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册音乐1-4单元教案
第4单元《欣赏彼得与狼》(教案)-2021-2022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

5.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角色主题音乐的辨识:学生能够辨识并哼唱出《彼得与狼》中各个角色的主题音乐,如彼得、狼、小鸟、鸭子、猫、爷爷等,理解不同角色音乐的特点。
举例: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图示、动作或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记忆每个角色的主题音乐。
-在讲解配器原理时,可以结合实际乐器展示,让学生听到乐器的实际音色,并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对配器的理解。
-通过故事化的教学,将音乐与情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跟随故事的发展,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彼得与狼》这部交响童话的基本概念、音乐表现手法及其在叙事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与故事结合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欣赏音乐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4单元《欣赏彼得与狼》(教案)-2021-2022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欣赏彼得与狼》为本章节核心内容,选自2021-2022学年音乐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本节课将带领学生欣赏普罗科菲耶夫的经典作品《彼得与狼》,通过分析交响童话中的角色、主题及配器,让学生深入了解该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内容如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欣赏彼得与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听过能够讲述故事的乐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的奥秘。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一、教学要求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再演唱、朗读、歌表演、游戏等各项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音乐感受,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惯,逐步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并从中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小学行为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具有稳定的内心节奏感以及用心歌唱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准确的休止和接唱,尤其是在领唱与齐唱歌曲中,能与同学合作,和谐、完整的表现音乐。
如何由有声的演唱过渡到“无声的”演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内心节奏的目的,以及在演唱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具1、图片“红灯牌”“绿灯牌”2、进攻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双向筒。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3、录音带4、节奏卡:XXXX︱XXXX‖XOXO︱XOXO‖XXXO︱XX XXXO ‖XXXX︱XXXXO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红眼睛绿眼睛》,做到能在心中默唱歌曲。
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了解xx常见的行为规范。
3、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的歌曲片断。
教学过程一、听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生: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等。
3、听音乐,做游戏。
找一名同学手拿一张红纸牌和一张绿纸牌,听教师唱歌,教师唱到“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时,生举红牌,唱到“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时,同学举起绿牌子。
4、跟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做游戏。
跟老师一边唱一边举牌子。
请一名同学做警察举牌,其他同学边唱边扮演行人和车辆,看见红灯停止做动作,看见绿灯继续行走。
二、看图表、作判断,选择放声歌唱与心里默唱。
1、请一位同学做警察举牌子,举红灯时,教师在心里默唱,举绿灯时,教师大声歌颂。
教师做警察举牌子,学生们默唱或放声唱。
八年级第15册音乐教案

八年级第15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课题】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两部作品的曲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能够以柔和、统一、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
并通过分析、实践,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唱及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难点】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音乐资料【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方法】情景导入法、感受体验法、启发式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感受爱1、提问导入:近一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哪次天灾让你痛彻心扉?学生:(印度洋海啸,美国的飓风,巴基斯坦地震)导语:确实,如同学所说地震,海啸让我们一次次见证着生离死别,但同学们想过没,比天灾更让人恐惧的是人祸,恐怖袭击、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于是无数热爱和平的人走到一起呼唤出人类共同的心声——让世界充满爱。
2、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二、歌唱爱——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1、导入:课件播放以《让世界充满爱》为背景音乐的,一组以爱为主题的图片串联起的FLASH 作品要求:找出FLASH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画面,说出让你记忆深刻的理由。
学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乞丐给一个盲人施舍钱币——一个乞丐尚能给予别人以帮助,更何况我们。
学生2:在洪水中解放军战士我自己的身躯挡住汹涌的洪水,保护好小婴儿——正是因为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危难中给比人以帮助,才使得他们渡过难关,重新站立起来。
……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动情,确实,贫困、灾难、战争,一次次地向人类发出挑战,而我们一次次地战胜了所有的这些,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爱,我们才一次次地拯救了他人,也拯救了自己。
