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推理常考题型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

行测逻辑推理经典题型与解题思路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考察考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常见的经典题型和有效的解题思路,对于在这一部分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一、直言命题推理直言命题是表达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比如“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的”“有的学生不是勤奋的”。

解题思路:1、对当关系:要清楚“所有是”与“有的非”、“所有非”与“有的是”之间的矛盾关系;“所有是”与“所有非”的反对关系;“有的是”与“有的非”的下反对关系。

通过这些关系,可以快速判断真假。

2、换位推理:比如“有的 A 是B”可以换位为“有的 B 是A”,但“所有 A 是B”换位后只能是“有的 B 是A”。

例题:已知“所有的玫瑰花都是带刺的”,以下哪项必然为假?A 有的玫瑰花不带刺B 有的带刺的是玫瑰花C 所有不带刺的都不是玫瑰花D 有的带刺的不是玫瑰花解析:因为已知“所有的玫瑰花都是带刺的”,所以其矛盾命题“有的玫瑰花不带刺”必然为假,答案选 A。

二、联言命题推理联言命题表示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

例如“小明既聪明又勤奋”。

解题思路:1、全真则真:只有当联言支全部为真时,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

2、一假则假:只要有一个联言支为假,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

例题:如果说“小李会英语并且会法语”这个命题为假,那么以下各项中为真的是:A 小李会英语但不会法语B 小李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C 小李要么不会英语,要么不会法语D 小李不会英语或者不会法语解析:因为“小李会英语并且会法语”为假,根据联言命题一假则假的原则,可知小李不会英语或者不会法语,答案选 D。

三、选言命题推理选言命题分为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

相容选言命题,比如“小明或者喜欢数学,或者喜欢语文”。

解题思路:一真即真,全假才假。

不相容选言命题,比如“要么今天下雨,要么今天晴天”。

解题思路: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整个命题为真。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其题型多样,难度各异。

掌握常见的高频题型及有效的答题技巧,对于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至关重要。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

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逻辑关联词,如“如果……那么……”“只有……才……”等,要求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理。

答题技巧:1、牢记翻译规则“如果……那么……”,翻译为“前推后”;“只有……才……”,翻译为“后推前”。

例如,“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翻译为“天下雨→地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取得好成绩→努力学习”。

2、运用推理规则常见的推理规则有“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例如,已知“天下雨→地湿”,如果天下雨了,那么一定地湿;如果地没有湿,那么一定没有天下雨;但如果天没有下雨,地是否湿则不一定。

二、真假推理真假推理题中会给出若干论断,其中有真有假,需要通过分析来判断真假情况。

答题技巧:1、找关系首先寻找题目中存在的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等。

常见的矛盾关系有“A 与¬A”“所有都与有的不”“所有都不与有的是”等。

2、看其余根据矛盾关系的特点“必有一真,必有一假”以及反对关系的特点来判断其余论断的真假。

三、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会给出一组对象和相关的信息,要求通过推理来确定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答题技巧:1、排除法当题干信息确定且选项信息充分时,优先使用排除法。

逐一将选项代入题干,不符合条件的排除。

2、最大信息法如果题干信息真假不定,优先从出现次数最多的最大信息入手进行分析推理。

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求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合理的结论。

答题技巧:1、话题一致原则选项所讨论的话题必须与题干一致,不能偷换概念或扩大范围。

2、从弱原则优先选择可能性表述的选项,如“可能”“也许”等,而对于绝对化的表述要谨慎选择。

五、加强论证加强论证题中会给出论点和论据,要求选择能够加强论点的选项。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掌握常见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几种常见的逻辑推理高频题型及其解法。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其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干中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易于推理的形式。

常见的逻辑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有……才……”等。

对于“如果 A 那么B”这样的条件关系,我们可以翻译为“A→B”。

而“只有 B 才A”则要翻译为“A→B”。

在解题时,要遵循“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的推理规则。

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湿。

现在已知下雨了,根据“肯前必肯后”的规则,就可以得出地面湿的结论。

二、集合推理集合推理题中,经常会出现“所有”“有的”等词汇。

“所有”表示的范围是全部,“有的”则包括“一个”“部分”和“全部”三种情况。

在推理过程中,要注意换位规则。

比如“所有的 A 都是B”可以换位为“有的 B 是A”;“有的 A 是B”不能直接换位。

另外,“有的 A 是B”和“有的 A 不是B”不是矛盾关系,这一点容易被混淆。

三、真假推理真假推理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从而确定真假情况。

常见的矛盾关系有“A 且B”与“¬A 或¬B”,“A 或B”与“¬A 且¬B”,“A→B”与“A 且¬B”等。

一旦确定了矛盾关系,那么这对矛盾中必然一真一假。

例如:给出四句话,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已知①和②是矛盾关系,那么真话就在①和②中,其余两句③和④必然是假的。

