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译文

合集下载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作者:秦晓梅秦延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

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隐喻最蓝的眼睛种族歧视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横向项目YDH2014-1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出来,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妇女们觉醒的声音。

托妮·莫里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她的写作技巧富于冒险创新精神、出人意料,这使她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是12岁的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的一生。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她受尽了周围人对她的鄙视和嘲讽。

她梦想通过得到一双白人拥有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

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出黑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畸变的审美标准给黑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从而揭示出黑人只有学会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人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她积极吸收黑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隐喻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书名中的隐喻佩克拉又丑又黑,父亲酗酒成性,母亲辛苦养家。

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嫌弃她的丑陋。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最蓝 的眼睛》 中隐喻 的分析
【 摘 要】 《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 影响力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A . - k - 作 家托尼 . 莫里森( T o n i
Mo r r i s o n ) 的 处女 作 。本 文 就 小说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隐喻 进 行 解 析 , 展 现 出莫 里 森 解构 白人 文 化 价值 观 、 重 构 黑人 文化 价 值 观 的 主 题 , 揭 示 了 隐喻 在 小说 主 题 表 达 、 情 节构 思 、 人 物 刻 画 等 方 面 所 发挥 的 重 要 作 用 . 从 而使 读 者 能 更 深 刻地 了解 2 O世 纪 4 O年 代 美 国黑人 在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中所 受到 的 种 族歧 视 现 象 。
妇女们觉醒 的声音。托妮 ・ 莫 里森是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 她 的写作技巧 富于 冒险创新精 神、 出人意料 , 这使她获 得 了 1 9 9 3 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 《 最蓝的眼睛》 描写的是 1 2 岁 的
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 的一生 。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 , 她 受尽 了周 围人对她的鄙视 和嘲讽 。她梦想 通过得 到一双 白人拥 有 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 改变 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无法实 现的梦 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 运的描述揭 示 出黑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 的畸变的审美 标准给黑人 的命运所 带来 的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揭示 出黑人只有学会保 持 自身的传
妙 的结合 , 为人 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 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
具有鲜 明的个人特征 , 她积极吸收黑人 民间文学 的通俗化 、 口语
化 的艺术表现方法 ,尤其是 隐喻 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 的

最蓝的眼睛中文

最蓝的眼睛中文

作者简介托妮·莫瑞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1970)是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

讲的是一个年仅11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美的”。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

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

30年前,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莫瑞森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

之后,她继续探索黑人生活,尤其是黑人妇女的遭遇,又创作了反映黑人反抗精神的小说《秀拉》(Sula,1973),成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1977),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宠儿》(Beloved,1987),进入90年代后,她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爵士乐》(Jazz, 1992)和《乐园》(The Paradise,1998)。

莫瑞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

莫瑞森在作品中利用黑人民间文学和神话传说来渲染气氛,又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环境和人物笼罩了一层诡谲的神秘色彩,把今天的现实描绘成“现代神话”,而且她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人物的对话写得生动传神。

所有这些特点,使莫瑞森成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表和领袖人物,因而,她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毫不奇怪的。

奇怪的是1970年出版的这部不足20万字的《最蓝的眼睛》,居然在30年后的今天又大受青睐,跻身新书畅销榜的行列,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内容提要】从祈求到反抗!从《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小女孩渴望得到一双白人那样的蓝眼睛,经过日夜祈求上帝,最后居然夙愿得偿,真的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却终于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到《秀拉》中正是黑人女孩秀拉那种令人瞠目的要把这个世界“撕成两半”的决心让她成为同胞心目中倾慕的独立、大胆和自由精神的化身,美国黑人似是已从只知祈求的儿童发展到决心反抗的青年。

