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

人体解剖学课件:脑脊髓被膜血管

24
目标测试
1.关于大脑中动脉中央支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分布于大脑皮质
B.又称豆纹动脉 C.供应大脑的基底核、内囊
D.几乎以垂直方向进入脑实质 E.高血压动脉硬化时容易破裂
2.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动脉是( B )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颈内动脉的末端 E.后交通动脉
颈内静脉
12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三、脑的血管(一)脑的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后交通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13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额、顶叶外侧面的上部。 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人体解剖学》
脑脊髓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
第四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知识目标 1.掌握:脑和脊髓的被膜的层次关系,终池,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脑膜窦,脑 的动脉来源,大脑动脉环的构成、位置;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2.熟悉:蛛网膜粒的位置与作用;软膜的特点,脉络丛的形成和作用;小脑幕 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3.了解:齿状韧带的位置与作用;脊髓动脉的动脉来源。
3. 不属于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D ) A.大脑镰 B.小脑幕 C.海绵窦 D.筛窦 E.上矢状窦
4. 对第四脑室的描述,错误的是( E ) A.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B.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C.向下通脊髓中
央管 D.借正中孔、外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E.向上借中脑水管和侧脑室直接相通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脑脊液、脊神经根丝

脑血管病(脑出血和脑缺血)-精选文档

脑血管病(脑出血和脑缺血)-精选文档
❖ 两侧大脑前动脉由前交通动脉互相沟通,大脑中动脉和大 脑后动脉由后交通动脉互相沟通,在脑底形成脑底动脉环 (willis环)。脑部这一环状的动脉吻合对颈动脉与椎—基底 动脉两大供血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血流供应的 调节和平衡及病态时对侧支循环的形成极为重要。
❖ 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其代谢活动特别旺盛,并完全 依赖着血液循环的连续供应。正常人脑的重量约为1400克, 占体重的2%。为了维持其正常机能和代谢,不管是在睡 眠、觉醒、安静或活动时,机体始终保持着相对恒定的脑 血液循环。在正常氧分压和葡萄糖含量下,要求有750100ml/分的血液进入脑血液循环,约占总输出量的1/5。故 24小时内,成人通过脑的血液总量可达1438L。
3. 去大脑性强直与抽搐:如出血量大,破入脑室和影响脑干 上部功能时,可出现阵发性去皮质性强直发作(两上肢屈 曲,两下肢伸直性,持续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等)或去脑强 直性发作(四肢伸直性强直)。少数病人可出现全身性或部 分性痉挛性癫痫发作。
[临床表现]
4. 呼吸与血压:病人一般呼吸较快,病情重者呼吸深而慢, 病情恶化时转为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 双吸气等。出血早期血压多突然升高,可达26.7/16kpa (200/120mmHg)以上。血压高低不稳和逐渐下降是循环中 枢功能衰竭征象。
7. 脑膜刺激征:见于脑出血已破入脑室或脑蛛网膜下腔时。 倘有颈项僵直或强迫头位而Kernig征不明显时,应考虑颅 内高压引起枕骨大孔疝可能。
5. 体温:出血后即刻出现高热,乃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 受到出血损害征象;若早期体温正常,而后体温逐渐升高 并呈现弛张型者,多系合并感染之故(以肺部为主)。始终 低热者为出血后的吸收热。桥脑出血和脑室出血均可引起 高热。
[临床表现]

脑脊液相关PPT课件

脑脊液相关PPT课件

.
32
• 5.后颅窝骨折累及斜坡时因咽喉壁黏膜薄弱 而造成脑脊液向咽喉壁渗漏。
• 6.脑脊液伤口漏常见于颅盖部开放性颅脑创 伤,而颅底骨折所致极少见;前者几乎全 为开放性颅脑创伤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多 见于火器性颅脑穿透伤,还可见于人工硬 脑膜排斥反应后引起大量脑脊液流出。
.
33
检查
• 1.颅骨X线平片 • 可确定颅底骨折,特别是骨折线是否跨越
•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 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水柱 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 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 宜小心。
.
13
• 1、压力增高见于:
• (1)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 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脊髓 灰质炎。
.
20
脑室外引流护理
.
21
引流装置的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前角水 平面123
.
24
.
25
.
26
脑脊液漏
.
27
•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颅盖和/或颅底骨折或缺 损,使硬脑膜和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由骨 折缝隙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流出, 使颅腔与外界相交通。主要症状表现为颅 外伤后耳鼻流出清液的现象。
• 2.部分意识障碍、采取仰卧位的患者,脑脊 液漏可沿咽后壁流下,表现隐匿,可致颅内 感染;如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头部, 初期无脑脊液漏表现,后出现颅内感染迹象, 也要高度怀疑内开放性颅脑创伤。
.
31
• 3.脑脊液鼻漏多见于前颅窝底骨折,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和伤后数 小时渐渐出现的紫蓝色、延迟性眼睑皮下淤血“熊猫眼”征,可合并 气颅、单侧或双侧嗅觉障碍、眶内出血和眼球突出、不同程度的 视力障碍、搏动性出血、致命性口鼻出血。一般表现为坐起、低 头时特别是清晨起床后漏液增加,卧位时漏液减轻或停止,仰卧 位时脑脊液常经后鼻道流入咽部。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腰穿1

腰穿1

2009-05
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
(lumbar puncture and 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腰椎穿刺术

