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试验报告
中试总结报告模板

中试总结报告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参加项目人员:中试时间:中试地点:目录1.项目中试情况简介1.1.生产质量情况1.2.原料消耗定额及收率指标1.3.质量标准及生产质量情况1.4.主要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1.5.操作工时、生产的周期与劳动定员2.中试工艺调整3.反应式和反应机理3.1.化学主反应过程3.2.化学副反应过程3.3.反应机理4.生产流程图4.1.工艺流程图4.2.设备流程图5.工艺过程5.1.物料配比5.2.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5.3.混合5.4.包装工艺过程及储存条件5.5.工艺过程异常情况与处理6.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检查7.分析方法8.综合利用与“三废”治理8.1.副产物的回收利用8.2.主要废弃物及其排放处理方法9.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1.项目中试情况简介1.1.生产质量情况1.1.1.XXX中间体生产质量统计表页脚内容4……页脚内容51.2.原料消耗定额及收率指标1.2.1.原料消耗定额1.2.2.收率指标1.3.质量标准及生产质量情况1.3.1.原辅料质量标准及生产质量情况1.3.2.中间体质量标准及生产质量情况1.4.主要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1.4.1.主要设备一览表1.4.2.主要设备生产能力1.5.操作工时、生产的周期与劳动定员2.中试工艺调整3.反应式和反应机理3.1.化学主反应过程4.生产流程图4.1.工艺流程图4.1.1XXX-C工艺流程图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投资者自律管理细则4.2.设备流程图页脚内容105.工艺过程5.1.XXX-C工艺过程5.1.1XXX-C物料配比5.1.2XXX-C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5.1.3包装工艺过程及储存条件5.4.1 包装工艺过程:5.2工艺过程异常情况与处理6关键工艺控制点与质量控制7分析方法(包括中控、中间体和产品的分析方法。
TLC分析须注明展开剂、显色剂及展开示意图;HPLC和GC最好直接写出色谱条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附上色谱图,若不写详细方法,可注明:见QC相应文件,但应写明各分析指标,必须明确各峰或斑点的归属)7.1 XXX-C检验项目7.1.1外观:体。
中试实验报告范文

中试实验报告范文1200 words of model text of pilot test report( 实验报告)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54106中试实验报告范文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老师研究成果的的支撑下,我公司于20XX年5月14日进行了板材用硅微粉改性试验。
根据粒度、白度、水分以及吸油值等指标考察改性效果,并重点通过客户的试用情况确定改性后的硅微粉是否能降低树脂用量,是否能提高混合浆料的流动性。
通过中试试验,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一、试验背景及目的板材用硅微粉是一种制造人造石英石板材的主要原料,该产品成分纯净,SiO2含量大于99.0%,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具备高档填料所要求的低杂质、高细度、高填充量、高硬度、高电阻率、耐酸碱等特性。
它不仅赋予人造石材良好的致密性和耐酸碱腐蚀性,还能有效改善石材加工流动,分散工艺,使合成品能够接纳较高比例的填充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人造石英板材与人造大理石板材相比的诸多优势,逐渐被国内外广大用户所喜欢,特别是橱柜板行业已全面开始使用,需求量大增,从而带动了板材用硅微粉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板材年生产量为1500万平方米,板材用硅微粉年用量18.6万吨,年增长比例10%。
伴随着板材用硅微粉用量的增长,人造石英板材生产商对板材用硅微粉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低吸油值的板材用硅微粉不仅能够改善石英石板材的加工性能,而且能够降低板材生产过程中的树脂用量,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已有几家客户反映我公司生产的板材用硅微粉存在着树脂用量偏高,加工过程中混合浆料的流动性差等问题。
与此同时,与我公司存在竞争关系几家板材粉供应商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经改性的板材用硅微粉,并经客户反映该产品的性能优于我公司生产的板材用硅微粉。
中试报告及内容

中试报告及内容1. 引言本中试报告旨在分析和总结本次中试的目标、方法、过程和结果,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中试的背景、实施方案和实验结果,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2. 背景中试是一种实验方法,用于验证新产品或技术的可行性和性能。
通过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测试和观察,可以评估新产品或技术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
