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咏鹅
初唐骆宾王《咏鹅》原文、译文及注释

初唐骆宾王《咏鹅》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骆宾王《咏鹅》。
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原文:
咏鹅
初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咏鹅古诗带拼音 译文 赏析

咏鹅【唐】骆宾王鹅é 鹅é 鹅é,曲q ǔ 项xi àng 向xi àng 天ti ān 歌g ē。
白b ái 毛m áo 浮f ú 绿l ǜ 水shu ǐ,红h óng 掌zh ǎng 拨b ō 清q īng 波b ō。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赏析: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声音→色彩→动态的思路来理解: 形象生动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
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
声音嘹亮如上所述,鹅儿弯曲起长长的颈项,大概憋足了内劲吧,突然爆发出来--“向天歌”,向着高高的天空鸣叫,唱的什么“歌”只有鹅儿自己知道,但这鸣声激越嘹亮,发散四方,使我们如同直接听到,而且仿佛回荡在耳际,经久不歇……色彩分明色彩分明,美丽和谐,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
“白毛”和“绿水”映衬分明,“红掌”和“清波”相映尽致,鹅儿的白毛使绿水更绿,而一潭绿水又使白毛更白;同样,鹅儿的红掌与绿水的清波互相映现,多么美妙。
如果诵读诗篇,体味色彩,你就会感到“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不仅色彩分明,而且和谐统一,让人觉得很美很美呢。
动态逼真这首诗歌固然把鹅儿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生动,而形态与动态又紧密关联,“曲项”是在绘形,何尝不是写动?鹅儿长长的颈项弯曲起来了,为的是爆发出嘹亮的鸣声。
尤其是下面的“浮”和“拨”两个动词,更是写足了鹅儿的动态了--绿水悠悠,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浮”含游,“拨”含行,二者连成一体,再加上“向天歌”,简直逼真如画了。
宝宝唐诗三百首0-3岁

宝宝唐诗三百首0-3岁
1一3岁儿童古诗简单:
01.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3. 悯农1【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4 .悯农2【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05.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6. 山村【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07.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08.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09.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0.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咏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咏鹅》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客人跟着骆宾王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三:《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鉴赏二: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儿童唐诗300首:咏鹅

儿童唐诗300首:咏鹅【原文】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弯弯的脖子对天唱着歌。
一身白毛浮在绿水上,一对红掌拨起清水波。
【鉴赏】开头的“鹅、鹅、鹅”不但仅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逐步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浮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鲜明。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能够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能够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水平。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咏鹅原文、翻译及赏析1咏鹅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
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
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咏鹅鉴赏一《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咏鹅鉴赏二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
“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
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唐诗三百首-《咏鹅》赏析

唐代骆宾王《咏鹅》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全诗原文如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诗词注释1.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2. 拨:划动。
[1]诗句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作品鉴赏编辑诗的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增强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的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
鹅的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的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
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的情况。
鹅儿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却是绿的,“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的,而水波是青的,“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
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
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的使用也恰到好处。
“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
“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
唐诗三百首幼儿唐诗

唐诗三百首幼儿唐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衍生注释:- “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 “曲项”指鹅弯曲着脖子。
赏析:这首诗主题非常简单直接,就是对鹅的描绘与赞美。
从情感上来说,充满了对鹅这种动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上,相当生动形象。
诗人用“鹅,鹅,鹅”这样的叠字开篇,就像模仿鹅的叫声一样,一下子把鹅的形象带到读者眼前。
后面“曲项向天歌”把鹅伸长脖子朝天鸣叫的姿态写活了。
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色的羽毛、绿色的水、红色的脚掌,色彩对比鲜明,把鹅在水上悠然游弋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寥寥几笔,让我们脑海里如同播放着一段小鹅在水中嬉戏的有趣短片。
作者介绍:这首《咏鹅》的作者是骆宾王,他是唐代初期著名诗人。
骆宾王年少成名,他的诗作风格多样,而这首《咏鹅》是他童年时期所作,展示了他极高的文学天赋,小小年纪就能把鹅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运用片段:例子一:幼儿园的绘画课上,老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画小动物,我先来给大家说一首古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看诗里面的鹅多漂亮啊,白色的羽毛在绿水上,红色的脚掌在划水呢。
现在大家就根据这首诗里鹅的样子来画画吧。
”小朋友们纷纷开始画起来,想象着鹅的样子。
例子二:一家人去公园的湖边游玩,湖边有几只大白鹅在游水。
小朋友兴奋地说道:“看呀,这就像那首诗里说的一样。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真的是白毛浮在水面上,红掌在拨水呢。
”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点头,觉得小朋友把诗和现实联系起来很是聪明。
例子三:在一个儿童诗歌朗诵比赛的后台,小明有些紧张。
妈妈对他说:“儿子,别紧张,你想呀,你朗诵的《咏鹅》就像你跟大家讲一个可爱鹅的故事。
你看那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多么可爱有趣呀,你就想象你把这个可爱的画面告诉大家就好了。
”小明听了妈妈的话,镇定了许多,走上台朗朗上口地朗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