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简答

文学理论简答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答:1.文学哲学2.文学社会学3.文学

心理学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什么是生活活动?其美学意义有哪些?答:生活活动是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意义的生命活动;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

导致了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的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

的确证。为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举例说明。首

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鲁迅曾经说,

原始人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各自意见,这就是创作。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写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最后,劳动制

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原始人类的狩猎动作和号子演化为舞

蹈和诗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基本情况有哪些?答:1.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2.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

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文学有哪几种含义?答:1.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

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

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3.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什么是含蓄,结合作品分析。答: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

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

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如《阿Q正传》中阿Q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似乎就包含着无穷的意味。

什么是含混?结合作品分析。答: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如杜甫的《江汉》一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与心犹壮即可引申出三种意义。1.我的心已如落日,但是它依然强壮:2.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依然强壮:3.在落日中,心依然强壮。什么是精神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是精神生产。

历史上关于文学创作主、客体解释各有哪些?文学创造客体特殊性包括哪些方面?答: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客体即自然说,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关于文学主体,历史上的解释也有两种,一种是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一种是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文学创造客体的特殊性: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和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为什么说文学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举例说明。答: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有去体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他就不会成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曹雪芹如果没有对封建社会晚期青年男女不幸命运的熟悉、体验,那些青年男女的生活就不会成为《红楼梦》的反应对象。

怎样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答: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工作者、审美者,既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作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发生阶段包括哪几个重要环节?答:文学创造过程包括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三个阶段。重要环节:文学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创作动机的类型有哪些?答: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艺术构思的方式和心理机制各有哪些?答:构思方式:1.综合2.突出与简化3.变化与陌生化,构思方式:1.回忆与沉思2.想像与联想3.灵感与直觉4.理智与感情5.意识与无意识从行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最常见的问题有哪些?答:最常见问题有两个: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艺术真实的特征有哪些?答: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认识和感悟。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文学作品的类型有哪些?其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特征:现实型文学: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暗示性和朦胧性。各种文学体裁的概念及特征。答:1.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3.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4.散文。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书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特征: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书写真实感受。5.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什么是文学言语?举例说明其特征。答: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的言语系统。特征:1.内指性。如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显地违反客观现实,但是却符合诗意逻辑。2.心理蕴藉性。诗中花和鸟已经被悲伤地情绪所浸染,富于心里蕴藉性。3.阻拒性。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一系列重复颠倒的具有阻拒性的言语有力地说明了凤凰重生后的新鲜、自由、喜悦和狂欢的气氛

什么是文学形象?举例说明其特征。答: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认为“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卡夫卡《变形记》中小职员变成一只大甲虫,荒诞离奇却又符合艺术真实,这种来自生活的体验的真诚意象,也能把荒诞化为真实。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马致远的《天净沙》。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红楼梦》中我们只知道林黛玉是一位美丽聪慧多愁善感的姑娘,具体是怎样,作者及不确定,但是却是具体可感的。举例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答:一方面,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下形成的。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就是围绕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并非在典型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阿Q正传》中阿Q从城里回来之后镇上人们的改观就说明了这一点。典型人物还与典型环境有着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复存在。如果不是辛亥革命失败环境下就不会有阿Q这种典型人物出现。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各自特征。答:文学意境特征:1.情景交融。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全诗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实际上诗人已经将感情融入其中。2.虚实相生。叶绍翁《游园不值》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春色满园。3.韵味无穷。李白《忆秦娥》气势博大,意境苍凉,饱含无限韵味。文学意象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深刻的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变形记》中的大甲虫已经成为一种意义的表现。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贝克特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中无望的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揭示了人生的荒诞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变形记》当中大甲虫没有长出翅膀,,表现了意象创造过程中抽象思维对对象设计严格的引导和制约作用。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我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成为千古之谜原因就在此。文学叙事的特征有哪些?答: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结果。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与抒情有哪些区别?答:1.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2.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风格的基本内涵有哪些?答: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本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什么是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答:一方面,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文学消费就具有了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文学艺术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和审美等精神属性,所以,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文学接受的三阶段各包括哪些因素?答:发生阶段: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发展阶段: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高潮阶段:共鸣;净化;领悟;余味。举例说明共鸣产生的主体原因。答:1.思想观念相通。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等著作时多次赞许和引用莎士比亚的一个剧本中对金钱的感慨,马与沙在思想上达到了共鸣。2.情感经验相似。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不少读者都痴狂于此,就是因为有着与维特相同或相似的失恋体验。3.意志愿望相近。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各自内涵是什么?答:1.思想标准: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2.艺术标准: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对文体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注意形象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最后是注意意蕴的深刻与丰富。传统和现代各有哪些文学批评模式?答: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现代批评模式: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