本次中试的背景是为了测试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效能和可靠性。
3. 目标本次中试的目标包括: - 评估新型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 - 测试该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 - 优化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参数; - 分析实验结果并提出建议。
4. 方法4.1 实验设备本次中试使用的实验设备是一台新型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具有以下特点: - 高效能:能够将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较高; - 环保:在运行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物; - 稳定性: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能保持稳定的运行。
4.2 中试方案•步骤1:安装设备并连接至电力网;•步骤2:进行设备的初步调试,确定操作参数;•步骤3:记录设备的发电数据,包括发电量、发电效率等;•步骤4: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步骤5: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3 实验结果分析中试期间,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电效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设备在较低环境温度下的发电效率较高,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发电效率逐渐降低。
•发电量随载荷变化的情况: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设备在较低负载时的发电量较高,随着负载的增加,发电量逐渐减少。
•设备的稳定性分析:通过对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中的数据分析,发现设备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运行中没有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
5. 结论通过本次中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新型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的发电效率较高,能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设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设备的发电量随负载变化而变化,需要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优化。
陶瓷中试实验报告

陶瓷中试实验报告陶瓷中试实验报告一、引言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能等优点,因此在建筑、电子、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中试实验,研究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为陶瓷的生产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次实验采用的陶瓷材料为氧化铝和硅酸铝,分别作为主要原料进行制备。
2. 方法:首先将氧化铝和硅酸铝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陶瓷浆料。
接着将浆料倒入模具中,经过压制和干燥后,进行烧结处理。
最后进行陶瓷样品的性能测试。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工艺:通过实验发现,氧化铝和硅酸铝的比例对陶瓷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当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时,陶瓷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但韧性和强度下降;而硅酸铝的含量较高时,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强度增加,但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比例。
2. 性能测试:对制备好的陶瓷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包括硬度、抗压强度、热膨胀系数等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适用于承受较大压力和磨损的环境。
同时,陶瓷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较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使用。
3. 微观结构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陶瓷样品的微观结构,发现陶瓷材料呈现出均匀致密的结构,晶粒较小且分布均匀。
