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大纲中药药剂学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药剂学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药剂学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药剂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中药药剂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中药制剂单元操作(如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混合、制粒、灭菌)的基本原理

方法与应用。

3.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4.中药制剂常用辅较主要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5.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的概念、特点和应用。

6.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常用稳定化措施。

7.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8.中药制剂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的基本知识。

9.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基本概念。

10.中药炮制的作用、常用炮制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11.常用中药和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其研究。

12.炮制辅料的分类、作用及用量。

《中药药剂学》实验培养目标

《中药药剂学》实验培养目标 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 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密切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 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试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熟悉药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具有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地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 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试验规则: 1.预习试验内容:要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知道老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应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差错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老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指导老师验收。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老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制备室酢情赔偿后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6

第二十四章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法称炙法。炙法均用液体辅料,盐、生姜等需制成盐水和姜汁方可应用。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其加热温度比炒法低,除盐炙杜仲用中火外,多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以药物炒干为宜。 一、酒炙法 (一)酒炙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桑枝等。 (3)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二)酒炙的操作方法 (1)先拌酒后炒药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 (2)先炒药后加酒此法仅用于质地疏松且加酒后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三)注意事项 药物用酒拌润时,容器应加盖;炙药除蟾酥用白酒外均以黄酒为主,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拌匀药物时,可加适量水稀释;炙药一般用文火,勤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 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清蒸或酒炖)、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由酒和蜜制成)。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酒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偶有焦斑,折断面呈浅棕色,质坚实,略有酒香气; 熟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坚实,有特异芳香气,味微苦; 大黄炭表面焦黑色,断面焦褐色,质轻而脆,有焦香气,味微苦; 醋大黄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略有醋香气; 清宁片为圆形薄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酒大黄泻下作用稍缓,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之功;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醋大黄以消瘀为主;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年老、体弱及久病患者。其泻下作用减轻是因结合性蒽醌和二酮衍生物含量下降所致。用酒量每炙药物100kg用酒10 kg,炖药用酒30kg。现有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 黄连 有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 酒黄连是取黄连片,加入定量的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文火加热炒干。每100kg 黄连片用黄酒12.5kg。 姜黄连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 萸黄连是取吴茱萸加水煎煮,煎液与黄连片拌匀,闷润,药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黄连片每100kg用吴茱萸10kg。黄连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黄色,粗糙,片面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极苦;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姜黄连表面棕黄色,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萸黄连色泽黯黄色,味苦,略带吴茱萸的辛辣味。 黄连生用苦寒性强,长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酒炙能引药上行,缓和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姜炙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吴萸制黄连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之郁火为主。 当归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欢迎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不仅需要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作为支撑基础,而且与生产实践和临床用药紧密相联,是衔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药剂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对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用药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制剂和调剂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强化学生追求崇高职业道德的意识;打造中药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方法是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有机结合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参观实习和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幻灯、录像、CAI等多种形象化教学资源。理论教学要详尽阐述中药药剂学的基本规律,技能训练要重点强调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科发展方针。采用综合手段,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性质与特点;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中国药典》、部颁标准与有关药事法规等)及其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和任务;剂型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定义、性质与任务;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讲述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及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中药剂型的几种分类法。

中药药剂实习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药药剂实习报告 篇一:中药药剂学毕业实习实验报告 中药药剂实验报告 实习学生: 实习时间:至 实习地点: 实习课目:中药鉴定学 指导教师: 实习主要内容:益元散剂的制备、蕲蛇药酒的制备、益母草膏的制备 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 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 四、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 湿或液化现象。3、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8

