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学简史
浅谈静电学发展历程及思维方法的演变1

浅谈静电学的发展及其探究思维的演变课程名称:中国马克思与当代浅谈静电学的发展及其探究思维的演变摘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静电学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演变,按照时间顺序和静电学发展的过程,对思维方法演变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按照天然的物理实验方法阶段、简单模拟物理实验阶段、定性物理实验和假说思维方法阶段、定量实验与归纳推理阶段、归纳推理和类比方法指导定量实验阶段、静电学理论应用六个阶段对静电学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演变进行了探讨。
从静电学发展过程来看,其思维方法演变符合物理思维方法的一般演变过程,也表现出了与力学体系发展有着差异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静电学发展史,静电学思维方法演变史0序言“电”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以能源、信息载体的形式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行。
“电”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从希腊文“琥珀”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
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深入,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
静电学是电学中最古老的学科,现在静电应用技术和静电防护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对经典静电学作一较为详细的回顾也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从事静电探测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对静电学的发展及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静电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
1天然的物理实验方法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出现“雷”字,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代),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电”字,公元前600年前后,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希腊人泰勒斯(Thales)记载了摩擦后的琥珀吸引羽毛的现象。
但在当时认为“琥珀吸引微物是它们内在的能力”,并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
在中国,西汉末年已有“碡瑁吸偌”(玳瑁吸引细小物体)的记载;晋朝时进一步记载了“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是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
电学发展史简述

电学发展史简述一、电学的起源电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泰勒斯(Thales)是电学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前600年左右,他发现琥珀经过摩擦后能够吸引小物体,这就是最早的静电现象的发现。
二、电学的发展1. 电磁发现电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是在18世纪。
英国科学家弗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52年进行了闪电的实验,从而发现了正负电荷的概念。
他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闪电就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
2. 电学理论形成19世纪初,电学理论开始逐渐形成。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提出了库仑定律,描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和安德雷亚·沃尔塔(Andrea Volta)分别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发现了电池,为电流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3. 电磁感应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磁场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这一发现为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4. 电报的发明19世纪中叶,美国发明家莫尔斯(Samuel 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并成功应用于电报通信。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电学的发展,使得电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 电磁波的发现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通过实验首次成功地产生了电磁波,并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一发现奠定了电磁波理论的基础,为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电子的发现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J.J. Thomson)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这一发现为电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7. 电子管和晶体管的发明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里斯特·帕克斯顿(Lee De Forest)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使得电子的放大和控制成为可能。
