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火锅—发展与文化建构

重庆火锅——发展与文化建构

传播与设计学院08级新闻系甘露霞08354088 火锅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饮食方式, 是重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它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火锅有自身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与重庆地区的文化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是重庆文化的需求造就了火锅,从另一层面来讲,火锅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火锅“走出去”日显必要,而媒体的发展则在加速为火锅建构新的文化与形象。

一、火锅发展史及分类特点。(邓晓,《“重庆火锅”与重庆的城市文化》《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06期)

(一)火锅的发展史。

1、起源于社会下层相关。

自从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陶, 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习惯。不论那盛器, 叫鬲也好、叫鼎也好, 都是借火力将生食在盛器中煮为熟食。而这种在“锅”中煮食, 进而以之下肚的方式, 都可以将之取名为“吃火锅”或“烫火锅”。

重庆火锅源自船工, 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它起源干长江、嘉陵江边, 是船工纤夫的餐饮方式。他们以木船为家, 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 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 即把各种吃的一锅煮, 然后围而食之。(余德庄《重庆火锅的由来》,《中国食品》2001年第02期, 第40—41页)重庆自古是水码头, 来往船只甚众, 在供应城市的货物中, 自然不乏林林总总的菜品及调料。船工们或在船尾、或在河滩, 将运剩的垫舱菜、买来的菜和着葱、姜、辣椒、花椒一锅煮, 再撒上咸盐。这至少可以是味道不错的一餐, 如果再“奢侈”一点, 弄点骨头熬汤、买些动物“下水”等一锅煮食, 则称得上是一顿美味佳肴。就泛义的重庆火锅而言, 人们实难认定它的产生年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它的流行与清末川江航运的发展、重庆码头的繁荣相关。但作为重庆火锅代表的“毛肚火锅”,其兴盛起来的大致年代, 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2、“发展”贴近时代脉络。

重庆火锅的第一次兴盛,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重庆的大街小巷都开起了火锅店, 既有专业的,也有兼营的;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高档的陈设雅致。当时吃法与童谣里所唱的差不多“街头小巷子, 开个么店子。一张方桌子, 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 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 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 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 香你一辈子。”

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 人们“吃馆子”的机会大大减少, 但火锅的魅力仍未消失。因为“牛内脏难烹制, 量大价贱, 于是附近居民纷纷开起大大小小的火锅馆, 买来牛下水放花椒、辣椒、姜、盐一锅同煮, 既果腹又祛寒。浓郁的香味把解放碑食客也‘勾引’了下来。”(《毛肚火锅在宰牛巷里诞生》,《重庆晚报》2009年2月21日, 第19版)到了“文革”时期,因为物资特别是肉食品匾乏,火锅店纷纷转向经营普通食品。但民间至冬季仍然保持着吃火锅的习俗,只是变成了以熬筒子骨汤、烫蔬菜为主的素火锅。

重庆火锅的再次兴起是在世纪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好转, 火锅店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二)火锅的分类及特点。

1、火锅形式分类。(王远昌,《麻辣重庆:烫热大江南北》,《地图》,2007年第05期)

重庆火锅形式极其丰富。从原料、汤料、调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到享用火锅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他派别的火锅不可同日而语。选料取材广泛,包罗万象。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美妙结合。菜品发展到几百种,荤的可自取家禽、家畜及其内脏器官和水产,而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可用作素材。主食是脆而鲜的毛肚,也

可烫煮鳝鱼、带鱼、黄喉、腰片、鸭肠、平菇等数十种荤素菜肴;火锅汤则由传统的红汤发展到白汤、海鲜汤、药膳汤、酸辣汤等。红汤以麻辣鲜香为主,清汤以色清味鲜为特色。鸳鸯火锅就是这二者的结合,颜色分明,一食两味。而用餐形式则由多人已过发展到一人一锅,类型有“鸳鸯锅”、“子母锅”、和三味锅、四味锅等。

后来又出现了全羊锅、全牛锅、龙飞凤舞锅、狗肉锅、鱼头锅、鸭火锅、鸡火锅、山珍锅、粥底锅、冷火锅等,五花八门。调料除牛油、豆豉、花椒、辣椒等外,还加一些冰糖和料酒,油重而不腻,味厚而爽口;出现了清碟、麻油碟、干油碟、蒜油碟、茶油碟、蛋清碟等。

2、火锅的特点。(李远明,《独树一帜的重庆火锅》,《科学之友》,2005年第01期)

(1)菜种多样。

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如今的菜品已扩大到家禽、水产、海鲜、野味、动物内脏、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在毛肚火锅的基础上,发展到清汤火锅、鸳鸯火锅、啤酒鸭火锅、狗肉火锅、肥牛火锅、辣子鸡火锅等等,品种不下百余种,还有为外国人准备的西洋火锅

(2)调料独特。

在制作配料上,最能代表川味中麻辣烫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锅以厚味重油著称,传统汤汁的配制是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先将牛油放入旺火的锅中熬化,再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酱红油后,加速炒香花椒,然后掺牛肉原汤,加进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加川盐、醪糟和小辣椒熬制。

