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分子定向进化其他方法

合集下载

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

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

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概述蛋白质是生物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

研究人员通过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深入探索,不仅能够揭示生命的奥秘,还能够为药物设计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指导。

然而,天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种类有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开发新型蛋白质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的热点之一。

蛋白质的设计与进化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

体外定向进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在体外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使蛋白质的性质得以改良和优化,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流程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库构建: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包含大量变异蛋白质的基因库。

这可以通过人工合成DNA序列、使用随机突变或利用现有的蛋白质序列进行改造等方式实现。

2.库筛选:将基因库中的变异蛋白质表达出来,并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对其进行选择。

常见的筛选方法包括亲和层析、抗体标记、酶活性测定等。

3.评估鉴定:对筛选出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包括测定其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等性质,并与天然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鉴定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方法,如质谱、光谱和动力学分析等。

4.优化进化:基于初步筛选和评估鉴定的结果,对筛选出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进化。

这可以通过遗传算法、DNA重组技术、蛋白质工程等手段实现。

5.验证应用:最后,对优化后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应用,包括在生物医学研究、产业生产以及药物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方法和技术蛋白质的体外定向进化涉及到多种方法和技术,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用手段:1.串联重组:将不同的蛋白质片段通过连接肽链的方式进行重组,生成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

2.随机突变:利用化学方法或遗传方法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随机改造,产生大量的变异蛋白质。

3.异源进化:将蛋白质序列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通过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使其获得新的功能。

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

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

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一、前言蛋白质是生命体系中最基本的分子之一,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中,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用于改良蛋白质性质或者合成新的功能性蛋白质。

本文将对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二、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概述1. 蛋白质工程简介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人为设计和改造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一种技术。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因重组技术和突变策略。

基因重组技术主要通过DNA重组来改变目标基因序列从而实现目标蛋白表达;突变策略则主要通过引入突变来改变目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2. 定向进化简介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是一种利用自然选择原理加速分子优化的方法。

它通过在大量变异体中筛选出具有所需性质的分子,进而实现对分子性质的改良和优化。

定向进化可以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3. 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是将蛋白质工程和定向进化结合起来的一种手段。

它通过引入随机突变和筛选来改变目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实现对目标蛋白性质的改良和优化。

三、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原理1. 随机突变随机突变是指在目标基因序列中引入随机变异,使得产生大量具有不同性状的突变体。

随机突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自然突变、PCR扩增等。

2. 筛选筛选是指在大量随机突变体中选择具有所需性状的分子。

筛选方法包括:基于酶活性或者细胞生存能力等可测量特征进行筛选;利用选择压力诱导所需特征表达等。

3. 重复迭代重复迭代是指不断进行随机突变和筛选,以逐步优化分子性状。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多次,每一轮都会产生新的突变体,进而实现对分子性质的改良和优化。

四、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应用1. 蛋白质结构优化蛋白质工程定向进化技术可以用于优化蛋白质结构,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

例如,通过引入突变来改变酶的催化活性中心的位置和大小,从而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蛋白质分子体外定向进化研究进展