人音版15册第六单元《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教案一、教材分析《踏雪寻梅》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根据本单元所表现的内容,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最好把此单元放在特定环境中--冬天(且最好是下雪),这样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这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这一要求。
本单元共有三首歌曲,有演唱的《踏雪寻梅》,还有欣赏的《溜冰圆舞曲》及《我爱你塞北的雪》。
《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全曲为2/4拍,降E或F大调,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一、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对不同事物会有自己一定的见解。
不重视音乐,抵触传统音乐,热衷于流行音乐,学生音乐知识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孩子音乐知识薄弱,大多数学生上课容易怯场,往往回避课堂交流。
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同,又想表现自己。
三、说学法本课主要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调动学生全身感官,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生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并在这种有规律有情感的“动”中感悟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知识,形成技能。
四.说教法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是否获得新知识去展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法、启发联想法、示范引领法、参与体验法、学科综合法等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在感悟体验中学习音乐。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是歌曲教学,主要内容是学会演唱《踏雪寻梅》,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高雅意境。
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欣赏、歌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音乐中感受冬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是学生能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课:音乐的表现手段教学目标:- 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 能够通过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表达不同的情感;- 能够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演。
教学内容:1. 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2. 聆听不同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3. 练使用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表达不同的情感;4. 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演,展示自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表现手段的兴趣;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音乐表现手段的概念和种类;3. 聆听分析:选择一首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讨论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4. 练表达情感:通过声音、音高、音长等手段,让学生表达不同的情感;5. 创作表演:分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展示自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理解;6. 总结:复本节课学到的音乐表现手段,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第二课:节奏的感受与表现教学目标:- 了解节奏的概念和作用;- 能够通过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 能够通过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
教学内容:1. 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节奏的概念和作用;2. 进行身体动作练,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3. 研究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4. 进行节奏合奏,体验协作和合作的乐趣。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让学生拍手、跳舞等活动,引起学生对节奏的注意;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节奏的概念和作用;3. 身体动作练:通过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和表现不同的节奏;4. 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教授简单的乐器演奏和口头演唱,表达节奏;5. 节奏合奏:分组进行节奏合奏,体验协作和合作的乐趣;6. 总结:复本节课学到的节奏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继续练和创作。
(以下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相同的格式进行描述)。
《美丽的梦神》-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美丽的梦神-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背景介绍美丽的梦神是一首来自于音乐教材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中的经典乐曲。
它是一首轻松愉悦的曲子,配合简单易懂的旋律,是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下和旋律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此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曲子基本节奏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握曲子的旋律及其演奏技巧。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掘出自己的天赋和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曲子的基本节奏2.掌握曲子的旋律3.进一步了解曲子的演奏技巧教学步骤第一步:热身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美丽的梦神》,让学生先根据听觉感受,在听的同时跟哼哼几遍。
第二步:导入由教师演奏曲子一遍,让学生听一遍后回答问题:这首曲子的特点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第三步:分析教师讲解曲子的基本节奏,让学生自行跟着敲打出来。