后来,又出现了啤酒风味、酸菜风味以及海鲜风味等味型,不同的火锅品种,有不同的火锅汤汁和不同的调味料,数量可达三十多种。此外,附属重庆火锅的味碟也很多,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汤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调制而成,将烫好的菜品蘸着吃,既调和滋味,又降火生津。

(3)吃法豪放。

重庆火锅在吃法上独树一帜。昔日的老火锅馆内,特制高大的桌凳,铁铜质的锅下,炭火熊熊,锅里汤汁翻滚,食客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盯着锅中的菜品,举杯挥箸。尤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吃得起劲时脱掉上衣赤膊上阵。重庆人吃火锅的豪放与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巴渝饮食文化的体现,是古老巴民族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如今的重庆火锅已现代化了,在火锅的设备和燃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吃重庆火锅的乐趣和豪放气派,只有身临其境,亲口品尝才能体会。

(三)火锅流行的原因。(梁慧、曾翔云,《我国火锅的流行原因与安全问题》,《中国食品》,2007年第21期)

重庆火锅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独具特色——包容、热情、平易、大气。火锅简单快捷,一炬火苗、一锅汤水,很快就可调动用餐者的味蕾;火锅平易亲近,百十元的消费.即可让人在一取一涮之间忘掉暂时的烦恼。“围炉聚饮欢呼处,百昧消融小釜中”,火锅消费可谓是中国式生活形态的缩影。火锅的魅力,从形式到内容,都值得品位、鉴赏,都值得领悟和感知。千百年来,无论小桥流水人家.还是巨贾豪门之第.无论边陲小镇.还是繁华都市.集炉、炊、餐三位于一体的火锅.带着千秋各具的浓厚色调,吸纳千姿百态的时代元素,在不断地演化变革中一路走来.日益红遍中华大地。真可谓“东南西北火锅锅锅火.春夏秋冬红火火火红”。于是,无数前世今生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投入”到这沸腾的生活之中。风味多样、即涮即食、精细相配、贵贱皆宜、气氛热烈,都凸显出火锅的魅力。

二、火锅的商业化发展。

在重庆火锅声名远播、充满生机的同时,重庆有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

尴尬的处境:重庆火锅的地位在哪里?如何在全国全球定位,叫响重庆火锅?

(一)叫响全国“火锅之乡”,打造全国“火锅之都”。(余勇,《如何定位重庆火锅》,《餐饮世界》2006年第11期)

重庆火锅这一人见人爱、味比三家的美食得到全国人民的宠爱绝非偶然,其得益于重庆乃至中华千百年来的火锅文化的提炼与升华。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重庆火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火锅的代名词,把重庆定位为中国火锅的故乡,也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中国火锅之乡”,赋予了重庆火锅在世纪百年的全新使命。重庆也需要以这两张牌子让重庆火锅走出重庆、走出国门。

(二)整合与创新——重庆火锅发展的必由之路。(王伟,《整合与创新:重庆火锅发展的必由之路》,《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5年第9期)

随着重庆火锅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把火锅文化、巴渝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如何克服火锅企业发展瓶颈,如何提升火锅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创新,将是重庆火锅最好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整合。重庆火锅是一种地域饮食文化,不是“巴江水”或者任何一家的私有财产,而是整个中国、整个重庆、整个行业的共同财富。只有充分整合地区、行业资源,充分运用重庆火锅得天独厚的优势,才能把重庆火锅做大、做强。

其次是创新。包括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几个方面。当今时代是一个商业飞速发展、群雄并起、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超前的经营理念,不能真正做到合作共赢的企业是短暂的,是没有前途的企业;在技术上不能只守着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绝技吃老本,那样只会坐吃山空,而应该更广泛地调动研发机构,技术人才进行新品的开发,顺应绿色、缝康、营养的消费潮流,才能在竞争的滚滚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重庆火锅特许经营管理,不能够把洋快餐的特许体系照搬照套,必须要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服务创新方面,要提炼具有重庆人文风俗的个性化服务,更多地注入人性化元素,制订符合火锅行业要求的服务标准,使服务更上层楼。

(三)火锅食品安全问题。(梁慧、曾翔云,《我国火锅的流行原因与安全问题》,《中国食品》,2007年第21期)

2010年12月,曾有媒体曝出火锅底料添加火锅增香剂”“火锅红”“辣椒精”等不明添加物,尽管有行业协会出面回应称“火锅企业经抽查100%合格”,但仍未能打消海内外人们的疑虑。2004年11月-12月期间,北京、武汉等地的一些主要媒体就重庆火锅店将火锅红油反复回收使用的传统做法进行了披露和报道,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对,许多消费者加入到反对和抵制火锅老油的行列之中.重庆火锅店的人气和声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经营状况明显下滑。面对“老油事件”给国内火锅业带来的冲击,2004年12月9日,重庆市火锅协会宣称,重庆本地火锅店将暂时保留老油,同时推出一次性锅底,以供消费者自己选择;而外地的重庆火锅则全面启用一次性锅底,彻底告别老油。