这种结构使得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和高温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本次陶瓷中试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关于陶瓷材料制备工艺和性能的重要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比例,制备出具有良好性能的陶瓷材料。
同时,我们也发现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工艺参数来改善陶瓷材料的性能。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陶瓷材料的其他性能指标,如导热性能、电绝缘性能等,并探索更多的原料组合和工艺参数,以提高陶瓷材料的综合性能。
中试试验研究报告

JYX-(Ⅱ)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中试试验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国家对汽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解决车用汽油一直存在的高硫、高烯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大型城市已启动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相当于欧Ⅲ排放限值),北京、上海、广州已率先执行硫含量小于50μg/g的国I V标准( G B 1 7 9 3 0 - -2 0 0 6 ) 。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各炼厂通过建设加氢装置,降低汽油中的杂质含量。
目前,我国车用汽油中脱硫是加氢精制的关键。
根据我国汽油的成分分析,成品汽油中硫和烯烃含量90%以上来自催化汽油,降低催化汽油中硫含量,就成为了汽油清洁化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开发的汽油加氢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1)常规汽油加氢和恢复辛烷值组合工艺;(2)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工艺。
由于我国催化汽油占成品汽油的比例大,烯烃是催化汽油辛烷值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精制过程中维持辛烷值,故需开发出适应催化汽油脱硫少饱和烯烃的工艺及配套的脱硫选择性高的催化剂。
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进的油样分析平台的支撑下,分别对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催化汽油,进行了硫形态和定量分析、烯烃组成和分布情况分析。
我公司根据具体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
本文采用200ml固定床加氢中试试验装置,考察新工艺与配套催化剂对不同汽油馏分加氢脱硫的适应性。
为工业应用装置设计提供设计参数。
1、试验部分1.1 试验原料性质中试试验原料分别取自下述不同炼厂的催化汽油:大庆中蓝石化FCC汽油(原料一)、大庆中蓝石化DCC(原料二)、蓝星石油公司济南长城炼油厂FCC 汽油(原料三)、蓝星石油公司济南长城炼油厂C4改质汽油(原料四)、新海石化FCC汽油(原料五)五个不同性质的催化汽油做为中试试验装置的加氢原料。
原料性质见表1-1表1-1 中试加氢原料主要性质分析项目原料一原料二原料三原料四原料五密度,(20℃)kg/m3 722.5 735.5 757.6 735.2 757.4总硫,μg/g117.5 129.3 1045.9 25.9 1597 硫醇,μg/g13.1 11.8 55.2 6.2 86.6 烯烃,v% 28.4 53.5 44.5 4.5 35.7二烯值(MA V) 2.85 7.31 6.38 - 5.24 RON 88.7 94.5 92.4 - 93.8 试验过程氢源由甲醇制氢装置产氢,其边界条件与组成如表1-2:表1-2 中试试验氢气组成1.2 中试试验装置及工艺简介1.2.1 中试试验装置介绍中试试验装置采用200 mL固定加氢试验装置,催化剂装填量为100mL。
实验中试报告

实验中试报告
实验背景
本实验采用了XXX试剂作为主要材料,目的是研究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XXX物质的合成方法以及其性质分析。
该物质在医疗行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研究其合成方法以及性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实验步骤
1.将XXX试剂在某温度下与XXX反应生成XXX中间产物。
2.在XXX条件下进一步反应,得到目标XXX物质。
3.通过NMR、MS、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性质表征分析。
实验结果
利用NMR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目标物质的结构与预期一致。
其中,13C NMR表征结果显示,目标物质的烷基与寡聚基团的化学位移发生变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化学位移峰。
同时,MS分析结果表明,目标物质的分子量与预期一致。
