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运动心理学课件第2版-第10章 运动损伤心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三、应激源史
➢ 过去受伤的经历
✓ 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对过去受伤的反应,将决定其在以后的应激运动 情境中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 担心再次受伤,或担心自己是否已从上一次的受伤中彻底恢复的运动 员,更容易再次受伤。这是因为他们在比赛中更容易分心并失去正确 的注意指向。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
文献导读
1. 路燕, 梁枢(2012). 运动损伤心理因素研究综述及其思考.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 154-157. 2. 颜军(2000).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与运动性疲劳的心理因素. 见张力为, 任未多(主编), 体育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345-360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3. 毛志雄(2007a).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分析. 见张力为, 毛志雄(主编), 运动心理学, (287-302页).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江晓梅(译, 2003). 第26章 运动损伤心理学. 见张力为, 张禹, 牛曼漪, 江晓梅(译) [原著: 理 查德·H·考克斯(Richard H. Cox), Sport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运 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第五版), (517-537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卓俊伶(译, 2002). 第十九章 运动伤害与心理学. 见简曜辉, 季力康, 卓俊伶, 洪聪敏, 黄英 哲, 黄崇儒, 廖主民, 卢俊宏(译) [原著: R. S. Weinberg, & D. Gould,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nd ed.)], 竞技与健身运动心理学(第二版), (359-371页). 台北: 台湾运 动心理学会.
论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论述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
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及后果是严重的,直接影响其健康、学习、生活,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正常的体育活动。
因此,研究和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于很好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主观原因。
(1)首先,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思想上不够重视。
常与体育老师和学生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有关。
在体育教学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包括准备活动不当。
即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够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并且发生运动创伤后,亦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2)其次,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运动技术掌握不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身体素质差,休息不佳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显著性下降的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就有可能发生损伤。
特别是力量、灵敏、柔韧素质较差,动作僵硬、不协调,教学中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量、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受损。
二是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概念理解不深刻,练习中出现多余的动作后技术掌握不稳定,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受伤。
(3)违反规则,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在篮球、足球运动中是常见的。
因为一时的玩笑或疏忽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
(4)衣着不当造成损伤。
穿着便装运动,既影响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客观上造成运动不便,也易导致不必要的损伤,穿普通鞋不适合参加运动,除运动的范围幅度较小,普通鞋缺乏减震性,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不能充分吸收和缓解,通常会造成踝关节的扭伤。
运动损伤常见的间接原因

运动损伤常见的间接原因一、训练方法不当
1. 训练负荷过大过突然增加,超出身体适应能力。
2. 训练时间过长,rest时间不足。
3. 训练方式单一,exercise过度局部肌群。
4. 缺乏充分热身活动。
二、体能状态不佳
1. 体能reserve不足,反作用力降低。
2. 肌力和肌耐力不足,难以承载负荷。
3. 柔韧性差,活动幅度受限。
4. 协调性不佳,动作控制能力差。
三、生理机能低下
1. 平衡机能下降,易失去稳定性。
2. 反应迟缓,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弱。
3. 感觉神经功能下降,无法及时校正姿势。
四、心理因素影响
1. 焦虑紧张过度,不能集中注意力。
2. 过于自信,忽视身体状况。
3. 比赛压力过大,增加心理负担。
4. 沮丧抑郁,减弱面对困难的意志。
五、设备环境不当
1. 场地、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2. 运动表面不平或打滑。
3. 装备不合身不舒适,存在绊倒风险。
4. 衣服과鞋子款式不当,影响活动。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间接风险因素,多方面综合评估和干预可以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
运动心理学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康复的作用
一、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康复较快的运动员比康复慢 的运动员更多的使用了目标设置、积极的自我 谈话,较多的使用了康复表象。这些结果提示 我们,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本质上,对运动损伤的治疗应该包 括心里技术,以加快治疗和恢复的过程。
二、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 传授损伤与康复过程的知识 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 教会怎样应对伤病的复发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