除此之外,火锅行业还存在火锅器具的卫生问题、火锅原料的卫生问题、火锅环境的卫生问题、火锅弃科的卫生问题以及火锅进餐方式的卫生问题等等。在目前这个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年代,火锅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火锅发展的一大瓶颈之一。

三、火锅文化。(李量,《重庆人的围炉文化》,《深交所》,2006年第01期)

重庆火锅是重庆人自古传承的大围炉。一家亲人、一群友人.圈坐沸腾跳跃的火锅.真可谓“大家围火锅.火锅喂大家”,红红火火,交流沟通,自由自在。火锅折射的,岂止美食滋味儿,更是一种浑厚的围炉文化,一种亲情友情聚会的浓烈氛围,一种大家来“和”的融洽氛圈,一群有缘的人阑坐一堆儿,特别在运动热汗之余,自然生出一种特别温馨来。

最典型的场面是:黄桷荫下,长江之滨,几个彪悍男子穿一条“火摇裤”,披一件背心

或干脆光着膀子,围坐火锅旁,麻辣烫热气蒸腾,滚烫红汤发出呼呼声响,任火红麻辣的毛肚、鸭肠、脑花儿、鸭亦、耗儿鱼、泥鳅、黄鳝、腰片交相入口,麻辣中再喝上几口老白干儿,手舞口蹈,自然汗流浃背,又不时手摇老蒲扇,兴致到处划几令重庆拳,比个谁喝谁乐。热汗、麻辣汗流得通透,热极生爽,全身麻、辣、醉,以毒攻毒,痛快妙哉,快哉斯人。

重庆火锅源于码头,源于纤夫、袍哥的随意伙食,打着“码头文化”、“纤夫文化”、“袍哥文化”之烙印,重庆百姓得意地说,火锅从来就是平民之食物,因而重庆火锅自然成为“平民文化”的载体。源于民间,生长民间,这就注定了火锅长盛不竭的生机和活力。火锅与重庆人的血脉根蒂相通,火锅既是平民口福,然而火锅却同样成为达官巨贾之宠爱。君不见,热闹的火锅店里,“棒棒儿”也好,白领金领也好,美女帅哥也好,达官雅士也好,平等于围炉四周,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好不祥和谐调。

重庆火锅是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重庆之老年人中年人年轻男人女人,在爬坡上坎之后,在汗流浃背之后,自是饥饿健康且口味极佳。这时候人都去掉了斯文,去掉了高贵,完全出乎一种本能之饥饿需要。这时间,只有麻辣火锅之滚烫,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饥饿的欲求。这样的人们可以不拘小节,随意落坐,开锅即烫,随兴食用。这种简单便捷的火锅方式,符合人性最本能的需要,也是适合人世问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形态。

重庆火锅自是重庆人精神性格之化身。围坐火锅者,自然而然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生命就处于一种火爆亢奋状态。围炉者,忘记疲惫和忧愁,简单地以麻辣烫应付饥饿,简单地满足一时之痛快,简单地满足口感之刺激,这就是重庆火锅,简简单单清清楚楚。难怪重庆人性格耿直,生性火爆热情,甚至有一种爱好打斗之心态,表现出刚猛之原始野性。足球界说“重庆的球迷是最称职的球迷”,重庆足球场一浪高过一浪的人流,连同重庆球迷不绝于耳的“雄起”吆喝,足球之精髓在火热山城更添异彩。

有人说,重庆火锅是男性文化或阳性义化的代表。火锅粗放而原始,极尽世俗之至,这注定了重庆火锅具有多元性,难怪重庆女孩儿说话脆而且快,性格火而且爆。但谁能否认,在阳刚粗放之中阴柔之气没有成活的空间。重庆向以美女云集之都著称于天下,解放碑是众口称赞人皆欣向往之“打望”高地。由此看来,至刚则柔,大俗则雅,至粗则细,重庆成为美与丑、世俗与高雅、阳刚与阴柔的混合。正是因为重庆火锅的特质,重庆火锅就与一切虚伪、绅士风度格格不入。

作为一个重庆居者,在山城坡坎红尘白雾之中,就要适应重庆火锅的气昧.适应火锅的烫滚.适应火锅的原始、朴实、粗犷。时常到火锅店去,到刘一手、到秦妈老火锅、到夜福火锅、到临江老火锅、到重庆德庄、到君之薇、到孔亮,到那些没有名声的火锅店里去,以重庆火锅的滋味涵养自己,以重庆火锅的痛快激励自己,生命必定有滋有味,感觉必定不麻不木。

四、媒体对重庆火锅文化的重新建构。(段炼,《消费时代与媒介文化背景下重庆火锅文化建构》,《新闻世界》)

在这个后现代或者后物质时代,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又已经消费化,也就是说,消费和文化顺理成章地就联系在一起了,日常生活的意义真正在于其文化的消费性和个体欲望满足性。

