等的医患关系。

他们常背着红十字药箱,“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挨家串户走访、巡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点最近几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有目共睹。

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上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显,医患关系急剧恶化,新闻中经常出现患者家属伤害医生的报导。

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疗改革的尴尬失败让更多人追忆起以前的赤脚医生制度。

当下的80后、90后可能对赤脚医生制度不是很熟悉,它是产生于六十年代,持续到80年代初期的阶段性产物。

赤脚医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赤着脚给人看病的医生,而是背着药箱行走于田间地头,这与当前坐在医院与诊所医生大不相同。

他们是经过选拔,接受一定时期的培训,只掌握简单医疗卫生常识和技能,在生产大队中不脱产,并仍然是农村户口的初级卫生保健人员。

该制度曾经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方便了农民就医、改善了农村医疗条件、更好地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甚至在全世界都享有名气,吸引很多国家前来学习。

1985年,鉴于“赤脚医生数量膨胀和质量低下,人员培训、使用和考核缺乏规范,名称与国际不接轨”〔1〕,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名称。

90年代以前国内对赤脚医生的研究很少,90年代以后对赤脚医生的研究与报导逐渐出现。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与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极为重视,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制度逐渐进入学者的关注视野。

国内的相关专著主要有《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和《再造“病人”》两部,而且二者都是晚近才出现。

其中,前者侧重于对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的比较研究;后者在第九章《在政治表象的背后》,分析了赤脚医生出现和发展的原因、过程及作用。

相关论文多是对赤脚医生典型人物经历的介绍与描述,如被誉为“合作医疗”之父的覃祥官和赤脚医生先进人物王桂珍等。

另外,还有学者运用档案资料,以中国二元社会体制的视角,对比城乡差距,评析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推行、发展和瓦解的过程。

总体而言,学界对“赤脚医生”群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具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赤脚医生制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赤脚医生的口述史研究口述史是关于赤脚医生的第一手资料,开此先河的正是张开宁先生。

以张开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最早对“赤脚医生”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在云南、山东、江西、山西等省对一批赤脚医生、其家属、当年的干部及村民观察并进行深度个人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进而初步了解当年赤脚医生个人及家庭的一般情况、生活环境、工作能力与负担,以及与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等等。

出版了《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一书,集图文史料、访谈实录、研究论文为一体,构成了一批宝贵的口述史资料。

该书不只是对赤脚医生做口述史研究,也侧重于对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做比较研究。

张开宁先生的关注点是从微观层面展开研究,“本书更为关注的是群体中的微观层面,即通过对赤脚医生/乡村一生的个人视角和经历体验的描述来透视他/她扮演的角色所在村落、社区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医疗卫生制度的一个侧面。

”〔2〕在关于赤脚医生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中,包括了反映赤脚医生培训、服务、会议、表彰等方面的照片和文字,有个人的经历等方方面面,这样就为专家学者提供了真实、鲜活、丰富多彩的研究样本,可以进行挖掘机理论研究。

本书还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中国赤脚医生的性别与工分制,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赤脚医生制度的研究。

二、赤脚医生制度产生背景这几年国内学者对赤脚医生制度的研究侧重于关注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主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与社会文化赤脚医生制度研究综述张娜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23)[摘要]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合作社中不脱产的初级卫生保健员。

从口述史、其背景、历史沿革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四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进而指出国内研究不足。

对赤脚医生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对农村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赤脚医生;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 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031—02[收稿日期]2012—10—30[作者简介]张娜娜(1987—),女,山东潍坊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831——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

其中政治因素有政府的关注及强势推动、毛泽东的个人影响。

经济因素包括赤脚医生亦农亦医、培养的周期及经费少,从而降低了成本。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乡土人际关系的相融与和谐、特殊时代给予的特殊正式上的信任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刘影:《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缘由及其启示》,载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李海红:《赤脚医生产生的背景分析》,载于兰台世界,2011年11月上旬;刘勇攀:《赤脚医生存在和产生的政治因素分析———以河南为例》,载于《才智》,2011年第4期。

温益群认为赤脚医生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强烈的社会需求:合作医疗以及合作医疗的实践者赤脚医生,在有限的社会条件下缓解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2)理智的选择:中国放弃了对“最优”的追求,选择了具有可行性的“最佳”的追求。