第七章液体药剂 考题 1.已知聚山梨酯60的HLB值为14.9,司盘20的HLB值为8.6,比例混合的HLB值为11.12,则两者的混合比例为 A.1.5:1 B.1:1.5 C.l:1 D.1:0.5 E.1:2 答案:B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例如简单二组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HLB 值可用下列方法计算: HLB ab = 式中,HLB ab 为混合乳化剂的HLB值;HLB a 为乳化剂a的HLB值;HLB b 为乳化剂b的HLB值;W a 为乳化剂a的重量;W b 为乳化剂b的重量。 2.HLB值在8-16之间的表面活性剂,通常用作 A.增溶剂 B.O/W型乳化剂 C.W/O型乳化剂 D.润湿剂 E.消泡剂 答案:B 一、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一)亲水亲油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HLB值在15~1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增溶剂, 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0/W型乳化剂, 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W/0型乳化剂, 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润湿剂。 3.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是哪一类 A.肥皂 B.硫酸化物 C.磺酸化物 D.季铵化物 E.吐温 答案:E (二)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溶液的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尽管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则转入溶液中,由于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靠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3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符琼菁学号:201225821001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乌贝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海螵蛸(去壳)86g,浙贝母15g,陈皮油0.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海螵蛸、浙贝母各粉碎成细粉。(3)将上述药材细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再逐渐加入陈皮油0.15g,混匀,即得。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2、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应如何制备? 散剂中如含有少量挥发性液体及含有酊剂、流浸膏时可视药物的性质、用量及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的多少而定。一般可利用其它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若液体组分含量较大而处方中固体组分不能完全吸收时,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吸收。若含挥发性物质,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分后并进一步在水浴上蒸发,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后,低温,干燥即可。 实验二夏枯草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夏枯草100g 3.辅料:蔗糖30g

中药药剂毕业实验报告(北京中医药)

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实习课目: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 目,100 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益元散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 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1 / 4下载文档可编辑

按每包3g 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区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 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05 年版一部附录I B 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 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 袋(瓶),并不得有1 袋(瓶)超出限度1 倍。 实验二煎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 三、实验内容益母草膏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 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 C)的清膏。称取红糖,加糖量1/2 的水及0 . 1 %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最新中药药剂学实验大纲

中药药剂学实验大纲 (供中药学、药企管理专业使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密切联系医疗和生产实践,具有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特点。药剂学实验是完成药剂学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印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还培养学生掌握药剂的制备技术和生产实践的能力。熟悉常用各类剂型的处方设计原理及质量考核,熟悉常用制剂器械的性能与操作,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今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药物散剂、含有低共熔组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和操作要点。 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益元散 (二)硫酸阿托品散 (三)脚气粉 三、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2.散剂中如含有毒性药物应如何制备? 实验二浸出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糖浆剂、煎膏剂与酊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渗漉法、浸渍法等浸提方法及操作要点3.熟悉含 醇量、含糖量与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鼻渊糖浆 (二)益母草膏 (三)橙皮酊

三、思考题: 1.糖浆剂易产生沉淀,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2.比较浸渍法、渗漉法、建筑法、回流提取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及操作关键。 3.比较糖浆剂与煎膏剂的异同点。 实验三液体药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1.掌握真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一般制备方法2.比较不同乳剂及不 同乳化方法制得乳剂的分散相粒度及稳定性。3.掌握常用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 4.熟悉液体药剂中常用附加剂的HLB 值得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甲酚皂溶液 (二)薄荷水 (三)炉甘石洗剂 (四)液状石蜡剂 (五)石灰擦剂 (六)液状石蜡复合乳剂 (七)制备液状石蜡乳剂所需乳化剂HLB 值的测定 三、思考题 1.在制备甲酚皂溶液的实验中,什么物质可以代替植物油?2.甲酚皂溶液的配制原理是什么? 3.制备薄荷水时加入滑石粉的作用是什么?还可选用哪些具有类似作用的物质?欲制得澄明液体的操作关键步骤? 4.石灰擦剂用振摇法及能乳化,说明了什么? 5.测定油的乳化所需HLB 值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植被的液体石蜡应属哪种 实验四注射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注射剂常规质量要求及其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一)板蓝根注射液二)应用鲎试剂检查大输液热原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 — 1 —