四、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题通常给出若干人物和相关信息,要求进行匹配或排序。

解题方法有排除法、最大信息法和假设法等。

如果题干信息明确,选项信息充分,优先使用排除法。

最大信息法是指从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入手进行推理。

当其他方法都无法解题时,可以采用假设法,但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与答题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部分。

然而,只要掌握了常见的高频题型和相应的答题技巧,就能在这一板块取得较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行测逻辑推理中的高频题型以及实用的答题技巧。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

其关键在于将题干中的文字表述转化为逻辑符号和表达式,然后通过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常见的逻辑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只有……才……”等。

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湿”,可以翻译为“下雨→地面湿”;“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翻译为“好成绩→努力学习”。

答题技巧:1、牢记推理规则,如“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

2、遇到复杂的题干,要逐步进行翻译和推理,不要急于求成。

二、真假推理真假推理的题目中通常会给出若干论断,并告知其中有真有假,要求考生判断出真假情况。

解题的关键在于找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或者包容关系等,通过这些关系来确定论断的真假。

例如,“张三是党员”和“张三不是党员”就是矛盾关系,必然一真一假。

答题技巧:1、优先寻找矛盾关系,因为矛盾关系必定一真一假,能够迅速确定其他论断的真假情况。

2、对于反对关系和包容关系,要熟练掌握其真假特性。

三、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通常会给出一组人物、事物以及相关的条件,要求考生通过推理得出具体的对应关系。

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排除法、代入法、最大信息法等方法进行解题。

比如,如果题干中给出的条件较为明确,且选项信息充分,可以优先使用排除法。

答题技巧:1、从题干中寻找最大信息,即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信息,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推理。

2、当直接推理困难时,尝试代入选项进行验证。

四、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对选项进行判断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循从弱原则,避免过度推断和绝对化的表述。

答题技巧:1、仔细阅读题干,注意细节和关键信息。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必备技巧与经典例题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必备技巧与经典例题剖析

公务员行测逻辑推理必备技巧与经典例题剖析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

掌握必备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地解答逻辑推理题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逻辑推理的必备技巧,并通过经典例题进行剖析。

一、直言命题推理技巧直言命题是逻辑推理中最基础的部分。

其推理技巧主要包括对当关系和推理规则。

对当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和从属关系。

比如,“所有的 S 都是P”与“有的 S 不是P”是矛盾关系;“所有的 S 都是P”与“所有的 S 都不是P”是反对关系。

推理规则方面,“所有→某个→有的”的推出关系要牢记。

例如:所有公务员都廉洁奉公。

根据推理规则,可以推出“某个公务员廉洁奉公”,进而推出“有的公务员廉洁奉公”。

例题:已知“所有的苹果都是水果”,那么下面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 有的苹果不是水果B 有的水果是苹果C 所有的水果都是苹果D 有的水果不是苹果解析:“所有的苹果都是水果”,根据推理规则,可以推出“有的水果是苹果”,B 选项正确;A 选项“有的苹果不是水果”与已知矛盾,错误;C 选项“所有的水果都是苹果”过于绝对,错误;D 选项“有的水果不是苹果”与已知不符,错误。

二、联言命题推理技巧联言命题表示多个命题同时成立。

其逻辑形式为“p 且q”。

当“p 且q”为真时,p 和 q 都为真;当“p 且q”为假时,p 和 q 至少有一个为假。

例如:“小王既聪明又勤奋”,如果这个命题为真,那么“小王聪明”和“小王勤奋”都为真;如果这个命题为假,那么要么小王不聪明,要么小王不勤奋,或者两者都不具备。

例题:如果“小张有才华且有能力”是假的,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小张有才华但没有能力B 小张没有才华但有能力C 小张没有才华且没有能力D 小张要么没有才华,要么没有能力解析:“小张有才华且有能力”为假,根据联言命题的真假关系,可知小张要么没有才华,要么没有能力,D 选项正确。

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 (菁选3篇)

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 (菁选3篇)

行测逻辑推理答题技巧 (菁选3篇)一、直接推断结论型推理若要必然推出真结论,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前提真;第二,形式有效。

在题干中给出前提,要求推出结论。

从某个前提可以或者不可以推出什么结论。

可以推出,表明条件充足且推理形式正确;不可以推出,表明条件不充足或者推理形式不正确,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二、前提假设型在题干中给出结论和部分前提,然后**假设是什么,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完整、有效的推理,可以采用否定代入法。