三、伤后的锻炼与治疗原则 (1)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保持运动员已 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 引起“停训综合症”; (2)练习时合理使用保护带,以防止发生 劳损、再伤或肌腱韧带的松弛; (3)加强局部治疗,改善伤部代谢,消除 水肿,防止深痕粘连与收缩。预防应遵从运动 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加强医务监督与安全教育。教学中还应提高学 生相互保护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运动员受伤后的认知反应
受伤的运动员会将注意集中在伤痛上,急 切的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了解受伤的程度、受伤 原因及受伤后果,包括短期后果和长期后果。 一些运动员受伤后不再重返赛场是因为丧 失了自我认知感。 还有许多运动员受伤后难以降低他们的期 望,他们可能期待自己重返恢复到受伤前的水平, 但这种期望可能不太现实。因此,他们需要调整 自己的目标和期望。
三.应激源史
一、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困扰可能削弱运动员有 效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影响生理状态的注 意力,使运动员极易受伤。 二、运动员过去受伤的 经历。
四.应对资源
(一)应对行为 任何一种有助于运动员对付应激情境的行为都可 称为应对行为。 (二)社会支持 是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它有助于减小压力反应带 来的不利影响。 (三)应激管理 (四)注意技能 (五)药物作用 有些运动员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常常非法使用药物, 这些药物被国际体育组织定义为“兴奋剂”。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康复治疗探讨【摘要】随着当代竞技体育的要求逐步提高,运动员比赛强度的和对抗也随之不断增强,运动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运动损伤发生后,运动员将会产生巨大的生理及心理障碍,这些障碍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比赛和健康恢复。
本文通过分析导致运动损伤心理变化及致因,探讨如何从运动员的心理问题入手,加强受伤运动员的心理康复治疗,对运动员进行认知教育,帮助其掌握心理恢复技巧,使其尽快恢复训练与比赛。
【关键词】运动损伤;心理;康复治疗随着竞技体育的大强度、高对抗的日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也日益上升,国家和社会用于治疗恢复运动员损伤的费用也大幅度上升。
损伤发生后不仅给运动员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在注重运动员机体康复的同时,还应还要注重心理的康复治疗。
国内外目前针对运动员损伤后的心理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心理康复治疗研究已经成为现代运动医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着重从运动员的心里角度分析研究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康复治疗恢复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尽快地全面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争取早日重返运动赛场。
1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变化1.1 心理反应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心理上会受到巨大打击,生活、理想、职业前途等将发生新的变化。
运动损伤的运动员在情绪反应上都是脆弱的,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起伏和相应的行为变化,包括挫败性的恼怒、恐慌、害怕、焦虑、压抑、心烦意乱、自尊心受挫、失望、孤独、分离、震惊、怀疑和否认。
一系列的不良情绪严重挫伤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其无法面对当前的困难,消极治疗,康复治疗效果差,恢复缓慢。
1.2 心理调试过程由于不同运动员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他们对待伤病的反应也有所不同,但受伤初期大多数运动员在心理上会出现以下两种反应:震惊、否认。
多数运动员认识到受伤已成为事实后,会转变自己的态度,出现对自己不满的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运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悲愤、期待、抑郁。
常见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常见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扭伤、拉伤、肌肉拉伤和骨折等。
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与个体的心理素质、运动状态、情绪状态等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原因:1. 紧张焦虑:在进行运动时,有些人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
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运动受伤的风险。
紧张焦虑的人更容易在运动时失去集中力,从而导致不恰当的动作或者姿势,进而引发运动损伤。
2. 压力过大:运动竞技中的压力可能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竞争心理较强或过分追求胜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过大的压力,过分关注胜负结果和个人表现,而忽视了身体的疲劳感和体能的消耗,进而增加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
3. 自信心不足:自信心的缺失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心理原因。
自信心不足的人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运动表现和技能展示。
对于没有足够自信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合进行某些运动或者技巧,从而不敢尝试或者过度担心运动损伤的发生。
4. 过分追求完美:有些人在进行运动时,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的表现。
他们可能会刻意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从而产生过大的负担和紧张,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理性看待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表现,接受自己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更能够避免运动损伤。
5. 忽视休息和恢复:有些人在进行运动时,对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过度运动、连续剧烈的训练以及不给身体足够时间恢复,会导致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总结起来,导致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包括紧张焦虑、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过分追求完美和忽视休息和恢复。
