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合集下载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

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

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

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

其特征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

3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场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场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完毕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场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场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场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开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开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完毕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场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三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古今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创建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教育的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试从国情论,发展论和体系论三个角度分别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国情论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早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教育道路的教育家之一。

他在平民教育运动时期就对中国学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1922年1月,他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中深刻指出,中国的新教育开始以来,先是仿效西方,继而学习日本,取法德国,后来又照搬美国,这都不是正确的倾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

他认为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考察社会需要、个人能力、基础准备,制定一个适用的学制。

对于外国的经验,则根据它适于中国的国情与否来取舍。

这样“才能制成独创学制——适合国情、适合个性、适合事业学问需求的学制”。

从这个原则出发,陶行知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轨学制,以便于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并可以根据才能差异随时调换轨道。

他提出的多轨制,在小学中体现最为明显。

例如他主张“小学校或全日、半全日,或二小时,或一小时,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不拘一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陶行知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在文化教育上也毫无地位,而中国以农立国,农业人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农民的地位与处境如何,对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民族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

要改革中国社会,必先改造乡村社会;要想改造乡村社会,必须使教育下乡,在乡村生根,力好乡村教育,“用教育的力量,来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与工人一起担负起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②活教育课程③活教育教学原则④或教育方法⑤活教育的步骤
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万世师表(宋庆龄)
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②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
⑶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行政、学术和内容、脱离宗教独立
黄炎培
职业教育先驱
①“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②“大职业教育主义”③敬业乐群
晏阳初
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
梁漱溟
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蔡元培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
⑴“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⑵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包办”办学原则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近现代时期涌现出大量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诸多教育家的著作及观点都是教育学知识考查的重点,因此,总结出多位教育家的思想,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中外教育思想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的变化和发展脉络,理解和掌握教育思想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发展的现在和未来,并通过汲取历史上伟大教育思想家的思想精华,提升自己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2学时)一、教育思想史的性质与特点二、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三、教师如何学习教育思想史思考题:1、教育思想史的特征是什么?2、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思想史?第二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发展轨迹(2学时)一、中国教育思想史的起源和发展二、外国教育思想史的产生和演变思考题: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2、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中外教育思想史的特征和比较(4学时)一、重世俗与重神性二、重道德与重功利三、重政务与重自然四、重和谐与重竞争五、重整体与重个体思考题:1、中国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何在?3、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西方教育教育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第四章中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学时)一、人性理论二、治乱学说三、人才观念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性问题、治乱学说和人才观念是教育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性恶论和性善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有哪些?第五章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中国古代的教学论二、中国古代的教师说三、中国古代的读书法四、中国古代的德育论五、中国古代的科举教育思想六、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思想七、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思想八、中国古代的科技教育思想思考题:1、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对现代教育有何意义?2、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3、中国古代德育理论有何当代意义?第六章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二、关于教学问题的论述三、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四、关于体育及音乐教育问题的论述五、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论述思考题:1、外国古代德育理论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2、外国古代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七章中国近代的教育思想(4学时)一、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学的诞生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八章外国近代的教育思想(6学时)一、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教育学的萌芽二、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三、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思考题:1、外国近代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外国近代教育思想有何当代价值?第九章中国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与学说(8学时)一、孔子的生平与学说二、墨子的生平与学说三、荀子的生平与学说四、颜之推的生平与学说五、韩愈的生平与学说六、朱熹的生平与学说七、王守仁的生平与学说八、王夫之的生平与学说九、蔡元培的生平与学说十、陶行知的生平与学说思考题:1、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试评述中国著名教育家对教育思想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教育 改革派,积极倡导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
以严复为代表的教育救国思想;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 其他还有近代女子教育思潮; 近代留学思潮以及近代教会教育思想等
3.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强烈
的教育救国思想特征
林则徐
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的先驱人物
魏源
严复教育思想中,他把教育 置于非常高的地位, 把教育作为光复国家的基础 和首要条件
......
洋务运动 教育出:教育必须打开国门,放眼 世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 外国,改变闭目塞耳的陋习
2.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多
元化特征
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实学教育思想; 洪秀全,洪仁轩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教育思想; 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教育思潮;冯桂芬,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教育思想;
第七章
第三节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中国近代教育 思想的特征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明 显的西方化特征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一定 的多元化特征
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强烈 的教育救国思想特征
1.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西
方化特征
之 以 文 子 则今 斯可 补 章 集 不越 有以 吾 , 以 得强 其起 厥 然 通 不中 益吾 者 后 我 学国 而疾 用 择 中 西, 无者 之 吸 国 方存 其取 。 血 之 中 害之 西 之 学 涉学 , 政 可 术 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