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酶分子的定向进化
酶的定向进化技术

酶的定向进化技术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酶的定向进化技术,这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玩意儿!你想想看啊,酶就像是大自然里的小精灵,它们在各种化学反应里忙忙碌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时候呢,这些小精灵可能还不够完美,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人类的各种需求。
这时候,酶的定向进化技术就闪亮登场啦!就好比我们要培养一个超级运动员,我们得通过各种训练和筛选,让他变得越来越厉害。
酶的定向进化也是这样,我们要对酶进行一番精心的“改造”。
我们先在一大群酶里面找出那些有潜力的家伙,然后给它们制造一些挑战和压力。
就像让运动员去跑更难的赛道,举更重的杠铃。
通过这些考验,那些优秀的酶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然后呢,我们再让这些优秀的酶相互“交配”,哈哈,别笑,这真的很像哦!它们结合之后,就会产生出更优秀的“后代”酶。
这些“后代”酶可能就具备了我们想要的那些更棒的特性。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我们人类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通过酶的定向进化技术,让这些小小的酶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要求。
比如说,我们想要一种酶能够在更极端的条件下工作,或者能够更快地催化反应。
通过定向进化,我们就有可能得到这样的酶。
这就像是我们想要一辆汽车能跑得更快,我们就去改进它的发动机,让它变得更强大。
酶的定向进化就是给酶的“发动机”进行升级呀!而且哦,这个技术的应用范围那可太广啦!在医药领域,它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有效的药物;在工业生产中,能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环保。
你说,这酶的定向进化技术是不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无数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酶的定向进化技术,它可是有着大能量的呢!以后说不定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它啦!这就是酶的定向进化技术的魅力所在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酶定向进化

天然酶的稳定性差,活性低使催化效率很低,还
缺乏有商业价值的催化功能
天然酶的局限性源于酶的自然进化过程.
现代生物工程的要求
能具备长期稳定性和活性 能适用于水及非水相环境 能接受不同的底物甚至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底 物 能够在特殊环境中合成和拆分制作新药物或药物 的原材料 如何利用相对简单的方法以达到对天然酶的改造 或构建新的非天然酶就显得非常有研究意义和应 用前景.
1.平板筛选法
平板筛选法所依据的重组细胞的表型包括细
胞生长情况、颜色变化情况、透明圈情况。 1)依据细胞生长情况筛选突变基因 在提高酶的热稳定性、抗生素耐受性、pH稳 定性和对其他极端环境条件的耐受能力等方 面有广泛应用。
2)依据颜色变化筛选突变基因
片断 (lacZ′)插入到噬菌体DNA的间隔区域中,当它 感染了相应的大肠杆菌宿主细胞时,在含有IPTG和 底物X-gal的平板培养基上可以形成蓝色噬菌斑。 (2)在对磷酸酯酶进行定向进化的过程中,可以在 平板培养基中加入硝基酚磷酸,接种重组细胞培养 一段时间后,有些重组细胞周围出现黄色(硝基 酚)。
二、突变基因的筛选
(一)定向选择环境条件的设定 (1)提高酶的稳定性,高温筛选重组细胞,每一次 突变-筛选的循环中逐步提高重组细胞的培养温 度。 (2)如果定向进化的目的是提高β-内酰胺酶的活 性,从而提高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受性, 可以通过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的培养基中培养重组细胞,并在每一次突变-筛 选循环中逐步提高抗生素的浓度。 (二)高通量筛选技术P217表8-2
特点 正突变的概率低,突变基因较大,筛选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较小基因的定 向进化。
实例
枯草杆菌蛋白酶:洗涤剂合成、鞣革和医药领域的重 要工业酶制剂。 Chen 等采用易错PCR 对该酶进行了体外进化研究。 他们通过降低反应体系中dATP 的浓度, 对编码该酶 从第49 位氨基酸到C 端的DNA 片段进行易错PCR , 经筛选得到的几个突变株在高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 (DMF) 中酶活性明显提高 突变体PC3 在60 %的DMF 中, 酶活力是野生型的 256 倍。将PC3 再进行两个循环的定向进化, 得到的 突变体13M酶活力比PC3 还要高3 倍。
酶的定向进化

基于比色法和荧光检测的高通量筛选
得的少量突变累积而产
生重要的有益突变。
DNA改组技术(DNA shuffling)
又称有性PCR,指DNA分子的体外重组,是基因在分子 水平上进行有性重组。 通过改变单个基因(或基因家族)原有的核苷酸序列, 创造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功能。 分子种
单个基因的DNA改组
从突变体基因库中分离出来 的DNA片段用脱氧核糖核酸 酶I随机切割