针对这些心理原因,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控制情绪、培养自信心和理性思考等方法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另外,了解自身的体能状况、遵守运动安全规则、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休息等,也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十一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

运动员损伤后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一)运动损伤的认知反应 (二)运动损伤的情绪反应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的作用 二、常用的心理评估手段 三、心理评估的具体内容 四、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五、心理评估报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理评估的作用
(一)应激源
1.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 2.陈旧损伤 3.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
(二)应对资源
1.应对行为 2.社会支持 3.应激管理和心理技能
(三)人格
1.特质焦虑 2.控制点 3.成就动机
(四)其他因素
身体活动准备 心理准备 自尊 心理疲劳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一)筛选干预对象 (二)提供干预依据 (三)评估干预效果
二、常用的心理评估手段
(一)观察法 (二)会谈法 (三)心理测量方法 (四)医学检测法
三、心理评估的具体内容
(一)自我概念评估 (二)认知评估 (三)情绪和情感评估 (四)个性评估 (五)应激与应对评估
四、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1)及时、全面、准确 (2)以心理状态为重点,与身体评估同时进行 (3)注重主、客观资料的比较 (4)评估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心理评估量表的标准化
应激源 生活事件 日常冲突 损伤史
应对方式 一般应对行为 社会支持系统 应激控制 药物
潜在的运动应激 环境
认知评价: 需求 资源 结果
应激反应
生理变化 肌肉紧张 视野变窄 注意分散
运动损伤
心理技能的干预 认知干预 唤醒控制
图11-1 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运动心理学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及康复

三.应激源史
一、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困扰可能削弱运动员有 效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从而影响生理状态的注 意力,使运动员极易受伤。 二、运动员过去受伤的 经历。
四.应对资源
(一)应对行为 任何一种有助于运动员对付应激情境的行为都可 称为应对行为。 (二)社会支持 是一种重要的应对资源,它有助于减小压力反应带 来的不利影响。 (三)应激管理 (四)注意技能 (五)药物作用 有些运动员出于对利益的追逐常常非法使用药物, 这些药物被国际体育组织定义为“兴奋剂”。
谢谢!!!
二、促进损伤康复的心理学手段
与受伤的运动员建立亲密的关系 传授损伤与康复过程的知识 教会特殊的心理应对技能 教会怎样应对伤病的复发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向其他受伤的运动员学习
三、伤后的锻炼与治疗原则 (1)合理安排伤后训练,保持运动员已 获得的良好训练状态,防止因伤后突然停训而 引起“停训综合症”; (2)练习时合理使用保护带,以防止发生 劳损、再伤或肌腱韧带的松弛; (3)加强局部治疗,改善伤部代谢,消除 水肿,防止深痕粘连与收缩。预防应遵从运动 训练原则,科学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 加强医务监督与安全教育。教学中还应提高学 生相互保护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对运动康复的作用
一、康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康复较快的运动员比康复慢 的运动员更多的使用了目标设置、积极的自我 谈话,较多的使用了康复表象。这些结果提示 我们,心理因素在运动损伤的康复中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本质上,对运动损伤的治疗应该包 括心里技术,以加快治疗和恢复的过程。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与康复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应激源、人格、
应对策略和潜在干预等。该模型认为,运动员对潜
在应激运动环境的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而 且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的受一系列 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的应激环境的认知,预测运动损伤的核心因 素是应激反应,而应激反应是在自身能力资 源与情境的实际要求之间不平衡时产生的。 一个潜在的应激运动情景(如竞赛)要求运 动员对任务的目标、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可能 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认知评价。如果运动员认 为自己的应对能力超过了情境的要求,应激 反应就会非常小。
相反,如果运动员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应
除了上述因素,自我概念、自尊、心理疲劳、
反应时等心理因素也与运动损伤有关。总之, 应激与运动损伤的关系十分复杂,运动损伤 是多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损伤后,会对受伤做出不同的反 应。一般而言,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常同他们受伤时 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在比赛中陷入困境的运动员 也许会将受伤看作一种乐于接受的,借以解脱压力 的方法;有些运动员可能会将受伤看作引起别人注 意和同情的方法,试图经过显示自己如何对付痛苦 和逆境来提高自我形象;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或许因 受伤而产生一种失落感,表现出悲伤、消沉,并伴 有紧张、恐惧、惊慌、愤怒、沮丧和焦虑等反应 (见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是愤怒。由于受伤已成为事实,运
动员由“不是我”的否认态度,转到质问
“为何是我”的态度,经常表现为愤怒情绪
状态。这是运动对不能继续参加训练、比
赛的一种反应。愤怒的同时,常伴有恐慌、
抑郁、孤独、自怜等。这也是受伤运动员特
别需要关心和支持的时候。
第三阶段是许愿。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诺一
学习目标
应激与运动损伤发生的关系。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过程及其特征。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 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导致运动损伤的心理原因以及相关因素的作用。
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参与人数的增多,体
育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澳大利
亚研究者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在竞技领域
3.
