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祥解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精品文档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出版于1970年,作为黑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具有很强的黑人文学性,将黑人的传统文化和作品主题紧密联系,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结合。
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化。
莫里森曾说过,黑人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拥有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以外,还必须保留住黑人文化。
一、建构合理的黑人文化身份(一)受白人文化冲击,丧失黑人主体审美价值观――佩科拉。
《最蓝的眼睛》讲述的是一个深受白人审美观残害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故事。
她在家里处境尴尬,在外面受尽凌辱,而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丑陋的黑人外表,因此做梦都渴望有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最后被生父强奸,产下死婴,精神分裂。
白人这种审美标准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并成为主流。
母爱的缺失是导致佩科拉最终精神分裂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波琳同样是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牺牲品。
在家庭之外,佩科拉同样备受欺凌和侮辱。
在学校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大家叫她“小黑鬼”;去糖果店买糖,她把钱递给老板时,老板都不愿意碰到她的手,她知道“在下眼帘的某个部位表现出来的是厌恶之感,在所有白人的眼神里她都曾见到过。
他们的厌恶一定是针对她的,针对她的黑皮肤的”。
在这种被歧视、被厌恶的环境中成长,佩科拉逐渐变得脆弱而敏感,只能被动接受白人文化强加给她的审美标准,而这种强势文化已经融入到她的意识里,使她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一切,自认丑陋,自惭形秽,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到夜晚,她就祈求得到蓝眼睛,从不间断”。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和祈求是对白人文化价值和审美标准的认可,是对自我的否定。
在强大的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无可排解的文化自卑情结和劣根民族的痛苦。
部分黑人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被逐渐扭曲和同化,不知不觉中,他们把这种白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内化,“白”即是“美”。
小说《最蓝眼睛》中主要人物人格结构

浅析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生动地揭示了人格结构的奥妙,体现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对于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惟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最蓝的眼睛》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 文
郭晓俊 ( 平 顶 山工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国际合作 学 院 河南平 顶 山 4 6 7 0 0 0 )
摘 要 :美 国黑人 女作 家托妮 ・ 莫里森 《 最蓝 的眼睛 》在叙 事方面 使 得人 们 在读 这 部小 说 时会 自然 而 然把 暴 风雨 与 故事 中人 物 悲 剧
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 使用大量的 自 然意 象。本文 以 《 最蓝的眼睛 》中 的命运 联 系起 来 , 以此来 象 征佩 科 拉家破 人 亡 、精 神 崩溃 的悲惨
的 “ 秋 冬春夏” “ 暴风雨” “ 金盏花”等具有代表性 的 自然意象为焦 结 局 。这 个独 特 的 自然 意象— — 夏季 的 “ 暴 风 雨 ”具 体 到这 部 小
点,透析 了莫里森是如何解构 白人 的价值观 ,重构黑人 女性 意识 ,阐 说 中 具有 双 重含 义 。一方 面 在某 种 程度 上 ,佩 科 拉孩 子 的死 亡 和 明 自然意象在 小说的人物描绘 、情 节构思和主题表达 等方面发 挥着非 最 终 的精 神 失常 正寓 意 了她 遭遇 了人 生 中的暴 风 雨 。那 些与 佩科 常 重要 的 作 用 。 拉 生 活在 同 一环 境 中的 黑人 女性 不但 不 同情 怜 悯 她 ,反而 以她 的
作为 迄 今为 止 唯一 一位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奖 的 美 国黑人 女 作家 ,她 母 亲 在 1 9 2 9 年 一场 暴 风 雨 中 的形 象 : 她 即使 被 风 吹 到 空 中也 依 然 始 终 致 力于 保存 和 弘扬 黑人 文 化 ,并 在 当今 文学 界产 生 了非 常 深 面 带微 笑 、坚 强 从 容 的 样 子 。如 此 独 立 而 又 勇敢 的 母 亲 不 仅 鼓 远 的 影 响 。莫里 森在 1 9 7 0 年发 表第 一 部小 说 《 最 蓝 的眼睛 》,该 励 克 劳迪 亚 姐 妹 要 勇 敢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暴 风 雨 , 她们 为树 立 了 很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作者:秦晓梅秦延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
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隐喻最蓝的眼睛种族歧视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横向项目YDH2014-1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出来,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妇女们觉醒的声音。
托妮·莫里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她的写作技巧富于冒险创新精神、出人意料,这使她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是12岁的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的一生。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她受尽了周围人对她的鄙视和嘲讽。