三、真话假话型题干中给出了一定的语境,三个以上的人进行陈述,假设其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谎言),并询问所给选项中哪一个一定是真(假)或谁说的是真话(谎言)。

这类题多涉及逻辑学的基本推理知识,推理过程复杂。

一般用代入法解题,准确快速。

四、解释说明型对一些事实或现象进行客观描述,要求你对这些事实、现象、结果或矛盾做出合理解释。

解决这类试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给定的选项一个代一个代的放入试题中,然后比较哪个更合适,这样就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

五、加强**型在段落中给出一个推理或论证,但是,由于前提条件不够充分,因而不足以推出其结论,或者由于论证的论据不够全面,导致不足以得出其结论。

因此,需要用某一选项去补充其前提或论据,使推理或论证成立的可能性增大。

“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所以只要某一选项放在段落推理的论据(前提)或结论之间,对段落推理结论正确有**作用,使段落推理成立、结论正确的可能性增大,那么这个选项就是**的正确答案。

六、削弱质疑型在题干中给出完整的论点或表达某种观点,从备选方案中要求最能反驳、弱化或质疑题干的选项。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清原文的推理关系,准确找到前提和结论。

一个有效的推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前提真实成立,二是推理或认证形式正确有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弱化结论,可以弱化题目(推理的结论)、论据(推理的前提)、论证的方式(推理的形式)。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其中包含多种高频题型。

掌握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对于提高行测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几种常见的逻辑推理高频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翻译推理翻译推理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通常涉及到对题干中逻辑关系的准确翻译和推理。

解题方法:1、首先,要熟练掌握常见的逻辑关联词及其翻译规则。

比如“如果……那么……”翻译为“前推后”;“只有……才……”翻译为“后推前”等。

2、然后,运用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常见的推理规则有“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

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湿。

翻译为“下雨→地面湿”。

已知下雨了,根据“肯前必肯后”,可以得出地面湿;已知地面没湿,根据“否后必否前”,可以得出没有下雨。

二、分析推理分析推理通常给出一组人物、事物以及相关的条件,要求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题方法:1、排除法:如果选项信息充分,且条件较为明确,可以直接使用排除法,逐一将不符合条件的选项排除。

2、最大信息法:当题干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信息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推理。

3、假设法:在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时,可以通过假设某个情况成立,然后进行推理验证。

比如:有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城市,已知甲不是来自北京,乙不是来自上海,丙不是来自广州,丁不是来自深圳。

同时还知道,乙不是来自广州和深圳。

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发现“乙”的相关信息出现较多,是最大信息,以“乙”为突破口进行推理。

三、加强削弱加强削弱题型要求判断某个选项对题干论点的加强或削弱作用。

解题方法:1、明确论点和论据:首先要准确找出题干中的论点和论据,理解其核心内容。

2、分析选项:判断选项是加强还是削弱,以及加强或削弱的程度。

3、力度比较:当多个选项都能加强或削弱时,要根据加强削弱的力度进行比较,如“直接>间接”“本质>现象”等。

例如:论点是“多吃水果有益健康”,论据是“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行测逻辑推理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逻辑推理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其中,一些高频题型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高频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翻译推理题翻译推理题是逻辑推理中的基础题型,通常需要将题干中的文字表述转化为逻辑表达式,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1、常见的逻辑关联词“如果……那么……”“只有……才……”“且”“或”等是这类题型中常见的关联词。

比如,“如果 A 那么B”可以翻译为“A→B”;“只有 B 才A”可以翻译为“A→B”。

2、推理规则(1)“肯前必肯后”:如果前面的条件成立,那么后面的结论一定成立。

(2)“否后必否前”:如果后面的结论不成立,那么前面的条件一定不成立。

(3)“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否定前面的条件或者肯定后面的结论,都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3、解题技巧首先,要准确识别题干中的逻辑关联词,并进行正确的翻译。

然后,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注意推理的方向和确定性。

二、真假推理题真假推理题通常会给出若干个论断,其中有真有假,要求考生判断出各个论断的真假情况。

1、找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真假推理中的关键。

常见的矛盾关系有“A 与非A”“所有都是与有的不是”“所有都不是与有的是”等。

一旦找到矛盾关系,就可以知道这两个论断必定一真一假。

2、看其余论断根据矛盾关系确定一真一假后,再看其余的论断。

如果题干中给出的论断数量较多,可以通过假设法来进行推理。

3、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要迅速找出矛盾关系,然后通过分析其余论断来确定真假情况。

假设法要合理运用,尽量从可能性较少的情况入手假设。

三、分析推理题分析推理题通常会给出一组人物、事物以及相关的条件,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理和匹配。