酶活力检测
反应产物显色
pH指示剂显色 对硝基苯酚和伞形酮衍生物等显色底物 分光光度计和荧光酶标仪
通过检测底物消耗或产物生成进行终点检测 GC/HPLC,使用较短的柱子以缩短分析时间 同位素标记底物 质谱 热力学红外检测
噬菌体显示筛选模式
噬菌体表面展 示技术是 Smith 等建立 的一种利用大 肠杆菌丝状单 链 DNA 噬菌体 为载体,在重 组噬菌体颗粒 表面展示外源 多肽分子的展 示技术
定向进化
在实验室中模仿自然进化的关键步骤:突变、 重组和筛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漫长的自然进 化过程,有效改造蛋白质,使之适于人类的需 要。
定向进化与自然进化的差别
定向进化的一般过程
对酶实现定向进化的意义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专一性和高效性是一般催化剂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天然酶的许多性质不适应工业生产的条件。 选择特殊环境,利用酶定向进化技术重新设计及改进酶分子的结 构和性质,可以逐步接近和满足将酶催化用于工业生产的需要。
pH指示剂显色高通量筛选
产物显色筛选
巨大芽 孢杆菌P 450 BM-3,最适 底物为C 12 C 18 的脂肪酸, 对短链烷烃 羟化活力较 低 两轮易 错PCR,最 佳突变酶的 比活提高了 5倍
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

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嘿,咱今儿个来聊聊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这玩意儿可神奇啦!就好像是在酶的世界里玩一场超级大变身的游戏。
想象一下啊,酶就像是一个个有着特殊技能的小工人,它们在我们身体里或者各种化学反应中忙碌地工作着。
但是呢,有时候这些小工人的技能还不够厉害,或者我们想要它们有更特别的本事。
这时候,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就出马啦!它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能对这些酶小工人进行改造。
通过一些特别的手段,让酶不断地变化、进化,变得越来越符合我们的要求。
这可不是随便搞搞哦,这是一门非常精细的技术呢!比如说,我们可以让酶变得更耐热,这样在一些高温环境下它也能照样好好工作。
或者让它对某些特殊的物质反应更灵敏,就像是给它装上了一双超级敏锐的眼睛。
这就好比是训练运动员一样,我们要让酶经过各种挑战和磨练,才能变得更强更厉害。
而且啊,这个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呢。
可能进化出来的酶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那个样子,那就得重新再来,不断尝试。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我们才能让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呀!它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呢,像制药啦、化工啦,甚至在农业上都能发挥大作用。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那我们得错过多少好东西呀!那些原本很难实现的化学反应,现在因为有了进化后的酶变得轻而易举。
这不是很神奇吗?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真的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它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
我们可以创造出更高效、更有用的酶,让它们为我们解决更多的难题。
所以说呀,酶分子定向进化技术可真是个宝贝!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个神奇的技术,让它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奇迹呀!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吗?你说呢?。
酶定向进化的原理和步骤

酶定向进化的原理和步骤
酶定向进化(enzyme directed evolution)是一种通过人为引
导的、基于自然选择原则的酶改造方法,可以用于提高酶的活性、稳
定性、底物范围等性质,以满足特定需要。
其原理和步骤如下:原理:
1. 酶定向进化是基于自然选择的原理。
通过引入随机突变和筛选操作,筛选出具有所需性质的变体酶,再通过重复这一过程,逐步改进和优
化酶的性能。
步骤:
1. 随机突变:通过诱发突变(例如随机突变、DNA Shuffling等)引
入酶的突变,得到一组具有多样性的突变体酶库。
2. 筛选/选优:通过选择性试剂、高通量筛选系统等手段,筛选
出表现出所需性质的突变体酶。
这一步骤需要对酶的目标特性进行准
确的定量、定性检测。
3. 特异突变体筛选:从筛选中得到的酶变体中,选出表现最佳
的数个突变体。
4. 突变组合:根据选出的突变体酶,通过多种方式(例如DNA Shuffling等)进行突变位点的组合,产生更多的突变体酶。
5. 筛选与优化:通过筛选和优化,选出具有更好性质的突变体酶。
6. 反馈循环:重复上述步骤,逐步优化酶的性质,直到满足所需。
总体来说,酶定向进化是通过不断引入突变和选择操作来改良酶
的性能,然后通过逐步筛选和优化的方式,在突变体酶库中逐渐筛选
出具有所需特性的酶。
酶的定向进化

交错延伸
StEP法重组发生在单一试管中, 不需分离亲 本DNA和产生的重组DNA. 它采用的是变换 模板机制, 这正是逆转录病毒所采用的进化 过程〔28〕. 该法简便且有效, 为酶的体外 定向进化提供了又一强有力的工具.