她梦想通过得到一双白人拥有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
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出黑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畸变的审美标准给黑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从而揭示出黑人只有学会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人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她积极吸收黑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隐喻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书名中的隐喻佩克拉又丑又黑,父亲酗酒成性,母亲辛苦养家。
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嫌弃她的丑陋。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描述了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在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梦想着有双蓝色的眼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最终却陷入了疯狂。
而文中的另一个黑人小女孩克劳蒂亚维护自己的权利,质疑白人霸权文化,在黑人社区里顽强地生活下来。
本文通过对佩克拉和克劳蒂亚命运的对比,得出结论:那些迷失自我、摒弃传统文化的黑人女性无法抵御种族主义观念的侵蚀,最终陷入自我的痛苦之中;而那些坚定自己的黑人身份、保持传统文化的黑人女性则能够抗拒白人霸权文化的消极影响,找到自我,避免身份的迷失。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佩克拉克劳蒂亚命运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托尼·莫里森,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对当今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年仅11岁本该享受快乐生活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因为相貌平平每天面对的都是乌云:父母的粗暴、周围人的排斥、黑人同胞的鄙视和嘲弄,这一切将一个花季少女淹没在孤独与恐惧之中,生活压抑。
佩克拉是班里唯一独自一人坐双人课桌的学生,老师们从不愿瞥她一眼;幼小的佩克拉懵懂地察觉这一切皆源于自己是个丑陋的黑女孩,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
她认为如果她的眼睛能改变,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最终陷入精神错乱。
小她两岁的同龄人克劳蒂亚是一个斗士,她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保护佩克拉,质疑白人霸权文化,在黑人社区里顽强地生活下来。
她作为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对佩克拉的悲惨一生作了回顾。
佩克拉和克劳蒂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两个孩子都是生活在白人霸权文化控制下的“黑人社区”里的黑人小女孩,两个孩子的年龄只相差两岁,家庭背景也很相似:佩克拉的家里一贫如洗,肮脏凌乱。
最蓝的眼睛主要内容

最蓝的眼睛主要内容1. 《最蓝的眼睛》讲的可是个特别令人心碎的故事啊!就像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一样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比如说,你一直想要摘到天上的星星,怎么可能嘛!故事里的佩科拉就一直渴望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结果呢?2. 哎呀呀,这本书里展现的那种对认同感的渴望,那简直强烈得吓人!就好像一个在沙漠中快渴死的人拼命找水一样。
佩科拉在周围人的歧视和冷漠中,苦苦追寻着那所谓的最蓝的眼睛,这得多悲哀啊!3. 你们知道吗?《最蓝的眼睛》把种族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眼前啊!这不就跟我们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一样让人难受!佩科拉经历的那些,真的让人心疼得要死!4. 书里描写的那种自我厌恶感,真的太深刻了!就好像你自己讨厌自己身上的某个特点,怎么都摆脱不了。
佩科拉对自己容貌的不自信,不就像我们有时候对自己的某些地方不满意一样吗?5.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得很呐!好比一个乱成一团的毛线球。
佩科拉和她的家人、朋友之间的故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这得让读者多纠结啊!6. 想想看啊,小说里佩科拉的遭遇多惨啊!这不就是现实世界里很多不幸的人的缩影吗?就像那些在黑暗中挣扎却找不到出路的人一样,让人无奈又痛心!7.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和挣扎,多像我们小时候想要某个心爱的玩具却得不到一样啊!佩科拉想要最蓝的眼睛,那种渴望真的能触动我们心底。
8. 你们想想,《最蓝的眼睛》展示的社会是多么残酷!就跟寒冬的风刮在脸上一样疼。
佩科拉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有好的命运呢?这多让人叹息啊!9. 总之,《最蓝的眼睛》是一本值得我们深思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
我们难道不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去努力改变这个世界吗?。
【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微书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发表于:2014-02-06
【推荐理由】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主要讲述了黑
人小姑娘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
如果她的眼睛是蓝色的,也许,她就会变漂亮,学校里
的同学就不会再欺负她了。
如果她有一双最蓝的眼睛,
也许父亲就不再酗酒,母亲不再躲避自己的家人,哥哥
也不会再离家出走。
为此,她整夜祈求,可等待她的,
却是一桩无人能够料想的悲剧……到头来,我们所有的
希望、恐惧、爱和悲伤,都和那一年镇上的金盏花一样,
颗粒无收。
作者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美国著名女
作家。
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兰登书屋担任高级
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
代表作有《最蓝的