蛋白质分子体外定向进化研究进展

$%%#
实用医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性筛选、酶活性筛选、细胞活性筛选等。 &’( 的方法有:固相筛选、使用放射性染 料筛选、荧光筛选、闪烁接近化验、)*+(,、 利用细胞的功能筛选和利用小鼠显型的 表型遗传学筛选等。 ! 蛋白质分子体外定向进化的应用及 发展前景
定向进化成就主要在以下方面 -! .:生 物分子活性和稳定性的改善 -$# .、在非天然 环境下的活性和稳定性 -$/ .、抑制剂或抗生 素抗性 -$0 . 、抗体亲和力的提高、新型疫苗 和药物分子的发现、新功能的开发和底物 范围及底物特异性的改变、新的代谢途径 的开发,甚至预测自然进化中新突变的出 现等。
定向进化第一步是由一个靶基因或 一群相关的家族基因起始创建分子多样 性 * 突变和 ’ 或 ( 重组 + ;然后对该多样性文 库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那些编码改进功 能产物的基因被利用来继续下一轮进化;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目标。该进化策略 有以下 % 个显著特征:’ $ ( 进化的每一关 键步骤都受到严密控制。 ’! ( 除修饰改善 蛋白质已有特性和功能外,还可引入一个 全新的功能,来执行从不被生物体所要求 的反应;甚至为生物体策划一个新的代谢 途径 *$ < !+。 ’% ( 能从进化结果中探索蛋白 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 " 体外定向进化常用方法 != $ 易 错 >?@ 易 错 >?@ ’ /22920A298/ >?@) /A>?@ ( 是指通过改变 >?@ 的反应 条件 *% < B +,如:调整反应体系中 B 种 1CD> 的浓度、增加 E7! F 的浓度、加入 E8! F 或使 用低保真度 D6G 酶等,使碱基在一定程度 上随机错配而引入多点突变,构建突变 库,筛选出所需的突变体。易错 >?@ 的关 键是控制 HCI 的突变频率。如果 HCI 的 突变频率太高,产生的绝大多数酶将失去 活性;如果突变频率太低,野生型的背景

分子定向进化

分子定向进化

分子定向进化是指模仿自然进化过程的策略,通过人为操作实现分子的改造。

这种进化方法无需预先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即可获得具有特定功能或全新功能的蛋白质或DNA。

定向进化通常从靶基因或一组相关家族基因或DNA 开始,通过突变或重组等手段创建分子的多样性,然后对多样性文库进行筛选,以获得具有新功能的基因或DNA。

定向进化可以在试管中模拟达尔文进化过程,按需施加选择压力,以筛选出具有期望特征的蛋白质,从而在分子层面上实现模拟进化。

这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改善蛋白质性能,比如改进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半衰期、免疫原性,开发酶的新底物利用以及改进或拓展新的代谢途径等。

定向进化常用的策略包括易错PCR技术,这种方法对于建立任意核苷酸序列文库或在表达及筛选过程引入突变同样有用。

酶体外定向进化技术及其发展

酶体外定向进化技术及其发展

酶体外定向进化技术及其发展酶的定向进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蛋白质工程的新策略,近年来发展迅速。

酶能催化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可使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完成的转化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完成,能催化化学方法难以完成的反应,如构象的改变等。

同时,它无毒无害,对环境没有污染,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酶的应用显得至关重要。

1 概述酶的体外定向进化又称蛋白质分子定向进化,是蛋白质工程的新策略。

简单来说,就是在事先不了解酶的空间结构和催化机制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达尔文自然进化过程,让目标酶分子在预先设计好的道路上快速进化,获得有价值的非天然酶。

定向进化是随机突变和选择的结合,随机突变是人为控制某些条件改变而引发的。

后者虽相当于环境,但只作用于突变后的分子群,起选择预期方向的突变、排除其他方向突变的作用,整个进化过程是在人为控制下进行的。

定向突变使在自然选择条件下需几百万年乃至上亿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缩短到几年、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加速了酶的进化过程。

目前,该方法主要应用于提高酶的稳定性、酶活性、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扩大底物的选择性,改变光学异构体的选择性等方面。

在目前已发现的8 000多种酶中,真正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商品酶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天然酶的性质与生产环境,例如高温、高压、有机溶剂、极端pH等的要求相差甚远。

天然酶的底物选择性等性质难以满足对蛋白酶的需求。

酶的定向进化技术是酶工程学研究的有效工具,该技术的发展使酶应用于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2 酶体外定向进化的常用方法2.1 易错(error-prone)PCR易错PCR技术是指采用Taq酶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比如提高镁离子浓度、加入锰离子等方式改变体系中4种dNTP的浓度等,改变Taq酶的突变频率,从而向目的基因中引入随机突变构建出突变体库,并从中选择或筛选出所需要的突变体。