(有答案)高中英语短篇文章之《黑人托妮·莫里森》

(有答案)高中英语短篇文章之《黑人托妮·莫里森》

(有答案)高中英语短篇文章之《黑人托妮·莫里森》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Toni Morrison,an American writer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has died at age88.Her novels Beloved,Song of Solomon and others explored the way African-Americans search for freedom and identity in a country obsessed(着迷的)with skin color.Morrison was nearly40when sh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 in1970.Within25years,she would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described her writing as“language itself,a language she wants to liberate from race”.In1988,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novel Beloved,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mother who kills her baby daughter rather than permit her to be born into slavery.It became a bestseller and was later made into a film with Oprah Winfrey. Many Americans admired her as“the country’s greatest living writer”. And she was award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the U.S.’s highest civilian honor.She was born Chloe Ardelia Wofford in Lorain,Ohio,in1931.Her father worked in a steel mill,and her mother was a maid.She attended Howard University,an all-black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D.C.At Howard,she read African,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including writers William Faulkner and Virginia Woolf.“The writer who affected me the most was the novelist who was writing in Africa:Chinua Achebe;Things Fall Apartwas a major education for me”,she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n1998. After a short marriage,she became a single mother of two sons and worked as a book editor in New York.Several publishers rejected her first book The Bluest Eye,but it impressed The New York Times’book critic John Leonard who believed Morrison was an important new voice.He said her writing was“so charged with pain and wonder that the novel becomes poetry”.Morrison enjoyed her literary fame and was proud of her Nobel Prize.“Nobody was going to take that and make it into something else.I felt representational(代表性的).I felt American.I felt Ohioan.I felt blacker than ever.I felt more woman than ever.I felt all of that and put all of that together and went out and had a good time,”she said.(节选自VOA)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theme of Morrison’s novels?A.Africa’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B.African-Americans’dream about fame.C.Americans’efforts for being independent.D.African-Americans’pursuit of freedom and identity.2.What is the second paragraph mainly about?A.People’s comments on Morrison.B.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orrison.C.The introduction to Morrison’s novels.D.Morrison’s feelings about winning prizes.3.What can we know about Morrison from the text?A.The Beloved made her win the Pulitzer Prize.B.She attended an all-black university in Britain.C.The African poet Chinua Achebe influenced her most.D.She was the lead editor of The New York Times.4.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words of Morison in the last paragraph?A.She liked writing novels and loved America.B.She did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in literature.C.She had a good time and was full of hope for life and future.D.She enjoyed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as an African-American woman.参考答案1-4DBAD单词与长难句1.liberate v.解放,释放2.civilian adj.平民的,百姓的3.Toni Morrison,an American writer who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has died at age88.Her novels Beloved,Song of Solomon and others explored the way African-Americans search for freedom and identity in a country obsessed with skin color.主干:Toni Morrison has died.Her novels explored the way.译文: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最新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_第九课_The_Bluest_Eyes_最蓝的眼睛_课件课件ppt

最新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_第九课_The_Bluest_Eyes_最蓝的眼睛_课件课件ppt
• Brown girls are more alienated from their black cultural heritage and always try to meet conventional standards of beauty and moral conduct set by dominant culture
make something do this.
• pick on: to blame someone for something, esp. unfairly.
• E.g. Why does the boss always pick on me?
• witless: not very intelligent or sensible; silly.
• soothe: (1) to make someone feel calmer and less anxious, upset or angry.
• E.g. Rocking often soothes a crying baby. • (2) to make a pain less severe. • E.g. I bought some medicine to soothe my sore throat.
Para.13-15
• How does Geraldine affect his son’s daily life? • a loveless mother who puts ideas of racial
prejudice into his son’s mind and help remove the funkiness. • What kind of a boy is Louis Junior? • Get kids stick around, forced to play with white kids, tell colored people from Niggers. • He is a normal and innocent boy and experiences pleasure in playing with black boys.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佩克拉的悲剧成因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基于iPhone使用指南案例研究2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5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6 王熙凤和斯嘉丽的比较7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8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9 英语教育产业化对英语教育的影响10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2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3 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14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5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6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7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18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9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20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21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22 论中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23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24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5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26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2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28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29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30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31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异化32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33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34 论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市场战略35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36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37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8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3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40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41 英汉禁忌语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策略的比较研究42 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和埃莉诺的成长研究43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44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45 英语介词的翻译46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47 英汉诗歌中动物意象比较研究48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49 从迪斯尼动画《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50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51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53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54 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55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56 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7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58 中国民俗词语汉译英初探59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60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61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62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63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64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65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66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67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6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69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70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71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3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75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77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78 Strategies of Activating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for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79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80 六种颜色词语的英汉互译探索81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82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8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84 从关联理论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85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86 委婉语与合作原则的关系87 An Analysis of the Random and the Determined in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88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9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90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91 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Word Chunks and Their Translation92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93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94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95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96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97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98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0 归化翻译在电影字幕中的运用--以《米尔克》为个案分析101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102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103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4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105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 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06 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107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08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109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110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用语的构建与应用111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112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13 从文化视角谈中美儿童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差异114 英汉“骨”与“血”的隐喻研究115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16 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117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18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19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20 从《西风颂》看英国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121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22 从《红字》看十七世纪新英格兰清教主义风尚123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124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25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12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127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及其避免途径128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129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130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31 从《穿靴子的猫》看美国动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132 解析喜福会中美籍华裔妇女的冲突和身份问题133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34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135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136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37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138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139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14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研究141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42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143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144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145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146 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147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48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149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15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5115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15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154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155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156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157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58 英语广告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159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160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61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162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163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16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165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166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67 论英语谚语翻译168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69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培根《谈读书》的翻译170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171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172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173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74 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175 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176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77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178 约瑟夫•康拉德《进步前哨》的象征主义分析17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80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81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82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183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8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185 英语广告的修辞及其翻译18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87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188189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90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91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92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93 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视角看《喜福会》里中美婚姻观念差异194 Study on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olour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Works195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196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Advertisements197 接受美学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英译研究198 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研究199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200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