1、排除法当题干条件较为明确,选项信息充分时,可以优先使用排除法。

逐一将不符合条件的选项排除掉,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逻辑推理常考题型解题技巧(一)因果倒置因果关系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

它是指一个现象A的发生,引起了另外一个现象B的发生,A就是B的原因,B的发生又引起了C的发生,那么B就是C的原因。

因果联系具有相对性,比如B既是A的结果,又是C的原因。

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又具有绝对性,对于因果链条的每个环节来说,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如果认为B是A的原因,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

【示例1】老师:小光同学因为喜欢逻辑,所以他的逻辑学的非常好。

小光:我是因为学的好,才喜欢逻辑。

在这里,学得好是原因,喜欢逻辑是结果。

老师犯了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

【示例2】体育老师:篮球队的队员都非常高,可见经常打篮球可以长高。

生物老师:其实是长得高的同学才能加入篮球队。

下面我们看看在考试中,命题人是怎样因果倒置的。

【真题示例】2008江苏B-94.最近举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师大附中的学生对滚轴溜冰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滚轴溜冰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相对其他学生更好一些。

看来,玩滚轴溜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A.师大附中与学生定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名次没有排在前二十名,双方共同禁止学生玩滚轴溜冰B.玩滚轴溜冰能够锻炼身体,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C.玩滚轴溜冰的同学受到了学校有效的指导,其中一部分同学才不至于因此荒废学业D.玩滚轴溜冰有助于智力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分析】本题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型题目。

选项A说明经常玩滚轴溜冰的学生是被筛选过的,是因为成绩好才能玩,而不是因为玩才成绩好。

本题的答案为A 选项。

2009年浙江-88.相比那些不踢足球的大学生,经常踢足球的大学生的身体普遍健康些。

由此可见,足球运动能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A.大学生踢足球是出于兴趣爱好,不是为了锻炼身体B.身体不太好的大学生一般不参加激烈的足球运动C.足球运动又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人受伤D.研究表明,长跑比踢足球更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分析】本题属于削弱由果溯因题型。

题干的推理过程是:身体健康,是因为足球运动,B选项认为身体好才踢足球,说明题干翻了因果倒置的推理谬误。

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1浙江-100.有人说看电视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可是对于一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校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

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A.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B.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习C.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于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D.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在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分析】本题属于削弱由因推果题型,推理过程是:看电视时间长的学生成绩好,因此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即看电视也能学习好;而D选项表明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让看电视,说明题干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谬误。

所以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05福建-54. 某学院最近进行了一项有关奖学金对学习效率是否有促进作用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自习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日平均阅读量三项指标,结果表明,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比那些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要高出25%,由此得出结论,奖学金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以上结论?( )A. 获得奖学金的那些同学通常是因为有好的学习习惯和高的学习效率B. 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可以更容易改善学习环境来提高学习效率C. 学习效率低的同学通常学习时间长而缺少正常的休息D. 对学习效率高低与奖学金多少的关系的研究应当采取定量方法进行【分析】本题属于削弱型。

题干的结论是,获得奖学金以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A项说明,学生是因为学习效率高才获得了奖学金。

显然结论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B项支持了结论,C、D和论证无关。

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

在考试中,因果倒置是命题人常用的设置选项的方法,只要我们能正确识别因果倒置的选项,那么就能轻松排除迷惑选项,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二)诉诸无知诉诸无知并不是诉诸某个人的愚蠢,而是以真实性悬而未决的陈述为论证理由的谬误。

诉诸无知的论证模式是:没有证明S是真;所以S是假的。

或者,没有证明S为假;所以,S是真的。

【示例1】小光:既然你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那么上帝就是存在的。

这里,小光就是诉诸了无知。

下面我们看看在考试中,命题人是怎样诉诸无知的。

【真题示例】2010国家-90. 甲国生产了一种型号为su-34的新型战斗机,乙国在是否要引进这种战斗机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su-34较以往引进的su-30有更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支持者的声音?A.su-30足以满足对地攻击的需要,目前乙国需要提升的是对空攻击作战能力B.目前市场上有比su-34性能更好的其他型号战斗机C.甲乙两国目前在双边贸易中存在诸多摩擦,引入su-34会有很多实际困难D.目前还没有实际数据显示究竟是su-34还是 su-30有更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分析】在这题中,D选项的陈述尚未被证明,是典型的诉诸无知。

本题的答案为A选项。

2009年秋-80. 在几十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下,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泉州古城门遗址——德济门重现于世。