然后,教师再逐步教授曲子的演奏技巧,例如在某一个节奏强调下弹奏的技巧等。
第四步:实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奏曲子,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奏技巧和方式来演奏曲子。
第五步:表演鼓励学生们在课下反复练习并提高曲子演奏的水平,以便在学校、家庭的音乐表演中有更好的表现。
总结通过教学《美丽的梦神》这首曲子,学生们能够在音乐能力的学习上不断提高,同时,能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和热爱。
在教学中要注意: 1. 着重于节奏和演奏技巧的教授; 2. 注重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水平; 3. 鼓励学生培养出自己的音乐兴趣,继续进一步探索和发掘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潜力。
小学二年级音乐15单元教案

精选小学二年级音乐1-5单元教案小学二年级是孩子们品尝音乐这一美妙艺术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音乐兴趣逐渐增强,音乐课程也逐步丰富。
本篇文章为大家整理了适用于小学二年级1-5单元的音乐教案,希望能够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1.第一单元——声音与乐器a.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不同音高的声音,并能够合乎适宜地模仿发出。
2)必备乐器的声音区分和辨别。
3)对乐器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能够有所体会和领悟。
b.教学内容:1)让同学们聆听不同的声音,辨认出它们的音高。
2)介绍乐器的分类和每类乐器的特征,并重点讲解各乐器在乐曲中的背景和表现。
3)向同学们演示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表现,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形式来模仿这些音乐元素。
c.教学重点和难点:1)乐器分类以及每类乐器的特点。
2)接受不同音节信息的能力。
3)理解乐器表现音乐情感的能力。
2. 第二单元——音乐的基本元素a.教学目标:1)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等元素的基础概念。
2)通过互动的形式理解这些元素的意义和物理特性。
b.教学内容:1)引导同学用听觉去感受不同节奏,并模仿发出。
2)通过互动形式演示基本旋律,让学生探索出不同音节组合的规律。
3)用实例和生活情境来讲解和声和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体验这些元素的感觉。
c.教学重点和难点:1)信息整合能力。
2)感知不同的音乐元素。
3. 第三单元——音乐赏析a.教学目标:1)了解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及其故事背景,包括《天鹅湖》和《卡门》。
2)用心品味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提高审美素养。
b.教学内容:1)介绍两首歌剧的背景,梳理作品的情节。
2)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来展现这些作品,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音乐中的动情背景和情感氛围。
3)借助多样的绘制材料,让学生尝试去表现音乐所传达的意境。
c.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音乐作品和背景的概念理解。
2)体验音乐所传达的具体情感。
4. 第四单元——乐器的演奏a.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简单的乐器演奏技巧。
音乐初中教材第十五单元教学方案

音乐初中教材第十五单元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3.学习传统音乐表演的基本技巧;4.启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发展历程;2.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与技巧的学习;3.中国传统音乐杰出作品的欣赏与分析;4.学生参与传统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传统音乐表演现场和团体合作演奏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示范教学法:老师示范传统音乐表演技巧和演奏技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鉴赏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4.实践性教学法:安排学生参与传统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发展历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传统音乐,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探究欲望。
2.讲解: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如以调式为基础、讲究音律、注重气韵等,同时概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音乐、丝绸之路音乐、宫廷音乐等。
3.学习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搜索资料,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和交流。
第二节: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与技巧的学习1.导入:观看一段传统音乐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音乐家的表演形式,如舞台姿势、乐器演奏技巧等。
2.讲解:根据观看视频的内容,详细介绍传统音乐表演的形式和技巧,如器乐演奏技巧、唱腔表演技法等。
3.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其中包括表演者、乐器演奏者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和学习传统音乐表演的技巧。
第三节:中国传统音乐杰出作品的欣赏与分析1.导入:播放一段知名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问学生对此音乐的感受。
2.讲解:详细解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奏技巧、传达的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册音乐1-4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单元:《歌舞青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青春舞曲》2.欣赏《共青团员之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唱《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2)通过欣赏《共青团员之歌》,体会音乐中苏联青年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对节奏的模仿与反复练习中体会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
(2)找出歌曲旋律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创编,并进行歌曲的快速背唱。
(3)结合歌曲,分析歌词,启发学生珍惜青春年华从现在做起。
3.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2)学习“鱼咬尾”以及重复的旋律创作手法并进行简单的旋律创编。
(3)了解王洛宾的生平及贡献。