the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

the bluest eye 最蓝的眼睛

Newport News
City Center at Oyster Point
Marietta
• Marietta is a city located in central Cobb County, Georgia,and is its county seat. • As of the 2000 census, the city had a total population of 58,748, making it one of metro Atlanta's largest suburbs. Census estimates of 2008 indicate a population of 67,021.Marietta is the third-largest of three principal cities (by population) of and is included in the Atlanta– Sandy Springs–Marietta, Georgi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AtlantaSandy Springs-Gainesville, Georgia-Alabama (part)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
Aiken
Aiken County Courthouse
• Newport News is an independent city in the Hampton Roads metropolitan area of Virginia. It is at the south-western end of the Virginia Peninsula, on the north shore of the James River extending southeast from Skiff's Creek along many miles of waterfront to the river's mouth at Newport News Point on the harbor of Hampton Roads.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美国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郑新民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4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在叙事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使用隐喻性的叙事语言.以<最蓝的眼睛>书名,以及小说中的"秋冬春夏"、"楼房"、"万寿菊"、"白人的眼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隐喻为焦点,可以透析莫里森是如何解构白人的价值观,重构黑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从而看出隐喻在小说情节构思、主题表达、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郑新民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黑人与本土文化的疏离——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他者形象分析 [J], 徐文培;孙媛
2."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J], 张晔;王丽丽
3.最忧伤的佩科拉——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解析 [J], 邓晓云
4.评析《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 [J], 敦建勇;付小兰
5.《最蓝的眼睛》中一个黑人家庭的悲剧——美国黑人“两难”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J], 宗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麦瑞典,这声音听上去就像圣歌的头四个音符那样让人豁然开朗。

