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复习课程
《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

《短歌行》曹操高中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曹操的豪情壮志,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短歌行》是曹操在战乱年代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抱负和理想。
1.2.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理解诗中的寓意和表达手法。
1.2.3 诗歌鉴赏: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寓意和曹操的抱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曹操和《短歌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 分析诗歌: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2 时间安排:每章内容安排2课时,共4课时。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6.1 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背景,准备相关问题。
曹操《短歌行》教案

曹操《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歌行》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2)《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短歌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3)准备教学PPT、教案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短歌行》,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短歌行》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2)阐述《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其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字词释义和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短歌行》的韵律特点。
(2)鉴赏《短歌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
(2)讨论曹操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意境。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描述战争、英雄的古典诗词,与《短歌行》进行对比分析。
(2)讨论不同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情感表达。
2. 文化传承(1)探讨曹操及其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

《短歌行》曹操高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短歌行》。
(2)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3)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短歌行》的诗歌意象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短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 曹操诗歌中的豪情壮志与现实关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曹操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短歌行》的诗歌意象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短歌行》。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介绍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歌内容。
(3)讲解:讲解《短歌行》的诗歌意象和艺术特色。
2. 第二课时:(1)复习《短歌行》的内容。
(2)合作探讨:分析曹操诗歌中的豪情壮志与现实关怀。
(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 第三课时:(1)导入:讲解《短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短歌行》中的典故和寓意。
(3)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4. 第四课时:(1)复习《短歌行》的内容。
(2)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感悟。
(3)总结:强调《短歌行》的历史价值和文学地位。
5. 第五课时:(1)测试:对学生学习《短歌行》的效果进行测试。
(2)反馈:针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短歌行》,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课堂导入:通过讲解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引出《短歌行》的学习。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歌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 教案

曹操《短歌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背景及作者曹操。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曹操的时代背景。
简述曹操的文学成就。
引入《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曹操时代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学生阅读《短歌行》并了解其创作背景。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短歌行》的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与寓意。
2.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的韵律结构。
解读诗中的意象与寓意。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歌行》的韵律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读诗中的意象与寓意。
第三章:词句品味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句的品味能力。
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3.2 教学内容品味《短歌行》中的经典诗句。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经典诗句。
学生展示对诗句的品味成果,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诗词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创作的热情。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4.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的创作特点。
指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分析《短歌行》的创作特点。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展示并互相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进一步学习。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并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深入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探究曹操创作《短歌行》的文学背景。
6.2 教学内容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介绍。
曹操的文学成就及《短歌行》的创作动机。
6.3 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讲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学生研究曹操的文学成就及其与《短歌行》的关系。
第七章:诗歌形式分析7.1 教学目标掌握《短歌行》的诗歌形式。
理解其韵律、节奏和格律。
7.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的诗歌形式。
讲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特点。
曹操《短歌行》 教案

曹操《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短歌行》全文;(2)了解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分析并掌握《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豪情壮志;(2)理解诗歌中所体现的忠诚、友谊、勇敢等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诗意和诗意;2. 曹操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曹操生平事迹的掌握;3.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短歌行》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短歌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内容,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难点和要点。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短歌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畅谈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短歌行》的诗意和诗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7. 课后作业:(1)背诵《短歌行》;(3)调查曹操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曹操《短歌行》 教案

曹操《短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理解友情、忠诚、抱负等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歌行》的原文及翻译。
(2)《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分析。
(3)曹操的思想和英雄气概。
2.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曹操的生平和英雄事迹。
(2)引出《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 原文朗读:(1)学生齐读《短歌行》。
(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韵律和节奏。
3. 翻译理解:(1)学生自主翻译《短歌行》。
(2)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对仗、意象等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5. 深入解读:(1)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短歌行》的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短歌行》的教学内容,总结诗的艺术特色和曹操的英雄气概。
2. 强调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短歌行》。
2. 写一篇关于《短歌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短歌行》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短歌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短歌行 曹操 高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歌行》。
(2)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短歌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短歌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2. 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3. 《短歌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短歌行》中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2. 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短歌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曹操作为诗人的身份,引出《短歌行》。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歌行》的主题和意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短歌行》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短歌行》的音乐和表演版本,感受诗歌的魅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或相关历史资料。
7. 布置作业(1)学生背诵《短歌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3.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短歌行 曹操 高中教案