文学概论doc

文学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话语包含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文学:文学概念源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指关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觉悟;文学概念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词语形式。广义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即情感的、虚构的或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指介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纪实文学。 4.巫术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观点,是西方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原始艺术作品、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5.游戏说:这是一种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起源理论。此说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把诗歌看成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德国剧作家、诗人席勒继承和发挥康德的“想象力的自由游戏”的观点,提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说。 6.直觉:所谓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和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艺术构思中,创作主体将人们习见的事物,用一种人们从未见过的形式,即陌生的形象显现出来,以获取最佳艺术效果的方法。 8.艺术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的艺术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的,既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的把握,又能体现作家的认知和感悟的真实。 9.艺术概括:所谓艺术概括是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依照自己的体验和认识,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的加工,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的方法。10.“诗意的裁判”:所谓“诗意的裁判”是指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通过文学形象所体现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判断和评价。它是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把握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原则,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11.形式: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12.叙事类文学:叙事类文学是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模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文学活动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共性。但是,文学生产又是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不同于其他精神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 (1)文学活动是一种以文学语言为原料的话语活动 (2)文学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活动 (3)文学活动是满足人审美需要的精神活动。 2、文学的双重性质是如何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 文学具有双重性质,即意识形态性质和审美性质。文学通过话语蕴藉表现其双重性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曹顺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在学术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这种累进式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不但在于跨越各种界限(如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化等等),而且在于不断跨越之中圈子的不断扩大和视野的一步步拓展。我把这种发展态势称为“涟漪式”结构,即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就好比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由小到大,由里到外荡漾开去。但无论有多少个圈子,中心却是稳定的,即始终稳稳地确立在文学这一中心点上。尽管各个发展阶段中曾经或多或少地以各种方式偏离文学(如法国学派过多关注文学“外贸”,忽略了文学性这一问题,又如当今比较文学界“泛文化”的倾向等等),但并没有从根基上脱离文学这个中心点。 一圈圈的“涟漪”构成了比较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有的涟漪便共同构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式的基本框架。因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不是线性的发展,不是“弑父”般的由后来的理论否定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地、累进式地发展。后来的理论虽新,但并不取代先前的理论。例如,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并不能取代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当今我们倡导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也并不取代“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时至今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涟漪结构的最内圈——“影响研究”仍然有效,仍然在当今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充满学术生命力。不同阶段的学科理论构筑起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涟漪圈,而这些不同的学科理论又共同构筑起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宏伟大厦。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涟漪式”学科理论结构?这是因为比较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不同的学术问题,不同的学术切入点所形成的。正因为背景不同,问题不同,切入点不同,所以各阶段皆各自解决了某一方面的学科理论问题,从而形成了各阶段学科理论的互补性,包容性。“涟漪”正是这样构成的。 在这“涟漪式”结构中。每一个“涟漪”都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某一阶段。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至少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北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然而,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往往令人疑窦丛生。人们不难发现,最早倡导比较文学和总结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其实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法国学者,例如,最早(1827年)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德国学者,著名作家歌德,被公认为推动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重要人物。写出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的人也并不是法国人,而是英国人波斯奈特(H. M.Posnett)。1886年波斯奈特发表了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当时,波斯奈特在新西兰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 (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 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 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 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心理学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哲学 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说明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勰《文心雕龙·神思》:“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

专题复习之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13.专题复习之文学理论基本概念: 文学概念“三义”——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原始意象——所谓原始意象,按荣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世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这是荣格(C. G. Jung)提出的基本思想之一:原始意象是存在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图像,但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经历。原始意象自身多半是人类精神当中一种独立的能量,超越自然的能量,拥有改变基本元素的特殊性。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韵律诗与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理论基础 1.创作的准备:它包括作家的生活积累、人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价值观、艺术修养和才能的磨砺等。 2.直接经验:作为创作的准备,作家要具备广泛的人世阅历,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人生体验。这是“行万里路”,故社会生活是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 3.间接经验:作家受各种条件(时间、空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和经历。因而,他还需要有间接的生活经验来补充直接经验的不足,为创作想像提供空间。这是“读万卷书”。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作家从过去的著作中、从他人的生活经历中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这是文学的“流”。 4.创作的过程:这是作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将自己体验、感受过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生活素材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是把心灵的酝酿转变为物质实在的时间历程,是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和再认识,是对作家自身的情感态度、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进行反思自省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开掘和表现的过程。 5.人类掌握世界有四种主要的方式:哲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1)“哲学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思维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和真理。如康德哲学。 (2)“艺术方式”是以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形象)来把握世界,即鲍姆加登《理论美学》谈及的“诗意的思维方式”。 (3)“宗教方式”是凭借信仰和虚构的世界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如佛教。 (4)“实践—精神方式”是凭借道德理性、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把握世界的方式。 6.从人类思维的角度看,一般认为,人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 (1)抽象思维通常也叫逻辑思维,其理论基础是相信人类天生具有“理性”,人类凭借理性可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真理”,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方式是语言,特点是客观、中立、没有倾向性,目的是为了“认识真理”。这就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形象思维即所谓“用形象来思考”,作家在创作构思中运用的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而是运用生动、具体的活生生的生活图画。它始终不脱离具体生动的形象,艺术思维始终伴随着想像和联想,具有自由性,还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7.灵感最初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他提出的“迷狂”状态;到后来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和理论家用它来说明作家在创作中受到某一事物的激发,突然得到具有创造性的构思,创作即刻出现新的突破的思维现象和状态。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把“灵感”理解为作家的艺术思维在某个阶段或时刻变得特别活跃而敏锐,想象力蓬勃腾飞,在一刹那间捕捉到了平时艰苦构思不能获得的形象和妙句,编织出了出人意料的精彩情节和画面。它是在作家长期积累和经过构思等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突发性、短暂性、亢奋型和创造性。 8.文学风格:作家艺术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它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中显现出来,并贯穿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不可重复性。在文学理论和批评中,“风格”这一概念也被用来指文学流派的风格、文学的民族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基础和核心,是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中国古代也有“文气”、“体性”等类似的词。

北大文学理论书目(导师推荐书目)

我考文学理论方向看的一些书 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书,我把我看的一些书列出来仅供大家参 考. 文学理论专业: <文学原理>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王一川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讲演录>王一川著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列文论教程>王怀通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没看完)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指导>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作品十五讲>陈思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比较文学 最完整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 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 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 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 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的起源》1895是世界上第一篇比较文学博士论文。 2、大学课程与讲座的开设 (德)科赫(布雷斯劳大学1866)最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