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构件。

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元明时期该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推测:A. 考古人员未发现任何寺院遗址B. 民居也常使用同样的建筑构件C. 发掘出的寺庙建筑构件较少D. 关于德济门的古代典籍未提到附近有寺院【分析】在这题中,A项中“未发现”,D项中“未提到”都是典型的诉诸无知。

本题的答案为B选项。

2012春联考-98.有经济学者不赞成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直接救助,主张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认为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将财富从社会上层传递到社会底层。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理论的观点是:A.政府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导致因贫富差距拉大而引发不确定的社会矛盾B.打破收入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具体实施这一政策存在不可预见的风险C.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达到饱和后,人的“自私性”将抑制投资需求,社会投资规模也不再继续增长D.政府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应该优惠穷人,提高穷人购买力同样会增加有效消费需求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分析】本题属于削弱型。

题干的推理过程是:对大企业家和富人采取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大企业家和富人的投资与消费活动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

A项直接说明这种做法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驳了上述理论。

B项涉及收入分配,和上述理论无关;C项说的是高收入者消费需求饱和后的问题,从题干无法知道目前的情况,犯了诉诸无知的逻辑谬误;D项没有否定上述理论,只是说其他做法也有效果。

所以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0秋联考-78.某国一足球杂志报道说,30年来该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都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

该杂志还给出证据说,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赛队员告诉记者,他和他的队友曾收取了20万美元的贿赂,于是他们在一场关键性的比赛中踢假球,最终让另一支球队获胜。

但是,该国足球联赛主席对这则报道进行了反驳。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对该主席予以支持的是:A.该足球杂志曾数次刊发不实报道B.该国足联赛对踢假球行为处罚极重,所以一般不会出现踢假球事件C.即使那场比赛中踢假球事件是真的,也不能断定甲级联赛的冠军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否则联赛也不会举办30年D.通过近期一次全国性的调查,并没有发现足够影响冠军归属的假球案件78.C.【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单一结论题型。

支持主席,实质就是反驳“有证据证明30年来该国足球甲级联赛的冠军都是通过假球决出来的”这一论点。

C 选项直接反驳论点。

A选项诉诸人格攻击,没有针对论点;B选项没有针对论点,D选项诉诸无知,没发现不等于不存在。

所以正确答案为C选项。

在考试中,诉诸无知是命题人常用的设置迷惑选项的方法,只要我们能正确识别诉诸无知的选项,那么就能轻松排除迷惑选项,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三)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一个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谬误。

它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偷换概念者通常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从而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

但事实上,这只是误导人的谬误,因为对方真正的论据并没有被推翻。

【示例】司马光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夫人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在这个例子中,司马光先用“灯”偷换了“花灯”的概念,再用“人”偷换了“游人”的概念。

这种逻辑错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我们也很容易把他识别出来。

但是放到考题中,往往能迷惑很多人。

下面我们看看在考试中,命题人是怎样偷换概念,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的。

【真题示例】2006国家-81.对那些很少刷牙的人来说,罹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

为了能在早期发现这些人的口腔癌,某市卫生部门向该市居民散发了小册子,上面描述了如何进行每周口腔的自我检查以发现口腔内的肿瘤。

下面哪个选项如果正确,最能质疑上述做法的效果?A. 口腔癌在成年人中比在儿童中更为普遍B. 这份小册子被散发到该市的所有居民C. 很少刷牙的人不大可能每周对他们的口腔进行检查D. 许多牙病症状是不能在每周自我检查中被发现的81.C.【解析】本题属于削弱由因推果题型。

本题的推理过程是:自我检查,然后发现肿瘤。

很少刷牙的人不大可能每周对他们的口腔进行检查,否定了论据,进而质疑了发小册子的效果。

D项把口腔肿瘤偷换为牙病,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选择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10年春-74. 研究证明,吸烟所产生烟雾中的主要成分丙烯醛,是眼睛健康的“慢性杀手”,而橄榄油提取物羟基酪醇,能有效减缓这个“慢性杀手”给眼睛带来的伤害。

由此得出结论,常吃橄榄油能够让吸烟者眼晴远离伤害。

以下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的是:A. 羟基酪醇易于被人体吸收B. 橄榄油含有其他有益于人体的物质C. 常吃橄榄油的人视力优于不经常吃的人D. 烟雾中还含有其他对视力有伤害的物质【分析】在这题中,结论是吸烟者常吃橄榄油能让眼睛远离伤害,C项就是依据偷换概念设置的迷惑选项,非常具有迷惑性,它把“吸烟者”偷换为“普通人”,因此不能支持上述论证。

好比体重正常的人吃减肥药没有效果,不能说明肥胖的人吃减肥药也没有效果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