自从火锅在重庆扎根以来,它的受众群体便逐渐庞大起来,这种积极的被社会努力推广的消费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形成了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与社会、经济、道德、精神等的特殊关系。更难能可贵的是,火锅已成为当时重庆对外宣传的重要砝码。代表着重庆的风俗与文化,这是一种消费现象成为文化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一)商业社会引发重庆火锅消费意义丰富延伸。

早期的重庆火锅立足于解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在商业社会到来之后,伴随着消费文化显现出文化消费的内在趋势,重庆火锅的发展经过这个分水岭之后便迅速崛起.消费重庆

火锅就不仅仅是吃那么简单了。

伴随着商业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从物质过渡到精神文化消费,除了消费商品所代表的一般内涵价值外.现代的人们又逐渐转向充满审美和文化意义的消费,从各个分割的区域性消费走向融合的全球性消费。随着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是在财富分配更趋合理化,消费者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商品种类空前多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往往决定一个企业商品在市场竞争格局中地位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人所赋予商品的特殊意义和审美内涵。

(二)消费文化引导重庆火锅文化内涵发展趋势。

当今消费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消费文化就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人们消费生活方面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正如在品尝火锅期间,人们往往弃日常拘束与防备之不顾,纵情地行酒令,高声地欢唱,火辣地围吃一锅.人们似乎已感受不到饮食本身带来的满足,而是钟情于集体的聚会、欢快的游戏过程。著名哲学家康德关于“游戏说”的本质似乎正能反映重庆火锅的精髓。“自由的游戏”特征实质上就是合目的性与无目的性、有意图性与无意图性、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在愉悦之后引起精神的放松(自由)和肉体的放松(自由)。(⑧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6.)另一位哲学家席勒也有类似的精辟描述: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游戏冲动”,而它的对象是感性与理性直接统一的“活的形象”。精力过剩为“游戏”提供动力,自由的游戏冲动最后完全和需要的枷锁割断关系。(⑨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85.)人的本能在后现代不断地被埋没被压抑而又不断拼命向上爬,在火锅“游戏”当中,人似乎已完全挣脱而出,使人顿悟:人原来本应是这样!

(三)传媒加速重庆火锅文化传播与深化。

1、传媒下的消费观念

传媒与消费文化的关系似乎注定是一种宿命。无论是传媒还是消费文化,二者自存在之日起,就有了干丝万缕的联系。商品变得能自由地获得许多文化因素的联想和幻想,广告能够利用这种自由,使浪漫、奇特、满足或好生活的概念与世俗的消费品。例如服饰、洗衣机、汽车以及酒类饮料联系起来,即商品是消费者无法抗拒的符号代码。(【英】西莉亚·卢瑞著,张萍译.消费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33.)通过媒介为受众营造出与真实生活不同的“拟态环境”,让商品本身变成幸福、温馨、团聚、健康、成功的社会符号价值系统.符号价值使商品成为某种特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拥有某种商品就是拥有了某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这种编码。消费和诱导就成功地结合起来了。传媒不断创造出前卫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使用与满足”中深深地影响着消费者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别是传媒通过“二次销售”,将消费者“卖”给广告商,大大加快了消费文化媒介化的步伐。

2、重庆传媒怎样塑造重庆火锅文化。

重庆火锅文化宣传已成为城市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重庆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已变成重庆火锅文化推广的重要阵地。报道媒体报道的重点不在于重庆火锅本身,而在于重庆火锅所代表的符号价值和社会价值,促使重庆火锅成为现代消费文化的一种具体的形态,让重庆火锅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通过传媒集中强势的报道和塑造,重庆火锅文化显现出不断丰富的内容,更多的潜在价值被极力地挖掘出来,赋予了重庆火锅更深层次的消费意义。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火锅的味道本身,而更重要的是火锅的品牌,火锅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火锅店的装修和格调等众多与吃本身无多大关联的外在消费形式。

(四)重庆火锅文化构建的反思。

如今,重庆火锅文化已深入人心,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独具特色的巴渝民俗风情,麻辣鲜香的重庆味道在历史的洗礼中不断浓郁,不断深化。但与此同时。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呈现出来的诸多大众化、媚俗化、精神颓废化、虚假性的人文审美生态危机,给个人乃至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消费主义”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宰。传统的消费观正在被适度奢侈和透支的理念所取代,在商业化生产和市场空前兴旺发达的今天,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商品、广告、媒体正向全世界渗透。

重庆火锅必须把握住传统火锅文化的精髓与脉络,充分利用传媒文化进行健康、务实的宣传,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价值取向,防止过度精神化消费,防止流于世俗、空虚、表面和没落。传统优秀的消费文化也要通过传媒积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避免人们的消费欲望陷入极端的外在符号诉求。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重庆火锅的文化

