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湖阴先生壁》诗句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词】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古诗词】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古诗词】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背景和赏析《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隐约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

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其中《示德逢》七律一首,对了解杨的为人较有帮助。

诗一开头就说:“先生贫敝古人风,缅想柴桑在眼中。

”“柴桑”是陶渊明隐居之所,可见王安石是把陶杨看成同一类型的人物的。

李壁说作者和杨是“邻曲”,其实杨居山而王居园,并非近邻。

所以王安石有《招杨德逢》七绝云:“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

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

”是希望杨尽快到半山园来晤聚。

而从此题壁诗第二首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

可见两家住处并不很近。

半山园约落成于元丰二年至五年(1079—1082)之间,这首诗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

李壁注引《冷斋夜话》:“山谷(黄庭坚)尝见荆公于金陵,因问垂相近有何诗,荆公指壁上所题两句‘一水护田’云云,此近所作也。

”如此说可信,而黄庭坚仅在元丰三年(1080)下半年由汴京到江南,则此二诗或即这一年暮春时所作。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其一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理解《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理解引导语:《书湖阴先生壁》作者是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他这首诗的相关知识学习,与大家分享学习。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3、成畦:成垄成行。

4、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5、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中心思想]诗人通过对邻居生活的赞赏,对纯真情谊的讴歌折射自身的追求,表达自己的闲适、惬意。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延伸阅读:书湖阳先生壁王安石(加拼音)shū hú yáng xiān shēng bì书湖阳先生壁wáng ān shí王安石máo yán zhǎng sǎo jìng wú tái茅檐长扫净无苔,huā mù chéng qí shǒu zì zāi花木成畦手自栽。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话译文长把茅草屋檐扫干洁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自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耸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1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干净清幽,示意仆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仆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会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由于仆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仆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仆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衬托和拟人手法。

假如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制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自然施设的美。

两者相互衬托,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自然美结合的完善的境界。

特殊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仆人送来秀丽的风光,竟然闯门而入,把仆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仆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仆人爱美的情趣,因此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赏析2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常常往来的伴侣。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偏僻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样丰富的表现力。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解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解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解析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解析雪山巍峨,碧水悠悠,这是杜甫于唐代创作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的描写背景。

这首诗以冷峻的山水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孤独和忧伤。

本文将从意境、诗歌技巧、主题等方面解析这首耐人寻味的古诗。

一、意境描写首先,该诗通过对雪山和碧水的描绘,营造了一幅绝妙的意境。

作者以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描绘出湖阴先生壁上的画像。

"倚天戟,列石麓"的壮丽景色犹如恢弘的山河,给人深深的震撼。

全诗用蕴藉抒发了作者对先生的感慨之情。

其次,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充分展现了主人公的心境。

作者一方面以"壮丽"、"巍峨"的雪山作为背景,另一方面以"孤独"、"狼狈"的主人公形象相映成趣。

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鲜明的表现力,增强了读者的心理共鸣。

二、诗歌技巧运用诗歌艺术中的修辞手法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作者采用了描写性词语,如"雪山巍峨"、"碧水悠悠"等,使得诗歌充满了视觉上的美感。

此外,反问句也被广泛运用,如"拘终朝,跨世纪",既强调了主人公居住的时间跨度,又凸显了其孤独的境遇。

另外,本诗运用了对仗和押韵技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如"京洛险阻,露布蓑衣"中的"阻"与"衣"之间形成了谐音,使得诗歌更加和谐流畅。

这些诗歌技巧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信手拈来,留下深刻印象。

三、主题阐述《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通过对主人公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社会困境的思考。

山河壮丽,而主人公却独自身居于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可见,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孤独的境遇,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深入思考。

诗歌传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疑问,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

此外,该诗还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题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好友和邻居,这首诗通过对他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生活情趣和高雅品格的赞赏。

诗中的前两句写到湖阴先生的庭院,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则写到院外,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了“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

这一方面表现出湖阴先生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现了诗人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堪作范例。

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这里的山水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水“护田”,山“送青”,使得这些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意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此外,这首诗还充满了思致绵密的特点。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特征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理解,同时又通过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这些自然景物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

这样一来,诗歌不仅具有了生动的意象,而且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表达了对友人生活情趣的赞赏。

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诗人思致绵密、修辞巧妙的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描写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湖阴先生的高雅情趣。

例如,诗人用“护田”和“排闼”两个典故,把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他在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把自然景物描写得有情且有趣,这实际上也是他在文学创作中推行改革的表现。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得诗歌具有了生动的意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体现了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中的创新精神。

在诗歌风格上,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体现了清新自然、古朴高雅的特点。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全诗赏析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首联赏析1. 内容解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洁净。

“茅檐”点明了居所的简陋,但“长扫净无苔”却显示出主人的勤快和高洁的生活情趣。

“苔”这种植物,在阴暗潮湿且少有人打理的地方容易生长,这里“净无苔”说明庭院经常打扫,一尘不染。

庭院中的“花木成畦”,表明花木种植得整齐有序,而且是湖阴先生“手自栽”,一个“自”字体现出主人对庭院的精心打造,也反映出他热爱田园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特点。

2. 艺术手法从描写手法来看,这是直接描写,诗人通过对庭院中茅檐、花木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清幽整洁、充满生机的庭院景象。

二、颔联赏析1. 内容解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的视角从庭院内部转向庭院外部的山水。

“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看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像一位忠诚的卫士环绕着绿色的农田。

“绿”字在这里既指农作物的颜色,也暗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神来之笔。

“排闼”是推门而入的意思,山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说两山推门而入送来青翠的山色。

这不仅将山写活了,赋予了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而且把山色写得富有动感,好像是主动与人亲近。

2. 艺术手法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这种修辞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山水的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描写的空间来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描写,先写庭院近处的水,再写远处的山,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湖阴先生居所周围的山水环境。

三、全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1. 意境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意境。

庭院内的洁净和庭院外山水的灵动相互映衬,展现出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下面整理了古诗的意思及赏析,供参考。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其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其一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

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

“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

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

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

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书湖阴先生壁》 讲义

《书湖阴先生壁》 讲义

《书湖阴先生壁》讲义一、诗词原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主张变法革新,力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文学上,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诗词背景王安石晚年闲居在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常与邻居湖阴先生交往。

湖阴先生是一位高洁雅士,其居处清幽,环境宜人。

这首诗便是王安石题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

四、诗词解析1、“茅檐长扫净无苔”这一句描绘了湖阴先生家的茅屋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

“长扫”表明主人的勤劳,“净无苔”则突出了环境的整洁。

2、“花木成畦手自栽”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排列整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此句展现了湖阴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勤劳和用心。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一条水流环绕着农田,仿佛在守护着那片绿色。

这里将“水”拟人化,赋予其“护田”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流与农田之间的亲密关系。

4、“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峰推门而入,为人们送来青翠的山色。

“排闼”一词极具动感,将山峰写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仿佛它们迫不及待地要把美景呈现给主人。

这四句诗,前两句写庭院内的景象,展现了主人的勤劳和高雅情趣;后两句写庭院外的景色,把山水写得富有情意,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居处环境的赞美之情。

五、艺术特色1、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把水和山都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自然景物显得亲切可爱,富有生命力。

2、结构严谨整首诗从庭院内写到庭院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前两句描写的是庭院内的静态之美,后两句描绘的是庭院外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使诗歌更具韵味。

3、语言简洁明快全诗语言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准确地描绘出优美的景象,传达出诗人的情感,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六、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居处环境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风光的喜爱,还赞美了湖阴先生的高洁品质和勤劳美德,同时也流露出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湖阴先生壁》诗句赏析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
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