《静电知识简介》课件

静电可能导致光学仪器的镜片表面出现微小裂纹或损伤。
影响气体和液体的输送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静电可能导致气体和液体的输送受阻或不稳定 。
04
静电的防护
人体防静电措施
保持室内湿度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放置一盆水,增加室内 湿度,有助于减少静电的产生。
佩戴防静电手环
防静电手环能够将人体上的静电导走,避免 积累。
常见的接地起电现象包括避雷针 的接地和电子设备的接地。
03
静电的危害
静电对人体的危害
影响生理功能
静电会干扰人体血液循环 、免疫系统以及神经系统 ,影响生理功能。
引发皮肤干燥
静电容易吸附尘埃,导致 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等 症状。
导致头痛、失眠
静电产生的电磁场可能对 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电磁 辐射,引发头痛、失眠等 症状。
静电现象的应用
01
02
03
静电除尘
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 使尘粒荷电,然后在电场 力作用下使尘粒沉积于集 尘器上。
静电喷涂
利用静电场将涂料微粒喷 涂到工件表面,形成均匀 的涂层。
静电植绒
利用静电场使绒毛带电并 吸附到基底上,形成绒毛 图案或立体绒毛织物。
02
静电的产生
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摩 擦时,由于电子的转移而使得 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 带负电的现象。
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材料
在制造过程中,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 材料,如棉、麻等天然纤维,能够有 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
使用抗静电剂
在物体的表面涂抹抗静电剂,能够有 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避免长时间接触高电压设备
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长时间接触高 电压设备,以减少静电的积累。
库仑定律的发现静电学理论的发展

库仑定律的发现·静电学理论的发展库仑定律的提出,把静电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精确科学的阶段.在库仑定律的基础上,科学家们通过对导体中电荷的分布规律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从而建立了静电学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西蒙·泊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把微积分学引进静电学领域的第一位科学家.泊松于1812年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任何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力为零.他从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循平方反比定律这一基本点出发,断定有关万有引力的数学理论也都应该适用于静电学.于是,1811年他仿照万有引力中的有关微积分方程,建立了静电学中的泊松方程.1813年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高斯发展了库仑定律,提出了高斯定理.高斯定理把只能描述单个电荷的场的库仑定律,推广到可以描述任何连续电荷的场.它与库仑定律一样取决于作用力平方反比定律的性质,还取决于作用力的可叠加性.它是库仑定律的逆定理.高斯定理也是后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之一.1828年,英国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格林首先提出了“势”的概念.同时他还指出了静电屏蔽现象,其中写道:“在一个中空的导体内外各放一些带电体,在导体壳内组成一个内部体系,而在导体壳外组成一个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有关电的吸引、排斥、密度等现象与外部体系无关,而外部(包括导体壳腔内与壳表面的全部电荷)的电行为也与内部无关.”1843年,法拉第用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原理.他把白铁做的冰桶(高为英寸、直径为7英寸)放在绝缘物上,用导线把冰桶外面接到一个金叶验电器上,然后取一根三四英尺长的丝线,把一个带电的小黄铜球吊进冰桶内,验电器张开.当带电的黄铜球进入冰桶内约3英寸深后,验电器张开的程度便不再变化,即使黄铜球与冰桶接触,电荷全跑到冰桶上,验电器也不发生变化.他进一步实验表明,不论冰桶内是空的还是放有其他物质,也不论带电的黄铜球与冰桶内的任何东西接触,即不论黄铜球上的电荷在冰桶内发生任何变化,验电器张开的程度都不变.法拉第说,假定有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壳,其内部有千千万万个带电的小物体或粒子,那么它们在球外面的感应能力等于它们所有的电荷都放在球壳上时所产生的感应能力.通常认为,法拉第的冰桶实验是证明电荷守恒定律的第一个令人满意的实验.从静电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参与在使静电学由定性阶段发展到定量阶段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数学化方法已经成为使物理学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静电学

起电
起电