IR结果显示,目标产物中出现了C-O键和C=O键的吸收峰,证明了目标物质中存在酯基和酰基。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合成了目标物质,并进行了其性质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的产物结构与预期一致,同时经过多种分析手段的证明,证明该物质的合成方法可行,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XXX,XX., Xia, XX. (2015). 烷基和寡聚基团的13C NMR化学位移。
J. XXX,51(2), 233-240.
XXX,XX., Wang, XX., Li, XX. (2016). 酯基和酰基的红外吸收光谱。
J. XXX, 58(4), 456-463.。
中试实验报告

中试实验报告中试实验报告范文1200字(精选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试实验报告范文12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试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如今关于考研的话题还在继续,考研如何顺利通过复试?考研er 面对众多选择和重重困难又何去何从呢?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实验原理: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自当追其卓越,但有尽其所能。
三、实验背景:(1)研究生招考热确需一盆冷水,研究生招考遇冷,让人们能够清醒下来,正视一度飞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所患的狂热病症,其症结究竟何在。
对于徘徊在考研大门外的学子,也可认真权衡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选择这条路。
(2)大三了你想考哪类研究生?,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而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3)20xx年研究生报考数下降倒逼研究生挤水分,一些高校特别是非211和非985高校,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高校研究生招生不得不面对15年首次出现的尴尬局面,扩招在继续,报名人数却已经开始下降。
(4)考研真相,毕业生追求更高学历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就业考虑,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读研毕业生中近三成转换专业,管理学、经济学学科门类转换专业的比例较高;专升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大类是文化教育大类,最低的是轻纺食品大类。
四、实验用品:机智聪明的大脑一颗、坚定的决心、草稿纸一沓、教材几本、文具若干。
五、实验仪器:(一)【在线估分】——快人一步手机估分对答案!考研初试阶段已经完成,初试成绩尚未有结果,成绩估算这个数据影响了复试的准备已经学校调剂的准备,所以估分是至关重要的。
(二)【官方调查】考研帮20xx年考研初试系列调查帖!考研帮20xx年考研初试系列调查帖提供来自无数15级考研帮用户的真实数据,是16级考生第一时间掌握15年真题及出题方向的不二选择。
中试试验报告

中试试验报告在进行一项新的产品、工艺或技术的开发过程中,中试试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就像是一场实战演练,能够检验我们在实验室里的构想是否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落地生根。
这次的中试试验,可真是让我们团队经历了一番“酸甜苦辣”。
咱们先来说说这试验的背景和目的。
随着市场对产品名称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的生产工艺已经逐渐跟不上节奏啦。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且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决定开展这次中试试验,对新改进的工艺进行全面的检验和优化。
试验的准备工作那可是相当繁琐。
从设备的选型、调试,到原材料的采购、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就拿设备来说吧,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款反应釜,我们的技术人员几乎跑遍了周边所有的设备供应商,对比了无数的参数和性能。
好不容易选定了,运回来安装调试又花了好几天的功夫。
那几天,大家天天围着这个大家伙转,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出了啥差错。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中试试验正式开始啦!第一天,大家都怀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车间。
启动设备、加入原材料,然后就是焦急地等待反应的进行。
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现了。
反应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慢了好多,而且产物的纯度也不达标。
这可把大家急坏了,赶紧围在一起商量对策。
经过一番仔细的排查,发现是温度控制出了问题。
原来是新的温度传感器不太灵敏,导致反应温度没有达到理想的范围。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们迅速更换了传感器,重新调整了工艺参数。