独立。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 表1:课程总标准 — 2 —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颗粒剂含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题库颗粒剂含答案 一、A型题 1.除另有规定外,颗粒剂辅料的用量不宜超过稠膏量的? A.9倍? B.8倍? C.7倍? D.6倍? E.5倍?2.感冒清热颗粒属于下列哪种颗粒? A.混悬性颗粒剂? B.水溶性颗粒剂? C.泡腾颗粒剂? D.块形冲剂? E.酒溶性颗粒剂? 3.有关水溶性颗粒剂干燥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湿粒应及时干燥? B.干燥温度应逐渐上升? C.干燥程度控制水分在2%以内? D.干燥温度一般为85~90℃? E.可用烘箱或沸腾干燥设备?4.下列关于颗粒剂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服用剂量较大 B.吸收、起效较快

C.产品质量不太稳定 D.易霉败变质 E.不易吸湿结块5.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为 A.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干燥—整粒—包装 B.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干燥—制颗粒—整粒—包装 C.原料药提取—干燥—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包装 D.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制颗粒—整粒—干燥—包装 E.原料药提取—提取液精制—整粒—制颗粒—干燥—包装 6.对颗粒剂软材质量判断的经验(软材标准)是 A.度适中,捏即成型 B.手捏成团,轻按即散 C.要有足够的水分 D.要控制水分在12%以下 E.要控制有效成分含量7.颗粒剂中挥发油的加入方法是 A.与稠膏混匀制成软材 B.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湿颗粒中 C.用乙醇溶解后喷于整粒后的干颗粒中 D.用乙醇溶解后喷在整粒中筛出的细粉中,混匀后再与其余干颗粒混匀 E.以上方法都可以 8.按现行版药典规定,颗粒剂的粒度要求是不能通过1号筛和能通过5号筛的颗粒和粉末总和,不得超过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4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 姓名:张莉敏学号:201225821034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9.21-2014.10.18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药剂学》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益元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

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标示装量装量差异限度 0.1g及0.1g以下0.1g以上至0.5g 0.5g以上至1.5g 1.5g以上至6g 6g以上±15% ±10% ±8% ±7% ±5% 5.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Ⅻ C)检查,应符合规定。 6.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B)检查,应符合规定。 7.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ⅩⅢ C)检查,应符合规定。 五、思考题 1、等量递增法的原则是什么? 当药物比例量相差悬殊时,取量小的组分及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置于混合器中混合均匀,再加入与混合物等量的量大的组分稀释均匀,如此直至加完全部量大的组分,混匀,过筛。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 共熔现象是指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经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 常见的共熔组分有樟脑与薄荷脑,薄荷脑与冰片等。 实验二枇杷叶膏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枇杷叶100g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A型题+B型题+X型题(答案)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A型题+B型题+X型题(答案) 一、A型题1.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叙述,错误的有? A.耐压容器必须性质稳定、耐压、价廉、轻便? B.阀门系统的精密程度直接影响气雾剂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C.抛射剂为高沸点物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 D.压灌法填充抛射剂,容器中空气无法排除? E.按分散系统气雾剂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2.下列有关气雾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入气雾剂主要起局部治疗作用? B.抛射剂可产生抛射动力,亦常为气雾剂的溶剂和稀释剂? C.气雾剂按相的组成可分为一相及二相气雾剂? D.气雾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及混悬型气雾剂? E.含水气雾剂产品可采用压灌法或冷灌法充填抛射剂?3.下列奏效最快的剂型是? A.栓剂? B.片剂? C.丸剂? D.吸入气雾剂?

E.胶囊剂?4.有关气雾剂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抛射剂在耐压的容器中产生压力? B.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溶剂? C.抛射剂是气雾剂中药物的稀释剂? D.抛射剂是一类高沸点物质? E.抛射剂在常温下蒸汽压大于大气压 5.有关气雾剂容器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不与药物、抛射剂起作用? B.能安全承受成品的压力? C.应用小不锈钢瓶? D.应用一般的玻璃瓶? E.应用耐压塑料瓶 6.发挥全身作用的吸入气雾剂,一般要求其粒径应为? A.50-100nm B.10~50 nm? C.50-100μm? D.0.5~1 μm? E.10~50 μm?7.下列关于气雾剂制备工艺流程正确的是 A.药物的配制→分装→阀门的装配→充填抛射剂→包装