(3)外来的帮助:由城里大医院的医生、解放军医务人员组成的巡回医疗队,到农村送医送药的同时,为农村赤脚医生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4)中草药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卫生资源上就地取材的做法值得倡导。

(5)媒体宣传和社会表彰:促成了赤脚医生按照社会要求来塑造、表现和发展自身的行为。

其次,社区文化方面的原因:(1)农民群众对赤脚医生给予了政治上的信任和文化上的崇敬,并对其便捷经济的行医方式有着极大的需要。

(2)农民群众和赤脚医生之间有一种较为平等的医患关系。

(3)天生自然的社会支持系统:家人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帮助。

〔3〕杨念群从政治学和社会史角度对赤脚医生现象作了较深刻的理论分析,更多从乡村文化中分析赤脚医生。

他认为“所谓医疗这个词在乡村里不是一种技术行为,而是人情网络表达的一部分。

〔4〕“赤脚医生”的出现,主要是接续了乡土中国植根于民间亲情网络,从而整合医疗资源的传统。

从赤脚医生人选的选拔到医患关系、对赤脚医生的监督、赤脚医生的报酬等方面论证了赤脚医生不仅仅是“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表现形式这么简单,而是乡村本土的情感网络、非情感利益互动与制度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赤脚医生制度的历史沿革对于赤脚医生这个名称是何时正式出现的,张开宁曾做过研究。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工作做了一些重要指示。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这就是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毛泽东对卫生部的谈话立刻引起了全国上下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极大重视。

1968年第三期《红旗》杂志上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的文章。

随后,《人民日报》头版转载了这篇文章。

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一共组织了23期“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讨论”。

《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毛泽东的批示,使赤脚医生正式进入百姓生活中。

从此,文件、报刊、书籍、广播以及广大百姓都习惯将“赤脚医生”泛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人员。

杨念群对赤脚医生的真实起源进行了探讨,一位美国人曾在一部描写协和医院发展历史的英文著作中声称陈志潜在定县培养的保健员就是赤脚医生。

陈志潜也认为以后出现的赤脚医生制度是采纳了“定县经验”。

〔5〕而在马海德的记忆中,赤脚医生是红军做法的延续。

当年在苏维埃地区的一些医务学校会再短期内速成一批医务工作者。

新加坡的方小平博士通过对浙江省富阳县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个案研究,对富阳县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梳理。

浙江大学的李德成在其毕业论文中对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制度曾做过系统研究,对赤脚医生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了分析,并从赤脚医生的产生到发展壮大到终结做了详细阐述,阐述了赤脚医生的选拔与培训、管理和待遇问题,进一步分析了赤脚医生的医患关系。

四、赤脚医生制度与国家控制尽管学者普遍认为赤脚医生是文革社会运动的产物,很少有专门从国家角度来分析。

张爱华、岳少华关注了作为制度安排的赤脚医生与政治动员、政治运动及国家观念的确立存在的关系。

作者认为赤脚医生制度的推行依赖于国家权力对基层政权和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国家权力充分利用赤脚医生在社会动员与树典型中的作用,强化现代国家的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赤脚医生制度不是单纯的医疗制度,它代表的是一种通过政治动员方式而实施的国家控制。

对赤脚医生制度的研究,国内研究有诸多不足。

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因、背景、作用方面,缺少从国家视角审视该制度在社会控制与渗透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单一研究方法考察,很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

希望借探讨赤脚医生制度,从中挖掘出值得当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借鉴的经验,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张开宁,温益群,梁苹.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政治空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方小平.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浙江省富阳县各案研究〔J〕.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2003,(10).〔4〕刘影.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缘由及其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5〕李海红.赤脚医生产生的背景分析〔J〕.兰台世界,2011,(11).〔6〕刘勇攀.赤脚医生存在和产生的政治因素分析———以河南为例〔J〕.才智,2011,(04).〔7〕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8〕王胜.赤脚医生群体的社会认同及原因分析———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J〕.中共党史研究,2011,(01).〔9〕张爱华,岳少华.中医兴衰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从“废止中医”案到赤脚医生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0〕陈志潜.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1〕陈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D〕.博士论文, 1955-1983.〔责任编辑:冯延臣〕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