很少有人能如此充满深情地说出自己家乡的地名。

也许这是因为她们没有自己的家乡,只有出生地。

可是这些女孩子吸吮着家乡的乳汁,永远不让它离开她们。

她们是些浅棕肤色瘦瘦的女孩儿,曾长期注视着麦瑞典、莫毕、爱肯、巴登伍等镇子上房屋后院里的蜀葵。

和蜀葵-一样,她们又细又高,笔直挺立,根基深,茎秆壮,只有顶部的花蕊在风中摇曳。

她们的眼睛看着天空的色彩光线就能说出时辰。

这些女孩一般住在安静的黑人居民区里,人人都有一份有报酬的工作,房前过道里都吊着吊椅。

草地用镰刀修剪整齐,院子里养着鸡,种着向日葵,台阶和窗台..上摆放着一盆盆荷包牡丹、青藤和其他鲜花。

这些女孩从果农的大车上买回西瓜和大豆。

她们在窗前摆上一块硬纸板。

硬纸板的三个角上分别印着十磅,二十五磅,五十磅的字样,第四个角上印着”冰块无货”。

这些来自莫毕和爱肯的棕色女孩儿和她们的姐妹们不一-样。

她们既不烦躁,也不焦虑;她们也没有漂亮的黑脖子可以在无形的衣领里伸展;她们的眼神并不咄咄逼人。

这些红糖肤色的女孩子在街上行走时悄然无声。

她们甜蜜朴实得像奶油蛋糕。

细细的脚腕,长长的脚板。

她们用橘黄色香皂洗澡,用香粉爽身,用布头沾着细盐刷牙,用洁身油滋润皮肤。

她们身上散发出木屑、报纸以及香草气味。

她们蘸着头油梳直头发,把发路分在一边。

晚上用牛皮纸口袋的纸片把头发卷起小卷,用印花头巾把头包上,睡觉时把双手放在胸前。

她们不喝酒,不抽烟,不说脏话,避免直接谈论性问题。

她们在唱诗班里担任第二女高音。

尽管她们的嗓音响亮稳健,她们从未入选担任独唱。

她们站在第二排,身着浆过的白衬衫,蓝裙子被熨得几乎成了酱紫色。

3.她们上公立学校师范学校,学习如何尽善尽美地替白人干活:上家政课学习如何为他们做饭;学教育学来教育黑孩子顺从听话;学习音乐好安抚劳累的主人和他那颗迟钝的心灵。

其余课程的学习都在房前挂着吊椅,摆着荷包牡丹的房子里进行:小心谨慎地培养勤俭、耐心、有道德、有礼貌等品德。

总之,要学会抛弃纯真简朴的本色,可怕的纯真情感。

自然大方,以及一切人类感情都该抛弃。

4.无论这种简朴的本色从哪里冒头,她们都会把它扫除一清; 在哪儿积累成习就在那儿把它消灭;在哪儿生根开花就在那儿发现铲除。

她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笑声过于响亮,发音不够清晰,举止不够文雅都需纠正,她们紧缩臀部生怕扭动太大;抹口红时生怕嘴唇显得太厚实而不把整个嘴唇涂红;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担心,生怕头发没有梳理整齐。

5.她们好像从来不交男朋友,但最终总是成家。

有一类男人总在瞧她们,但不让人察觉。

他们知道如果家里有这么个女人,他睡的床单一定会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松树丛上,然后熨烫得平平整整。

他母亲遗像的四周一定有漂亮的纸花装点,客厅里一定会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

他们感到安全。

他们知道工作服在周一早上会被洗得干干净净,缝补熨烫整齐;做礼拜穿的衬衫会挂在门后的衣架上,浆洗得洁白如新。

看到她的手就知道她会做点心;闻得见咖啡和煎火腿的香味;看得见玉米面饼子上的一团黄油。

她的臀部让他们确信生孩子既容易又不痛苦,他们往往是对的。

6.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的棕色女孩儿会用一根根的树枝构筑她们的巢穴,使其成为不可侵犯的独立王国。