由于在实验中仅经过一次易错PCR扩增,所以往往很难得到所需的突变,由此而产生了连续易错PCR扩增技术,即一次PCR获得的扩增基因作为下一次的目的基因进行操作,连续多次进行上述PCR过程,直至获得突变显著的结果基因。

理性设计和非理性设计:蛋白质工程的两种方法

理性设计和非理性设计:蛋白质工程的两种方法

理性设计和非理性设计:蛋白质工程的两种方法蛋白质工程是指修改或创造具有期望功能或性质的蛋白质,如催化活性、结合亲和力、稳定性、溶解性、特异性或新颖性。

蛋白质工程在各个领域有许多应用,如生物技术、医学、农业和工业。

蛋白质工程的两种主要方法是理性设计和非理性设计(或定向进化)。

这两种方法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理性设计理性设计是指根据已有的关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催化机理等信息,有目的地选择要突变的氨基酸残基,以期望得到具有改善或新颖性能的蛋白质。

理性设计通常需要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活性位点有较深入的了解,以便预测突变的效果。

理性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减少突变体的数量,提高筛选的效率,以及针对特定目标进行优化。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足,以及突变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预测等。

理性设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术:●手工设计:根据经验或直觉,选择合适的氨基酸进行替换或插入。

●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数据库或软件,比较不同蛋白质的序列或结构,寻找保守或变异的区域,分析氨基酸残基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和活性的影响。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程序,对蛋白质结构进行建模或优化,模拟突变后的蛋白质与底物或配体的结合过程,计算突变对蛋白质能量和动力学的影响。

●从头设计:利用计算机程序,根据期望的功能或性质,设计出全新的蛋白质序列或结构。

非理性设计(或定向进化)非理性设计(或定向进化)是指通过引入随机突变和重组,产生大量的蛋白质突变体文库,然后通过筛选或选择来寻找具有期望特性的蛋白质。

非理性设计不需要对蛋白质的结构或催化机理有任何先验知识,只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筛选或选择系统,就可以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从而探索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非理性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变效果,甚至可以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功能,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产生高质量和高多样性的突变体文库,以及如何进行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筛选或选择等。

蛋白定向进化及应用进展

蛋白定向进化及应用进展

蛋白定向进化及应用进展袁 宁,胡又佳,朱春宝(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437)摘 要:目的作为对自然进化的体外模拟,定向进化是改进蛋白功能与活性的有效手段。

定向进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突变体库的多样性以及筛选方法的效率。

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创造和筛选突变体的策略及手段,并将定向进化的对象从蛋白延伸到有机体,使定向进化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定向进化;DNA 改组;全基因组改组;高通量筛选中图分类号:TQ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1678(2008)01 0065 04Progress in directed evolution of protein and its applicationYUAN Ning,HU You jia,ZHU C hun bao(Shanghai Institute o 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437,China)收稿日期:2007 05 22作者简介:袁宁(1977 ),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研究;朱春宝,通信作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el:021 ******** 323,E mail:zhucb@ 。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以蛋白质为核心的产品或技术在科研、工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环保等领域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蛋白质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人们一方面在不断发掘新的活性蛋白质,另一方面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对现有蛋白质的改造。

在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和新功能的获得需要通过突变、重组和适者生存等过程来实现,而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蛋白质改造正是对这一过程的模仿:首先创造突变文库,然后采用选择或筛选的方法从中挑选出满足特定要求的突变体。

由于目的蛋白质的特性是预先设定好的,因此这一改造过程被称为 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 。

按照创造突变的方式,定向进化可采取随机、半理性和理性等策略来进行。

蛋白质定向进化

蛋白质定向进化

蛋白质定向进化近几年,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它能够改变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性能,从而实现有效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专注于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其未来发展潜力。