酶法体外随机-定位诱变
为解决空间结构未知酶的蛋白质工程问题, 我们曾以类胰
岛素样人参多肽基因和天冬氨酸酶基因为模型, 探索了一种酶
体外诱变的新途径, 即酶法体外随机-定位诱变(random-site-
directed mutagenesis)〔29~32〕. 该方法的内涵与酶的
体外定向进化类似, 对目的基因既采用随机突变增加突变位点,
以快速产生优质酶,又让其突变受到一定限制, 以减少筛选突变
注:易错 PCR突变率需仔细调控,不能高低,靶基因取代碱基1.5~5个,经常一次突变很难获 得满意的结果。将一次易错 PCR获得的小突变累计产生重要的有益突变。
Chen等人〔5,6〕用此策略使在非水相(二甲基甲 酰铵, DMF)溶液中定向进化枯草杆菌蛋白酶E的 活性获得成功,所得突变体PC3在60%和85%的 DMF中, 催化效率kcat/Km分别是野生酶的256和131 倍, 比活性提高了157倍. 将PC3再进行两个循环的定 向进化〔2〕, 产生的突变体13M的kcat/Km比PC3高 3倍(在60%DMF中), 比野生酶高471倍. 在该方法中,遗传变化只发生在单一分子内部, 故属于无性进化(asexual evolution). 它较为费力、 耗时,一般适用于较小的基因片段(<800 bp). 此 外, 使用该方法易出现同型碱基转换.
于1994 年首次提出 一项体外重组技术 随机引发重组(RPR) 1998 年,Arnold 提出了
酶的定向进化技术

交错延伸
第二节 自然界中蛋白质进化机理
主要形式: 基因复制 串联复制 环状变换 寡聚化 基因融合 结构域募集
基因复制
在转座、染色体DNA复制或者减数分裂 产生不等价交换时发生,复制可能是一 个基因、一段染色体片段或者全基因组。 三种结果: 1、突变导致一个基因失活 2、突破功能的限制,导致局部突变的积累 并导致功能分化 3、两个基因保持野生型的活性
DNA改组+选择 易错PCR+重组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胸苷激酶 β-半乳糖苷酶 砷酸脱毒途径
交错延伸+选 择 DNA改组+选择 DNA改组+选择
活力增加43倍 活力增加66倍底物 特异性增加1000倍 抗性增加12倍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展望
总之,具有新功能和特性的酶可以通过 从大量未知的自然种系中寻找以及对现有 的天然酶进行改造,对现有的天然酶进行 改造可能更加合适。 我们相信,随着基因工程技术、蛋白质 工程技术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迅速发展, 定向进化技术将成为获得新酶的一个有效 快捷的手段,这将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多性 能优良的酶制剂。
如何利用相对简单的方法以 达到对天然酶的改造或构建新 的非天然酶就显得非常有研究 意义和应用前景?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核酶除外),故人 工手段进行的改造既是针对蛋白质分子的改 造。 1、酶分子的合理设计:搞清结构与功能 的关系,改变个别氨基酸残基。如化学修饰、 定点突变等。 2、酶分子的非合理设计:不了解结构与 功能等相关知识,人为地创造特定进化条件, 使基因发生多种变异,再定向选择或筛选突 变体酶。如分子定向进化、杂合进化等。