(4)准确地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唱歌《青春舞曲》(1)请学生边聆听歌曲边小声地哼唱歌曲旋律。
(2)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型并随老师练习。
附点节奏:4/4 X.X X X| X.X X X|切分节奏:4/4 XXX XX XXX XX | XXX XX XXX XX |(3)学生跟随老师的钢琴演唱歌曲的旋律,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创作特点。
(4)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创作特点。
①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中“鱼咬尾”的部分,并请学生按此手法进行四个小节的旋律创编。
1=C 2/45 3 2 ∣∣∣∣②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中重复的部分,并对旋律进行逐步记忆。
(5)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随老师的伴奏填词反复演唱,并能背唱歌曲。
(7)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歌曲设计相应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并请同学们踊跃展示。
(8)介绍新疆的常用民族乐器。
(9)随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几个典型动作。
(10)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同学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表演舞蹈,另外一组拍击节奏。
3.竖笛演奏欣赏《青春舞曲》请同学们观看竖笛演奏视频,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4.欣赏《共青团员之歌》(1)请同学们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歌曲的结构。
(2)请同学们分析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
(3)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大跳)及典型节奏。
(4)完整聆听。
5.总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唱歌《拉起手》2.欣赏《校园圆舞曲》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演唱与舞蹈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珍惜友谊,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2.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讲解、演唱歌曲、探究情感等活动中,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随着《校园圆舞曲》的音乐表演集体舞,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3.知识与技能:(1)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2)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拉起手》。
教学过程:1.复习阶段:(1)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带学生轻声演唱C大调音阶:注意坐姿,控制气息。
1=C 4/41-2-∣3-4-∣5-6-∣7-1-∣1-7-∣6-5-∣4-3-∣2-1-∣(2)随琴演唱歌曲《青春舞曲》。
2.唱歌《拉起手》(1)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手拉手》,并思考问题。
①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②歌曲的速度、节奏、节拍格式怎样的?(2)跟着钢琴轻声哼唱旋律,注意气息的控制。
可根据学生歌唱情况先从D调开始再到A调。
(3)认识切分音,并随老师拍击切分节奏。
(4)请按连续切分节奏对以下旋律进行改编,说一说改编前后有何不同。
1=F 2/45 5 5 ∣3 1 ∣6 6 6 ∣5 –∣5 5 5 ∣3 1 ∣3 3 3 ∣2 –∣(5)学生按要求唱旋律,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6)教师播放范唱音频,学生注意聆听。
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7)学生随钢琴轻声填词演唱高声部旋律。
提示坐姿及气息控制。
(8)解决吐字咬字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前两句,要求口腔打开。
并思考以下问题:①歌曲分为几个乐段?②每个乐段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③怎样表现这些不同的情绪?(9)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控制气息,咬字清晰。
3.集体舞《青春圆舞曲》(1) 播放《校园圆舞曲》录音,请同学思考:①这段音乐是几拍子的?②这段音乐属于哪种音乐体裁?(2) 教师介绍圆舞曲的概念。
(3) 教师师范2-3个舞蹈动作,学生自由组合,随音乐跳起来。
播放《校园圆舞曲》视频。
4.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用自己的舞步体验了《校园圆舞曲》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特点,并学唱了表达和平、友谊、团结主题的歌曲《拉起手》,希望同学们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如歌中唱到的那样“拉起手,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第二单元:《电子空间站》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电声乐器,了解其发声原理。
2.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动物世界》片头曲。
3.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积极体验电子音乐作品,感受电声乐器带来的丰富音响。
主动学习、乐于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作用,并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电子音乐、探究电子音乐极其相关文化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1)参与、体验(通过演唱、听辨、聆听、对比探究等方式)、学习电子音乐的过程;(2)进一步掌握通过对比聆听和探究来学习音乐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1)能够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2)认识常见电声乐器,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能够听辨其音色。
(3)感受和体验电声乐器丰富的表现力,知道电子音乐大师喜多郎。
教学过程:1.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1)播放由电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2)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
(3)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弱起节奏和倚音的长发。
(4)学生挥拍随录音跟唱歌曲,注意唱准弱起节奏和倚音。
(5)跟着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且、咬字清晰。
(6)请学生讨论:这首歌曲伴奏乐器的选用与以往我们听到的有何不同?2.介绍电声乐器(多媒体显示歌中乐器的图像和声音,并做相应的介绍)(1)电声吉他: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拨弦乐器。