重庆火锅的文化 在当今饮食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火锅,一个小小的火锅容入了各种食物,它不但能够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而且也是烘托气氛联络情感的媒介。其实火锅并不是近代人的创举,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火锅早在3000年前商周时就已经使用,不过那时它不叫火锅,而是叫温鼎。 2016年5月,"重庆火锅"当选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首,本次评选是按文化含量、知名度、美誉度、代表性、独特性、地域性、时代性7大标准进行评选。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大约是在清代道兴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水锅。四川作家李颉人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他写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他对四川火锅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另外有一种说法,说四川火锅起源于川南江城泸州,且有证据:重庆火锅较集中的地方是小米滩,据说以前长江边上的船工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停船即升火做饭驱寒,炊具仅一瓦罐,罐中盛汤,加入各种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湿,船工吃后,美不可言。这食欲便沿袭下来,传至重庆扎根,并渐丰富,成为川人特有的美食。 根据李老的记载,可说川味火锅发源于重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火锅特别兴旺,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火锅,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抗战时期一些曾在重庆居住后移居到台湾的同胞,在离开重庆数十年后,仍然忘不了重庆的火锅。他们多次在台湾的报刊上发表怀念川味火锅的专文,有的称当年由怕麻辣到习惯麻辣,再到喜欢麻辣是川味火锅入门的“三部曲”。几十年都还念念不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川味火锅”,可见火锅的吸引力是多么的大。解放后,重庆的火锅业一直兴盛不衰。 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色、香、味独具特色,因此重庆火锅或山城火锅最负盛名。说到重庆火锅的特色,“辣”这个字必然跑不掉。“辣”在火锅里是一

重庆某文化产业公司岗位职责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岗位职责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下设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书记、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综合办公室、业务指导室、市场营销部、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重庆亿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各部门职责规定如下: 一、董事会 (一)组建 重庆红岩文化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所属的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和重庆亿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并依法设立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为集团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红岩联线领导、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鼎原展览展示设计有限公司、重庆立阳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歌乐山文化实业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组成,设董事长、董事,行驶重大决策的抉择权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 (二)职责范围

1、制定、修改、废止董事会章程。 2、审议、决定集团公司提交董事会的规章制度。 3、选举和罢免董事长、聘任和解聘董事。 4、聘任与解聘集团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5、决定集团公司的运作模式、方向、规模、目标及发展规划。 6、决定集团公司的项目打造的计划和方案,包括项目的经费筹集。 7、审议集团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决算方案 8、决定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工作人员的编制定额和福利待遇标准。 9、管理集团公司的资产与基金。 10、决定集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11、审议集团公司运作发展的质量和员工的考核奖励。 12、决定集团公司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工作制度 董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通过召开董事会会议,对集团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民主讨论,由董事会集体做出决议,并监督实施。 二、监事会 (一)组建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2018-2022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预测分析

2018-2022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通知》提出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与城乡统筹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强市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创作生产、现代传播、文化传承和文化保障“六个体系”,构建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整体格局和良好生态,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走在西部前列。 2018年8月1日,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作推进签约仪式在雾都宾馆举行。市文化委与17个区县、9所高校、3家银行机构、9家投资企业分别达成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其中与区县政府签约共建各类文化旅游项目预计投入资金950亿元;与3家银行签约获得授信额度300亿元;与9家投资企业签约获得1850亿元的意向投资资金。 (二)“文化+”发展形态 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意味着文化产业迈向“升级版”的融合发展新阶段。跨要素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内融合”,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跨行业融合是文化产业的“对外跨界”,当前,“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农业”等多种业态融合模式不断涌现。跨平台融合是文化产业的“空间重塑”,“文化+互联网”就是典型代表。 (三)三大机遇 机遇一,人们收入提升,在文化需求方面具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撑,也具备了后发优势;机遇二,互联网时代,人文交流活跃期,具有文化产业的技术支撑和拓展优势;机遇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与精神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来讲,具有战略上的支撑和政策上的优势。 二、不利因素 (一)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 目前重庆市文化企业90%以上为小微企业,全市产值1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不足百家,至今没有收入上100亿元的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无一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由此可见,重庆市文化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资源整合能力不强。(二)发展瓶颈尚未解除 重庆总体仍处于欠发达阶段、欠发达地区,重庆文化建设也在“爬坡上坎”,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特别是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度、通达度、社会参与度不够;文化产业增速在经济新常态下回落,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不够;文化创作生产原创力不足;书报刊印数下降,传统媒体广告经营艰难;文化遗产保护整体性预防性不足,文博系统运行相对封闭;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比重没有明显提升。 (三)文化产业品牌缺失 近年来,重庆市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个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总体上还处于粗放阶段。虽然除四大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民

发达国家和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达国家和外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其产业政策特点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它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发展最快和最赚钱的产业之一。 美国是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加保护,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而位居第二,2009年文化产业产值约3万亿美元,差不多接近于中国的全部经济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25%。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美国,把输出美国文化列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英国注重政策引导加经济调控,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文化产业的平均发

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年均产值600亿美元,约占GDP的11%,是英国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法国特点是国家扶持和庇护,实行文化信贷、文化合同制等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链予以连续支持,甚至直接资助。包括英、法在内的欧盟国家奉行鼓励竞争和国家干预的文化政策。通过鼓励竞争,放开对社会资本的限制,实行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多元化;通过国家干预和经济杜杆,防止过于垄断,并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充分发展。欧盟27国文化产业各具特色、整体实力强大,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34%的份额。 日本1996年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政府设立公共支援制度,通过政策银行融资担保,倾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了电子业和汽车业,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81家是文化企业。日本在90年代的10年持续经济低迷时,唯独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增长,特别是动画和游戏领域,取得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产业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日本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重庆长江文化产业带提升报告