她们会警觉地看护着每一棵花草,每一件财产,即使得罪他也在所不惜。

她会不声不响地把台灯放回原先她放灯的位置;人们刚刚吃完最后一口饭,她就会把碗盘撤走;油手接触过的门把会被立即擦洗干净。

一个斜视足以让他知道该到后院去抽烟。

孩子们本能地感到他们不能进她的院子去捡球。

可是男人是不会知道这一切的。

他们也不会知道她不会将肉体慷慨大方毫无保留地让他享受。

他必须十分诡秘地与她做爱,将她的睡袍掀至肚脐,必须用双肘支撑上身,表面上是避免压疼她的乳房,实际上是她不至于过多地接触他的肉体。

7.一些小生命会偶然引起她的爱怜之心。

比如,一只对她的整洁、严谨、坚定已很习惯的小猫,一只和她一样洁净安详的小猫。

小猫会不声不响地坐在窗台上用眼睛上下打量她。

她会用手臂把它抱起,让它的后爪在她的前胸来回蹬动,寻找落脚之地,前爪则搭在她的肩膀上。

她会轻轻地抚摸平滑的猫毛,感到它全身肌肉松弛。

一接触到她轻柔的手指,它就会舔舔毛,伸伸腰,张张嘴。

当它在她手下扭动身子,并因极度的兴奋眼睛眯成一条缝时,她会接受这种奇妙的喜悦感。

当她站在炉边做饭时,它会在她的两腿之间来回转悠,猫毛引起的刺激从小腿延伸到大腿,使她做馅饼的手都微微颤抖。

8.或许,当她在看《自由杂志》“思想火花”栏目时,小猫会跳上她的双腿。

她抚摸它柔软的长毛,让猫的体温传遍她全身,传到她两腿之间的深处。

有时杂志掉在地上,她微微分开两腿,她们俩挨得更紧了。

她们也许要玩耍一阵,小睡一阵,直到四点钟那个不速之客下班回来,暗暗盘算着晚饭吃些什么。

9.小猫很清楚她的感情首先是属于它的,甚至在她生了一个孩子之后仍是如此。

她生过一个孩子轻而易举,毫无痛苦。

只生了一个,是个儿子,名叫裘尼尔。

10.她就是来自莫毕、麦瑞典、爱肯的众多女孩中的一个。

她腋下腿间从不出汗,满身花木香味,在家政系学做蛋奶酥,跟着丈夫路易斯搬到了俄亥俄州的洛兰。

她的名字叫杰萝丹。

在那儿她安家筑巢,熨烫衣物,养花弄草,嬉戏小猫,还生了儿子路易斯·裘尼尔。

11.杰萝丹不许她的孩子裘尼尔哭闹。

只要他的需求是物质性的舒适与温饱,她总能满足。

她总是不停地给他梳洗打扮。

杰萝丹不和孩子谈笑逗乐,也不亲吻溺爱,可是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她都予以满足。

没过多久孩子就觉察出他母亲对他和对猫的态度不一样。

他长大一些后就学会如何把对母亲的仇恨转嫁给那只猫,并从小猫的痛苦之中着实获得过一些快乐。

猫咪之所以仍活着是因为杰萝丹难得出门,当猫受到裘尼尔的虐待之后能有效地安抚它。

12.杰萝丹、路易斯·裘尼尔以及猫咪住在华盛顿·欧文小学操场边的一幢房子里。

裘尼尔认为整个操场归他所有。

学校所有的孩子都羡慕他能晚睡晚起,能中午回家吃饭,放学之后能霸占整个操场。

而他则看不得操场上无人荡秋千,滑滑梯,爬攀登架,玩跷跷板。

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长时间地留人玩。

他要找白人孩子玩,她妈妈不让他和黑孩子玩。

她跟他解释过有色人与黑人之间的差别。

两者很容易区别。

有色人整洁安静:黑人肮脏吵闹。

他属于前者:他穿的是白衬衫蓝裤子:头发剃到发根以免露出黑人的鬈发,头路是理发师烫出的一-条印儿。

冬天,她母亲在他脸上涂强生油,使脸色不致变得灰白。

尽管他的肤色还算浅,也有可能变得灰白。

有色人与黑人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分明;一些细微但显露实情的标记会使界限变得模糊,因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13.裘尼尔原先很愿意和黑孩子一起玩儿。

他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他当山大王,让那些孩子把他从土堆上推下来,从他身上滚过去。

他喜欢他们坚实的躯体在他身上的感觉,喜欢粗野的黑人身上特有的味道,还喜欢听他们用极其随便的口吻骂人。

他喜欢和他们一起坐在马路边上比试谁的折刀刀刃快,谁能把唾沫吐得又高又远。

在厕所里,他喜欢和他们一起分享撒尿撒得又远又长的荣耀。

湾仔和波乐曾是他崇拜的偶像。

他逐渐赞同他母亲的观点,认为他们不配和他玩儿。

他目前只和拉夫·尼桑斯基玩儿。

他比他小两岁,戴副眼镜,什么游戏都不喜欢。

裘尼尔越来越喜欢欺负女孩子了。

让她们尖叫着逃跑是轻而易举的事。

当她们摔倒之后露出裤衩,他会得意地大笑。

最让他感到满足的是看到她们爬起来时脸色通红,一副哭相。

他不常欺负黑女孩儿,因为她们通常成群结伙地走路。

有一次他朝她们扔石块,她们追上来抓住他,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他对母亲撒谎说是湾仔打的。