这一次,反应终于顺利进行了,大家悬着的心也稍微放下了一些。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陆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搅拌不均匀、压力不稳定等等。
但好在我们的团队经验丰富,应对及时,都一一解决了。
经过几天的连续奋战,中试试验终于顺利完成了。
看着那一批批合格的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笑容里,有疲惫,有兴奋,更有满满的成就感。
通过这次中试试验,我们不仅验证了新的工艺方案是可行的,还发现了一些在实验室阶段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微粉表面改性中试试验研究报告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郑老师研究成果的的支撑下,我公司于2015年5月14日进行了板材用硅微粉改性试验。
根据粒度、白度、水分以及吸油值等指标考察改性效果,并重点通过客户的试用情况确定改性后的硅微粉是否能降低树脂用量,是否能提高混合浆料的流动性。
通过中试试验,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一、试验背景及目的板材用硅微粉是一种制造人造石英石板材的主要原料,该产品成分纯净,SiO2含量大于99.0%,不含任何放射性元素,具备高档填料所要求的低杂质、高细度、高填充量、高硬度、高电阻率、耐酸碱等特性。
它不仅赋予人造石材良好的致密性和耐酸碱腐蚀性,还能有效改善石材加工流动,分散工艺,使合成品能够接纳较高比例的填充料,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人造石英板材与人造大理石板材相比的诸多优势,逐渐被国内外广大用户所喜欢,特别是橱柜板行业已全面开始使用,需求量大增,从而带动了板材用硅微粉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板材年生产量为1500万平方米,板材用硅微粉年用量18.6万吨,年增长比例10%。
伴随着板材用硅微粉用量的增长,人造石英板材生产商对板材用硅微粉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其中,低吸油值的板材用硅微粉不仅能够改善石英石板材的加工性能,而且能够降低板材生产过程中的树脂用量,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已有几家客户反映我公司生产的板材用硅微粉存在着树脂用量偏高,加工过程中混合浆料的流动性差等问题。
与此同时,与我公司存在竞争关系几家板材粉供应商已经开始批量生产经改性的板材用硅微粉,并经客户反映该产品的性能优于我公司生产的板材用硅微粉。
为此,我公司拟通过对硅微粉进行表面改性的方法降低产品吸油值,适应客户需求,提高我公司板材用硅微粉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郑水林教授是粉体加工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在粉体表面改性技术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先后参与或主持过数项与之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企业委托科研项目。
郑教授所开发的硅微粉表面改性剂能显著降低产品吸油值,与不饱和树脂体系的相容性好,而且成本低于市场上常用的硅烷偶联剂及人造石专用助磨改性剂。
因此,经过深入的市场分析和实验室研究,我公司决定选用郑教授开发的硅微粉表面改性剂作为中试试验原料。
二、试验原理通过表面改性,可以将粉体颗粒表面原有的极性基团改为非极性基团,降低表面能,颗粒间摩擦力减小,润滑性变得更好,可以提高硅微粉与有机高分子的亲和性、相容性以及流动性、分散性。
而且,粉体颗粒堆积的更加紧密,堆积密度增大,吸油值减小。
入磨物料与表面改性剂混合进入球磨机后,粉体颗粒和包覆材料在磨仓中经过强烈冲击,利用超细粉碎过程和其他强烈机械力作用激活颗粒表面,使其结构复杂或无定型化,增强它与有机物的反应活性,从而使改性剂均匀包覆在颗粒表面。
三、试验原料及设备原料:咸宁原矿、改性剂(郑老师研制)、自来水设备:计量泵、自制药剂桶(见图1);球磨分级系统图1 改性剂添加装置四、中试试验工艺简介原计划改性剂掺量为0.25%,按照改性剂:水=1:3的比例混合好后倒入药剂桶中,通过计量泵从球磨机入料口掺入到磨机中。
试验改性剂共15公斤,需掺水45公斤,按照小时产量2.6吨计算,预计每小时改性剂的用量为6.5公斤,因此在计量泵流量保持稳定和精准的情况下(即控制流量26kg/h),改性剂和水混合液体的滴加时间为2.3h。
球磨机开机运行后,改性剂同时开始滴加,考虑到球磨机开机运行前仓内仍剩余大约3t左右的料,开机后需先用改性后的磨粉将球磨机内剩余的料挤出,因此开机后1.2h左右的粗粉料仓出料仍主要是球磨机内原剩余的未改性粉,在此之后的粗粉料仓下料才是稳定的经改性的产品,即在开机后1.2h-2.3h之间的产品是经过完全改性的,其试验分析结果和客户试用结果最具参考价值。
五、中试试验过程中试试验开始前先清空粗粉料仓,12:23分开动球磨机,同时打开计量泵滴加改性剂。
12点40分开始下第一包料,而后每隔15分钟下一包料,按照顺序编号为1、2、3。
,并标记好每包重量,下完一包料后立即进行取样化验。
由于计量泵调节精度的限制以及计量误差,原定于2.3h内滴加完的改性药剂于15:21分才全部滴加完成,总耗时2.97h,按照产量核算改性剂的掺量只有0.20%,比原计划的0.25%的掺量低0.05%左右。
改性剂滴加完成后,球磨机继续运转了半个小时,于15点55分下完最后一包料后停机。
六、中试试验结果与分析本次试验球磨分级系统运转3小时32分,共生产板材粉8.9t,小时产量2.52t,球磨机分级系统共耗电782度,生产每吨板材粉需耗电87.9度。