蛋白质定向进化是什么?蛋白质定向进化(Protein Directed Evolution,简称PDE)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可以通过模拟自然选择和中和进化的过程,来改变蛋白质的性质,通过定向改变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等特性,以达到更高的性能。

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原理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蛋白质的大量变异,然后根据突变后蛋白质的性质选择性保留最有价值的蛋白,然后再次进行变异,达到不断改善蛋白质性能的目的。

通常,变异过程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实验手段实现,而在每一代变异后,将蛋白质通过筛选的方法从细菌中纯化出来,从而构建一个“定向进化的蛋白质系列”。

蛋白质定向进化的应用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可以用来改善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受体特异性、抗性等特性。

此,PDE技术可用于制备药物靶点蛋白质,有助于开发新型抗生素、癌症药物及噬菌体。

此外,PDE技术也可用于蛋白质类催化剂的开发,以及蛋白质传感器、抗原、发酵食品等的改良。

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将进一步改进,将细菌中的蛋白质进行大规模多维度突变,进一步提高突变后蛋白质的性能。

此外,人工智能(AI)也将成为PDE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大大提高PDE技术的效率。

而在生物制药中,PDE技术也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以改善传统药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药研发的有效性。

总结总之,蛋白质定向进化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大自然选择和中和进化的过程,对蛋白质进行大量变异,从而获得具有更完善性能的蛋白质,并可以改进传统药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药研发的有效性,因此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分子定向进化其他方法自然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理想蛋白质,然而,当它们处于复杂的化学反应体系时,则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为此,必须不断推出新的方法来改造现有的蛋白质,以满足工业的需要。

自然进化是有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发出现的非常缓慢的过程。

自然选择往往是朝着有利于机体的方向进行的。

大量定点基因突变实验表明,蛋白质功能和性质的改变来自于许多小的内部修饰的积累,这些小的修饰或突变分布于较大的序列空间内,人们试图利用已有的结构生物学信息对蛋白质进行合理设计(rational design),但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合理设计的难度,更何况,对于大多数要改造的蛋白质来说,我们并不清楚其三维结构信息,不能进行合理设计,而近年来发展的分子定向进化(molecular directed evolution)策略属于蛋白质的非合理设计范畴,它不需要事先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信息和作用机制,而是在体外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随机突变、重组和选择),使基因发生大量变异,并定向选择出所需性质或功能,从而在几天或几周内实现自然界需数百万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定向进化第一步是由一个靶基因或一群相关的家族基因起始创建分子多样性(突变和/或重组);然后对该多样性文库的基因产物进行筛选,那些编码改进功能产物的基因被利用来继续下一轮进化;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目标。

该进化策略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a.进化的每一关键步骤都受到严密控制;b.除修饰改善蛋白质已有特性和功能外,还可引入一个全新的功能,来执行从不被生物体所要求的反应;甚至为生物体策划一个新的代谢途径;c.能从进化结果中探索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特征。

蛋白质定向进化通常分三步进行:基因随机诱变、体外重组和筛选。

每一步都可以有多种方法。

常见的定向进化方法有:①易错PCR技术②DNA改组技术③外显子改组④交错延伸重组⑤随机引物体外重组法(RPR)。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下面就来给大家一一介绍。

一、随机诱变㈠化学诱变剂介导的随机诱变体外随机诱变也可在65℃下直接用羟胺处理带有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突变了的基因片段,再克隆到表达载体中进行功能的筛选。

㈡由致突变菌株(mutator strain)产生随机突变美国stratagene公司构建了一株DNA修复途径缺陷的大肠杆菌突变株XLl-Red,它体内的DNA突变率比野生型高五千倍。

将带有要突变基因的质粒转化到XLl-Red菌株内复制过夜,在此过程中会产生随机突变。

每两千个碱基中通常约有一个碱基置换。

将带有突变过的基因的质粒转化到表达系统中进行筛选。

连续几代的随机突变和筛选的方法是从每一代中挑选出一个最佳的突变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通过积累氨基酸的正突变,可加快进化的进程。