The end
卡那霉素核苷 基转移酶
枯草杆菌蛋白 酶 β-内酰胺酶 对硝基苯酯酶
酶的定向分子进化

的限制,便利了小肽的改造。
5.过渡模板随机嵌合生长
过度模板随机嵌合生长技术是与DNA shuffing概 念上明显不同,改进的基因家族重组技术。它不 包括热循环、链转移或交错延伸反应,而是将随 机切割片段的基因段杂交到一个临时DNA模版上
进行排序、修剪、空隙填补和连接。
6.渐增切割法产生杂化酶
以将橄榄油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生成的脂肪酸
再用标准的碱溶液滴定,以滴定值表示酶活力。
酶的定向分子进化
酶的定向分子进化简介
酶分子的定向进化是指不需事先了解酶的空间
结构和催化机制,而是人为地创造特殊的进化条件, 模拟自然进化机制,在体外对酶基因进行改造,并 定向筛选、获得具有某些预期特征的进化酶。 主要包括:随机突变、构建突变基因、定 向选择。单一/一组基因
多样性反复 进行 多样性筛选α-硫代磷酸核苷酸介导法(ITCHY):首先将 待重组的两基因串联在同一载体上,然后通过 PCR反应或单链模板引伸反应将α-硫代磷酸核苷 酸随机引入产物中,由于其抗核酸外切酶Ⅲ的 切割,接下来的切割反应会在此以“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碱性脂肪 酶(PEL)”为例子说明易错PCR在酶定向分子进化 中的应用。 质粒的提取:活化含有质粒pPIC3.5K的大肠杆菌 E.coli JM109,接种至含有100μg/mL的氨苄青霉素 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220rpm,振荡12-16 h。 培养好的菌液于室温,8000 rpm,离心10 min收 集细胞沉淀,提取质粒。
3.StEP重组
交错延伸重组(StEP)重组是一种简化的DNA
shuffling技术。其原理是在PCR样反应中,将含不同
点突变的模板混合;随之进行多轮变性、短暂复性
/延伸反应,在每一轮PCR循环中,那些部分延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属于蛋白质的非合理设计,它不需要事先了 解酶的空间结构和催化机制,人为地创造特 殊的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随机突变, 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在体外改造酶,并定 向选择(筛选)出所需要性质的突变酶.
▪ 可以促使群体生物大分子向任意功能目标 进化,从而获得或改良功能大分子。
▪ 可以在几星期或几个月增强基因或蛋白质 的某种特性,将可用于制造副作用更小的 新药物、营养价值高的作物品种,或更有 益于环境的化学加工等等。
第二节 定向进化的策略
▪ 易错PCR: 使用Taq酶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时, 通过调整反应条件,例如提高Mg2+浓度,加入Mn2+, 改变体系中四种dNTP的浓度等,改变Taq酶的突 变频率,从而向目的基因中,以一定的频率随机引 入突变构建突变库然后选择或筛选需要的突变体.
▪ 连续易错PCR:即将一次PCR扩增得到的有用突 变基因作为下一次PCR扩增的模板,连续反复地进 行随机诱变,使每一次获得的小突变积累而产生重 要的有益的突变.