在摩擦起电裏,两种不同的物质,经过接触、摩擦、分开,这三道程序後,将羊毛摩擦於琥珀,会使琥珀获 得负电荷。这性质,最先由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纪录于历史文书
两道程序後,也会产生静电。由於大多数的表面都相当粗糙,经过接触比经过摩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充 电。摩擦增加了两块表面的附著接触。由於导电物体很容易流失电荷
。我们可以得到这便利。原因是库仑定律线性地相依於源点电荷 Qi。 将作用力除以检验电荷 q,可以得到电场。所以,总电场 E为, 其中,Ei是源点电荷在检验电荷的位置所产生的电场。 类似地,电位也遵守叠加原理: 其中,Vi是源点电荷在检验电荷的位置所产生的电位。
高斯定律
高斯定律阐明,流出一个闭表面的电通量与这闭曲面内含的总电荷量成正比。比例常数是电常数的倒数。用 积分方程式形式表达,
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在公元前六世纪,人类就发现琥珀摩擦後,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这是自由电荷在物 体之间转移後,所呈现的电性。此外丝绸或毛料摩擦时,产生的小火花,是电荷中和的效果。「雷电」则是大自 然中,因为云层累积的正负电荷剧烈中和,所产生的电光、雷声、热量。
静电现象包括许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胶袋与手之间的吸引、似乎是自发性的谷仓爆炸、在制造过程中电子元 件的损毁、影印机的运作原理等等。当一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到其它表面时,电荷集结於这物体表面成为静电。虽 然电荷交换是因为两个表面的接触和分开而产生的,只有当其中一个表面的电阻很高时,电流变的很小,电荷交 换的效应才会被注意到。因为,电荷会被入陷於那表面,在那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足够让这效应被观察到的一 段时间。
摩擦两种不导电物体会生成大量的静电。但是,不只是摩擦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两种不导电物体,经过接 触、分开,两道程序后,也会产生静电。由于大多数的表面都相当粗糙,经过接触比经过摩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 完成充电。摩擦增加了两块表面的附着接触。一般而言,绝缘体,不导电的物体,是起电(产生静电)和保留电 荷的优良材料。例如,橡胶、塑胶、玻璃等等,都是很优良的起电材料。导电物体也会生成静电。由于导电物体 很容易流失电荷,必须在外面特别包上一层绝缘体,才能保留住电荷。特别注意到电流的存在并不会阻止起电、 静电力、火花、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等等静电现象的发生。
1.静电基础知识解析

3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4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5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6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由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一 种物质得到电子,另一种物质失去电子。
7
物体紧密接触时,共享表面电子
It is possible for electrons to be “stolen” from one material by nuclei in the other material, because 但此时,总体上保持平衡,不显电性。 they have a stronger force
Electricity
33
William Gilbert (电学之父) 1540 – 1603
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首次明确指出地球是有磁性的; 首次区分了电与磁(《论磁石》 ); 发明了验电器。
34
十七、十八世纪的摩擦起电实验
1660年德国人Guericke(格里凯)发现了同性相斥的现象,
8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9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Electrons “lost”
Electrons “gained”
分离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10
相互紧密接触的物体分离时
所有接触-分离的物体间均会发生静电起 电过程。
对于绝缘体,电荷保持在原处。 对于导体,电荷转移到整个物体。 对于接地导体,电荷泄漏到大地。
20
静电序列
在静电防护工程设计、施工和有关静电敏感产品 的设计、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

静电学的发展简史在牛顿之后,还有个力让人充满疑惑,这就是磁力。
前面说过,重力与其他力区别在于可以远距离作用,这个区别最终让人类找到了万有引力。
而磁力和带电体之间也可以做到远距离作用,那么它们与重力(引力)是否一样呢?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非常成功,其亮点在于他采用了发光镜。
在那个年代,卡文迪许并不是唯一一位用扭秤做实验的人。
当时法国也有一位科学家用扭秤做实验。
这位科学家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当时时髦的带电体之间的吸引力与斥力。
这位科学家叫库仑(Coulomb 1736—1806)。
他的实验比卡文迪许晚了好几年,虽然都是叫扭秤实验,但是他的灵感来源于法国政府悬赏改良航海用的指南针,当时指南针由于摩擦力缘故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当他发现用头发丝把磁针悬挂起来,会减小磁针于转盘的摩擦力,就会更加精确。
由此他还算出转动角度和扭力成正比,确立弹性扭转定律。
再根据这些比例关系,从而做了扭秤实验:其结果是带电小球之间的吸引力可以用公式表达:似曾相识的公式。
没错,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几乎一致,从而证实了力就是力,不分彼此。
这让库仑再开心不过了,能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所以他对电和磁提出一些观点,就很举足轻重了,当他被问到静电和静磁之间有什么瓜葛时,他十分坚定的认为:没有瓜葛。
这个草率的回答,颇让后人伤透了脑筋。