重庆市长江文化产业带提升报告 (结题评审稿) 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 2017年10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节指导思想 (3) 第二节特色与瓶颈 (4) 一、发展概况 (4) 二、基本特色 (4) 三、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及其瓶颈 (5) 第三节理念与原则 (7) 一、统筹发展 (7) 二、彰显特质 (9) 三、跨界融合 (10) 四、绿色发展 (11) 五、差异化管理 (12) 第四节战略目标 (13) 一、建构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13) 二、全面实行“文化+”的发展战略 (13) 三、全力打造“文化用品制造之都” (14) 四、精心营建“设计之都” (13) 五、积极建设培育创意人才的国家级基地 (14) 第五节重点目标 (15) 一、加大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项目的建设 (15) 二、加快历史与传统文化产业化进程 (16) 三、推进大中型娱乐与旅游、休闲相融合的项目开发 (16) 四、培育和建设特色文化小镇 (16) 第六节一般目标 (18) 一、强化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深度融合 (18) 二、加强文化与工业项目的融合 (18) 三、加强文化与现代农业及农村项目的融合 (19)

四、加强艺术原创与作品开发 (19) 五、推进艺术设计类项目全面布局及其审美水准的提升 (19) 六、推进文化创意与现代传媒的深度融合 (20) 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20) 八、加大文化娱乐与科技融合的力度 (20) 九、开拓与发展文化体育类项目 (21) 十、推动文化与艺术节庆的开展 (21) 十一、建设规范化与创意型文化市场 (22) 第七节建设与提升举措 (23) 一、构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机制 (23) 二、强化与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 (23) 三、完善政府资助机制 (23) 四、完善督查、评估与考核制度 (24) 五、实施科学统计与评估 (24) 六、加强金融支持及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24) 七、成立重庆市文化产业研究与合作中心 (25) 八、加大文化项目的引进力度 (25) 九、大力培植市场主体 (25) 十、强化文化市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26) 十一、引导和加大文化消费的力度 (26) 十二、强化文化产业内部的行业自律 (26) 十三、科学安排计划的实施 (27) 附录:各区县文化产业规划项目 (28)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重庆火锅 发展与文化建构

重庆火锅——发展与文化建构 传播与设计学院08级新闻系甘露霞 08354088 火锅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饮食方式, 是重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它有着相当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火锅有自身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与重庆地区的文化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是重庆文化的需求造就了火锅,从另一层面来讲,火锅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火锅“走出去”日显必要,而媒体的发展则在加速为火锅建构新的文化与形象。 一、火锅发展史及分类特点。(邓晓,《“重庆火锅”与重庆的城市文化》《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06期) (一)火锅的发展史。 1、起源于社会下层相关。 自从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陶, 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习惯。不论那盛器, 叫鬲也好、叫鼎也好, 都是借火力将生食在盛器中煮为熟食。而这种在“锅”中煮食, 进而以之下肚的方式, 都可以将之取名为“吃火锅”或“烫火锅”。 重庆火锅源自船工, 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它起源干长江、嘉陵江边, 是船工纤夫的餐饮方式。他们以木船为家, 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 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 , 即把各种吃的一锅煮, 然后围而食之。(余德庄《重庆火锅的由来》,《中国食品》2001年第02期, 第40—41页)重庆自古是水码头, 来往船只甚众, 在供应城市的货物中, 自然不乏林林总总的菜

品及调料。船工们或在船尾、或在河滩, 将运剩的垫舱菜、买来的菜和着葱、姜、辣椒、花椒一锅煮, 再撒上咸盐。这至少可以是味道不错的一餐, 如果再“奢侈”一点, 弄点骨头熬汤、买些动物“下水”等一锅煮食, 则称得上是一顿美味佳肴。就泛义的重庆火锅而言, 人们实难认定它的产生年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它的流行与清末川江航运的发展、重庆码头的繁荣相关。但作为重庆火锅代表的“毛肚火锅”,其兴盛起来的大致年代, 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2、“发展”贴近时代脉络。 重庆火锅的第一次兴盛,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重庆的大街小巷都开起了火锅店, 既有专业的,也有兼营的;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高档的陈设雅致。当时吃法与童谣里所唱的差不多“街头小巷子, 开个么店子。一张方桌子, 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 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 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 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 香你一辈子。” 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 人们“吃馆子”的机会大大减少, 但火锅的魅力仍未消失。因为“牛内脏难烹制, 量大价贱, 于是附近居民纷纷开起大大小小的火锅馆, 买来牛下水放花椒、辣椒、姜、盐一锅同煮, 既果腹又祛寒。浓郁的香味把解放碑食客也‘勾引’了下来。”(《毛肚火锅在宰牛巷里诞生》,《重庆晚报》2009年2月21日, 第19版)到了“文革”时期,因为物资特别是肉食品匾乏,火锅店纷纷转向经营普通食品。但民间至冬季仍然保持着吃火锅的习俗,只是变成了以熬筒子骨汤、烫蔬菜为主的素火锅。 重庆火锅的再次兴起是在世纪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好转, 火锅店又如