(2)电声贝司: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低音拨弦乐器。
(3)电子琴:用电子元件来发声,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带有多种自动功能。
(4)电子鼓:用电子技术来模仿各种鼓声的打击乐器。
设计意图: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及其音色特点。
3.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1)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是如何转换的?(2)向学生介绍有关西班牙斗牛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说说电子琴在性能上的特点(键盘乐器、自动伴奏系统、音色变换自由、携带方便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电子琴的音色及功能。
4.欣赏《丝绸之路》(1)请学生介绍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设想以下:假如你是一个作曲家,准备采用怎样的音乐手段来表现它?(2)介绍曲作者喜多郎。
(3)聆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①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来描绘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②作曲家是如何描绘出“丝绸之路”画面的?③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4)试唱《丝绸之路》主题曲。
(5)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结构是什么乐曲的主题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6)集体讨论:电子合成器在音乐表现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真声乐队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电子合成器的功能及强大的音乐表现力。
5.欣赏《动物世界》片头曲。
(1)聆听音乐,思考:这首作品采用了哪些特殊的音效表现了哪种场面(2)随录音哼唱主题,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发生的变化。
(3)对比欣赏《丝绸之路》,讨论:这两首作品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说一说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电声乐队在表现不同情绪音乐时的不同乐器安排与处理方式。
6.音乐工作站请同学们用手机或录音机等设备在课余时间收集校园里的各种声音,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雨林》、《橄榄树》、《夜莺》。
2.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电子音乐优秀代表作品的同时,加深对电子音乐及其电声乐队的了解,感受到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电子音乐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关注电子音乐。
2.过程与方法(1)在欣赏过程中,能分辨作品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色,感受电子音乐中电声乐队与自然音响、真声乐器音色的完美结合。
(2)能用简单的电子设备采集、录制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相结合表现生活场景。
3.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子音乐及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
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2)能分辨作品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色。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电子琴、电吉他,电钢琴等电子乐器演奏的音响片段,请学生们听辨乐器音色。
并复习电子乐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电子乐器与真声乐器发声原理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中电子乐器的相关知识,为本课电子乐器音色的辨别做准备。
2.欣赏《雨林》(1) 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什么音乐中都有哪些声音音乐可以分为几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音乐有初步整体的感受。
(2)分段欣赏①请同学们聆听第一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②请同学们聆听第二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③请同学们聆听第三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3)完整聆听音乐,请同学们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并总结这部音乐作品在制作上的特点,并介绍现代录音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分段欣赏,让学生对这首作品及其创作手法有详尽的了解。
(4)集体讨论:《雨林》这样的音乐作品是否是属于常规意义上的音乐范畴如何为这类音乐定位(电声音乐、环境音乐、自然音乐、情调音乐)这首音乐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5)教师归纳总结:科技的发展和录音技术水平的提高给音乐创作和眼瞅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迪音。
艾沃森在他的音乐作用中加入在自然界采录的声音,突破了音乐演奏的局限,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听觉感受。
这些音乐使人仿佛置身于雨林之中,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象,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设计意图:在欣赏《雨林》的过程中,从听辨音色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录音技术的提高对电子音乐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电子音乐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听觉感受,了解通过录音采集来制作电子音乐的特殊手段。
3.电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1)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录制的校园中的各种声音:下课铃声、眼保健操的音乐、上操的广播、读书声、体育课加油声、笑声等。
(2)教师播放歌曲《童年》,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录制来的校园中的各种声音与歌曲串联起来。
(3)学生设计各种声音进出的时间和顺序,由教师现场通过电脑软件合成。
(4)完整欣赏师生共同制作的《校园的一天》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从声音采集入手,通过设计、制作、完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电子音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子音乐的制作并不是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