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如 各种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脊髓病变等 诊断性穿刺 治疗性穿刺
腰椎穿刺术

禁忌症: 严重高颅压、穿刺部位化脓感染或脊 椎结核、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处于即将 丧失的临界状态、凝血障碍/出血倾向等。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及其循环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脑脊液(CSF)循环通路
CSF自侧脑室脉络丛分泌 →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 →中间孔&侧孔 →脑脊髓表面蛛网膜下腔&脑池 →上矢状窦蛛网膜颗粒吸收
成人CSF总量110~200ml, 平均130ml 生成速度0.35ml/min, 约生成500ml/d, 人体CSF更新 3~4次/d
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穿刺方法及步骤
腰椎穿刺术
注意事项: 1、术前准备 2、无菌观念 3、严格指症 4、合理选择检验指标 5、术后处理
腰椎穿刺术
常见并发症: 1、低颅压综合症 2、诱发或加重脑疝 3、原有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突然加重
腰椎穿刺术
脑脊液检查: 1、外观 2、压力 3、生化 4、其它
谢谢!
腰椎穿刺术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 齐中华
脑脊液检查
本节重点

腰椎穿刺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
腰穿刺操作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及其循环

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 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 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 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 →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震荡正中孔、诱导脑脊液从脑室脉络丛输送胚胎干细胞进入血循环抗衰老人体实验研究

震荡正中孔、诱导脑脊液从脑室脉络丛输送胚胎干细胞进入血循环抗衰老人体实验研究

震荡正中孔、诱导脑脊液从脑室脉络丛输送胚胎干细胞进入血循环抗衰老人体实验研究摘要:用“刘云养生法”锻炼“刘云脑区”有证据显示可以激活胚胎“原结干细胞”通过脑脊液循环进入血循环滋养全身,产生抗衰老和/或返老还童的生理作用。

“刘云养生法”的本质是一种首创的“人在体内自我生产胚胎干细胞的方法”。

关键词:干细胞原结胚胎三胚层抗衰老人体实验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众所周知,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伯特兰·格登与日本医学家山中伸弥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他们在细胞核重编程领域有重大贡献。

这项技术以人体自细胞复制成“万用细胞”干细胞备受瞩目,为培育自体器官组织提供帮助。

这项前沿科技从理论推断会让人类长生不老。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1]。

胚胎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

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

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1 人体实验从梦想开始按常规,人总是要衰老死亡的。

刘云发现自己从30岁起脸部毛孔开始放大,35岁以后脸部及全身肌肉开始松懈。

面对衰老她企图反抗,她开始琢磨这是为什么?她在想:现在要是有18岁的青春、成人的智慧那该多好!2006年有一天,她把年轻时的照片拿出来跟现在的照片对比,发现年轻时的脸部肌肉是饱满的,现在的脸部是松懈的。

怎么能让现在的脸部肌肉饱满起来呢?她冥思苦想,想到用按摩脸部肌肉试试,第一次,按摩脸部半个小时,脸部肌肉饱满起来了,可不到半个闰睦又懈了,这说明按摩是好使的,从此以后她就天天按摩半个小时,大概按摩了两年多的时间,脸部肌肉结实多了,但身上肌肉还是很松懈。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5脊髓的被膜(水平切面) 图11 46脊髓的被膜(后面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②硬脑膜。硬脑膜坚韧而有光泽,由两层合成(见 图11 47),外层兼具颅骨内骨膜的作用,内层较外层 坚厚,两层之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 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 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在颅底处则与颅 骨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脑蛛网膜同 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如颅前窝骨折时,脑脊液可流 入鼻腔,形成鼻漏。硬脑膜在脑神经出颅处移行为神经 外膜,在枕骨大孔的周围与硬脊膜相延续。硬脑膜不仅 包被在脑的表面,而且其内层褶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 深入脑的各部之间,可以更好地保护脑。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3层被膜,3层被膜相互连续,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有 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1)硬膜。硬膜包括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和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图11 47硬脑膜及静脉窦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这些由硬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如下: ·大脑镰(cerebral falx)。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后端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后外侧缘附于 枕骨横沟和颞骨岩部上缘,前内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切迹与鞍背形成一环形孔,内有中脑通过。小脑 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位于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 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 。窦内含静脉血,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的硬脑膜 窦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解剖图片(点击下方解剖图片可显示大图)
上一
幅图:
硬脑膜及硬脑膜静脉窦(海绵窦冠状断层)下一
幅图:
脑神经示意图
来源:影像园
简介: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细胞,功能上相当于外周组织中的淋巴,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

脑脊液总量在成人平均约150ml,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

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

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内,回流入血液中。

若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疲而危及生命。

此外,有少量脑脊液可经室管膜上皮、蛛网膜下隙的毛细血管、脑膜的淋巴管和脑、脊神经周围的淋巴管回流。

在中枢神经系存在着接触脑脊液的神经元系统CSF-contacting neuronal system,这些神经细胞的胞体位于脑室腔内、室管膜内或脑实质中,借胞体或突起直接与脑脊液接触,称触液神经元,它能接受脑脊液的化学和物理因素的刺激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如肽类、胺类和氨基酸类等)至脑脊液中,执行感受、分泌和调节的功能。

因此,在脑脊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着交流信息的神经一体液回路。

神经系统疾病时,既可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又可经脑室内给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