探究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状况与方式

探究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状况与方式 发表时间:2012-05-24T17:06:58.1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黎莹[导读]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重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亮眼的成绩,规模也逐渐扩大。 黎莹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金融系重庆 400001)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本文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2012年度科研培育项目“重庆市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研究”(编号2011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2009年重庆文化产业“六大基地十大项目” 建设持续推进,重庆市已构建起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平台全力发展重庆文化产业,促使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融资成为了困扰重庆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一问题,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全力推进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融资现状方式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产业由于“轻资产重创意”的产业特性,以智力型的虚拟资产作为担保抵押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有实力上市的企业外,多数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融资瓶颈。 一·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发展状况 文化企业大多具有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尤其重庆市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据调查,85%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其中47%左右的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获取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极不规范的民间借款或内部集资。此外,尽管重庆的文化企业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也组建了文化担保公司,但是由于专项资金仍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更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益。不解决融资这一难题,就很难谈重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据初步统计,仅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就需要投入资金 365亿元,推进和实施这些项目不可能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重庆市文化企业应立足于打造和建立直接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以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支持,突破和解决长期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没有实物抵押,是我市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目前,为解决该问题,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创新性开发了以版权、播映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来帮助中小文化企业融资,该模式也开全国先河。针对可抵押的资产不在重庆的企业,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则开创了“委托买卖+公证”新模式。该模式让企业把他市的资产委托给重庆市担保机构进行公证买卖,使企业达到担保条件。 随着融资平台的的搭建,2011年9月,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深度合作,成功完成5年期14 亿元中期票据的注册,并于近期成功发行首期6亿元。随着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十二五” 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文化企业对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在当前银根紧缩的环境下,低成本、大规模地实现14亿元的融资十分不易。 二、多渠道融资,突破资金缺乏瓶颈 为有效的解决重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了一个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主要通过进行六个方面的平台建设和探索,包括融资担保平台、公益基金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票据流贷平台、投资基金平台和财务公司平台,着力构建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融资担保平台 2010年4月,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主要承担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通过开展中小文化企业筹资与信贷的担保,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这一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平台的搭建、放大、吸收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挥担保资金杠杆作用,优化文化资源与资产,促进重庆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公益基金平台 2009年8月,由重庆市政府出资400万元成立的重庆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完成登记,为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功能一是通过开展广泛地各种公募资金活动,具体资助并扶持各类优秀文化艺术项目,有效引导和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求;二是通过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基金会运作,把社会上有意资助文化发展的分散资金和资源集中整合起来,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发展中去,在为促进重庆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的同时,有效地帮助资助者实现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愿望;三是通过对原创性、创新性、实验性文化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有力地促进重庆市文化团体和文化新人的成长,吸引更多优秀原创的文化项目向重庆汇集。 (三)产权交易平台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产物。在重庆市成立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要以文化产权、文化版权等交易为核心,结合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势头,整合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经纪、信息等在内的各类服务要素,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产权信息服务、投行融资服务、增值服务等相关的服务模式。 (四)票据流贷平台 重庆市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些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导致抵押担保品缺乏,融资难度大。对这些文化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流动资金问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出于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因素考虑,向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贷款困难。因此,要解决以上的问题,票据流贷平台的搭建必不可少。 通过票据流贷平台的专业运作,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贷款风险,使得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意愿,但又止步于风险的银行有了一个有效的介入文化产业的途径;另一方面,使得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文化企业有了新的融资渠道,能有效缓解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的短期资金需求。