㈢定点突变和定点饱和突变技术定点突变技术(Site—directed mutagenesis)一般用于对DNA分子特定位点的突变,所以需要预先知道野生型基因序列。

早在1978年Michael Smith 就运用寡核苷酸进行定点突变。

定点突变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合成一段含有突变碱基的DNA引物,然后这段合成的引物可以杂交到包含有目的基因的单链DNA上,用DNA聚合酶将剩余片段进行延伸,得到的双链分子转入到宿主细胞并被克隆,最后用特定的筛选方法将突变子筛选出来。

定点突变技术有盒式诱变和多种基于PCR的突变方法,最常见的有重叠PCR等方法。

当靶位点氨基酸分别可被其它19种氨基酸代替而得到突变子的方法,称为定点饱和突变技术,此方法是要着重寻求靶位点的最适氨基酸。

定点突变和定点饱和突变技术的运用,能极大地丰富突变体库的多样性。

㈣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试验组合活性中心饱和试验(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CAST)的基本原理是:在酶的活性中心部位寻找一系列在空间位置上相互接近的氨基酸对作为突变位点,选择的氨基酸对必须是在侧链基团取向上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

因此,突变后才可能获得更具有潜力的突变体。

这是单点突变不能做到的。

如果选择的氨基酸对应的位置是n,则第2个氨基酸的选择遵循以下的原则:如果第n个氨基酸在环上,则另一个氨基酸选择第n+1位;若在β折叠上则选择第n+2位,若在310螺旋上,则选择第n+3位;若在α螺旋上,则选择第n+4位。

对于CAST突变体库容量的计算:每突变一对氨基酸要进行饱和随机突变,即这一对氨基酸要突变成20种氨基酸的任何一种。

以NNK(N代表任何一种核苷酸,K代表是G或T)作为突变的碱基形式,则有322=1 024种不同的组合,而氨基酸则可突变成202=400种不同的组合。

因此,要将每个库的所有突变的覆盖率达到95%,则每个库至少要挑3000个克隆子。

此外,近年来还发展出了更多的、新颖的无性突变技术。

例如,三核苷酸突变(TriNex),随机插入-删除突变(RID),序列饱和突变(SeSaM)以及它的改进方法SeSaM—Tv+。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增强突变体库的多样性,丰富并延伸无性突变的方法手段。

二、基因体外重组㈠限制性酶切-再连接介导的基因重组(recombining the genes by restriction and religation)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欲重组的两个以上DNA序列进行酶切,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随机重新连接起来,可实现DNA分子问的重组。

实验证明,简单的酶切-再连接可进一步提高对硝基苯酯酶的活性。

但如果两个正突变处于同一段限制性酶切片段上,则无法将它们重组于同一序列中。

㈡基因家族改组在基因改组的基础上,1998年由Crameri等提出了基因家族改组技术(DNA family shuffling),至此才是真正的有性重组的开始。

基因家族改组与单基因改组最大的区别在于出发序列的同源性。

利用基因家族同源序列进行DNA改组,实现同源重组。

由于同源序列是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相对有益或无害的片段,所以基因家族改组的突变机率和改组效率明显提高,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㈢过渡模板随机嵌合生长过渡模板随机嵌合生长(random chimeragenesis on transient templates,RACHITT)技术是与DNA shuffling概念上明显不同的、改进的基因家族重组技术。

它不包括热循环、链转移或交错延伸反应,而是将随机切割的基因片段杂交到一个临时DNA模板上进行排序、修剪、空隙填补和连接(图2)。

其中的悬垂切割步骤使短片段(比DNase消化片段还短)得以重组,明显提高了重组频率;如果在片段重组前后采用错误倾向PCR还可引入额外点突变。

CoCo等首次报道此法改造二苯并噻吩单加氧酶,产生的嵌合文库平均每个基因含14个交叉,重组水平比DNA shuffling类方法(1~4个交叉)高出几倍;并且可在短至5bp的序列同一区内产生交叉。