运动员比赛中的临场应激 比赛中的临场应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 突然出现不利因素(如教练员的批评、队友 的失误、对手的出色表现、气候的变化、场 地器材的不适应、裁判员的不公正、观众的 嘈杂等等)而引起的身心反应。比赛中临场 应激的出现具有即发性和瞬时性,如果运动 员对比赛任务的目标、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可 能的结果认知评价不当,则易造成较大的心 理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甚 至发生运动损伤。
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以此来改变已经不可避
免的运动损伤这一事实。例如,指痛将会消
失等。但如果到一定时间后仍未受伤的运动
员必将退回到愤怒阶段,或者到较明显的抑
郁阶段。
第四阶段是抑郁。
当运动员最终认识到无法
立即解决伤痛或肌肉、骨骼、关节损伤问,
就会变得孤独、自我怜悯,常常回避同教练 员和队友的接触,产生消沉等减力情绪。如 果新近受伤的运动员没有抑郁的症候,有可 能暗示着他在心理上有某种缺陷。
李小鹏痛失十运会自由体操金牌
在2005 年 10 月 8 日进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体操团体预赛中,肩 负着为湖南队摘金夺银使命的中国体操领军人物李小鹏在做自由体操结束动 作时因为腾空高度不够,落地不稳,双膝着地,导致旧伤复发,并失去了参 加自由体操单项决赛的资格。当向裁判示意比赛结束后,李小鹏终于坚持不 住了,仰面朝天蜷着双腿,手按着左脚踝,脸上表情非常痛苦。他强撑着走 到场边之后跪了下来,疼痛让他的脸都揪在了一起,眼眶红红的,眼角噙着 泪水。 李小鹏脚踝和手臂处的陈年老伤是他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由于伤 病等原因缺乏系统训练,赛前的情绪相当低落,自我感受心理上无法兴奋, 而且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是其在雅典奥运会受挫后参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大赛,心理应激强度升高,导致动作变形,因此在比赛中失误导致受伤,与 其心理因素不无关系。
中大约有 51%的运动员有过损伤经历过或正
在经历受伤。根据调查发现在美国,1997~
1999年间每年有7 百万人在竞技运动、身体
锻炼以及娱乐体育活动中受伤,也就是每
1000 人中有 25.9 人受伤。
以往对运动损伤的研究大多是从生理学、医
学、训练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随着对运 动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认识到心理 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样都可影响运动损伤的发 生和康复,运动损伤也成为心理学所关心的 问题。因此,体育工作者应了解促使体育活 动参与者发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损伤后 的心理反应以及掌握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 法,以便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 运动损伤的康复。
(一)应激源
应激源包括充满应激的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冲 突、运动员过去的受伤状况以及运动员比赛中的怯 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 应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1. 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生活应激指的是那 些能够导致生活状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事件,如失业, 考试,比赛,与教练员、同伴及新闻媒体的关系等。 生活应激和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可能削弱运动员有效 处理应激反应的能力, 从而影响生理状态和注意力, 使运动员极易受伤。
许多运动员运用应激控制和认知干预技术作为应 对策略来控制应激反应。当应激反应较为严重时, 运动员也会运用这些相同的技术作为认知干预和唤 醒控制技能来缓和应激反应的影响。应激控制能够 有效地减弱应激反应,并减少运动员受伤次数和损 伤程度。 研究显示,受伤前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运动员受伤 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受伤前干预的根本目的是识别 出受伤的主观损耗,且同时教授和增强运动员的应 对策略。唤醒控制技能和认知干预可以被用来提高 运动成绩和降低应激反应。
(二)应对方式
运动员拥有的应对方式包括应对行为、社会支持、 处理应激的技能、集中注意力策略以及医生规定的 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 着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应。 任何一种帮助运动员对付应激的行为都可称作应 对行为。应对行为高度人格化,在本质上是变化的。 如果运动员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运动中的应激,他 们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 社会支持是一种重要的应对方式,它有助于减弱 应激反应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 朋友、教练、队友、俱乐部和宗教团体等。
(三) 动机