短歌行曹操高中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短歌行》的音乐美、韵律美。
1.2 教学内容介绍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分析《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解读《短歌行》的歌词和韵律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曹操的生平事迹和《短歌行》的文本。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音乐欣赏来感受《短歌行》的美。
第二章:《短歌行》歌词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短歌行》的歌词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意象和寓意。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短歌行》的歌词。
分析歌词中的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
探讨歌词中的寓意和哲理。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句解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词。
利用图片和多媒体展示歌词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对歌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短歌行》的文学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文学特色。
引导学生欣赏曹操的文学才华。
3.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探讨《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欣赏曹操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特色。
利用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练习分析和表达文学特点。
第四章:《短歌行》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短歌行》的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对后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在曹操时代的文化背景。
探讨《短歌行》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思考《短歌行》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
利用多媒体展示《短歌行》在后世的影响和演绎。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对文化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对《短歌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和表达。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短歌。
5.2 教学内容分析《短歌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创作自己的短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伤 了 一 遍 又 一遍。 15.来 我 心 里 住下 来吧, 这里不 需要你 支付任 何租金 。 有 关 悲 伤 的 说说精 选 1.有 些
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启发后来的新乐府诗 慷慨悲凉
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忧
忧 从 中 来 , 不 可 断 绝 。
忧 思 难 忘 。 何 以 解 忧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作者究竟忧什么?
2.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 抒情的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
你 的 离 开 ,是 我心中 永远的 悲伤! 美文网 小编为 大家收 集整理 了有关 悲伤的 说 说 , 供 大 家欣赏 借鉴! 有 关 悲 伤 的说说 最新 1.其 实 这 世 上是没 有人能
够 理 解 另 外 一个人 的悲伤 的。 2.我 庆 幸 我 所喜欢 的我所 讨厌的 都再见 了。 3.在 梦 境 和 爱 情里 ,没有 事情是 不可能 的。 4.生 于 这 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 千 疮百孔 的。 5.有 些伤口 ,无论 过多久 ,依然 一碰就 痛 ;有些 人,不 管过多 久, 也 还 是 一 想 起就疼 。 6.曾 经 深 爱 占 有,现 在还你 自由。 7.你 真 的是我见过 最 最 勇 敢 的 人,你 都不怕 我有一 天会不 喜欢你 。 8.我 有 感 情 洁 癖不能 独有的 我 宁愿不 要。 9.别 问我过 得好不 好,不 好你也 帮助不 了,好 也不是 你的功 劳。 10.回 忆 , 真 的 能让 一个人 变成神 经病, 前一秒 ,还是 嘴角微 扬,这 一秒, 却湿润 了 眼 眶 。 11.只 怪 现 实 太残酷 ,所以 更迷恋 梦境。 12.不 要 把 自己的伤口揭 开 给 别 人 看 ,世界 上多的 不是医 师,而 是撒盐 的人。 13.有 些 记 忆 就算 是忘不 掉 , 也 要 假 装记不 起。 14.这 辈 子 最 对不起 的就是 这颗心 ,疼了 一次又 一次,
注解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过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当以慷慨 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忧从中来:内心 乌鹊南飞:向南,名词活用作状语 绕树三匝:三,泛指多次;匝,圈、周 山不厌高:满足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层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慨?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 的感慨(对酒当歌,人 生几何),但并没有软 弱消沉,要在有限的生 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 大事业(慨当以慷,忧 思难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的主要情感特征就是一 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假 如诗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种愁 就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 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 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 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 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实现时产生的烦恼中一 种积极的情感。
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 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什么叫短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 《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 指歌声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 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古 代歌曲的一种体裁。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曹操(155 -220)
文学成就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子曹植、曹 丕合称“三曹”。善诗歌,抒发政治抱负, 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散文清峻整洁,著有《魏武帝集》。
时代背景
汉末建安十三年,携天子以令诸侯位居汉相的曹操率 百万大军南下,在荆州降将们的协助下,意欲列阵横渡 长江天险,一举荡平孙刘势力。曹采用庞统的连环计, 用铁链连舟,使战船连成一体稳若平地,以解北人不谙 水战之忧。曹看着连舟大军威武气势,深想不日即可扫 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大战前夕,以 歌舞壮军威,以酒宴飨文武。席间忽闻有鸦声望南飞鸣 而去,曹操触感而发,持槊边舞边歌,创此《短歌行》, 意抒自己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可惜不久,孙刘联军设 计火烧连舟,大败曹操,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 之战。从此天下渐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此役幸保存命 而归的曹操来说,可能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这首不朽的 乐府词却被人们广为传唱。
说曹操
生平介绍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
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封魏王。子曹丕称帝,
钟嵘《诗品》
追尊为武帝。
曹操(155 —220)
军事功绩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 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用其 名义发号施令统一 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 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钟嵘《诗品》
政治措施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 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 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 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