共下料14包,具体每包料的重量和检化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1、产量变化情况从12点40分下第一包料开始,每隔15分钟下一包料,直至15点55分球磨机停机,共下料14包依次编号为1、2、3。
产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图2 产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球磨分级系统稳定运行后,产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稳定运行的小时产量为2.6t。
2、粒度变化情况每下完一包料后,检化验员及时从每包料内取一个样品检测粒度、白度以及吸油值和水分,编号和下料编号保持一致。
其中,D50、D100的检测结果如图3、图4所示:可以看出,在球磨分级系统运行期间,产品粒度基本保持稳定,D50在20±1.5μm范围内波动,D100也在134.46-152.54μm范围之间变化,均为合格品。
3、白度变化情况中试期间,每包料的白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5 白度变化情况由图5可以看出,刚开机一段时间产品白度在91.5wb以上,开机1h后,白度出现下降,并基本稳定在90.3wb左右,直至试验结束。
4、吸油值变化情况分别从每包样品中称取10g进行吸油值测试,所取用样品不经烘干,直接用亚麻籽油滴定法得出,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
图6我公司测试吸油值的变化情况另取了6号、8号和9号样品进行了烘干后的吸油值测试,其中:6号样品的吸油值由烘干前的23.02g/100g降低到21.57g/100g,8号样品的吸油值由烘干前23.30g/100g降低到21.59g/100g,10号样品的吸油值由烘干前的23.51g/100g降低到21.36g/100g。
为了进一步确定中试产品的吸油值变化情况,分别从每包料中取100g样品送至矿大进行吸油值检测,检测结果如下:对比我公司和矿大的检测结果发现:我公司检测的吸油值结果较为稳定,吸油值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不是很明显;矿大检测的吸油值结果波动较大,且未观察到下降趋势。
5、水分变化情况中试期间,每包料的产品水分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6水分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中试期间的产品水分略高于平时生产的产品水分,且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球磨机运行3小时后,产品水分基本稳定在0.1%左右。
七、中试试验总结分析1、试验结论本次中试共持续3小时32分,消耗改性剂15公斤,掺水45公斤,共生产板材粉8.9t,折合改性剂掺量0.20%,低于原设计的0.25%的掺量。
按照时间段共取14包样品进行粒度、白度、水分以及吸油值检测,综合分析我公司和矿大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试期间,球磨分级系统稳定运行后的小时产量为2.6t,和日常生产期间的产量基本一致。
2)中试期间,产品的粒度基本保持稳定,所出产品均为合格品,说明该掺量下的改性剂和水未打破球磨分级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
不需调整球磨分级系统参数即可做出合格产品。
3)球磨分级系统运行1h后,产品的白度降低,由最初的91.5wb 左右降低到后来的90.3wb左右。
主要可能由三种原因造成:○1产品水分含量升高影响白度。
○2改性剂的加入影响了产品白度。
○3原矿性质发生改变,导致产品本身白度降低。
经试验验证后,水分变化未影响产品白度。
至于第二种原因,矿大方面给出的结论是改性剂不会对白度产生影响,目前正在安排矿大做进一步试验确定,并请求矿大寄送少量药剂至公司进行试验。
4)中试期间,产品水分略高于平时生产时的水分,球磨机开机2.5h后,产品水分基本保持在0.1%左右,甚至略高于我公司板材类产品的水分要求指标。
因此在后续试验和生产中可以考虑降低掺水比例,以降低最终产品的水分含量。
5)根据我公司和矿大的吸油值检测结果来看,此次改性中试并未对产品的吸油值产生明显影响,与实验室的试验结果相差较大,主要可能由两种原因造成:1、与实验室的最优加药量相比,此次试验的改性剂添加量较少。
2、中试的试验条件和环境和实验室有较大差距。
6)考察此次改性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还是改性产品是否能够降低树脂用量,提高板材加工过程中的流动性。
因此,此次中试的最终效果评判还需等待客户的试用结果。
2、试验总结与反思总体上看,这次板材粉改性中试试验运行平稳,过程中未出现设备故障,成功做出8.9t改性试验产品,试验过程也和预期安排基本一致。
但是,试验准备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试验开始前未能及时准备好试验所必需的设备、工具,细节计划不够周全;前期发现盛装改性药剂的大桶存在的问题后未能及时对设备做出改进,导致试验开始时间略有延误;试验前未对入磨物料的各项指标(包括水分、白度等)进行检测,导致试验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据支持;中试期间改性剂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主要因为计量泵存在一定的计量误差,试验前只是用水进行了流量试验,没有考虑到改性剂和水的性质差异,未用改性剂和水的混合溶液进行流量试验。
总之,这次试验有许多方面值的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尤其是细节的把控方面,要吸取经验教训,在接下里的工作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