重庆火锅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文化种类繁多,底蕴丰厚。其中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儿,因地理文化的差异,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各地风情各异的小吃,琳琅满目。素有“中国火锅之都”的重庆,其饮食文化也独具代表性。重庆火锅以其独特的麻辣烫风味,名扬四海,香动五洲,麻除了奇趣,辣出了浓情,烫出了底蕴深厚、激情浩荡的火锅饮食文化。所以,在这儿我想介绍一下我家乡独具特色的火锅。 一、重庆火锅的起源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而重庆火锅出现较晚。大约是在清代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水锅。重庆火锅发源于江边,19世纪初,贵州的牛肉贩运到重庆码头,下脚料通常无人问津,于是船夫们便在船上架起锅,把下脚料一股脑投到锅里混煮,这便是重庆火锅最早的雏形。后来,一位姓马的船夫在岸边开了一家马记老正兴火锅店,成为重庆火锅第一个品牌。之后,重庆火锅百花齐放,即使是“三拖一”、“麻辣烫”,也万变不离其宗,传承了马家火锅的精髓。另一方面由于重庆境内河流众多,气候比较潮湿,火锅有去湿的作用,这是火锅在重庆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重庆火锅的兴盛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当时除民间食用火锅外,从规模、设备、场面来看,以清皇室的宫廷火锅为最气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中国火锅之最。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火锅特别兴旺,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火锅,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瘾,军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一些金融巨头宴客也不到大餐馆。而上火锅店,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味。当时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员、画家)也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由于市场的变化,火锅从沿街摆摊,改变为开店营业。抗战初期,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就连一些冷饮店、咖啡馆、大餐厅也经营起火。重庆火锅以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渝派川菜。特别是堪称独秀天下的“重庆火锅”,那更是受到中外游客及美食家的好评和厚爱。除此之外,饮茶习俗也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重庆川菜火锅茶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有人评价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有几分鲁莽,热情中夹杂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也许正是重庆人突出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对巴渝饮食颇有一翻考究,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心得,创造出一些家喻户晓的饮食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渝派川菜、重庆火锅以及茶文化。所以,研究分析重庆的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能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重庆的巴渝文化,也可以使我们对重庆的风俗人情、地域特色以及文化传承能有进一步的认知。 一、渝派川菜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主要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重庆火锅—发展与文化建构

传播与设计学院 08级新闻系 甘露霞 08354088 火锅是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饮食方式 ,是重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它有着相当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火锅有自身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与重庆地区的文化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是重庆文 化的需求造就了火锅,从另一层面来讲,火锅也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火锅 一、火锅发展史及分类特点 持着吃火锅的习俗,只是变成了以熬筒子骨汤、烫蔬菜为主的素火锅。 重庆火锅的再次兴起是在世纪年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好转 ,火锅店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二)火锅的分类及特点。 重庆火锅形式极其丰富。从原料、汤料、调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到享用火锅的形式,丰富多彩, 其他派别的火锅不可 同日而语。选料取材广泛,包罗万象。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 香与浓醇美妙结合。菜品发展到几百种,荤的可自取家禽、家畜及其内脏器官和水产,而几乎所有的蔬菜都 可用作素材。主食是脆而鲜的毛肚,也可烫煮鳝鱼、带鱼、黄喉、腰片、鸭肠、平菇等数十种荤素菜肴;火 锅汤则由传统的红汤发展到白汤、海鲜汤、药膳汤、酸辣汤等。红汤以麻辣鲜香为主,清汤以色清味鲜为特 色。鸳鸯火锅就是这二者的结合,颜色分明,一食两味。而用餐形式则由多人已过发展到一人一锅,类型有 “鸳鸯重 庆 火 锅 发 展 与 文 化 建 构 “走岀去”日显必要,而媒体的发展则在加速为火锅建构新的文化与形象。 2009年第 06期) (一)火锅的发展史。 1起源于社会下层相关。 自从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陶 借火力将生食在盛器中煮为熟食。 锅”或“烫火锅”。 重庆火锅源自船工,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 木船为家,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 之。(余德庄《重庆火锅的由来》,《中国食品》 不论那盛器,叫鬲也好、叫鼎也好,都是 锅”中煮食,进而以之下肚的方式,都可以将之取名为“ 吃火 ,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习惯。 而 这种在“ 它起源干长江、嘉陵江边 ,是船工纤夫的餐饮方式。他们以 ,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即把各种吃的一锅煮,然后围而食 2001年第02期,第40—41页)重庆自古是水码头,来往 ,将运剩的 垫 ,如果再“奢侈” ,人 船只甚众,在供应城市的货物中,自然不乏林林总总的菜品及调料。船工们或在船尾、或在河滩 舱菜、买来的菜和着葱、 姜、辣椒、花椒一锅煮,再撒上咸盐。这至少可以是味道不错的一餐 一点,弄点骨头熬汤、买些动物“下水”等一锅煮食 ,则称得上是一顿美味佳肴。就泛义的重庆火锅而言 们实难认定它的产生年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它的流行与清末川江航运的发展、重庆码头的繁荣相关。但 作为重庆火锅代表的“毛肚火锅”,其兴盛起来的大致年代 ,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2、“发展”贴近时代脉络。 重庆火锅的第一次兴盛,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重庆的大街小巷都开起了火锅店 兼营的;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高档的陈设雅致。当时吃法与童谣里所唱的差不多 个么店子。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 ,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 , 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 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人们“吃馆子”的机会大大减少 为“牛内脏难烹制,量大价贱,于是附近居民纷纷开起大大小小的火锅馆 一锅同煮,既果腹又祛寒。浓郁的香味把解放碑食客也’ 勾引’了下来。”(《毛肚火锅在宰牛巷里诞生》 《重庆晚报》2009年2月21日,第19版) 到了“文革”时期,因为物资特别是肉食品匾乏,火锅店纷纷转向经营普通食品。但民间至冬季仍然保 ,既有专业的, “街头小巷子 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 也有 ,开 ,或 ,但火锅的魅力仍未消失。因 ,买来牛下水放花椒、辣椒、姜、盐 (邓晓,《“重庆火锅”与重庆的城市文化》《重庆社会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