20世纪 80 年代末, 人们研究心理与运动损伤关 系的重点主要在研究动机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上。 Meclay 等人 (1989)发现,遭受严重运动损伤的运 动员动机水平很高,女运动员尤为如此。 (1992) 指出,高动机的运动员更可能受伤。因为高动机水 平与个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高标准和高抱负水平 有关,许多运动员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功愿望,或实 现亲友、领导、教练、球迷等他人的期望,获得别 人的尊敬与崇拜,往往学会了在训练和比赛中忍受 各种类型和程度的痛苦。这不仅导致运动损伤的产 生,有的因此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四)人格
人格因素虽然不是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因素,但是
它与应激源、应对策略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运动员
对应激做出的反应。个人格变量(意志、特质焦虑、
控制点、成就动机等) ,关于运动损伤人格特征 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 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焦虑和控制点。
焦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格变量,由于焦虑导致了 运动员肌肉紧张度的增高,注意力的紊乱,从而提 高了运动员损伤的易感性。 控制点是一种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根据人认为 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否可控,把人划分 内控的人和外控的人。运动员的认知评估是影响运 动损伤发生的重要变量,而对个体控制点进行测量 所想解释的正是个体在认知评估方面的差异。 Pargan 和 Lunt 在 1989 年的研究中发现,大学 一年级足球运动员中高损伤率与外控点相关。 Kolt 和 Kirby(1994)则报道了内控点能较好地预测一流 体操运动员的损伤情况,但对普通体操运动员则不 能进行有效地预测。
(五)心理准备
竞技运动不仅要有充分的身体活动准备,而且要 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能主动地使自己的心理和生 理状态处于适宜的兴奋水平,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 最佳运动效能,也会最大可能地减少运动损伤;而 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犹豫不 决、过度紧张、担心、怀疑、焦虑、使身心能量不 能充分地得到发挥。有调查显示,对于缺乏心理准 备的运动员而言,受伤率要高出心理准备充分的运 动员若干倍。
消极的心理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
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情绪激动或低落、认 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模糊等。
(1998)在总结和归纳前人对于应激—疾病、
应激—损伤和应激—事故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并修正了一个以应激理论为基础,旨在解 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应 激—运动损伤模型(见图)
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疾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 类似,其基本过程由否认开始,经忧郁而达到解决 和接受。因此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 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这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防卫手段, 在面临困难和忧虑的时候,可能产生一种部分性的 或完全性的对现实的曲解。运动员受伤后,最初常 以否认为保护手段,拒绝承认身体出了毛病,这似 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长久的否 认有背于现实,以致影响康复。
2.运动损伤史 运动员怎样调整自己对过去受伤的反应,将决定其 在以后的应激运动情境中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有过 运动损伤经历的运动员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深的心 理阴影,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正是对运动员 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干扰自己再次受伤会造成强 烈的应激反应和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如果运 动员尚未完成从损伤中康复过来就参加训练和比赛, 心理负担重,再次损伤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倘若受 伤的运动员只是从生理条件上而未从心理上作好准 备,仍会再次发生损伤。如果运动员吸取过去受伤 的教训并在训练中适当注意,就会减少未来受伤的 次数。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 放松自己并改正可能导致受伤的训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