这个实验比卡文迪许的要轻松一点,毕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比万有引力大多了,所以不需要细微的刻度。
但是同样也设置精巧,开始库仑将其放入真空的玻璃罩中,现在已经真实了在均匀的空气中也可以。
库仑研究静电学不算早,但是他提出的库仑定律将静电学划分成两个时代:1.早期的定性时代;2.此后的定量时代。
早期有多早?我们还要回到那个什么都有源头的古希腊时代。
1.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曾研究过磁石的此现象,但一不小心,自己穿的丝绸衣服擦到了琥珀,他发现衣服竟然能带起了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物体。
静电学发展史

静电学发展史静电学发展史由查字典物理网整理提供,更多学科资料,可关注查字典物理网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研究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对静电现象的研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书籍中有许多电磁现象的记载。
例如西汉末期的《春秋纬·考异邮》(公元前20年左右)中就有记载,说经过摩擦的玳瑁(一种跟龟相似的海生爬行动物的甲壳)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记述了这种现象:“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
西晋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记载了梳子与头发摩擦而起电,外衣与不同质料的内衣摩擦起电的现象。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
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
柏拉图(前427—前347)曾提到“关于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观察到的奇事”。
表明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人就发现了琥珀吸引小物体的现象。
(琥珀是松柏类植物的树脂流入地下后而成的化石,多为具有黄色光泽的透明固体,古希腊人习惯把琥珀当作高贵的装饰品,经常带在身上,这样就容易发现它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我国古代和古希腊关于电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
而且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很少进展。
静电学在西方的发展吉尔伯特最先系统研究电磁现象吉尔伯特(1544—1603)是一位医生,曾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
他在从事医学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磁现象和摩擦起电现象。
是第一批通过实验对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有许多重要发现。
他首先确定琥珀的吸引和磁石的吸引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磁石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而琥珀则要经过摩擦;磁石只能吸引有磁性的物体,而摩擦过的琥珀则能吸引任何小物体。
吉尔伯特利用各种物质做了许多摩擦起电的实验,发现除琥珀外,金刚石、蓝宝石、水晶、玻璃、硫磺、硬树脂、云母、岩盐等,摩擦后也能吸引小物体。
吉尔伯特把经过摩擦后能吸引小物体的物体叫做electric,意思是“琥珀体”,这就是西文中“电”的词根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牛顿之后,还有个力让人充满疑惑,这就是磁力。
前面说过,重力与其他力区别在于可以远距离作用,这个区别最终让人类找到了万有引力。
而磁力和带电体之间也可以做到远距离作用,那么它们与重力(引力)是否一样呢?
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非常成功,其亮点在于他采用了发光镜。
在那个年代,卡文迪许并不是唯一一位用扭秤做实验的人。
当时法国也有一位科学家用扭秤做实验。
这位科学家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当时时髦的带电体之间的吸引力与斥力。
这位科学家叫库仑(Coulomb 1736—1806)。
他的实验比卡文迪许晚了好几年,虽然都是叫扭秤实验,但是他的灵感来源于法国政府悬赏改良航海用的指南针,当时指南针由于摩擦力缘故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当他发现用头发丝把磁针悬挂起来,会减小磁针于转盘的摩擦力,就会更加精确。
由此他还算出转动角度和扭力成正比,确立弹性扭转定律。
再根据这些比例关系,从而做了扭秤实验:
其结果是带电小球之间的吸引力可以用公式表达:
似曾相识的公式。
没错,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几乎一致,从而证实了力就是力,不分彼此。
这让库仑再开心不过了,能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相提并论,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
所以他对电和磁提出一些观点,就很举足轻重了,当他被问到静电和静磁之间有什么瓜葛时,他十分坚定的认为:没有瓜葛。
这个草率的回答,颇让后人伤透了脑筋。
这个实验比卡文迪许的要轻松一点,毕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比万有引力大多了,所以不需要细微的刻度。
但是同样也设置精巧,开始库仑将其放入真空的玻璃罩中,现在已经真实了在均匀的空气中也可以。
库仑研究静电学不算早,但是他提出的库仑定律将静电学划分成两个时代:1.早期的定性时代;
2.此后的定量时代。
早期有多早?我们还要回到那个什么都有源头的古希腊时代。
1.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曾研究过磁石的此现象,但一不小心,自己穿的丝绸衣服擦到了琥珀,他发现衣服竟然能带起了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物体。
这引起他的主意,并把这个现象给记录了下来。