B.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装配→充填抛射剂→药物的配制→分装→包装 C.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的装配→药物配制→分装→充填抛射剂→包装 D.充填抛射剂→耐压容器的处理→阀门装配→药物的配制→分装→包装 E.耐压容器的处理→药物的配制→阀门的装配→充填抛射剂→包装 8.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吸入气雾剂粒度检查应控制在 A.药物粒径大多在5μm以下,粒径大于10μm的粒子不超过10粒 B.药物粒径大多在30μm以下 C.药物粒径大多在1μm以下 D.药物粒径大多在10μm以下 E.药物粒径大多在50 μm以下9.气雾剂中喷射药液的动力是 A.定量阀门 B.抛射剂 C.表面活性剂 D.潜溶剂 E.耐压容器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药药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H21303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总学时72、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20) 学分:4 适用对象:中药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 课程简介: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保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药剂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继承传统药剂与发展现代剂型相结合,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在新内容上要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扩展,如超细粉碎,超临界流体提取,半仿生提取,超声提取,絮凝沉淀,大孔树脂吸附,超滤,高速离心,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制粒,凝胶剂,巴布剂,灌肠剂,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等等。充分反映了中医药的新法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体现了本门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本门课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药调剂”;第二部分以“药剂制备基础”为主,配合散剂、浸出药剂、液体药剂等剂型;第三部分为“中药剂型”,基本上按液体、半固体、固体、气体剂型顺序编排;第四部分为“药物制剂新技术、新制剂与疗效”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中药药剂学实验[上]

WORD格式可编辑 实验一益元散、硫酸阿托品散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2.熟悉等量递增的混合方法与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方法。 二、实验题要 1.含义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剂型。根据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按药物性质分可分为一般散剂、含毒性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其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且装量差异限度、水分及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规定。 2.制备工艺流程处方拟订一物料准备一粉碎一过筛一混合一分剂量—质检一包装。 3.细度要求对于不同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法,且根据临床需要及药物性质不同,粉末细度应有所区别。一般内服散剂,应通过5—6号筛;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散剂,应通过7号筛;儿科和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眼用散剂则应通过9号筛。 4.制备要点混合操作是制备散剂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混合方法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若药物比例相差悬殊,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若各组分的密度相差悬殊,应将密度小的组分先加入研磨器内,再加入密度大的组分进行混合;若组分的色泽相差悬殊,一般先将色深的组分放入研磨器中,再加入色浅的组分进行混合。 5.其他若处方中含毒性成分,应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赋形剂制成稀释散(亦称倍散),或测定毒性成分的含量后再配成散剂。若含低共熔成分,一般先使之产生共熔,再用其他成分吸收混合制成散剂。 三、实验内容 (一)益元散 [处方] 滑石 30.0g 朱砂 1.5g 甘草 5.0g [制法] 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即得。 [功能与主治] 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喜饮,小便黄少。 [质量要求] 1.性状本品为浅红包粉末;味甜,手捻有润滑感。 2.定性鉴别显微鉴别,观察本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鉴别本品中甘草次酸。3.检查 (1)水分:依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H烘干法测定本品水分含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8

第二十六章蒸煮燀法 一、蒸法 (一)蒸制目的 便于保存,如桑螵蛸、黄芩、人参; 有的药物蒸后性味改变,产生新的功能,临床适用范围扩大,如地黄、何首乌、大黄; 有的药物与酒炙、醋炙有类同的辅料作用,如地黄、肉苁蓉、黄精、五味子; 有的药物蒸制则是为了便于软化切制,如木瓜、天麻、玄参。 (二)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漂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2h 以加速蒸的效果。与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均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定,短者1~2h,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要求反复蒸制(九蒸九晒)。 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蒸气即可。但非密闭容器内酒蒸时,要先用文火,防止酒很快挥散,达不到酒蒸目的。 何首乌 有何首乌、制首乌。制首乌是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汁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煎汁约15kg,再煎煮3小时,煎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何首乌为不规则圆形厚片或小方块,表面淡红色或棕黄色,中心部散列云锦花纹(异性维管束),周边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质坚实,粉性,味稍苦涩;制首乌为棕褐色厚片或小方块,质坚硬,有光泽,味微甜。 生首乌苦涩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外观质量以蒸32小时为最好。结合药理作用提示炮制时间以常压蒸32小时为好黄芩 有黄芩、酒黄芩、黄芩炭。黄芩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隔水加热,蒸至“圆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酒黄芩是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黄芩炭是取黄芩片,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外面黑褐色,里面深黄色。黄芩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深黄色,边缘粗糙,中间显浅黄色筋脉,呈车轮纹,中心部分多枯朽状的棕色圆心,周边棕黄色或深黄色,质硬而脆,气微,味苦;酒黄芩形如黄芩片,表面棕黄色,略有酒气;黄芩炭形如黄芩片,表面黑褐色,体轻,有焦炭气。 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 地黄 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熟地黄:①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②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切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表面棕黑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供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使用) 前言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类中药制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为今后从事中药的生产开发和解决药剂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见习、实习及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表、实物、图片、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技能训练中强调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坚持中医药特色、加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反映中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努力为中药事业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3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实验60学时。