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书评家协会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1993年,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来自必克英语 /magazine/guide_text.jsp?id=54710131。
最蓝的眼睛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根据罗伯特·福斯特·埃里克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女孩艾米莉·斯通(艾玛·沃森饰)的故事。
故事的设定是在二战后的英国,艾米莉·斯通为了摆脱贫困,前往曼彻斯特做家政,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被迫面对自己的悲伤和恐惧。
电影中有许多隐喻的使用,如艾米莉·斯通的眼睛,它作为一个关键的主题,代表了艾米莉·斯通的内心深处,她藏着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它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深陷贫困和苦难的心理状态。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更为抽象的隐喻,即艾米莉·斯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出她内心的情感和外部世界的挣扎,它们反映出艾米莉·斯通在复杂社会问题中的孤独感,也是她自我解放的力量。
《最蓝的眼睛》的隐喻使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而且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位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1949 Morrison went to Howard University. She began writing fiction as part of an informal group of poets and writers who met to discuss their work. Later, she graduated in 1953 with a B.A. in English.
•Paragraph 1-9 – the debut and description of “the brown girls”.
•Paragraph 10-53 – a small incident between the heroine Pecola Breedlov his brown mother.
by Toni Morrison
Group: 杨丹 张白翎 祁婷婷
born February 18, 1931 in Lorain, Ohio an American novelist, editor, and professor
Her grandfather was born a slave. She is the second of four children in a working-class family. Her parents moved to Ohio to escape southern racism and instilled a sense of heritage through telling traditional African American folktales.
(Toni Morrison 1931--)
Although her novels typically concentrate on black women, Morrison does not identify her works as feminist.
She has stated that she thinks “it‘s offputting(令人不快) to some readers, who may feel that I'm involved in writing some kind of feminist tract. I don't subscribe to patriarchy, and I don't think it should be substituted with matriarchy. I think it's a question of equitable access, and opening doors to all sorts of things.
In 1988,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and the American Book Award In 1993, Morriso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 To n i M o r r i s o n , w h o i n n o ve l s characterized by visionary force and poetic inport, gives life to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merican reality.”
After the break up of her marriage, she worked as an editor, first in Syracuse and later in New York City where she worked for a textbook publisher as a senior editor. Morrison later went to work for Random House, where she edited works for such authors as Toni Cade Bambara. As an editor, Morris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bringing black literature into the mainstream
Themes •Coldness between people •Incomprehension, suspicion •Loss of the ability to love •Racial discrimination •Growth problem
(Toni Morrison 1931--)
She went on to earn a Master of Art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55. She taught English, first at Texas Southern University in Houston for two years, then at Howard for seven years.
(Toni Morrison 1931--)
Her novels are known for their epic themes, vivid dialogue, and richly detailed black characters.
Best known novels: The Bluest Eye (1970) Song of Solomon (1977) Beloved (1987)
(Toni Morrison 1931--)
——A novel based on elements of Morrison’s own experience, contrasts two black families: the dysfunctional(不正常的) breedloves and the healthy, loving McTeers.