2.中国晋朝的张华(232-300)的《博物志》中也记载了这个现象,“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3.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有个老御医,叫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4—1603),他重复了古希腊泰勒斯的实验,并根据希腊文琥珀(ηλεκτορν)引入“电”(electric)一词。
他试图寻找还有哪些可以摩擦起电的物体,他把这些物体叫“摩擦起电物体”,把摩擦不起电称为“非摩擦起电物体”。
4.过了几十年,大约牛顿上中学那几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冯·格里克(Otto von Guericke,1602—1686),他也重复泰勒斯和吉尔伯特的实验,试图发现更多的摩擦起电物体。
当他把带电的物体靠近金属时,金属开始被吸引,后来又排斥,他发现了电的排斥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长还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有人说证明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上帝厌恶真空”的观点,个人觉得未必如此。
因为该实验证明不了“以太”。
5.1709年,牛顿的小弟、英国皇家学会成员霍克斯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静电计。
他把弯曲的稻草挂在绝缘的金属棒的一端,发现当带电体接近时稻草会时排斥而张开,张开的角度大小就是刻度。
高大上的东西并非都是空中楼阁,原来也可以这么贴近生活。
7. 1720年,英国人斯蒂芬·格雷(Stephen Gray)发现导体与非导体之分。
并在9年后,发现了电传导:电荷可以从一个物质传导至另外一个物质。
只有一些物质会传导电荷,其中,金属的能力最为优良。
从而证实了电荷不是依附于别的物体存在,而是独立存在一种“物质”,那时被称为“电流体”。
8. 1733年,查尔斯·琽费重复了斯蒂芬·格雷的实验。
他把导体绝缘起来,发现导体也可以摩擦起电。
他认为吉尔伯特把物体分为“摩擦起电物体”和“非摩擦起电物体”是不对的,并认为任何物质只要绝缘起来之后都可带电。
他在做实验时,发现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会和同样的玻璃棒排斥,而同时又和毛皮摩擦过的琥珀相吸引,而在接触时抵消。
他把电荷分为二种:玻璃电和琥珀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这就是后来电荷的正负性的雏形。
9. 据说大约在1746年,荷兰人马森布罗克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带电钉子掉落玻璃瓶里,他以为钉子上电很快就跑光,所以就徒手拿出来,没想到手被电了。
他重复这样的实验,发现把带电的物体放到玻璃瓶中就不会跑电了。
他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人类第一个电容器——莱顿瓶。
这个在后来被称为电容的东西,走进了实验室。
从此实验中要用静电时,就不用和鲜豆浆一样现磨现做了。
10.1746年之后不久,一位英国的科学家柯林森把莱顿瓶邮寄给美国的一位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他曾领导美国独立运动并参与起草《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在此之前,富兰克林做了很多实验,他也认为电荷分为二种。
1747年,他认为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而摩擦的琥珀带负电。
这样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玻璃棒也可以说成负电,而琥珀电为正电。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后来发现的电子带的电就要命名为正电,而电子核则带负电。
虽然只是命名规则,但是深谙阴阳之道的中国人可能心里别扭一点了。
同时,富兰克林还认为静电的产生不是由于摩擦了“摩擦起电物质”引起的,而是“电流体”(即电荷)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上了。
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基本上大概也许差不多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此外,他发现尖尖的物体是最容易“吸引”电。
当富兰克林收到这个莱顿瓶的时候,他在房顶上竖立一根尖杆来试验空气和云的带电极性和特征。
他能利用尖杆
和莱顿瓶收集电荷。
他的这个实验使他得到了一个偶然的收获, 他发现了尖杆接地后能防止雷击,这就是霹雷针。
1752年,他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
在雷雨天把风筝放上天,风筝上固定一个尖尖的金属线,然后电通过淋湿的风筝线导入莱顿瓶。
当金属线被闪电击中时,莱顿瓶不断产生火花。
当莱顿瓶收集了电荷之后,对电荷进行研究,他肯定了电荷是被玻璃瓶存储起来的,也证明了天上电的和地上电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很危险,德国一位科学家在类似实验中被电死了。
所以特别申明:创意实验,请勿模仿。
他在研究的时候,还为后人留下一把钥匙,1751年,他发现莱顿瓶放电会将钢针磁化,正是这个小钥匙,开启了电磁学的大门。
11.库仑定律。
12 .关于“电流体”,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发生在意大利动物学家兼医生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身上,他的妻子有病在身,要吃青蛙。
1786年有一天,伽伐尼把青蛙(死的)放在台上,用刀叉碰了青蛙腿,他发现蛙腿剧烈地抽搐和痉挛,同时还有电火花,他惊奇做了很多类似实验,并把这个现象解释为“动物电”,也就是动物本身就是个莱顿瓶,动物电被存储在体内。
现在我们都知道伽伐尼发现了电流,但是他本人不知道罢了。
当时对电的研究头绪很多,伽伐尼的结论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但是历史的转折往往在一瞥间。
1791年,另外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消息,整个历史进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