Fields等人的工作标志双杂交系统的正式建立。 他们以与调控SUC2基因有关的两个蛋白质Snf1和Snf2为模型, 将前者与Gal4的 DB结构域融合, 另外一个与Gal4的AD结构域的酸性区域融合。 由DB和AD形成的融合蛋白现在一般分别称之为“诱饵”(bait)和 “猎物”或靶蛋白(prey or target protein)。 如果在Snf1和Snf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那么分别位于这两个融合蛋白上的DB和AD就 能重新形成有活性的转录激活因子, 从而激活相应基因的转录与表达。 这个被激活的、能显示“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的基 因称之为报道基因(reporter gene)。 通过对报道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 反过来可判别作为“诱饵”和“猎物”的两个蛋白质之间是 否存在相互作用。 在此Fields等人采用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LacZ作为报道基因, 并且在该基因的上游调控区引入受Gal4蛋白调控 的GAL1序列。 这个改造过的LacZ基因被整合到酵母染色体URA3位上。 而酵母的GAL4基因和GAL80基因(Gal80是Gal4的负调 控因子)被缺失, 从而排除了细胞内源调控因子的影响。 已经知道在Snf1和Snf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结果发现只有同时转化了 Snf1和Snf2融合表达载体的酵母细胞才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 单独转化其中任何一个载体都不能检测出β-半乳糖苷酶活性。 目前发展起来的各种双杂交系统大多是以Fields等人建立的系统为基础的。 这些新系统主要对报道基因、“诱饵”表达载体以及 “猎物”表达载体等做了一些改进。 其中一个重要改进是引入额外的报道基因, 如广泛采用的HIS3基因。 经过改造带有HIS3报 道基因的酵母细胞, 只有当HIS3被启动表达才能在缺乏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 HIS3报道基因的转录表达是由“诱饵”和 “猎物”的相互作用所启动的。 大多数双杂交系统往往同时使用两个甚至三个报道基因, 其中之一是 LacZ。 这些改造后的基因 在启动子区有相同的转录激活因子结合位点, 因此可以被相同的转录激活因子(如上述的Gal4蛋白)激活。 通过这种双重或多重选 择既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又减少了假阳性现象。 其他还有针对“诱饵”或“猎物”表达载体等所作的改进, 这里不一一详述。 在双杂交鉴定过程中要经过两次转化, 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特别是寻找新的作用蛋白质的时候尤其如此。 而且, 酵母细胞的转 化效率比细菌要低约4个数量级。 因此转化步骤就成为双杂交技术的瓶颈。 Bendixen等人通过酵母接合型的引用, 避免了两次转 化操作, 同时又提高了双杂交的效率。 在酵母的有性生殖过程中涉及到两种配合类型: a接合型和α接合型, 这两种单倍体之间接 合(mating)能形成二倍体, 但a接合型细胞之间或α接合型细胞之间不能接合形成二倍体。 根据酵母有性生殖的这一特点, 他们将文 库质粒转化α接合型酵母细胞, “诱饵”表达载体转化a接合型细胞。 然后分别铺筛选平板使细胞长成菌苔(lawn), 再将两种菌苔复 印到同一个三重筛选平板上, 原则上只有诱饵和靶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的二倍体细胞才能在此平板上生长。 单倍体细胞或虽然是 二倍体细胞但DB融合蛋白和AD融合蛋白不相互作用的都被淘汰。 长出来的克隆进一步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力进行鉴定。 这项改 进不仅简化了实验操作, 而且也提高了双杂交的筛选效率。 在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特点、作用方式过程中, 有时还要通过突变、加抑制剂等手段破坏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针对实际工作 中的这种需要, Vidal等人发展了所谓的逆双杂交系统(reverse two-hybrid system)。 这项技术的关键是报道基因URA3的引入。 URA3基因在这里起到了反选择的作用, 它编码的酶是尿嘧啶合成的关键酶。 该酶能把5-氟乳清酸(5-FOA)转化成对细胞有毒的物 质。 Vidal等人通过改造在URA3基因的启动子内引入Gal4的结合位点。 这个改造的酵母菌株在缺乏尿嘧啶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只有 当“诱饵”和“猎物”相互作用激活URA3基因的表达才能生长。 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诱饵”和“猎物”的相互作用 则抑制细胞的生长。 然而如果目的蛋白, 即与DB或AD融合的蛋白质发生了突变或者由于外加药物的干扰不再相互作用, URA3基 因不表达, 则细胞能在含有5-FOA的完全培养基上生长。 通过这种方法,Vidal等人筛选到了转录因子E2F1的突变物, 这些突变物 仍然能结合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 但是丧失了同另外一种称为DP1蛋白的结合能力。 结果得到了体外结合实验的验证。 通过对 这些突变蛋白基因的测序, 他们发现了新的E2F1同DP1结合的位点。
能完整地反映出:突变DNA片段应尽可能 地完整系统:优点为可以装载容量大的, 适合于大片段.