1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允许教师作适当增减,但不得破坏教材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2 、大纲教学内容的顺序,允许教师根据各自的讲课习惯作适当调整,但不得损坏课程的系统性。 3 、大纲中规定的教学方法、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大胆创新 注:中药制药专业另开设综合实验,可作为中药药剂学理论和实验内容的补充和考查,通过综合实验,对中药制剂生产各环节进一步加深印象,更加明确生产工艺过程,是学习、巩固中药药剂学的必要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内容】 1、概述:详述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简介药剂学各分支学科;讲述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介绍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讲述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3、药物剂型的分类:介绍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与特点,以及本教材编排的体例。 4、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详述《中国药典》的性质与作用;讲述药典外药品标准 (部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的性质与作用,介绍其他国家的药典简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展示、介绍药典等各种法规性书籍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中药制剂生产区域的空气洁净技术 【目的要求】

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doc

实验1、混悬剂的制备 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酷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答:将樟脑酷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 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植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 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时有什么不同? 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约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坊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实验2、乳剂的制备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 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O/W型乳剂)。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俺水约5ml,振揣,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鱼肝油乳和液状石蜡乳均属于O/W型乳剂。而石灰搽剂属于W/O型乳剂。 2、分析鱼肝油乳或液状石蜡乳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答:鱼肝油、液状石蜡是主药;阿拉伯胶是乳化剂:西黄蓍胶是辅助乳化剂;糖精钠是矫味剂;尼泊金乙酯是防腐剂;蒸儒水是溶剂;挥发杏仁油是芳香剂。 实验3、注射剂的制备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全套讲义资料 上

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1~2分 9 小单元细目要点 (一)中药药剂学及其发展1.常用术语 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 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等术语 ☆ 2.历史回顾与现状 (1)历代主要中药剂型理论及中药制剂相关文献 (2)中药制剂剂型、技术、辅料研究与应用现状☆ (二)中药剂型的分类与选择1.中药剂型的分类不同分类方法及所涉及的剂型 2.中药剂型的选择 (1)剂型与疗效☆ (2)剂型选择基本原则 (三)药品标准药典、部(局)颁药品标 准及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1)药典的性质、作用 (2)《中国药典》的沿革、组成及相关内容 (3)部(局)颁药品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1100000001 第一节概述 学习要点: 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2.10大术语: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01100000101 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1.概念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指导思想:中医药理论 研究的对象:中药制剂 研究的内容:配制理论(基本理论、处方设计)、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 综合性技术科学 2.中药制剂的基本特点与要求 (1)组方符合中医药理论,并能联系组方药物的成分与药理进行相关解析; (2)制剂工艺应关注组方药物尤其君药、臣药中有效部位或活性成分的转移率; (3)质量标准制定,除符合《中国药典》制剂通则要求外,应首选君、臣药中的有效或活性成分作为定性鉴别和含量控制指标,同时尽量考虑以多成分作为指标; (4)药效学研究应建立符合中医辨证要求的动物模型,药动学研究宜应用药理或毒理效应法; (5)临床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 中药制剂——西药制剂 原料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