这种高频率、高密度的交叉水平是DNA shuffling所难以达到的。

㈣酵母增强组合文库酵母增强组合文库(combinatorial libraries enhanced by recombination in yeast,CLERY)是一个真核基因家族shuffling策略。

其原理是将体外DNA shuffling程序与接下来的酵母体内重组缔合起来,构建高丰度低亲本水平的重组文库:直接以含目的基因的质粒作为体外shuffling的模板;shuffling后基因产物与线性化的酵母表达载体共转化酵母细胞启动体内重组事件,同时表达功能性重组子直接用于筛选。

Truan等用该法重组人细胞色素P450 1A1和1A2,所得文库含86%的嵌合基因,大大提高了文库丰度;另外,用单链DNA做shuffling的模板可进一步降低文库中的亲本比率。

该法为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多组分真核复合酶活力的调控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

㈤渐增切割法产生杂和酶尽管DNA shuffling介导的重组已成为定向进化创建高质量序列多样性的重要工具,但它们通常不能用于重组同源性低于70%~80%的序列。

而自然界大多数同源序列具有比这个数目低得多的相似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enkovic研究组建立了渐增切割法产生杂和酶(incremental trunc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hybrid enzymes,ITCHY)及Thio-ITCHY(α-硫代磷酸核苷酸介导的ITCHY)方法来产生不依赖于DNA序列同源性的重组文库。

ITCHY的基本原理是:控制核酸外切酶#的切割速度不大于10碱基/min,然后间隔很短时间连续取样终止反应,以获得一组依次有一个碱基缺失的片段库;然后将基因A的一组随机长度的5’端片段与基因B的一组随机长度的3’端片段随机融合产生杂合基因文库。

但由于该方案冗长繁琐,Lutz等又提出了Thio-ITCHY方法:首先将待PCR反应或单链模板引伸反应将α-硫代磷酸核苷酸随机引入产物中,由于其抗核酸外切酶Ⅲ的切割,接下来的切割反应会在此处随机终止,连接切割产物即产生随机交叉文库.该法操作便利,同时也可引入随机点突变。

此外,ITCHY/Thio-ITCHY不依赖DNA序列同源性,可在非序列同一区内产生活性融合子。

迭代ITCHY或对其文库进行shuffling还可以创造多个交叉。

㈥不依赖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重组尽管上述ITCHY可以进行不依赖于序列同源性的重组,但它是一个随机长度片段与另一个随机长度片段相融合,结果文库中基因长度不再保守,子代中功能杂合子的比率很低。

要想提高功能杂合子所占比例,须使交叉发生在具有相似结构环境的位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序列相似性,同源重组不能发挥作用,因此Sieber等提出了不依赖序列同源性的蛋白质重组(sequencehomology-independent protein recombination,SHIPREC)方法: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单基因长度随机片段,保证了子代嵌合体长度的保守性,使交叉保持了适当的序列匹配,主要发生在结构上相关的位点,交叉点处的两个氨基酸仍处于它们在亲本蛋白质结构中的位置,从而提高了文库中阳性克隆的比例。

该法可以在低序列同一性甚至无序列同一性的同源蛋白质间创造具有单交叉的杂合蛋白质组合文库。

迭代SHIPREC可以产生多个交叉。

随着酶分子定向进化的发展,在常规的定向进化方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开发出另一些新方法,如设计的寡核苷酸装配(assembly of designed oligonucleotides,ADO)、诱变和单向重组(mutagenic and unidirectional reassembly,MURA)、随机插入-删除链交换突变(random insertional deletional strand exchange mutagenesis,RAISE)、基于Y连接的构件改组(Y-ligation-based block shuffling,YLBS)、合成改组(synthetic shuffling)等新方法都有改造蛋白的成功案例,也为更好的进行定向进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指导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