第八章 酶分子的定向进化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柯德森
第一节 酶分子定向进化简介
一.概念: ▪ 分子定向进化:在实验室试管中模拟达尔
文的自然进化原理,对蛋白质(酶)的基因利 用随机突变和随机杂交的方法加以改造, 通过大规模筛选,从而得到性能上改良的 优异变种。使蛋白质(酶)在自然界需要几百 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过程缩短至几个月, 为蛋白质(酶)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个强有力 的技术手段。
2.质粒载体系胞表达系统:是一个新动向,已显 示了良好的前景.▪ 的筛选策略:▪ 两种基本策略:
① 根据已知基因编码产物的特定活性进行筛选.这 种方法可以很直观快速地检出有效突变的基因. 但需要有比较直观和明显的生物学检定形状的 出现.
① 天然酶在生物体内存在环境与酶的实际应用环 境不同.因此提供了在实际环境中的巨大的进化 空间;
② 自然的选择压力是酶分子与各种生物分子之间 协调作用,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需要,而实际应用中 总是希望该酶活力和稳定性越高越好.自然的选 择压力更多地是体现在更好地调节能力,而不是 活性和稳定性的提高;当人为创造需要高活力和 高稳定性的选择压力时,就可能使酶向相应的目 标进化;
第二节 定向进化的策略
▪ DNA改组技术:是一种有性PCR,将已经获得的存 在于不同基因中的正突变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突 变基因库.其基本的操作过程是从正突变基因库中 分离出来的DNA片段用脱氧核糖核酸酶I随机切割, 得到的随机片段经过不加引物的多次PCR循环,随 机引物片段之间互为模板和引物,直到获得全长的 基因,这导致来自不同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该策 略将来自亲本基因中的优势突变尽可能地组合在 一起,在理论上优于连续的易错PCR等无性进化的 策略.
▪ 达尔文进化
▪ 所有自然界存在的酶均是基于自然选择的 达尔文进化的产物。受自然界中成就的启 发,科学家们开始掌握和应用这一进化理 论,在实验室中完成达尔文进化,这不仅 包括生物机体与细胞水平,还包括在单个 的生物大分子水平上。
▪ 达尔文进化主要包括重复进行的三个过程: 选择、扩增和变异
▪ 选择,不管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均是一个从“不 富有者(the have-nots)”群体中分离“富有者(the haves or the fecund)”的扬弃过程。在实验室中, 富有者则是那些能满足实验人员所附标准要求的 分子。
② 不需要附加任对,描绘出某一特定 类型细胞内表达出基因之间发生的基因相互作 用联络图.
2.筛选方法:
▪ 基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检测筛选表达: 前提条件是中的基因必须在宿主细胞 中获得功能性表达.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 hybrid)
▪ 酵母单杂交(yeast one hybrid)技术是体外分析 DNA与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通过 对酵母细胞内报告基因表达状况的分析,来鉴别 DNA结合位点并发现潜在的结合蛋白基因,或对 DNA结合位点进行分析. 运用此技术,能筛选复杂的蛋 白质分离纯化操作,故在蛋白研究中,具有一定 的优势;而且,酵母属真核细胞,通过酵母系统 得到的结果比其他体外技术获得的结果更能体现 真 筛选的方法必须灵敏,至少与目的性质相
关; ② 筛选的方法必须有明显的可供测量的信号; ③ 选择的标准必须是合乎研究目的的指标
突变的代表性和突变基因片段的完整性 ▪ 的代表性:指包含的DNA分子是否
▪ 嗜菌体表交系统 ▪ 酵母单杂交系统:
▪ 酵母双杂交系统 ▪ 双杂交系统的建立得力于对真核生物调控转录起始过程的认识。 细胞起始基因转录需要有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的参与。 80年代的
工作表明, 转录激活因子在结构上是组件式的(modular), 即这些因子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结构域构成, 其中有DNA结 合结构域(DNA binding domain, 简称为DB)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ctivation domain, 简称为AD), 它们是转录激活因子发挥功能所必 需的。 单独的DB虽然能和启动子结合, 但是不能激活转录。 而不同转录激活因子的DB和AD形成的杂合蛋白仍然具有正常的激活 转录的功能。 如酵母细胞的Gal4蛋白的DB与大肠杆菌的一个酸性激活结构域B42融合得到的杂合蛋白仍然可结合到Gal4结合位 点并激活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