他母亲很生气,而他父亲则一直在看《洛兰日报》。

14.当他来情绪时,他会叫住路上的一个孩子,和他一起荡秋千,玩跷跷板。

如果那个孩子不愿意,或者只玩了一小会儿,他就用石子扔他。

他练就了准确扔石子的本领。

15.在家里他时而寂寞时而恐惧,因此操场成了他的乐园。

这一天他感到特别的无所事事,看见一个长得极黑的女孩儿从操场上穿过。

走路时她一一直低着头。

他在课间见过她多次,每次都是孤零零地一人站着,没人和她一起玩。

他想也许是因为她长得太丑的原因。

16.裘尼尔朝她喊道:”喂!你为什么在我的院子里穿行?”17.女孩停住了。

18.没有我的允许谁都不能在院子里穿行。

”19.这不是你家院子,是学校的。

”20.可是归我管。

”21.女孩准备走开。

22.“等一下。

裘尼尔朝她走去,”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在院子里玩。

你叫什么名字?””23.佩科拉。

我不想玩。

24.玩吧,我不找你麻烦。

25.我得回家。

26.对了,你想看一件东西吗?我有一样东西给你看。

.27"不想看。

什么东西?28”到我家来。

看见了吗?我就住在那里。

来吧,我给你看。

29”给我看什么?30”一些小猫。

我家有一-些小猫。

如果你喜欢,你可以抱走一一只。

”31”是真猫吗?32”当然啦,来吧。

’33他轻轻地拉了拉她的裙子。

佩科拉跟着朝他家走去。

当他觉得她同意跟他走了就兴奋地头里跑了,不时地停下来叫她快跟上。

他打开院门让她进去,对她笑笑以示鼓励。

佩科拉走上台阶,犹豫了一下,好像害怕跟他进屋。

屋子里看上去暗得很。

裘尼尔说:”家里没人,我妈出去了,我爸还在上班。

你不想看小猫吗?34裘尼尔打开电灯,佩科拉走进了房间。

35真是太漂亮了,她想道,多漂亮的房子啊,餐桌上放着一本大大的红底金字的《圣经》。

房间处处都点缀着带花边的布垫椅背上,扶手上,餐桌的正中央,还有小桌上。

所有的窗台上都摆放着花盘。

墙上挂着-副彩色的耶稣画像,四周围了一圈漂亮的纸花。

她想慢慢地,慢慢地欣赏这一切。

可是裘尼尔不停地说:”喂,你,快来,快来。

”他把她拽进另一间屋子,比第一间还漂亮。

又有一-些小布垫。

落地灯的底座是绿金两色,佩有白色灯罩。

地上居然还放着一块地毯,带有巨大的深红花卉图案。

当她正默默地欣赏花卉时,裘尼尔说了声”接着”,她转过身来。

”给你猫!”他叫道。

他把一只大黑猫朝她脸上扔去。

她惊恐地倒吸了一口气,感觉嘴里粘了几根猫毛。

那只猫抓着她的脸和胸企图保持平衡,然后无力地跌到地上。

36裘尼尔捂着肚子笑得满屋子地转。

佩科拉摸着脸上被抓破的地方,眼泪要流出来了。

当她朝门口走去时,裘尼尔拦住了她的去路。

37”你不能出去。

你是我的俘虏。

”他对她说。

虽是逗乐,他的目光却很坚定。

38”你让我走。

”39”不让!”他把她推倒在地,跑出房间,用双手使劲儿拉住关上的房门。

佩科拉越砸门,裘尼尔越笑得喘不上气来。

40佩科拉用双手捂着脸,眼泪哗哗地流。

突然她惊跳起来,觉着有毛绒绒的东西在磨蹭着她的脚踝。

一看,原来是那只猫在她的双腿之间来回环绕。

她暂时忘却了恐惧,蹲下去摸了摸猫,手上还带着泪水。

猫紧挨着她的双膝。

只见它一身黑毛,乌黑发亮,蓝绿色的眼睛一端指向鼻子,在光线下显得像蓝色冰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